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春
(邯鄲學院中文系,河北邯鄲056005)
杜澤遜《文獻學概要》云:“別集,是四部分類法中‘集部’的主干部分,集部與經(jīng)部、史部、子部在內(nèi)容上有著明確的區(qū)別,《隋書·經(jīng)籍志》別集類序云:‘別集之名,蓋漢東京之所創(chuàng)也。自靈均已降,屬文之士眾矣,然其志尚不同,風流殊別。后之君子,欲觀其體勢,而見其心靈,故別聚焉,名之為集。辭人景慕,并自記載,以成書部?!纱丝梢姡瑒e集是‘屬文之士’作品的各自匯集,開始是后人為前人編集,后來是‘辭人’自己為自己編集。別集收的是文學作品,這是與經(jīng)、史、子三部的區(qū)別?!保?]379-380杜澤遜《文獻學概要(修訂本)》與此引文全同[2]302,該說是對長孫無忌等《隋書·經(jīng)籍志》集部之典型誤讀。別集之名,蓋漢東京之所創(chuàng)也,自靈均已降而至東漢,雖屬文之士眾多,然其所謂文與后世之所謂文學性作品絕不可同日而語,由此種與后世之所謂文學性作品絕不可同日而語之文所構(gòu)成之集,也自然絕非文學作品之匯集,即別集收的是文學作品之說根本不能成立。
長孫無忌等《隋書·志第三十·經(jīng)籍四》云:“楚蘭陵令《荀況集》一卷殘缺。梁二卷?!保?]1056長孫無忌等《隋書·志第二十九·經(jīng)籍三》云:“《孫卿子》十二卷楚蘭陵令荀況撰。梁有王孫子一卷,亡?!保?]997《孫卿子》十二卷三十二篇,再加上劉向敘錄,平均一卷三篇。荀子之文學作品只有《成相》《賦》兩篇,編為一卷而成《荀況集》明顯單薄,而梁二卷,則可證楚蘭陵令《荀況集》所收荀子作品必多于《成相》《賦》兩篇之數(shù),楚蘭陵令《荀況集》必為荀子作品之選集,另外,楚蘭陵令《荀況集》所收荀子作品必不僅包括荀子全部之文學作品《成相》《賦》兩篇,而且選錄了部分荀子之非文學作品??偠灾端鍟ぶ镜谌そ?jīng)籍四》所載之楚蘭陵令《荀況集》之集含有選集之意,且楚蘭陵令《荀況集》所收之作品有文學作品也有非文學作品。
長孫無忌等《隋書·志第三十·經(jīng)籍四》云:“漢膠西相《董仲舒集》一卷梁二卷。”[3]1056《隋書·志第二十七·經(jīng)籍一》云:“《春秋繁露》十七卷漢膠西相董仲舒撰?!保?]930董仲舒之文學作品只有《士不遇賦》一篇,不能形成一卷或二卷之規(guī)模。另外,既然題名為《董仲舒集》,一篇《士不遇賦》不可能曰集,一篇以上方可曰集。由此可見,首先,長孫無忌等《隋書·志第三十·經(jīng)籍四》所載之《董仲舒集》一卷梁二卷所收之董仲舒作品必不止《士不遇賦》一篇文學作品,必還收有董仲舒之部分非文學作品。其次,長孫無忌等《隋書·志第三十·經(jīng)籍四》所載之《董仲舒集》一卷梁二卷絕不能收錄董仲舒之全部作品,由此可見,長孫無忌等《隋書·志第三十·經(jīng)籍四》所載之《董仲舒集》必為選集,而絕非全集??偠灾L孫無忌等《隋書·志第三十·經(jīng)籍四》所載之《董仲舒集》之集含有選集之意,且《董仲舒集》之集所集之作品有文學作品也有非文學作品。
根據(jù)長孫無忌等《隋書·經(jīng)籍志》之實際情況,上文已證長孫無忌等《隋書·經(jīng)籍志》所著錄之楚蘭陵令《荀況集》《董仲舒集》所集之作品有文學作品也有非文學作品,即長孫無忌等《隋書·經(jīng)籍志》之實際情況也證明別集僅收文學作品之說根本不能成立。
杜澤遜《文獻學概要》云:“事實上,早在王粲的別集中就有經(jīng)說的內(nèi)容。《顏氏家訓·勉學篇》:‘吾初入鄴,與博陵崔文彥交游。嘗說《王粲集》中難鄭玄《尚書》事。崔轉(zhuǎn)為諸儒道之,始將發(fā)口,懸見排蹙,云:文集只有詩賦銘誄,豈當論經(jīng)書事乎?且先儒之中,未聞有王粲也。崔笑而退,竟不以《粲集》示之?!梢?,當時文集雖以詩賦銘誄為主體,但也不排斥說經(jīng)之文。宋元明清以來,別集中有關(guān)經(jīng)說、史論及諸子方面的內(nèi)容普遍存在,而且視作者情況,比重不同。清代學者如盧文弨《抱經(jīng)堂文集》、顧千里《思適齋集》等,基本上以學術(shù)性書跋為主體??梢?,別集所收的作品,實際上只是形式上單篇文章和詩、詞、曲的匯集,內(nèi)容上則涉及經(jīng)、史、子、集各個方面,越往后這種特征越明顯,絕不限于文學作品?!保?]380-381杜澤遜《文獻學概要(修訂本)》僅僅將《顏氏家訓·勉學篇》修改為《顏氏家訓·勉學》而其余與此引文全同[2]302-303,杜澤遜此處之論又與上文所引之論矛盾,既然此處明言別集所收絕不限于文學作品,則上文所引其所謂別集收的是文學作品及這是與經(jīng)、史、子三部的區(qū)別之論就不恰當了。
杜澤遜《文獻學概要》云:“總集,指多位作家詩文詞曲之匯集。其單收一人之作者為別集?!保?]362杜澤遜《文獻學概要(修訂本)》與此引文全同[2]288,該說以總集為多人文學性作品之匯集,該說為誤,根據(jù)《隋書·經(jīng)籍志》之實際情況,長孫無忌等《隋書·經(jīng)籍志》之四部分類法中經(jīng)、史、子、集四部只是對當時圖書大致之分類,《隋書·經(jīng)籍志》集部之情況尤其復雜,集部總集類之詔書本可收錄于史部,而《隋書·經(jīng)籍志》收錄于集部,詔書有何文學性則不言自明,長孫無忌等《隋書·經(jīng)籍志》集部收錄雜文,雜文多為無法歸屬于經(jīng)、史、子三部者,由此可見,長孫無忌等《隋書·經(jīng)籍志》集部之一部分內(nèi)容為不歸于經(jīng)、史、子三部者集于集部。由此可見,所謂總集指多位作家詩文詞曲之匯集不符合《隋書·經(jīng)籍志》集部之實際情況,此說自然是片面的,也自然是不正確的。《隋書·經(jīng)籍志》收錄于集部者有文學之集,也有非文學之集,多數(shù)則是其中既有文學作品也有非文學作品之集。根據(jù)《隋書·經(jīng)籍志》集部這一實際情況,總集應(yīng)當定義為總集是收錄多人作品的集子,其中之作品既可是文學作品也可是非文學作品。同理,別集應(yīng)當定義為別集是收錄一人作品的集子,其中之作品既可是文學作品也可是非文學作品。
另外,由于對長孫無忌等《隋書·經(jīng)籍志》集部之誤讀,不知長孫無忌等《隋書·經(jīng)籍志》集部之總集也收錄非文學作品,僅僅承認總集收錄文學作品,而蕭統(tǒng)《文選序》所謂“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4]3之《昭明文選》又被稱為總集之祖,《昭明文選》所收錄的作品為文學性之詩文,遂以詩文定義總集或以詩文為總集定義之要件。潘樹廣《古典文學文獻及其檢索》:“匯錄多人的詩文成一書的,叫詩文總集??偧梢榔涫珍浢娣譃椤x集’和‘全集’兩大類。選集如《昭明文選》《文苑英華》等,全集如《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唐詩》等。一般說來,選集的編輯,旨在推薦佳作(當然是編者所認為的佳作);全集的編輯,旨在保存文獻?!保?]27潘樹廣以上之論存在多處明顯錯誤。匯錄多人的詩文成一書的,叫詩文總集。如此,則詩文總集是否等同于總集?抑或總集是詩文總集之簡稱?若詩文總集等同于總集或總集是詩文總集之簡稱,則《昭明文選》可稱為總集,因《昭明文選》是匯錄多人的詩文成一書的,自然是詩文總集。《全唐詩》收錄的是詩而未涉及文,自然不是詩文總集,那么,《全唐詩》是否是總集?由此可見,匯錄多人的詩文成一書的叫詩文總集之定義存在明顯缺陷,詩文并提以限定總集實際上縮小了總集的內(nèi)涵和外延,而且詩文總集是否等同于總集抑或總集是詩文總集之簡稱也不明確。既然如此,為避免上述問題計,只能重新定義總集,總集的正確定義應(yīng)該是也只能是:總集是收錄多人作品的集子。
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分類篇·五代史志之經(jīng)籍志》云:“若夫總集則不然:有選集各家之詩者,有選集各家之某種文辭者,有專集樂府歌辭者,有專集連珠碑文者,甚至有單篇之賦焉,有專門之作焉(如《文心雕龍》),有漠不相關(guān)之《女誡》焉,有絕非文學之詔集焉,有表奏,有露布,復有啟示,《隋志》所載,五花八門,極凌亂滲雜之至。此豈‘總集’?乃雜書耳。其實只須稍一分析,則文學史學,各有攸歸。而撰《隋志》者憚爬梳之煩勞,蹈《七錄》之覆轍,又復并‘雜文’于‘總集’,乖分類之義遠矣。”[6]75-76
姚名達誤讀《隋志》而以總集為文學之集,屏非文學之作品或曰雜文于總集之外,其說似有據(jù),然姚名達以己意強古人之所難,誣撰《隋志》者憚爬梳之煩勞,撰《隋志》者非憚爬梳之煩勞也,實勞而無功,絕不可為也。何以言之?目錄學研究之對象定之也?,F(xiàn)實世界與觀念世界,五花八門,極凌亂滲雜之至。反映現(xiàn)實世界與觀念世界之書籍也必然五花八門而極凌亂滲雜之至。所謂滲雜者,即各個學科相互滲透雜糅交錯。姚名達所謂其實只須稍一分析則文學史學各有攸歸,不啻于癡人說夢,姚名達所追求的那種純而又純、如數(shù)學一般精確之目錄分類根本不存在,自然也就永遠無法實現(xiàn)。故撰《隋志》者非憚爬梳之煩勞也,實勞而無功,絕不可為也。撰《隋志》者也絕非蹈《七錄》之覆轍,并雜文于總集實乃勢所必然,實乃順應(yīng)自然、符合實際之舉,非為乖分類之義遠矣,實乃深得目錄分類之大義,即一切分類包括目錄分類只能是也永遠是大致之分類。
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分類篇·五代史志之經(jīng)籍志》云:“若夫總集則不然:有選集各家之詩者,有選集各家之某種文辭者……”[6]76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成于1937年,為商務(wù)印書館《中國文化史叢書》之一,該書影響甚大,商務(wù)印書館于1957年再版重印,王重民為之作《后記》,評價之高,已至無出其右者。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實際上已成研究目錄學與文獻學之必讀書,其影響之深遠,可想而知。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分類篇·五代史志之經(jīng)籍志》云:“若夫總集則不然:有選集各家之詩者,有選集各家之某種文辭者,……”[6]76姚名達此處所謂之“選集”,實為動詞,乃選擇收錄之意,即相當于選錄。姚名達論述總集時僅僅上述引文中兩處使用“選集”一詞,且僅僅用作動詞,姚名達論述總集時從未將“選集”一詞用作名詞。文言文中名詞動用至為平常,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以文言文寫成,姚名達此處兩次用作動詞之“選集”,當是由名詞“選集”而來。但是,這也僅僅是推測,姚名達論述總集時僅僅上述引文中兩處使用“選集”一詞,且僅僅用作動詞,姚名達以今人寫文言,不可以其動詞皆由名詞動用而來,即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論述總集時兩處使用動詞“選集”是否暗含論述總集時可以使用名詞“選集”還在兩說之間。但是,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以其巨大之學術(shù)影響使其在論述總集時兩處使用動詞“選集”之舉產(chǎn)生了重大的學術(shù)誤導作用。
潘樹廣《古典文學文獻及其檢索》:“匯錄多人的詩文成一書的,叫詩文總集??偧梢榔涫珍浢娣譃椤x集’和‘全集’兩大類。選集如《昭明文選》《文苑英華》等,全集如《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唐詩》等。一般說來,選集的編輯,旨在推薦佳作(當然是編者所認為的佳作);全集的編輯,旨在保存文獻?!保?]27潘樹廣一方面誤讀《隋書·經(jīng)籍志》集部之內(nèi)容,另一方面附會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論述總集時兩處使用動詞“選集”之說,以為既然總集中有選集,與選集相對者為全集,則總集之中也當有全集。
杜澤遜《文獻學概要》認為總集“自編輯方法而論,則可分選集、全集兩大類?!保?]362杜澤遜《文獻學概要(修訂本)》與此引文全同[2]288,此說也是一方面誤讀《隋書·經(jīng)籍志》集部之內(nèi)容,另一方面沿襲潘樹廣《古典文學文獻及其檢索》將總集分為選集和全集兩大類之錯誤并附會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論述總集時兩處使用動詞“選集”之說。
杜澤遜《文獻學概要》云:“總集中之全集,旨在網(wǎng)羅一代詩文之全,零句殘篇,搜剔不遺余力,其可貴在于全?!保?]371杜澤遜《文獻學概要(修訂本)》與此引文全同[2]295,杜澤遜《文獻學概要》與《文獻學概要(修訂本)》明言總集旨在網(wǎng)羅一代詩文之全,接著列舉總集之例,第1例即為嚴可均校輯之《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絕非一代,《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所網(wǎng)羅者為文而非詩文;所舉第13例為王季思所輯之《全元戲曲》,但該書所收為元代雜劇及南戲,雜劇及南戲與詩文又有何干?即雜劇及南戲非詩非文,杜澤遜以總集中之全集為旨在網(wǎng)羅一代詩文之全,元代確屬一代,而至于雜劇及南戲,則其非詩非文甚為明顯,杜澤遜《文獻學概要》前后矛盾,真是令人遺憾!
杜澤遜《文獻學概要》云:“別集的編集是有諸多講究的。作者生前所定,基本上屬于選集,就是說基本上要刪汰一些作品。而后人所編,則大都屬于全集,片語只字也不遺漏,這是因為編者往往是作者的子孫或?qū)W生,或者是鄉(xiāng)后輩,或者是作者的研究者、愛好者。”[1]381杜澤遜《文獻學概要(修訂本)》與此引文全同[2]303,別集是收錄一人作品的集子,既然杜澤遜《文獻學概要》云在一人全部作品中刪汰一些作品所編定之集為選集,則選集即是收錄一人部分作品的集子。既然杜澤遜《文獻學概要》云在一人全部作品中片語只字也不遺漏所編定之集為全集,則全集即是收錄一人全部作品的集子。即別集分為選集和全集兩大類,而杜澤遜《文獻學概要》又認為總集“自編輯方法而論,則可分選集、全集兩大類”[1]362。杜澤遜《文獻學概要(修訂本)》與此引文全[2]288,如此則別集等于總集,但事實上別集并不等于總集,因為別集是收錄一人作品的集子,而總集則是收錄多人作品的集子。如此則杜澤遜《文獻學概要》將別集分為選集和全集兩大類與其將總集分為選集和全集兩大類相互矛盾,必有一誤??傊x集是收錄一人部分作品的集子,而全集是收錄一人全部作品的集子,選集和全集屬于別集,選集和全集與總集無關(guān)。
別集與總集均兼收文學與非文學作品,以為別集與總集均只收文學作品是錯誤的。
別集是收錄一人作品的集子。別集又分為全集和選集兩大類。全集是收錄一人全部作品的集子。選集是收錄一人部分作品的集子??偧鞘珍浂嗳俗髌返募印?偧挚煞譃閿啻臼娇偧?、斷代選本式總集、通代全本式總集、通代選本式總集四大類。截取一代或一朝而收錄其全部之作品或某種作品之集子為斷代全本式總集,或曰斷代全錄式總集。截取一代或一朝而收錄其部分之作品或某種作品之集子為斷代選本式總集,或曰斷代選錄式總集。截取一代以上或一朝以上而收錄其全部之作品或某種作品之集子為通代全本式總集,或曰通代全錄式總集。截取一代以上或一朝以上而收錄其部分之作品或某種作品之集子為通代選本式總集,或曰通代選錄式總集。
[1]杜澤遜.文獻學概要[M].北京:中華書局,2001.
[2]杜澤遜.文獻學概要(修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2008.
[3][唐]魏徵.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4][南朝梁]蕭統(tǒng).文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潘樹廣.古典文學文獻及其檢索[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
[6]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