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鵬
筆者在安徽省安慶宜泉齋見到咸豐錢一枚,面文咸豐重寶,背滿文寶泉,無紀值。此錢比初鑄當五十稍大,直徑為56mm,重52.6g,滿文寶泉與初鑄當五十無異。該錢鑄工精湛,面、背上下無刮痕;地張平整,包漿與它處無異,十分精美(彩頁1 上)。
清朝中葉,內外戰(zhàn)事不斷,國庫日虛,軍餉不足難以度支。于是刑部尚書周祖培、大理寺卿恒春、御史蔡紹洛先后條陳錢法,請改鑄大錢。時有小平通寶;當四、當五、當八、當十、當二十、當三十、當五十用重寶;當八十、當百、當五百、當千用元寶(個別省份寶文不一),得清廷允。咸豐三年(1853)八月,清政府增鑄當五十錢。但為何鑄此無紀值錢呢?
宜泉齋好友初以為是開爐性質,然年前拜會安徽省合肥市呂老前輩,言及此錢時才豁然開朗。清朝錢制,當二比小平稍大,當十更大,背均不紀值,后又鑄當五十錢。由于各地鑄造大小不一,比價不穩(wěn),以十充五十用,遂停鑄。部分錢局僅試鑄了一些樣版性質的錢,如寶福局、寶鞏局等,南京博物院就藏有寶蘇局當五十型無紀值錢。此枚咸豐重寶寶泉當五十無紀值錢即應為此試鑄大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