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 史小杰
行進中的新加坡
文 _ 史小杰
新加坡的國徽是分站在金葉兩邊的獅子和老虎捧著國旗的圖案,藍色的飾帶上寫著馬來語的口號“Majulah Singapura(前進吧,新加坡)”。這是國家格言,也是國歌的名字。相對于日本歌頌天皇的《君之代》和法蘭西的革命戰(zhàn)歌《馬賽曲》,獅城既無須贊美帝王,也無須贊美推翻帝王的革命,被殖民侵略的歷史并不被刻意提起,國家的前進就成了歌頌的主旨。我所在的大學毗鄰亞逸拉惹高速公路(AYE),車流晝夜不休地流淌在路上,像血液澎湃在城市的血管中。無數個夜晚,我站在窗前默默想著自己的心事,耳畔飄蕩著城市前進的腳步聲。
新加坡國徽
許多人都會對新加坡形形色色的罰款以及高額的罰金有所耳聞。本地人戲稱此地為“f i ne city”:既指美好的城市,又可理解為“罰款之都”。法律法規(guī)也是五花八門,除了街道上禁止吐痰、公共場所限制吸煙,甚至連嚼口香糖也在嚴格禁止之列。1994年的搞笑諾貝爾心理學獎頒給了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戲謔地表彰他“30年來對300萬新加坡公民不管何時何地吐痰、嚼口香糖、喂鴿處罰之影響的研究”。
鞭刑是新加坡最有名的處罰方式,儼然獅城的一張名片。媒體也喜歡炒作這樣的案例,對于將罪犯鞭笞得皮開肉綻的古老刑罰,各方褒貶不一。新加坡的中學里仍舊保留著類似的體罰,犯了盜竊等嚴重錯誤的學生會當眾接受訓教主任的藤條責罰。嚴格的管制帶來了良好的治安,新加坡國民不管有多少牢騷,對于這點還是有發(fā)自內心的驕傲,當然也會好意地提醒新到的游客學生:“Low crime doesn’t mean no crime(良好的治安并不意味著沒有犯罪發(fā)生).”
種族歧視和宗教問題大概是獅城最敏感的話題,稍微過線也許就會被上綱上線到無法收場。新加坡不是像美國那樣標榜“言論自由”的國家,而是強調媒體需為自身言論負責。為此,外國媒體幾次被新加坡法庭裁定需向國家領導人公開道歉。
新加坡獨立之初,曾有海峽華人與傳統(tǒng)華人之分:傳統(tǒng)華人視故鄉(xiāng)中國為心中祖國,譬如華商陳嘉庚;海峽華人以新加坡為效忠對象,譬如前總理李光耀。幾代之后,如今的年輕人大概不再有誰會把遙遠的中國當成祖國。為了強化國家意識,政府對愛國教育非常重視:中小學每日有升國旗儀式,國慶時濱海藝術中心有盛大的煙花展,直升機拉著巨幅國旗做空中表演,政府組屋上掛滿紅白相間的旗幟,街道上張燈結彩,熱鬧不遜于過年。
新加坡信奉精英主義,小學二年級就開始分快慢班,學生從小就要加入競爭的洪流。這點倒與中國類似,也許勤勞刻苦乃是華人世界的共性。譬如在美國,周日只有華人超市開張營業(yè)。或許因為傳統(tǒng)華人的詞典里并沒有那六天創(chuàng)造世界第七天專事休息的上帝?!爱斈晡覀冊谛录悠?,想給小孩子請假全家去北京看奧運會,小學老師擔心影響小孩的考試成績,沒有批準;后來到了澳洲,想要請假,老師隨手就批上兩周?!币晃贿w居到澳洲的新加坡阿姨曾經這樣跟我抱怨。
新加坡人的勤奮在全世界是出了名的,可惜近年來遇到更加賣力的中國人,有時也會覺得頗有壓力。新加坡民眾中曾掀起一股排斥中國人的暗潮,網絡論壇上常打口水仗,現實生活中偶爾也會聽到爭吵。這樣的問題無關種族歧視,畢竟雙方都是華裔,卻不禁會讓人憧憬生活在一個不以國籍標示他人的時代。
無論如何,島國的繁榮與外來勞動者的貢獻密不可分。不管是街頭勞作的別國勞工、照料老人的菲傭,還是大學聘請的外籍教授、富人區(qū)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白人CEO……無論愛這個國家與否,他們都實實在在地為這座城市的前進貢獻著力量。
初到新加坡時,我牢記自己身在異鄉(xiāng),張嘴必是英文。直到一次問路,碰到的老者不樂意地反問:“大家都是華人,為什么不講中文呢?”我像一個祖國語言的叛徒,通敵行徑被逮個正著,我尷尬地沉默許久,心里哭笑不得。
在同一個國度,也會有年輕人明明會說華語卻故意推脫說不會。在他們眼里,英文是公司高層、政府部門的專屬語言,華語是引車賣漿之徒的象征。像一件外國名牌所彰顯的身份,他們以為抹去華語,與販夫走卒劃清界限,便躋身上層社會了。
在這里生活幾年后,我的印象里逐漸有了兩個斷裂的新加坡:一個是古老中國投下的影子,是海市蜃樓的反光;另一個卻時刻緊隨現代社會的腳步,是日光下五彩斑斕的肥皂泡,摩登奢華到令人咋舌。
傳統(tǒng)的新加坡保留了許多中國大陸都在逐漸消失的特色,初到時仿佛看到迎面走來的過去的自己,未免驚訝。牛車水一帶的老建筑不消說;中元節(jié)時也會有居民在組屋樓下燒紙點香供奉水果;類似土地廟的神龕并不少見,只不過里面享受香火的是東南亞的本土神祇拿督公;若有喪葬之事,組屋樓下會有聚會,還有大鍋飯,夜光材料的花圈列成一排,天黑時現出五顏六色的光……
風水圈里盛傳獅城版圖像一只螃蟹,而被煮熟的紅蟹沒有出路,是故政府大力開展綠化,非得變做綠蟹方能尋得生機。新幣一元硬幣背面圖案乃是八角形狀,又有傳言說這是政府希望國民人手一只八卦。老版新幣背面旗幟高過獅與虎,飾帶弧度向上,極像一張哭喪臉,后來新版的改為笑臉。我不禁想到八大山人的“哭之笑之”了。當然,這些都只是傳言,政府斷然否認。城市似乎有神靈庇佑,從英國殖民地到日據昭南島,從馬來西亞棄州走向了今天的現代化獨立國家。
大二那年,我為了住學校宿舍,參加華樂團學葫蘆絲。一天,指導老師帶我們出去登臺表演,我在臺上裝腔作勢不敢發(fā)聲糊弄了半晌。后來謝了幕才知道這是莊氏宗族的集體活動,由宗族內富裕的長輩出資組織定期的親戚聚會,有時還會給宗族里學業(yè)優(yōu)秀的年輕后生發(fā)放獎學金。抬眼望去,聚會廳堂上掛滿牌匾,仔細辨讀都是各地莊氏宗族送來的賀匾,有印尼宗族,也有馬來西亞、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宗族。華人區(qū)里唯獨沒有中國大陸的,我心里有種缺失般的遺憾,便不再理會牌匾。隨后的活動是眾人回答長輩出的燈謎,答對了便有小小的禮品,為了熱鬧,我們一群外客也獲準參加。燈謎多是不太難的漢語文字游戲,老者顯然對自己所出的題目頗為得意。宗族內的年輕人能說中文卻并不精通,最后禮物多數落入了我們一群中國學生的囊中。我想,倘若舊日的獅城發(fā)問,年輕的獅城多半也會支支吾吾回答不上吧。
這便是兩面的新加坡,年輕的一半經濟騰飛、欣欣向榮,是以西方社會為藍本建成的高閣。麥當勞店里隨套餐送一只簡單的Hello Kitty玩偶便能吸引大堆顧客排隊,甚至印尼燒芭(印尼傳統(tǒng)農耕方式,焚燒熱帶雨林開辟空地進行耕作)的煙霾天也不能阻擋眾人的熱情,更不消說電子產品如iPhone首發(fā)時的盛況了。這是物質充盈的都市,只需看周末家庭主婦們開著車去超市滿載而歸,只需看烏節(jié)路的奢侈品店、機場的免稅店,只需看圣誕節(jié)時滿大街滿商場黑壓壓的人群……
蓮花形的博物館、號稱世界第一的摩天輪、船形賓館頂層的空中泳池、奢侈的水上路易·威登店……這一切的奢華似乎都在宣告著年輕的新加坡業(yè)已在拔河中獲勝。城市像日夜不息的盛宴,進化的肌體上每一個細胞、每一寸肌膚都是新的。但不要忘了,年老的新加坡也許并不在意。它藏匿于那些殖民時期的老建筑中,在北緯1度的天空下,晴天曬著太陽,雨天迎著雨水,和它幾百年來一直所做的沒有半點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