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元勇
(銅陵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安徽 銅陵 244000)
古往今來, 對于什么是詩歌一直沒有一個準(zhǔn)確的定義。 國內(nèi)外的詩人也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 在本文中把詩歌定義為:“詩歌是文學(xué)體裁的一種,它要求以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地表達(dá)作者豐富的思想和感情,集中反映了社會生活,其特有的節(jié)奏方式影響著人們的精神世界。
指各種修辭方式,如擬人,比喻等。運(yùn)用恰當(dāng),得體可使語言或文章更加鮮明活潑,更具表現(xiàn)力,含蘊(yùn)豐富且引人入勝。因此,對于英語愛好者來說掌握一些常用的修辭格是有必要的。 本文旨在分析六種常用的修辭格在英語詩歌中的作用以及這些修辭格在詩歌中的應(yīng)用, 修辭格在詩歌中的恰當(dāng)應(yīng)用可以增強(qiáng)詩歌語言的形象性和藝術(shù)性。
明喻是直接把兩種不同概念的事物作比較。 其基本形式是A 像B, 本體和喻體之間常用的比喻詞有l(wèi)ike, as, seem, as if, as though 等。
明喻在詩歌中的作用: 在英語詩歌中應(yīng)用明喻可以把所描述的事物說得具體化,把抽象的、深層次的說得通俗的,讓人明白易懂。 例如:
O, my Luve’s like a red, 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O, my luve’s like the melodie,
That’s sweetly played in tune.
(啊,我的愛人像紅紅的玫瑰,在六月里綻放;啊,我愛人像一支音樂,樂聲美妙悠揚(yáng))
在這首彭斯著名的抒情詩 《一朵紅紅的玫瑰》中,詩人把愛人比喻成玫瑰、樂曲。 這種直接的明喻完美地傳達(dá)了詩人熾烈而歡快的愛情。
又如: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我好似一朵孤獨(dú)的流云,高高飄游在山谷之中)
在英國桂冠詩人華茲華斯的名作《水仙》中,詩人巧妙地把自己比喻成了一朵流云孤獨(dú)漫游, 形象地表達(dá)出了詩人發(fā)現(xiàn)金黃的水仙時孤寂的心情。
暗喻是指兩種完全不同概念的事物通過含蓄、影射或婉轉(zhuǎn)的表達(dá)方式達(dá)到形象比喻的言語行為。不像明喻那樣借助比喻詞的幫助。更加簡練,其基本形式是A 是B。
暗喻在詩歌中的作用: 在英語詩歌中運(yùn)用暗喻可以直接把一種事物名稱用在另一種事物上, 從而更加生動、更深刻地說明詩歌中所含的事理,并有增強(qiáng)語言的表現(xiàn)力效果。 例如:
How odd the Girl’s life looks,
Behind this soft Eclipse.
I think the Earth feels so,
To folks in Heaven-now-
(在這種柔軟的殘缺之后。女孩的生活看起來好怪。我想,對天堂的那些人,現(xiàn)在地球也會這樣覺得)
在艾米莉·狄金森的這首詩里有一個暗喻Eclipse,本指明月之蝕,而這里的soft Eclipse 當(dāng)然是暗指的是失去處女之貞(virginity)這件事,完整地表達(dá)出一個好女孩變成女人這一過程的微妙之處。
又如:All the world’s a stage,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
(整個世界是一座舞臺,男男女女只是演員而已)
在莎士比亞的名作《皆大歡喜》中,作者把世界看作一個舞臺,男男女女都是演員,同樣也是一個很好的暗喻運(yùn)用。
擬人是把非人的事物當(dāng)作人來寫, 把人的特點(diǎn)賦予事物或某種抽象概念,使其具有人的屬性。
擬人在詩歌中的作用:擬人修辭方法在英語詩歌中運(yùn)用得也很頻繁, 擬人在詩歌中可以使語言表達(dá)得生動、有力,而且給人以親切、實(shí)在的感覺。例如:
Science! Meet daughter of old Time thou art
Who alterest all things with thy peering eyes!
(科學(xué)喲!你是時間忠實(shí)的兒女,你變更一切,用你眼睛的凝視)
這首由美國19 世紀(jì)著名詩人愛倫·坡的十四行詩《致科學(xué)》中,詩人把科學(xué)比作daughter,把時間比作老人,使兩個沒有生命的主體人格化,是十分成功的擬人手法。
又如: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he kindly stopped for me.
(因?yàn)槲也荒芡O碌群蛩郎瘢麨槲彝O碌人溃?/p>
在美國抒情女詩人艾米莉·狄金森的這首《因?yàn)槲也荒芡O碌群蛩郎瘛吩娭?,作者把死神擬人化為一位彬彬有禮的紳士,一位可以信賴的人,親自駕車來邀,要把詩人帶向一個安全宜人之處。
頭韻指在一組詞或一句話中用相同的字母或聲音開頭。
頭韻在詩歌中的作用: 頭韻修辭方式能使語言具有音韻美,尤其在文學(xué)詩歌上更顯重要??稍黾涌陬^或書面表達(dá)的實(shí)際音感,給人以深情并茂的美感。例如:
Tyger! Tyger! Burning bright In the forests of the right,What immortal hand or eye
Dare frame thy fearful symmetry?
(老虎,老虎,火焰似的燒紅,在深夜的莽叢。 何等神明的巨眼或是手,膽敢摹畫你驚人的雄厚? )
在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布萊克的著作《老虎》中,詩人用“burning bright”, “frame thy fearful symmetry”這些頭韻修辭手法來增強(qiáng)“老虎”的象征力量,并且使詩中語句優(yōu)美,誦之瑯瑯上口。
又如:As I gain the cove with pushing prow,
And quench its speed i’ the slushy sand.
(我駕輕舟駛進(jìn)海灣,船頭扎入岸邊的泥沙)
在英國詩人羅伯特·布郎寧的這首 《深夜幽會》中, 詩人同樣用頭韻修辭法來加強(qiáng)表現(xiàn)力, 像詩中的”pushing prow”, “slushy sand”來襯托出詩中主人公迫不及待去會情人的心情。
夸張是把事物的特征,有意地加以夸大或縮小,即采用“言過其實(shí)”的說法,使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可以更好地呈現(xiàn)出來。
夸張在詩歌中的作用: 英語詩歌中夸張修辭法應(yīng)用甚多,夸張在詩歌中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質(zhì),因而給人強(qiáng)烈的印象或警悟、啟發(fā)。 例如: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
(直到大海干涸水流盡,直到太陽把巖石化為灰塵)
在《一朵紅紅的玫瑰》中,詩人運(yùn)用夸張的修辭法來表達(dá)自己熱烈、忠貞不渝的愛情。
又如:Earth has not anything to show more fair:
Dull could he be of soul who would pass by.
(大地再沒有比這兒更美的風(fēng)貌。 若有誰,對如此壯麗動人的景象竟不動于衷,那才是靈魂麻木)
在這首由華茲華斯所作的《威斯敏斯橋上》,詩人一開始就采用了夸張的手法, 把倫敦的晨景之美說成是舉世無雙,無與倫比。
雙關(guān)是巧妙地利用同音異形或同形異義現(xiàn)象,使同一個詞或同一個句子表達(dá)兩種不同的含義。
雙關(guān)在詩歌中的作用:雙關(guān)修辭法也常用在英語詩歌中,使之幽默含蓄,意義豐富,一語雙關(guān)。 例如:
Ben Battle was a warrior bold,
And used to war’s alarms;
But a cannon-ball took off his legs,
So he laid down his arms!
(本·拜托是一個大膽的戰(zhàn)士,習(xí)慣了戰(zhàn)爭的警報,但一顆炸彈打斷了他的雙腿,他只得放下他的武器)
在英國著名幽默詩人托馬斯·胡德的這首詩中,“arms”一語雙關(guān),兼有“雙臂”和“武器”之意,與上文中l(wèi)egs 相對比,詩人用雙關(guān)修辭法來加強(qiáng)悲劇效果。
又如:Thy Naiad airs have brought me home
To the glory that was Greece,
And the grandeur that was Rome.
(你水中女神似的抒情調(diào)終于帶我回家,光榮屬于希臘,崇高屬于羅馬)
在愛倫·坡名作《致海倫》中,“ have brought me home”則是運(yùn)用了雙關(guān)修辭法,既表示“把我?guī)Щ丶摇?,也表示深層含義“使我明白并感受到”。
上述可見由修辭方法在英語詩歌中的恰當(dāng)運(yùn)用,可以使詩歌更加形象性和藝術(shù)性。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和常用的修辭方法, 有助于英語詩歌愛好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賞詩歌。
[1]刁克利.英美文學(xué)欣賞[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3.
[2]蔣洪新.英美詩歌選讀[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4.
[3]吳偉仁.英國文學(xué)史及選讀[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