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安妮塔·德賽筆下的鮑姆伽登
——從分裂到索居

2013-03-27 11:34:47張遠
東方論壇 2013年1期
關(guān)鍵詞:德賽鮑姆印度

張遠

(北京大學(xué) 南亞系,北京 100871)

安妮塔·德賽筆下的鮑姆伽登
——從分裂到索居

張遠

(北京大學(xué) 南亞系,北京 100871)

著名印度英語作家安妮塔·德賽的小說代表作《鮑姆伽登的孟買》以二戰(zhàn)前后和獨立戰(zhàn)爭時期的印度為背景,生動描繪了德國猶太人鮑姆伽登的流亡生活和內(nèi)心世界。結(jié)合作者經(jīng)歷,從語言的四分五裂、文化身份的迷失、過去與現(xiàn)實的反差及中心與邊緣的疏離等角度,以“分裂”為核心,著重考察鮑姆伽登在不同層面上支離破碎的生存狀態(tài),并深入剖析鮑姆伽登身上承載的文化元素。

安妮塔·德賽;鮑姆伽登;分裂;后殖民文學(xué)

安妮塔·德賽(Anita Desai,1937- ),原名安妮塔·瑪祖達,1937年生于印度小城穆蘇里。德賽的父親是孟加拉商人,母親托妮是德國人。德賽在家中主要說德語,間或說印地語,偶爾也說英語。德賽回憶說,“當(dāng)你還是個孩子,你把你的家看得理所當(dāng)然而從不質(zhì)疑它的存在?!覀冋f德語,聽西方音樂,讀西文著作。不過在其他方面,我們跟別的印度家庭一模一樣?!盵1]德賽身邊,有印度教徒、穆斯林,也有基督徒、拜火教徒。復(fù)雜的語言和文化背景,對德賽的創(chuàng)作有著深遠影響。

德賽的小說代表作《鮑姆伽登的孟買》被譽為“德賽最出色也是最具野心的作品”[2](P42)。德賽第一次將非印度人作為作品的主人公,也是第一次融入母親托妮關(guān)于柏林的童年記憶。托妮有法國血統(tǒng),膚色偏黑,長著非日耳曼人的相貌。托妮雖然一直保持著基督教的信仰,卻有著濃郁的印度情結(jié)。她19世紀(jì)20年代隨丈夫來到印度,再未回德國。二戰(zhàn)期間她一直關(guān)注著歐洲的戰(zhàn)事,卻不敢說德語,不敢穿洋裝。鮑姆伽登這一形象凝聚了作者的生活感受,表現(xiàn)了在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對個體生命意義的探求和思考。鮑姆伽登“無從獲得自己缺失的身份。在本土和異域,在任何角度,他都同樣是個局外人(outsider),一個無家可歸者(nowhereman)”[3](P139-140)。

印巴分治給德賽的童年打上了深深烙印。通過鮑姆伽登這一形象,德賽將猶太人在納粹德國的處境與穆斯林在分治時印度的處境巧妙地聯(lián)為一體。在二戰(zhàn)前的柏林,鮑姆伽登因猶太人身份遭納粹驅(qū)逐;在獨立前后的印度,鮑姆伽登親歷了英軍撤離后印巴分治的混亂局面。一個本來在身份和人格上就無所適從的鮑姆伽登來到了分崩離析的印度。“作為一個描寫人格分裂的專家,安妮塔·德賽在她的……《鮑姆伽登的孟買》中描繪了無根的個體在本體論層面上的不安全感、孤立和痛苦”[3](P135)。比起德賽的其他作品,《鮑姆伽登的孟買》顯得更為凝重和深沉,它“是一個有力而感人的關(guān)于人類最荒涼歷史時期的文獻,構(gòu)成了面對人性歷史最黑暗瞬間的文字,并且,憑借著強大的勇氣,它不僅揭示了人性如何遭受了不可告人的損毀,而且展現(xiàn)了人性如何恢復(fù)元氣,并最終存活下來?!盵2](P42)

德賽在小說的扉頁引用了T·S·艾略特的詩:“在我的開始中孕育著我的終結(jié)?!薄鄂U姆伽登的孟買》敘述的時間并不是從起點到終點、有高潮有結(jié)局的線型,而是一個如同車輪般循回往復(fù)的過程。小說從將近尾聲處開始,其間穿插了大量閃回,然后才進入真正的終結(jié)。

小說的主干故事發(fā)生在19世紀(jì)80年代后期的孟買:鮑姆伽登到法洛克的巴黎咖啡館為自己的貓咪們討剩飯當(dāng)口糧,看到德國小子庫爾特,在洛蒂的公寓里過午,再次前往巴黎咖啡館,帶庫爾特回家,最后遭到殺害;在主干故事中穿插了一戰(zhàn)后的柏林、鮑姆伽登的童年、二戰(zhàn)前夕德國的排猶運動、鮑姆伽登經(jīng)威尼斯逃往印度、加爾各答的木材生意、結(jié)識洛蒂、二戰(zhàn)期間英國人的集中營、二戰(zhàn)后重逢洛蒂、失去木材生意、窮困潦倒等一系列片斷性的回憶。小說閃回式的敘事方式與鮑姆伽登的破碎不堪的生存狀態(tài)全然一致。

一、語言與身份

小說中最直接也是最突出的特色便是語言上的四分五裂。德賽將文化難題與語言問題結(jié)合起來,大膽嘗試運用混合語言,以英語為主,兼有德語對白,又混入印度各方言的詞匯。語言的雜拼既符合鮑姆伽登特殊的身份,又反映出他在文化心理上的分裂以及無所適從的生存狀態(tài)。

德語象征著遙遠的記憶,“生疏而遠去”,如同“被遺忘的愛撫”,如同“古老的兒語”,如同一塊冰糖,撞擊懦弱的牙齒。[4](P3)母親鴻雁傳書,寄來蛛網(wǎng)般的字跡;母親顫抖的嗓音,唱出童謠小曲;洛蒂叫喊出德文俚語;鮑姆伽登用德文呼喚貓咪。德語原本占據(jù)著鮑姆伽登的全部思想,而今卻漸漸遠去,退入回憶,刻在母親“千篇一律”、“毫無新意”[4](P3)的明信片上,“仿佛英語單詞或是那經(jīng)年累月積攢起來的一小撮不純正的印度斯坦語一般陌生。”[4](P150)

在陌生的印度,陌生的英語取代了德文。艱澀而疏遠的英語讓他感到慌亂、孤獨、格格不入,仿佛卷入了“旋渦般涌向下水道”[4](P84)的人流。然而鮑姆伽登不得不使用這個語言。

印度英語還夾雜了更為陌生的印度詞匯,例如memsahib、bhai、wallah、pish-pash等等,這些更加劇了鮑姆伽登語言上的分裂狀態(tài),以至于他自己不得不建立一種嶄新的語言來適應(yīng)這種嶄新的狀態(tài)?!暗抡Z已經(jīng)難以適用,英語卻是捉摸不定。各種語言包圍著他仿佛是熱帶的灌木叢,而他從中摘出自己需要的詞匯,無論它們是英語、印地語或是孟加拉語。它們不過是他需要的詞匯而已?!@個他從空氣中捕捉到的混合語言究竟是什么呢?……他疑心那不是土生土長的印度語言,而是屬于他自己眼中的印度?!盵4](P92)

語言是思維最為直接的載體。多于一種語言的國度、區(qū)域和個人,必然呈現(xiàn)出雜糅、融合的狀態(tài)。在某種程度上,這種狀態(tài)是積極的、多元的,然而它更普遍地指向一種混沌、模糊、缺失中心和身份的存在形式,在眾多元素雜糅的文化醬缸之中認不出了那個原初狀態(tài)。

語言上的四分五裂,恰如其分地詮釋了鮑姆伽登支離破碎的生存狀態(tài)。

二、“糖果”往昔

語言分裂僅是最為顯而易見的層面。更深層次,則是文化和身份的割裂。一個人的現(xiàn)狀,取決于他的過去,更取決于他對過去的態(tài)度。過去與現(xiàn)實的強烈反差以及對這種反差的逃避本身就是一種分裂。

(一) 甜似蜜餞

“甜蜜”的意象包括形形色色的糖果帶給人的味覺、觸覺、嗅覺、色覺等一系列飄忽不定的感受。對于過去的“甜蜜”:加入牛奶咖啡中的方糖,冰糖般的德文兒語,“所有孩提記憶中的杏仁糖、麥芽糖、巧克力和太妃糖……如糖似蜜的暖洋洋慢悠悠流出的愛意”[4](P5),最直觀、最直接的感受原本是甜的,舒適的,幸福的。然而德賽用一種近乎變形的手法,表現(xiàn)出鮑姆伽登糾結(jié)、扭曲的情感和矛盾的心理狀態(tài)。這些“甜蜜”變得黏糊糊甜膩膩,令人不適,令人窒息。幸福的記憶和殘酷的現(xiàn)實之間的強烈反差讓鮑姆伽登渴望忘記曾經(jīng)的幸福甜蜜,因而扭曲了感受,交疊了情感。這便是鮑姆伽登對于過去的態(tài)度,讓所有甜蜜的記憶遠去,因為它們已扭曲變形,不堪回首。

在德國柏林,鮑姆伽登有著衣食無憂的富裕童年。一切記憶都帶著蜜一般的夢幻色彩。

“光線一會兒變成黃色,一會兒變成綠色。如啤酒一般單薄,如蜂漿一般濃厚?!盵4](P23)“施特勞斯圓舞曲的大雜燴穿過濃密的枝葉流淌到他們的桌上,仿佛是從陽光中撒下的花粉,仿佛是從蜂巢中淌下的蜜汁。然后服務(wù)生拿來一杯熱巧克力給雨果,漂浮在熱巧克力上的奶油撒著斑斑點點的巧克力碎屑,仿佛是漂浮在漆黑湖面的島嶼。即使是那苦苦的啤酒,也帶上了甜甜的滋味?!盵4](P24)鮑姆伽登“開始喝他的熱巧克力,浸入它那富饒的甜蜜,小口地啜著,偷偷摸摸地如同一只小鼠。”[4](P24)鮑姆伽登對慈愛而瀟灑的父親的記憶就交織在甜蜜的光線、甜蜜的施特勞斯圓舞曲和甜蜜的熱巧克力之中。

在母親柔和的德文歌謠里,蘊含了鮑姆伽登對母親的全部回憶。母親的歌聲顫動著甜蜜而單薄的聲調(diào),有一種難以言說的甜蜜。那甜蜜中每每顫抖的尾音也讓他的心隨之顫動,仿佛在他第一天上學(xué)后回到家中如釋重負般地看到了母親按照德國傳統(tǒng)拿著一個包著金紙、裝飾著銀流蘇的大棒棒糖的身影,仿佛是母親溫暖的嗓音又響在了耳畔,“雨果,親愛的,拿這點兒錢去買一塊黃油來,晚餐要用的,……再用剩下的錢給你自己買一小塊巧克力,讓這個差事更甜蜜些?!盵4](P29)

然而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這種甜美的感覺不復(fù)存在。

由于生意上的不如意和在早期納粹集中營中受到的身心摧殘,鮑姆伽登的父親在妻子拜訪童年老友的時候開煤氣自殺?!胺块g中充滿了令人作嘔的甜膩的煙霧彌漫的氣息。”[4](P49)

之后,所有甜蜜都被一種不舒適的黏糊糊的甜膩感取代。在威尼斯,面包房新出爐的面包卷、糕餅殼和濃濃的黑巧克力的甜香,在他孩提時曾多么讓他垂涎欲滴,如今卻不再誘人,那濃郁的甜蜜如同一座羈押他的囚室,一條纏繞他的繩索,讓他想要逃脫;鮑姆伽登在巴黎咖啡屋喝的熱乎乎的濃厚的令人窒息的甜奶茶;在王子酒吧,樂隊演奏的樂曲像是蜜糖或流蘇。它們填滿了眼睛和耳朵,憋悶得難受。

鮑姆伽登不愿遺忘。他像一只老海龜背負了自己的全部記憶,一件也不肯丟下。于是他對甜蜜的體驗也就隨之變得苛刻而扭曲。這不再是童年無憂無慮純真的甜蜜,而是一種偽裝的甜蜜。就像在一塊瘡痍滿目的頑石上涂抹了光滑的油彩,掩蓋了它曾經(jīng)遭受的創(chuàng)傷。

再后來,甜蜜更成為一種負面的感受。流入鮑姆伽登嘴中的血的滋味是“暖暖的,甜甜的,令人作嘔的?!盵4](P103)在加德滿都的大麻煙,干燥的大葉片縈繞不絕的煙霧的味道,也是甜的。

(二) 往事如煙

“甜蜜”走向反面,變成了“痛苦”,童年幸福而甜美的回憶被父親的死和背井離鄉(xiāng)的悲慘經(jīng)歷沖毀,然而卻也不是仇恨,而是默默地轉(zhuǎn)身,背對幸福。他并非失去味覺而是無能為力。他只能背負著所有沉重的歷史如老龜般緩慢爬行或是在死亡中獲得解脫。

每個人的過去都有不愿被提及的地方。成為“吉茜淘金女”的吉塞拉一提到自己在上海酒吧表演歌舞的“上海莉莉”的過去就怒氣沖天;集中營醫(yī)生赫歇爾不愿提及自己過去曾是獸醫(yī);家居裝潢設(shè)計師朱利斯·羅斯不敢啟齒自己易裝癖的過去。他們對過去閃爍其詞,或是因為這個過去不甚光彩,或是由于它支離破碎無從談起。這使得他們緊緊攀援住現(xiàn)實。

與他們不同,鮑姆伽登的過去甜似蜜餞,卻消逝得如此徹底;他企圖伸手挽留,卻只剩一懷虛空。對于母親的記憶封存在那些年代久遠的信件和明信片里,黯淡的字跡“如蛛絲一般,仿佛糾纏成了一束紗或是一張網(wǎng)?!盵4](P2-3)然而當(dāng)疲憊的鮑姆伽登躺在沙發(fā)上閱讀它們,“漸漸的單詞攪在了一起,混淆了,變得毫無意義。什么都沒有意義。德國在那里,印度在這里——印度在那里,德國在這里。不可能把握,不可能擁有,不可能閱讀或理解?!盵4](P215-216)“它們從他這兒失落了,掉進了深淵里。他看到它們落下,白色的身影飛旋,然后由于飄遠而變得黯淡。他站在那里,看著它們墜落,飄飛,飄飛,墜落,直到它們寂靜地飄離了視野,留下他獨自站在懸崖邊提著睡褲,望穿秋水。然而那里已經(jīng)看不到什么了,它們都消失不見。他閉上雙眼,接受了洪水般涌入的黑暗,用烏黑濃重的遺忘的墨水充滿了這個真空?!盵4](P216)

留住記憶并不代表面對過去。鮑姆伽登“如鴕鳥般活在自己幻想的沙堆里”[4](P118)“德國依然是那個他童年記憶中夢寐以求的地方,他的母親生活在那里,仿佛他們當(dāng)初一起生活的時候那樣?!盵4](P118)“甲殼蟹,難看的烏龜——鮑姆伽登這樣看待自己——一頭老烏龜吃力地跋涉在印度古老的土地?!盵4](P11)當(dāng)別的獄友相互傾訴、排解、遺忘,而鮑姆伽登卻留存著自己的記憶和恐懼淪為隱士,不愿傾訴、排解、遺忘,就像是他不肯逐走一只流浪貓,而是悉數(shù)收留了它們。

“過去永遠不會終結(jié),恰恰相反,它總是蠶食著現(xiàn)實并且微妙地塑造著我們的身份?!盵5](P68)是創(chuàng)造一個孤立而虛幻的世界,遠離現(xiàn)實的失敗和痛苦,還是是承擔(dān)歷史的重負,并且通過與社會溝通,賦予這個微末的生命些許價值?在回憶與現(xiàn)實之間,德賽的傾向是“用現(xiàn)實的殘酷沖淡這種神話般的虛幻。”“任何一個逃避現(xiàn)實的舉動或努力,不管它有多么迷人,最終都會遭到摒棄?!盵5](P60)鮑姆伽登回憶中的甜蜜童年,不過是虛幻而已,而他,不得不躲在貓的群落中,來逃避在異鄉(xiāng)的人類社會中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和內(nèi)心的孤獨。這位來自異域的人物的命運仿佛與印度這個古老民族的命運巧妙地交織在一起。與鮑姆伽登童話般的過去相同,印度輝煌的古代文明沒落了,近現(xiàn)代的凌辱和英軍撤離后支離破碎的現(xiàn)實在人們的心靈上留下了一處孤寂的廢墟,如同那失去的樂園不再復(fù)得。而我們必須活下來面對這一切,快活或痛苦,幸?;虿恍??!拔覀儽仨毥邮苓^去的重擔(dān),在蒼白的歷史中繼續(xù)存活,最大限度地承擔(dān)社會職責(zé),否則我們將走向毀滅?!盵5](P74)

三、邊緣人

德賽“通過德國母親的眼睛看印度,卻擁有土生土長的父親對印度的感悟?!盵2](P35)與德賽相似,鮑姆伽登既是局內(nèi)人,又是局外人;既置身事外又融入其中。他雖然身處印度,卻帶了某種距離感。邊緣的身份,體現(xiàn)著相對中心的徹底疏離,亦為一種與世隔絕的割裂狀態(tài)。

(一)身在柏林的猶太人

早在德國柏林的童年時代,鮑姆伽登的生活就融入了邊緣化元素。在基督教學(xué)校的圣誕晚會上,他成了班里惟一沒有收到圣誕禮物的孩子,雖然得到了老師的關(guān)懷,同學(xué)的憐憫,那種孤立、邊緣的感覺使他終生難忘。當(dāng)他轉(zhuǎn)學(xué)到一所猶太學(xué)校,他那大大的鼻頭成了同學(xué)們嘲笑的對象?!磅U姆伽登是蠢貨,鼻頭好像大拇哥!”[4](P38)他們高聲地唱著、跳著。而鮑姆伽登則是緊張地用手指摸摸鼻頭,想找出他的鼻頭和拇指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多年之后他還一直保持著這樣的習(xí)慣。童年的經(jīng)歷造就了鮑姆伽登小心翼翼的性格和畏畏縮縮的心理狀態(tài),也仿佛注定了他一生孤獨憂郁、出離歸屬、無家可歸的邊緣生活。

鮑姆伽登雖身為猶太人,卻處于猶太文化的邊緣。他的母親熱愛德文詩歌,認同德國文化勝過猶太文化。“在德國,鮑姆伽登從未想到去尋找他的同類,甚至其他人認為他是猶太人的時候,他自己也沒有明顯的感覺?!盵4](P62)一個正宗的猶太人“可以用宗教儀式來祭奠他的母親??梢园凑展爬系牧?xí)俗,背誦那些古老的慰藉的詞句,而且可能它們可以平息他的痛苦。然而他是如此無知,因而也如此無助,被一種無從宣泄與表達的悲哀牢牢攫住?!盵4](P165)

納粹德國把鮑姆伽登變成了另一個人,像法官在罪犯身上蓋一個大大的“GUITY”印戳一樣給鮑姆伽登蓋上了猶太人的印記,然而這僅僅是一個被動的為了戰(zhàn)爭而貼上的或敵或友的標(biāo)簽,除去猶太人的相貌,鮑姆伽登并未擁有猶太人在顛沛流離中賴以生存的根基——他們的宗教文化、傳統(tǒng)習(xí)俗或是愛恨情仇。

鮑姆伽登是以德國為故鄉(xiāng)的不正宗的猶太人。德國的戰(zhàn)敗意味著他身體的一半擊垮了另一半。雖是勝利,卻也不可避免地受了傷。當(dāng)猶太人面對戰(zhàn)敗的德國,唱起了哀傷的德國國歌,“鮑姆伽登站著,負擔(dān)著他們的失敗,……他想告訴他們,這是他們的失敗,卻不是他的;他們的國家也許被摧毀了,不過這意味著一個遲到得太久的勝利,終歸是勝利了。然而他什么也沒說。他無助地站在那里,發(fā)現(xiàn)自己是如此粉碎的、破敗的、悲慘的勝利的代言人。難道勝利就不能不要以失敗的色彩來臨嗎?不,失敗堆積在他的身上,無論他是否應(yīng)該遭受這一切?!盵4](P135)用洛蒂的話說,“德國‘噗’地一下完蛋了。歐洲也滾蛋了。都一樣。讓我們面對現(xiàn)實吧。親愛的。我們無家可歸了。所以告訴我,我們又能去哪里呢,?。俊盵4](P80-81)

“家”不僅是習(xí)慣的居所,還是一個人的身份和歸屬?!胺胖稹眲t是被迫離開祖國或家鄉(xiāng)。在二十世紀(jì)的文學(xué)圖景中,放逐、遷徙、孤立的主題屢見不鮮。文化孤立已日益成為普遍的現(xiàn)象。[3](P134-135)對于一個被放逐者,“家”的涵義擴展為他所喪失的一切:在位置上,他被連根拔起;在思想和靈魂上,他奄奄一息。

也許正因遭到“放逐”使得沒有祖國的猶太人對“家”的渴求變得明晰而強烈,雖橫遭驅(qū)趕,卻依舊不懈地尋根。如同??鹿P下的瘋?cè)顺俗坝奕舜比ふ易约旱睦硇訹6](P7),鮑姆伽登走上經(jīng)由威尼斯前往印度的“東方號”輪船的甲板,也踏上艱難險阻的尋找身份之路。

(二)戰(zhàn)爭和異鄉(xiāng)人

戰(zhàn)爭到來又離去,如同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舞臺,如同生命中的過客,然后,留下一片廢墟。而廢墟上的人,也如同被狂風(fēng)卷集巨浪侵襲的海岸一般支離破碎。“鮑姆伽登的故事是關(guān)于在世界大戰(zhàn)、殖民戰(zhàn)爭和宗教戰(zhàn)爭中惡化的與生俱來的孤立情緒。”[3](P142)鮑姆伽登從不是戰(zhàn)爭的主角,而是集中營的難民。

鮑姆伽登的鄰床住著一個雅利安德國人。印度人并不把雅利安人和猶太人看得不同,而鮑姆伽登卻把雅利安德國人和英國人歸為一類。他們都是統(tǒng)治者。殖民統(tǒng)治者與納粹德國的統(tǒng)治者。而鮑姆伽登不過是一個順從而微小的難民。更具諷刺的是,英軍的集中營給了他德國和印度都沒能給與他的穩(wěn)定、規(guī)律和寧靜。鮑姆伽登擔(dān)心戰(zhàn)爭結(jié)束,擔(dān)心自己在集中營的日子走到盡頭。他“覺得自己在炎熱的夏夜簌簌發(fā)抖,仿佛是一條可憐巴巴的狗發(fā)現(xiàn)自己即將被趕上街頭?!盵4](P132)

潛意識曾一次次告訴鮑姆伽登,他是個德國人,甚至比猶太人的身份還要確鑿。在英國人的集中營,鮑姆伽登曾試圖維持這個身份。如今,世界大戰(zhàn)終結(jié)了,殖民戰(zhàn)爭也結(jié)束了,遠離了加爾各答的騷亂,鮑姆伽登感到一種脅迫和畏縮。戰(zhàn)爭并沒有賦予鮑姆伽登一個真正的身份。他突然意識到自己變成了“印度人”?!八麑懶沤o自己印象中的地址,卻從未得到任何回音。德國仿佛從地球上憑空蒸發(fā)掉了一樣。他翻出自己的全部證件,然后發(fā)現(xiàn)自己拿著印度的護照?!盵4](P181)他又如何能稱自己作“印度人”?多年之后,這片土地已不再神奇,太陽卻并未給他染上當(dāng)?shù)厝说哪w色,這里人們凝視他的眼睛依然充滿陌生和敵意,而且仿佛通通說著:“看,外國人(firanghi)。” 他依然“無法讀懂這些表情。”[4](P83)就像是“當(dāng)[印度的]自由到來的時候,鮑姆伽登又一次站在了邊緣,遠遠地看著獨立日的慶典,發(fā)現(xiàn)自己沖著旗幟、氣球和那些興奮地拋向空中的拖鞋微笑,然后奇怪自己為什么會微笑?!盵4](P190-191)“孟買的生活,雖然鮑姆伽登在這里過了三十年,他依然無法真正進入,無法徹底把握?!盵4](P214)“[印度是]多么的東方!多么的異域!鮑姆伽登常常這樣想,害羞地微笑著,作為一個局外之人。”[4](P19)鮑姆伽登永遠是個異鄉(xiāng)人、局外人、邊緣之人。

“Firanghi”一詞在小說中多次出現(xiàn),像一聲辱罵,更像是身份的標(biāo)簽。這個詞為烏爾都語,[7](P71)兼有阿拉伯語和印地語源,在印地語中拼作“fira gī”( ),意為“歐洲人、白種人”。[8](P985)在小說中,“firanghi”的涵義被進一步擴展為外國人、他者、異類,甚至是一切非主流文化的代表。

身為德國和孟加拉混血女作家,德賽的作品一直以來在文學(xué)評論者眼中被邊緣化。歐洲人將她排斥在外,而印度人卻同樣認為她無法代表印度。P·S·喬翰[9]說,她不是印度人,有歐洲中心主義傾向,受到西方作品的影響多于受到印度本土文化的熏陶。她的作品缺乏“印度性”,缺乏印度式的人文關(guān)懷,帶著西方人的輕蔑用歐洲中心主義的眼光看待印度。這樣,她如何可以表現(xiàn)真實的印度?

也許基于自己在文學(xué)評論中被邊緣化的處境,德賽把這種邊緣人的意象賦予給鮑姆伽登,并且將這種無歸屬感無限放大。生活在印度的德國猶太難民是少數(shù)人當(dāng)中的少數(shù)人,邊緣人中之更邊緣人。鮑姆伽登甚至比被統(tǒng)治的印度人更處于低賤和無尊嚴的地位?!敖邮芤磺校瑓s不被一切接受,這便是鮑姆伽登的故事。在德國,他的黑皮膚讓他被稱作猶太人(der Jude);在印度,他的白皮膚讓他成為外國人(firanghi)。在兩個世界,他不被接受??赡苓B他的貓都會覺得,他是個人,而不是貓科動物,不是它們的同類?!盵4](P20)他始終沒能逃離這個可怕的處境:永遠被遺棄,永遠被逐出,永遠是個孤兒、他者、異類(outlandishness),永遠脫離中心和主流,趨向邊緣?!磅U姆伽登被拋棄了,在那個第一天登陸的日子,就像以后的每一天,孤零零的一個人?!盵4](P83)就像以前的每一天一樣,孤零零一個人。

由于缺失與社會的切實聯(lián)系,鮑姆伽登的生活,充滿了荒誕的色彩。這是邊緣化的另一種極端的表現(xiàn)形式。或許收留流浪貓可以被看作他生命的意義,然而這個邏輯立即在德賽的敘述中被打破。因為那第一只真正被他收留的流浪貓當(dāng)天就死去了。這只貓仿佛點燃了鮑姆伽登孤寂的心。他決定收留那些流浪貓,給它們溫暖的家,然而卻沒有貓歸順于他。最后,鮑姆伽登不得不淪落到捉貓來養(yǎng)的境地。這便與之前宣稱的同情、憐憫大相徑庭而形成了這樣的悖論——照料那些原本不需要他照料的貓成了鮑姆伽登生命的全部意義。而這,正是生活的荒誕、無意義之所在。

在鮑姆伽登身上,體現(xiàn)著語言的四分五裂;身份的無所適從;過去與現(xiàn)實的難以調(diào)和;邊緣與中心的巨大疏離?!胺至选?,或稱“支離破碎”,正是對這種生存狀態(tài)的最好概括。從“支離破碎”中,鮑姆伽登走向遠離中心、與世隔絕的離群索居。德賽正是通過塑造這個處境極端的人物形象將人類的孤寂推向極至,從而留給我們對現(xiàn)狀與未來的無限思索。

[1] Magda Costa, "Interview with Anita Desai"in Barcelona [EB/ OL], 30 Jan 2001, http: //www. sawnet. org/books/writing/desai_ interview. html.

[2] G. R. Taneja. "Anita Desai's Baumgartner's Bombay: A Note",in K. Ayyappa Paniker (ed. ), Indian English Literature Since Independence [C]. New Delhi: The Indian Association for English Studies, 1991.

[3] Asha Susan Jacob. "In Their Alien Worlds: Bye, Bye, Blackbird and Baumgartner's Bombay", in Suman Bala and D. K. Pabby (ed. ), The Fiction of Anita Desai [C]. Vol. I. New Delhi: Khosla Publishing House, 2002.

[4] Anita Desai. Baumgartner's Bombay [M]. London: William Heinemann Ltd. , 1988.

[5] Fawzia Afzal-Khan. "Anita Desai: The Morality of Realism Versus the Aestheticism of Myth", in Fawzia Afzal-Khan, Cultural Imperialism and the Indo-English Novel: Genre and Ideology in R. K. Narayan, Anita Desai, Kamala Markandaya, and Salman Rushdie [C]. Pennsylvania: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3.

[6] [法]米歇爾·??? 瘋顛與文明: 理性時代的瘋癲史[M]. 劉北成, 楊遠嬰譯. 北京: 三聯(lián)書店, 1999.

[7] George Stade and Sarah Hannah Goldstein (ed.). British writers. Supplement V [M].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99.

[8] 北京大學(xué)東方語言文化系印地語言文化教研室,解放軍國際關(guān)系學(xué)院多語種教研室合編. 印地語漢語大詞典[Z]. 北京: 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 2000.

[9] P. S. Chauhan. Encyclopedia of Post-Colonial Literatures in English [M]. London: Routledge, 1994.

責(zé)任編輯:馮濟平

Anita Desai's Baumgartner: from Split to Isolation

ZHANG Yuan
( Dept. of South Asian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

Baumgartner's Bombay, a masterpiece by celebrated Indian English writer Anita Desai in 1988, taking India as its background, describes the aimless, rootless and involuntary exilic life of the protagonist Baumgartner. This paper, by taking Desai's personal experiences into account, focuses on the split language, the lost identity,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a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center and the margin to analyze the different layers of Baumgartner's disintegrated life.

Anita Desai; Baumgartner; split; post-colonial literature

I106

A

1005-7110(2013)01-0060-06

2012-11-26

中國國家留學(xué)基金委“高水平”項目獎學(xué)金,編號:2011601181。

張遠(1984-),女,北京人,北京大學(xué)南亞系博士生,美國哈佛大學(xué)南亞系2011-2012訪問學(xué)者,主要從事東方文學(xué)研究。

猜你喜歡
德賽鮑姆印度
《綠野仙蹤》
科教新報(2024年1期)2024-03-17 09:47:37
今日印度
中外文摘(2021年23期)2021-12-29 03:54:04
五彩繽紛的灑紅節(jié) 印度
幼兒100(2021年8期)2021-04-10 05:39:44
德賽西威:營收環(huán)比增長 毛利率改善
作品賞析(4)
德賽西威強化“雙”市場發(fā)展戰(zhàn)略
汽車之友(2015年11期)2015-09-10 07:22:44
印度式拆遷
海峽姐妹(2015年5期)2015-02-27 15:11:02
印度運載火箭的現(xiàn)在與未來
太空探索(2014年1期)2014-07-10 13:41:47
《綠野仙蹤》與“OZ國”締造者
世界文化(2005年10期)2005-04-29 00:44:03
霍邱县| 仁寿县| 杭锦后旗| 花垣县| 攀枝花市| 固原市| 扶余县| 和林格尔县| 高密市| 马山县| 台州市| 凤翔县| 芜湖市| 汽车| 来安县| 盐津县| 苍南县| 龙山县| 东方市| 铜川市| 乌什县| 开远市| 淳化县| 从江县| 墨脱县| 改则县| 寻甸| 葵青区| 玛多县| 独山县| 缙云县| 迭部县| 临沭县| 出国| 平乐县| 凌源市| 进贤县| 慈利县| 札达县| 温泉县| 乌拉特中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