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增濤
(東南大學 人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1189)
五倫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禮教的核心,是中國道德哲學的精髓。它把諸多復雜的人倫關系系統(tǒng)地概括為最簡單、最具規(guī)律性和本質性的五倫關系: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從而建構起了五倫范型。它體現了具有中國倫理精神和文化生命力的人倫關系建構的原理,人倫本于天倫而立;適應了“家國一體、由家及國”的社會結構,完成了基于“天倫—人倫—天人之間”結構的人倫關系的實體設計。作為支配國人道德生活上千年的重要倫理思想之一,至今它仍具有重大的歷史與現實的理論價值。
人是具體的、個別性的自然存在,亦是抽象的、普遍性的類存在或實體性存在。道德哲學的基本問題是“單一物”與“普遍物”的關系問題,其基本任務是如何將人之單一性的存在提升為普遍性的存在,或者說,如何實現由個別存在到類或實體性存在的升華。人之普遍性存在的現實性在人與實體的關系中得到確證或實現。
人者,何也?首先,人是自然存在,具有自然屬性?!读凶印S帝》曰:“有七尺之骸,手足之異,戴發(fā)含齒,倚而食者,謂之人?!边@是對人之自然性征的描述。其次,人是社會性存在,具有人文屬性。在人類文明的文化設計中,人作為萬物之一種,被喻為萬物之靈,秉賦天地之性,具有與天地參齊的人文價值?!渡袝ぬ┦摹吩唬骸叭藶槿f物之靈”?!抖Y記·禮運》曰:“故人者,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薄墩f文》說:“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边@些都是說明人之人文價值的高貴。此外,“人”既是類概念,亦是類存在。《孟子·告子上》曰:“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于人而疑之?圣人與我同類者也?!保?]261無論是從自然屬性,還是社會屬性,人皆具有類存在的性征,具有此共同性征,人才具有在一起生活的可能性。而對人之涵義的最典型表述為:“仁者,人也?!睆脑~源學上解釋,“仁”就是“人”字旁加一個“二”字,即說明,人具有類存在的屬性,人只有在“二人”的對應關系中才能給其中一方以規(guī)定性,“二人”通過相互規(guī)定而各獲得存在的現實性。也就是說,人之為人的確定性只有在社會關系中才能得到呈現,并實現其存在的價值,即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是實體性的存在;類或實體性是人之為人的公共本質,是單一性與普遍性的統(tǒng)一。
在中國文化價值系統(tǒng)中,“倫”字最能凝練地并高度概括地體現人的實體性存在的性征。對“倫”字一般有以下幾種解釋:第一,輩,倫即輩?!墩f文解字》:“倫,從人,侖聲,輩也?!笨梢哉f倫之本意是輩,在現實生活中即所謂人的輩份、倫份。第二,類。《禮記·典禮下》:“儗人必于其倫”。鄭玄注:“倫,猶類也?!钡谌?,秩序?!兑葜軙毜洹酚小般┠酥?,序乃倫,倫不騰上,上乃不崩?!钡谒?,義理,道理?!墩撜Z·微子》曰:“言中倫”,朱子注:“倫,義理之次第也。”《尚書·洪范》曰:“我不知其彝倫攸敘?!眰?,理也??梢哉f,倫有人之成人為人的道理的意思?!皞悺弊质侵袊赜械牡赖抡軐W概念,它在中國的家庭倫理生活中表現為以血緣關系為基點以輩份為次序由內向外、由親及疏的擴展而形成的人倫關系。若對“倫”做一形象比喻的話,它猶如樹之年輪亦或水之漣漪,既是年輪或漣漪之整體又是其中的每一道波紋。個體是每一道波紋上之一點,是構成倫之實體的諸個個體。“倫”之實體是由諸個個體緊密聯系所構成的實體或各種關系的復合體,但絕非是單個個體簡單的集合并列和疊加;它是個體與自己公共本質或類本質同一的實體,是自我與他人同一的實體;它是現實的精神,是單一性與普遍性的統(tǒng)一,是本性上普遍的東西的集中體現和表達。人與倫的關系不是單個的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關系,而是“人”與“倫”之實體間的關系,即所謂的人倫關系,是個體與整個實體的關系;它現實地表現為個體與他所處的倫理份位之間的關系,本質上是人與倫理實體之間的關系。
基于以上論述,“人倫”之理應有以下幾層意思:(1)人倫關系。此為客觀倫理,是在家族血緣關系基礎上形成的以宗法等級為基礎的基本的倫理關系,這些基本的倫理關系被孟子概括為“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即五倫關系。傳統(tǒng)社會依據血緣與非血緣把人倫區(qū)分為:天倫與人倫。天倫是天然之倫次,是指先天形成的血緣關系或者天然的親屬關系,指五倫中父(母)子、兄弟(姐妹)等天倫關系。人倫是基于非血緣關系的家庭以外的小到鄉(xiāng)黨鄰里朋友、大到君臣國家,彼此之間是后天形成的非血緣關系的社會關系。但在天倫與人倫之間存在一特殊的倫理關系——夫婦關系,夫婦關系是非血緣關系,也就不在“天倫”之內;夫與婦間雖無直接血緣關系,但雙方都同為家庭成員皆與子女有直接的血緣關系,二者之間便有間接的血緣關系。因此,夫婦關系是介于天倫與人倫之間,是家庭人倫關系的始基,因此有著特殊的地位。(2)人倫之理、人倫規(guī)范。此為主觀倫理。人倫關系者五,亦有與此五種人倫關系相對應的倫理規(guī)范,即父慈子孝、君惠臣忠、夫義婦順、兄友弟恭、朋友有信,就是傳統(tǒng)倫理思想中所謂的“五倫十教”,此乃人倫之至理也。人倫之理是人的內在生命存在及其生長的原理,體現在道德個體身上就是人之為人的道理。(3)倫份、輩份,此為現實倫理?,F實倫理生活中的個人在不同的倫理關系中擔當不同的倫理角色,具有不同的倫理份位,倫理的角色、份位不同,與之相應的“倫份”、“輩份”也就不同。人倫的此種特征在傳統(tǒng)倫理生活或者作為倫理策源地的農村家庭生活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這就要求個人在不同的倫理份位上肩負不同的倫理責任,安倫盡份,“在父為子”“在婦為夫”,在不同的倫理關系中安于自己的倫理份位,進而確立正當的行為以追求個體與實體相統(tǒng)一的至善理想,以此維護穩(wěn)定和諧 的 人 倫 秩 序 。[2]21-22
正確處理好人倫關系對我們的日常生活至關重要,但在現代道德哲學和倫理生活中,人倫關系面臨著式微和祛魅的風險,替代其興起的是人際關系。人倫關系與人際關系有著顯著的區(qū)別,人倫關系是個人與倫理實體之間的關系,是以人的“實體性存在”之確證為前提。人際關系是現代性的概念,以個體的殊異性與對立以及對個體“原子式存在”之確證為前提。在現實性上,人倫關系是個體與個體所處的實體或共同體之間的關系,非單個個體之間的關系,是單個個體通過它所處其中的實體或共同體與其他個體之間的關系。人際關系則是一個個赤裸裸的單個個體與單個個體之間直接的關系。這就是人倫關系與人際關系之區(qū)別所在。重人倫,輕人際是中國倫理的傳統(tǒng),這完全基于原初五倫范型的實體性設計。
人倫思想是中國道德哲學的邏輯基點和歷史起點,是傳統(tǒng)倫理思想的人文內核。五倫范型之建立功在孟子,《孟子·滕文公上》曰:“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保?]125即孟子的“五倫說”。孟子對復雜的人倫關系進行了系統(tǒng)性的概括,使人倫思想體系化、結構化,其“五倫說”之形成標志著傳統(tǒng)人倫范型之建立。
孟子五倫思想的誕生與其說是一種原創(chuàng),不如說是一種托古創(chuàng)說,因為它有著一定的思想理論淵源。在孟子之前雖無五倫之名,但已有五倫之實,而且已有相關論述。如《尚書》中有五典、五教的表述,“慎微五典,五典克從?!薄捌?,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寬?!保ā渡袝?舜典》)“天敘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尚書·皋陶謨》)“以弼五教”(《尚書·大禹謨》),“重民五教”(《尚書·武城》)等。雖然《尚書》中沒有說明五典、五教具體是指哪五樣東西,而按漢唐注疏家如孔安國、鄭玄、孔穎達之意,一貫把它們解釋為:五常之教,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數目上雖是五,實際上也只包括父子兄弟二倫。亦有《論語·顏淵》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其內容亦只有君臣父子二倫??梢姟渡袝分褰?、五典之說和《論語》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倫理思想都未完全地把人倫關系詳盡具體概括,這一歷史任務在孟子這里得以完成,圣人遺漏,而孟子得之,也因此成就了孟子。
五倫思想是一個完整系統(tǒng)的有機思想體系。孟子對五倫范型的實體性設計,既概括出了五倫關系,亦設定了處理五倫關系的倫理規(guī)范,后者分別是親、義、別、序、信。親,是父子有親,是父母與子女關系之準則,是處理血緣關系尤其是父子關系的倫理規(guī)范。維護血緣親親關系是倫理生活中最重要的事?!笆?,孰為大,事親為大?!薄笆掠H,事之本也?!保ā睹献印るx婁上》)相互親愛之親是處理血緣人倫關系不可動搖的人倫準則。義,是君臣關系之準則,“君臣有義”,“義者宜也,君臣之間各有其義?!本芯?,臣有臣道,君臣之間有相宜之義。“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君臣雖有上下等級之分,但亦有相對相待之義,君惠臣則忠。君臣之間是相對性的義務關系?!熬暢既缡肿?;則臣視君如腹心;君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孟子·離婁下》)別,是夫婦關系之準則,夫婦有別是男女之別,內外之別也;一曰男主外,女主內;二曰夫主婦從。夫婦一倫在人倫關系自然產生的過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人倫關系產生的基點?!抖Y記·郊特牲》云:“男女有別,然后父子親;父子親,然后義生;義生然后禮作,禮作然后萬物安。無別,無義,禽獸之道?!笨梢?,夫婦一倫,為人類生命之本,是人倫始基,是“人之大倫”。男女則是構成倫理最基本的二元素,夫妻關系又是一切男女關系的范型和校準。故,夫婦之道,不可不久也。長幼(包括兄弟間以及年長者與年幼者之間的關系)之準則為序,序者先后、次第之分之份也。長幼關系是兄弟關系的擴展,是兄弟關系的外延。兄弟之情是基于血緣而又具有血濃于水的手足之情,在家“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去不知敬其兄也。”(《孟子·盡心上》)在外則是“四海之內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信,是朋友關系之準則,“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論語·學而第一》)信者誠也,朋友間以誠相待,以信守之,則有莫逆之交?!安粧堕L,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孟子·萬章下》)朋友之交貴在高尚的品德,而非年齡、富貴、親疏、尊卑。古往今來,信皆具有永恒的倫理精神價值。
孟子的五倫思想作為一定歷史時代的精神現象,一定的倫理范疇和社會意識形態(tài),為了適應社會倫理生活的發(fā)展需要,它亦有其自身進化演變的內在邏輯,并在不同歷史時期呈現出不同的時代特征和具體理論形態(tài)。而孟子五倫思想最大的特征在于,五種人倫關系或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是雙向的、交互的、相對的——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彼此間應是一種相對等的權利義務關系;這種雙向性交互性相對性的倫理特征,是以道德主體間之道德行為的相互期待為前提,就是說,父慈則要求子孝;君惠則要求臣忠;反之亦然,依此類推,五倫關系中每一倫關系的雙方都應當如此。否則,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若君不君,則臣不臣;若父不父,則子不子;若夫不夫,則婦不婦。對此,賀麟認為這個“不”字包含著“應不”,與“是不”兩層意思?!凹偃缇槐M君道,則臣自然就會(是)不盡臣道,也應該不盡臣道(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父子、夫妻關系亦是如此。這樣一來,只要社會上常有不君之君,不父之父,不夫之夫,則臣弒君,子不孝父,婦不盡婦道之事,事實上、理論上皆應可以發(fā)生?!保?]147這種相對性和無常性,容易在現實生活中引發(fā)不安份、有違倫常、僭越倫份之事,久而久之必然引起社會人倫失范,影響社會和諧穩(wěn)定。因為這些人倫關系都是交互的相對的,倫理關系中的道德主體一方也是無常的不穩(wěn)定的;人倫關系是社會人倫秩序的基礎,關系到社會人倫秩序的穩(wěn)定與否。為了維護人倫秩序、適應社會發(fā)展,相對性的人倫關系內部必然產生出一種新的理論形態(tài)而與之相適應,而史實證明確實如此。為了解決五倫關系之相對性和五常性以適應封建社會大一統(tǒng)的歷史需要,要求人倫關系之一方盡單方面義務或絕對義務的“三綱說”應運而生,以此來維護不穩(wěn)定的人倫關系。人倫關系由“五倫說”向“三綱說”的演變是邏輯與歷史的必然統(tǒng)一,遵循了倫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體現著基本的文化原理。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一種以血緣為本位的血緣文化,血緣關系是社會的基本關系,是社會人倫關系的原型。傳統(tǒng)人倫關系設計的基本文化原理是人倫本于天倫而立,人倫關系本于天倫關系;社會道德本于自然道德。
血緣人倫決定社會人倫,即天倫決定人倫。血緣關系作為最基本的人倫關系,具有自然性和社會性的二元性特征,它具有天經地義的性質和絕對的意義,屬于天倫范疇。調節(jié)家庭倫理關系和社會倫理關系的五倫范型是血緣文化的產物,它是奠基在血緣關系的基礎上以血緣關系為原型外推擴充而形成的一種倫理實體,其基本原理是把家族血緣的原理運用到社會倫理領域并與之合而為一。作為自然倫理實體的家庭或家族以血緣為基礎形成家族血緣關系,它是倫理的根源所在,是倫理存在的基礎和元點。家族血緣關系是人倫范型的出發(fā)點,整個社會倫理關系的原理便是家族式的,社會倫理關系從家族倫理實體中脫胎而來。五倫關系是基本的人倫關系,其中父子兄弟關系是先天的血緣關系,具有先驗性和不可選擇性,屬天倫;君臣朋友關系是后天形成和建構的社會倫理關系,屬人倫;父子關系是君臣關系的原理,兄弟關系是朋友關系的原理;夫婦則是生理性的男女關系與生物性的血緣關系的同一,介于天倫與人倫之間,是一切男女關系的準則和范型。因此,家族血緣倫理關系是整個社會倫理關系的范型和原型,社會倫理關系是家族血緣倫理關系的延伸與擴展,這是人倫范型的重要文化原理之一,即人倫本于天倫而立。
人倫本于天倫而立的五倫范型是由“家國一體、由家及國”的社會結構而衍生并與之相適應?!凹覈惑w、由家及國”的社會結構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體現了中國社會獨特的民族特色?!凹摇迸c“國”兩個迥然不同的組織是如何形成“家國一體、由家及國”的社會結構的呢?“家”是社會的細胞,是構成中國社會的基本單元;它是以血緣、宗法為紐帶而形成的社會的自組織,具體表現為家庭、家族、宗族。因此,家族倫理在現實的社會倫理生活中具有基礎性的意義。在詞源學的意義上,“國”(非現代意義上的政治國家)之含義雖然比較復雜,其基本意義是社會組織。它在中國由氏族社會向奴隸社會轉型的文明進程中作為新興社會組織首先具有血緣和地緣的屬性,其中血緣關系的結構方式是整個社會關系的結構方式的基礎。血緣是家的抽象,是家與國、由家及國的原點、基石和范型。因此,這種社會結構的基本原理在于先把血緣上升為宗法,然后再把宗法上升為等級,這樣使等級建立在血緣宗法的基礎之上,長幼親疏與尊卑等級合而為一,倫理與政治合而為一,等級具有血緣的基礎,政治具有了倫理的性質。因此,“家”與“國”這兩種在組織結構原則上不同的社會組織形式基于共同的血緣文化,具有了相似相通之處,具有了融為一體合而為一的可能性。這既得益于中國的血緣文化,又取決于中國對文明路徑的選擇。著名的西周維新是重要轉折點,它通過對宗法制的加強和分封制的實行,形成了以血緣為紐帶、倫理與政治合一的家國一體的統(tǒng)治體制,發(fā)現了血緣宗法制這一條有助于穩(wěn)定社會人倫秩序和政治統(tǒng)治的方法。至此,形成了以血緣為基礎,以宗法為紐帶的“家國一體、由家及國”的社會結構?!凹覈惑w”,家和國是融合相通的;“由家及國”,“國”是“家”的放大與延伸,“國”的原理縮影式地包含在“家”的原理之中,“家”構成社會的本位與本體,家庭放大便是國家。五倫范型與此社會結構相衍而生。五倫關系中,具有血緣關系的父子兄弟是天倫,屬于家庭;作為社會之人倫關系范型的君臣朋友是人倫,屬于國家社會;男女關系的原型——夫婦一倫介于天倫與人倫之間,存在于家庭內部又聯接外部的社會國家,是家與國得以延續(xù)的必要條件??梢?,除朋友一倫外其余四倫都是以血緣等級為基礎的上下尊卑關系,其中主要是君臣、父子二倫,父子是家庭倫理之主導,君臣是國家社會倫理之主導;父子關系是君臣關系的原型和基礎,君臣關系的內容卻是由父子關系推衍而來,君臣關系是父子關系和父子之情的放大與擴充,朋友之情則是兄弟之情的擴充。歸根到底,作為社會結構原理和組織結構形式的主干線是父—子原型。人倫關系之五倫范型概括了社會生活中基本的社會關系,這種人倫范型是由“家國一體、由家及 國”的 社 會 結 構 衍 生 出 來 的 。[2]106
這種人倫關系的實體設計自孟子以降兩千多年來,始終是思想家們建構傳統(tǒng)人倫關系最基本的原理和理念;作為傳統(tǒng)道德哲學思想中最經典性的人倫關系的實體設計,在現代的社會道德建設中仍然具有精神意義和文明意義。它為我們提供了兩大精神家園和倫理歸宿,即安身立命之所:一曰家庭,一曰國家或民族;家庭是倫理的實體,民族是倫理的精神。人作為實體性的倫理存在,首先是家庭成員,同時又是國家(民族)公民;實體性的人最痛的事情莫過于痛失精神家園和無歸宿,既脫離家庭又無國家(民族)歸屬感,則成為無歸宿、無家園的漂泊無根的幽靈。五倫說的實體設計為人的安身立命、追求精神家園和倫理歸宿提供了人倫坐標,家庭和國家或民族分別構成了人倫關系的橫軸與縱軸,男女倫理二元素為特殊的第三維,其他一切社會倫理關系都可以在其中得以定位。人能否獲得精神家園和歸宿并在其中安身立命,關鍵在于這一坐標體系中的每一位倫理成員能否恪守自己的倫理份位,安倫盡份,既不僭越亦不“亂倫”。只有人人安其倫、盡其份,人倫秩序方能穩(wěn)定,人倫關系方能和諧,人方能在其精神家園和歸宿中安身立命。倫理的根據存在于非倫理的現實之中。針對在社會轉型期出現的人倫之殤,以史為鑒,繼承傳統(tǒng)優(yōu)秀人倫思想,弘揚人倫理念和倫理精神,不失為建構現代人倫關系的一種有益嘗試。
]
[1] 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5.
[2] 樊浩.中國倫理精神的歷史建構[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
[3] 賀麟.五倫觀念的新檢討[M]//張學智 編.賀麟選集.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4] [漢]孔安國傳[M]//[唐]孔穎達 正義,黃懷信 整理.尚書 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5] 楊伯峻 譯注.論語[M].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80.
[6] 梁啟雄.荀子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3.
[7] [清]孫希旦 撰,沈嘯寰,王星賢 點校.禮記集解 [M].北京中華書局,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