金恩鴻 高玉明 唐金福
潰瘍型腸結核穿孔病例比較少見,慢性穿孔多形成腹腔膿腫或腸瘺。2012年9月本院收治了1例潰瘍型腸結核合并腸膀胱瘺患者,現(xiàn)報告如下。
患者,女,64歲,以“間斷發(fā)熱,腰痛,尿頻一個月”為主訴,于2012年9月20日以“急性腎盂腎炎”收入院。患者一般狀態(tài)差,營養(yǎng)狀態(tài)不佳,輕度貧血貌。查體:體溫:38 ℃,呼吸:18次/min,脈搏:112次/min,血壓:100/60 mm Hg。心肺聽診未見異常,間斷肉眼血尿,雙腎區(qū)叩擊痛,雙下肢無凹陷性水腫,下腹部壓痛陽性,無反跳痛及肌緊張,未觸及包塊,腸鳴音弱,余無陽性體征。血常規(guī):白細胞:11.42×109/L,中性粒比率:82.91%。尿常規(guī)示白細胞尿,胸片示陳舊性肺結核。既往無手術史,經抗炎、支持及對癥治療20 d,病情無明顯緩解。于10月7日發(fā)現(xiàn)尿顏色渾濁,且有大便樣物質,尿中檢出結核桿菌,進一步行膀胱鏡檢查示:膀胱瘺。膀胱造影示:膀胱及小腸內可見造影劑,診斷為膀胱腸瘺。轉入外科繼續(xù)治療,詳問病史,近半年患者因反復出現(xiàn)發(fā)熱、排渾濁尿及尿痛,在多個醫(yī)院以“泌尿系感染”治療,療效不佳,體重明顯下降。因患者體質差,血鉀及蛋白較低,經保守治療5 d后,于10月16日在全麻下行開腹探查術,術中見腹腔廣泛粘連,居回盲部70 cm處回腸有4 cm大小腸壁增生腫物,與膀胱頂部粘連,游離后見小腸與膀胱形成一瘺管。給予行膀胱部分切除術、腸粘連松解術、小腸部分切除術。術后病理示:腸結核。術后切口甲級愈合,飲食及排尿、排便恢復正常。術后10 d出現(xiàn)咳嗽,低熱,復查胸部CT示空洞型肺結核,痰結核桿菌培養(yǎng)陽性,考慮肺結核復發(fā),轉入結核病防治所繼續(xù)抗結核治療。
潰瘍型腸結核是腸結核中相對增生型比較多見的一種,常有活動性肺結核,結核桿菌進入淋巴結后,形成含有上皮樣組織和淋巴組織的結核結節(jié)。結核結節(jié)增大時常有干酪樣壞死,影響臨近腸管的血供,造成黏膜水腫和局限性壞死,壞死組織脫落形成小潰瘍,融合增大而呈深淺不一的潛行潰瘍。潰瘍常為多發(fā),可聚集一處或分散在腸管不同部位,邊緣不規(guī)則,底部有干酪樣物質,其下面為結核樣肉芽組織,病變可累及周圍的腹膜及臨近腸系膜淋巴結,引起局限性腹膜炎及腸系膜淋巴結結核,后者也可呈干酪樣變或潰破入腹腔[1]。結核病變發(fā)展過程緩慢,受累腸段往往已與周圍組織緊密黏著,慢性穿孔則多形成腹腔膿腫及腸瘺,致膀胱及女性子宮常與腸道相通,該病例即回腸與膀胱成瘺道的典型,細菌逆行感染致腎盂腎炎而誤診。本例誤診是由于未詳細詢問病史,長期以腎盂腎炎治療,未進一步查找病因。目前,由于耐藥菌株的產生,結核病有上升的趨勢,應引起醫(yī)務人員的重視。對長期有低熱、盜汗、消瘦、食欲減退等癥狀的患者,應重視X線、CT影像學檢查,結核菌素特異性檢查,避免遺漏結核病的診斷。資料證明70%結核病的患者伴有腸結核,對患有結核病及曾經患過結核病的患者,要注意腹部癥狀,及時診治。
[1] 吳孟超,吳在德.黃家駟外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