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霞,蘇冠宇,樊小農*
(1.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天津 300073;2.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北京 100029)
論“心腎不交”所致失眠中三焦及脾胃的重要性
周春霞1,蘇冠宇2,樊小農1*
(1.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天津 300073;2.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北京 100029)
心腎相交是中醫(yī)睡眠理論當中重要環(huán)節(jié)。心腎不交導致失眠多歸責于心與腎之間的陰陽關系失常,但又以三焦的通暢及中焦脾胃正常運化為前提。三焦為心腎水火相交的道路,脾胃對于心腎相交的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其居于人體氣機的中樞地位及為后天氣血生化之源2方面。故臨證關注心火腎水的同時,需詳細審查三焦、脾胃、氣血,以達到整體調節(jié)的目的。
失眠;不寐;心腎不交;心腎相交
《格致余論》:“人之有生,心為之火,居上;腎為之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無有窮矣,故生意存焉”。心腎相交又稱為水火既濟,是人體氣機升降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清代醫(yī)家周慎齋在《慎齋遺書》中說:“心腎相交,全憑升降……升降者水火,其所以使之升降者,水火中之真陰真陽也……欲補心者須實腎,使腎得升,欲補腎者須寧心,使心得降,乃交心腎之法也”。張介賓《景岳全書·卷一》中說“蓋火性本熱,使火中無水,其熱必極,熱極則亡陰而萬物焦枯矣;水性本寒,使水中無火,其寒必極,寒極則亡陽而萬物寂滅矣”。歷代醫(yī)家在敘述心腎相交的過程中,對于心腎水火關系皆描述的相當透徹。諸臟皆有陰陽,故不論心陰心陽及腎陰腎陽何者失常,皆能造成心腎兩者常態(tài)生理交通的不平衡[1]。
《辨證錄》:“人有晝夜不能寐,心甚躁煩,此心腎不交也。……夫心腎之所以不交者,心過于熱,而腎過于寒也……然則治法,使心之熱者不熱,腎之寒者不寒,兩相引而自兩相合也”[2]。《問齋醫(yī)案·卷一》描述:“腎水下虧,心陽上亢,陽蹺脈滿,不成寐”。因此在治療時,大多醫(yī)家將焦點放在專治心腎,或是補充腎水,或清降心火,或引火歸元。如交泰丸、磁朱丸、黃連阿膠湯、天王補心丹、朱砂安神丸等,皆是針對清心火、養(yǎng)心陰、滋腎陰而設[3]。
2.1 三焦通調的重要性 《中臟經·論三焦虛實寒熱生死順逆脈證之法》言三焦“總領五臟六腑、營衛(wèi)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也;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體,和內調外,榮左養(yǎng)右,導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三焦是氣升降出入的通道,人體內諸氣皆是在三焦的通道中運行,心腎水火相交的道路亦在三焦,因此三焦通暢,方能導上宣下,水火相交?!鹅`樞·邪客》中載:“今厥氣客于五臟六腑,則衛(wèi)氣獨衛(wèi)其外,行于陽,不得入于陰。行于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于陰,陰虛,故目不瞑”,指出衛(wèi)陽必須入于陰方得成寐,而衛(wèi)陽入陰須以三焦通暢為前提?!夺t(yī)學源流論》述:“三焦為火之道路,能引二火相交。若三焦不暢,則營衛(wèi)兩氣出入不利,陽不入陰則目不瞑”“治之奈何?伯高曰:“補其不足,瀉其有余,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此所謂決瀆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得和者也”,故臨床治療時,除對心腎的調治外,仍應考慮三焦通暢與否,半夏秫米湯、溫膽湯、黃連溫膽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等,此皆調暢少陽三焦樞機之劑。
2.2 中焦脾胃的重要性
2.2.1 居于全身氣機的中樞地位 心屬上焦,腎屬下焦,脾胃居中。正如《醫(yī)學求是》云:“中氣為升降之源,脾胃為升降之樞軸”“中氣旺則脾升胃降,四象得以斡旋”。由此可知,四象斡旋有賴于中焦脾胃,其居于人體之中,是氣機升降的樞紐,而樞紐本身要維持使四象得以斡旋的功能,則依靠脾升胃降來體現(xiàn)[4]?!陡裰掠嗾摗氛f:“脾具坤靜之德,而有干健之運,故能使心脾之陽降,腎肝之陰升,而成天地之交泰”。另張錫純在《傷寒論講義·少陰病吳茱萸湯證》談到“夫心腎之所以相交者,實賴脾胃之氣上下通行……黃婆者,脾胃也”,將吳茱萸湯證中煩躁欲死之癥,解釋為“乃寒邪阻塞而導致心腎不交,重用生姜6兩,取其溫通之性,能升能降,以開脾胃凝滯之寒邪,使脾胃之氣上下通行,則心腎自能隨脾胃氣化之升降,而息息相通矣”?!侗静輦湟酚涊d,半夏可和胃健脾,宣通陰陽。其化痰以暢三焦之功也必須通過脾胃來實現(xiàn)。
2.2.2 體現(xiàn)在后天氣血生化之源 王肯堂《證治準繩》:“補腎不如補脾,以脾上交于心,下交于腎故也”。后天以養(yǎng)先天之腎中元氣,使腎之陰陽互生互長,腎精得養(yǎng)后上濟心陰;而氣血生化不匱乏,心血生化有源,心主神志功能發(fā)揮正常作用。故心腎皆須后天之本以充養(yǎng),一但匱乏無源,則容易導致心腎本身陰陽不平衡,間接出現(xiàn)水火無以相濟[5]?!夺t(yī)宗金鑒·刪補名醫(yī)方論》中載有歸脾湯,羅謙甫論曰:“脾陽茍不運,心腎必不交,彼黃婆者若不為之媒合,則已不能攝腎氣歸心,而心陰何所賴以養(yǎng),此取坎填離者所以必歸之脾也”。歸脾湯主治脾氣虛導致心的氣血不足,癥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方中遠志之用,與“欲補心者須實腎,使腎得升”相呼應。在腎不虛的情況下,加入少量遠志,即能在補脾同時“以腎藥之通乎心者補之”,用遠志交通心腎的作用,使腎水能上滋心陰,此皆明白闡釋了心、腎與脾之間的關系[6]。
臨床上造成失眠的病因十分復雜,故治療心腎不交之失眠時,除必須考慮到交泰丸、磁朱丸等能交通心腎于傾刻,仍應注意若其中環(huán)節(jié)有誤,仍投以此類方劑則非治本之道。故在關注心火腎水的同時,尚需詳細審查諸癥,三焦是否通暢,脾胃氣機是否調暢,氣血生化是否正常,以達到整體調節(jié)的目的。
[1]張穎穎,劉蘭英,馬騁.中醫(yī)對失眠的病機認識[J].光明中醫(yī),2008,23(12):2068-2069.
[2]焦安秀,厲建萍.中醫(yī)對失眠的認識[J].河南中醫(yī),2008,28(8):15-17.
[3]何太文,王雄,張利.經方治療失眠探討[J].吉林中醫(yī)藥,2009,29(3):242-243.
[4]羅海鷗,楊明會,李紹旦.胃不和則臥不安"辨治失眠研究現(xiàn)狀[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1,29(3):613-615.
[5]高東升,程志清.中醫(yī)歷代醫(yī)家對失眠病因病機的認識[J].吉林中醫(yī)藥,2009,29(1):84-85.
[6]鐘海平,張光霽.失眠的病因與發(fā)病機制[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9,33(3):307-308.
R256.23
A
1003-5699(2013)06-0542-02
周春霞(1987-),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針刺治療腦血管疾病。
*[通信作者] 樊小農,Tel:15822639521,E-mail:chouroutou@126.com。
2013-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