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司平
(泰州學院 教育與心理科學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
截至到2013年9月,由中國人權研究會和中國人權發(fā)展基金會共同主辦的人權論壇已經舉辦了六屆?!妒澜缛藱嘈浴钒l(fā)布也已經半個多世紀了。我國也已加入了包括 《世界人權宣言》和 《兒童權利公約》在內的25個國際人權公約。2004年,我國成功地將 “尊重和保護人權”寫入憲法,2009年發(fā)布了第一個 《國家人權行動計劃》,第一句話就是 “實現(xiàn)充分的人權是人類長期追求的理想,也是中國人民和中國政府長期為之奮斗的目標”。學校教育是傳播新觀念、新思想的主陣地,更應該是率先垂范,開新風、樹典范的踐行者。學校教育不僅應該大力加強人權觀念和知識的普及,更應該是彰顯人權、尊重人權、保護人權的標兵,在整個教育過程中貫徹人權原則。
人們關于人權的訴求一直是現(xiàn)代國家建構的基本動力之一。很多思想家、政治理論家參與到人權理論的豐富與發(fā)展過程中。人權就是作為人的基本權利。所謂基本權利,就是 “人們生存和發(fā)展的必要的、起碼的、最低的權利,是滿足人們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的最低的、起碼的、基本的需要的權利;反之,非人權權利,亦即非基本權利,是人們生存和發(fā)展的比較高級的權利,是滿足人們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的比較高級需要的權利?!雹僦园鸦緳嗬鳛槿藱?,強調的是一個最低限度。就連這么一個作為人的最低限度的權利,反而成了 “普通人民的最高愿望”。②可見,人類是一個極容易實施暴力的動物。
人權的總原則是:人人平等地、完全地享有所有基本權利。這一總原則在 《世界人權宣言》的第一、第二條中得到完整體現(xiàn),“第一條,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他們賦有理性和良心,并應以兄弟關系的精神相對待。第二條,人人有資格享受本宣言所載的一切權利和自由,不分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見解、國籍或社會出身、財產、出生或其他身份等任何區(qū)別。并且不得因一人所屬的國家或領土的政治的、行政的或者國際的地位之不同而有所區(qū)別,無論該領土是獨立領土、托管領土、非自治領土或者處于其他任何主權受限制的情況之下?!比藱嗫傇瓌t體現(xiàn)的是一種平等、全覆蓋原則,只要是人類社會尚存,人人享有人權。王海明先生很準確地將其概括為 “基本權利是每個人因其同樣是締結社會的股東而應平等享有的權利;是每個人因其同樣是結成人類的一個人而應平等享有的權利”。
在人權總原則的光照下,確定人們享有具體政治人權、經濟人權、思想人權和機會人權的原則也就容易了。
“人類在本性上,也正是一個政治動物”,③所以,享有一定的政治權利是人的本質使然。但不是所有的政治權利都屬于人權。政治中的人權只是人在政治生活中享有的最基本權利,政治生活中還有很多非基本權利,如擔任一定職務的權利,就不屬于人權,而是非基本的政治權利。人在政治活動中的最基本權利體現(xiàn)為一種政治上的自由民主,就是每個人都平等地具有一種決定政治命運的權利,“一人一票”,每個人的票額都是等值的。政治上的自由民主之所以是人權,在于它是其它政治權利的基礎,沒有自由民主,其它政治權利都形同虛設,不可能得到切實保障。
人生而在世,需要最基本的物質滿足。經濟人權就是要保障人的最低生活需求?,F(xiàn)實的人有多種生活需求,形式、類型和層次也存在重大差別,但是,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是基本相同的。按照最低生活需求,獲得基本的生活資料,是人們應該獲得的人權待遇。這一人權待遇沒有任何附加條件,完全 “按需分配”生活資料。當然,這個 “需”是基本所需,而不是人人不一的更高級的需要。經濟人權原則可以總結為 “每個人不論勞動多少、貢獻如何,都應該按照人類基本物質需要完全平等地分配基本經濟權利 (即按需分配)”。④
所有的人權法案或宣言都承認,人是理性的動物。人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人的自由思想是推動人類進步的重要力量。思想鉗制是專制主義的產物,專制主義正是人權的最大敵人。思想自由是現(xiàn)代政治理念的核心要素,是思想人權的基本原則。思想自由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是言論自由和出版自由。思想自由是通過言論自由和出版自由來實現(xiàn)的。雖然,思想自由不像政治人權、經濟人權那樣總是帶來積極的社會后果,可能會有謬論危害社會,但這種危害不可通過取消思想自由來避免。從功利主義的角度來講,思想自由的社會價值遠遠大于其社會危害。人人所熟知的一句話是 “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充分尊重你說話的自由”。這句話是思想人權原則的絕妙表達。
機會人權是一種特殊的人權。它的特殊性在于,它本身是一項基本權利,即人權;但是它關涉的對象卻是非基本權利,即較高層次的權利。我們知道,人權是基本的權利,每個人享有的機會都一樣,用不著去競爭。而對于非基本權利,即高于基本權利的權利,人需要去爭取,機會人權就是要保障人們在爭取這些非基本權利的機會面前平等。根據王海明先生的研究,人們競爭非基本權利的機會有兩類,一類是社會-政府提供的機會,一類是非社會-政府 (如家庭、天資、運氣)提供的機會。作為人權的機會是指社會-政府提供的機會。社會-政府提供的機會對所有人都應該是平等的,這是機會人權的原則。
人權原則是現(xiàn)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都應該遵守的普遍原則。現(xiàn)代學校教育是現(xiàn)代人須臾不離的現(xiàn)實存在,關涉眾多場域和主體。現(xiàn)代學校教育中的人權狀況是整個社會人權狀況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權原則不僅要通過現(xiàn)代學校教育去傳播,而且現(xiàn)代學校教育本身就應該體現(xiàn)人權原則。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動的總綱。在我國的不同歷史時期,教育目的曾經有不同的側重,有時候強調教育的政治目的,有時候強調教育的經濟目的,有時候強調教育的文化目的。教育理論領域也是 “社會本位論”和 “個人本位論”長期論爭,最后偃旗息鼓,不了了之。在教育目的的宏大敘事中,具體的人不見了蹤影。但是,任何教育活動的直接參與者都是活生生的具體的個人,教育目的的設置必須和具體的個體相關,而不是塑造一個千篇一律的群體?!妒澜缛藱嘈浴返诙鶙l規(guī)定:“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發(fā)展人的個性并加強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边@一條文,可以視為人權原則對現(xiàn)代學校教育目的的總規(guī)定。
由康德所奠定的 “人是目的”是現(xiàn)代人權理論的總綱。任何人都不能為了任何目的將其他人視為工具、手段。教育領域更多的是處理人和人的關系,主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系。正因為此,教育領域最容易滋生人對人的奴役。同時,其它社會力量也把目光轉向教育,“官辦學??偸菫閷W校外部的各種集團的利益服務,而不考慮學生的興趣和要求?!雹莠F(xiàn)代學校教育是最容易遭受專制和奴役侵蝕的領域,因為這種侵蝕是隱蔽的,不像其它領域那么引人耳目。人的獨立性在于他一開始就是以一個獨立的個體加入人類社會的,并沒有受到其他人或團體的恩惠。在這一點上,我國傳統(tǒng)的 “父母對子女有養(yǎng)育之恩”的觀念是錯誤的,洛克在 《政府論》(上篇)中有精彩論證,父母將孩子帶入人類社會不可能征得孩子的同意,所以,父母沒有剝奪孩子生命的權利,養(yǎng)育孩子從而成為父母的義務,孩子用不著感恩戴德。孩子是否對父母感恩完全取決于父母對孩子的養(yǎng)育方式,方式得當則能形成良好的親子關系,相反則可能反目成仇。父母和孩子在組成人類社會這一點上都是平等而且獨立的。教育中的個人自身的發(fā)展是教育的唯一正當目的,除此之外,不能有任何外在的目的。這也是杜威所說的 “教育無目的”的真實含義。
我國教育目的總是被理解為 “教育服務于……”,這一思維方式長期占據我國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頭腦。受教育者自身的利益從不入教育實施者的法眼。學生僅僅被理解為教育的對象,既然是教育的對象,必然是將對象改造成為某個主體 (如國家、政黨)所希望的那個樣子。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際間的學術交流頻繁,“人是目的”的理念在多個學科領域被廣泛接受。但是,在教育領域,學生自身發(fā)展是教育目的的理念還更多地停留在理論層面。如何將人權原則下的教育目的觀內化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自覺意識,還任重而道遠。
人權原則引出的第一個教育內容是理性教育,培養(yǎng)孩子的理性是教育的基本內容。健全的理性是抵御愚昧、奴化、迷信、專制的有力武器?!熬哂欣硇阅芰Φ娜苏?shù)刈非蟾鞣N各樣的生活方式、目標、理想及事業(yè)?!雹奕藱嗖皇且呀浄旁谀莾汗┤藗內ハ硎?,而是需要理性的人們去爭取和維護。理性教育反對任何教條,而是致力于激發(fā)孩子的問題意識、懷疑精神和思考能力。這一點恰恰和我們慣常的培養(yǎng)聽話的孩子相反。理性教育的核心是啟蒙,就是康德所說的 “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智”。⑦《世界人權宣言》已經聲明 “每個人都賦有理性和良心”。善惡對錯不需要一個外在的權威給人們制定標準,通過普遍的理性就可以明辨是非。悲哀的是,長期以來,我國的教師沒有教科書就不知道怎樣教學,沒有標準答案就不知道怎樣考核學生。同樣,學生們普遍沒有問題意識,離開課本就不知道哪些知識更有價值,離開老師的答案就不知道怎樣衡量是非。幾十年不變的教科書是學習的主要內容,老師和標準答案成為知識的仲裁者。新課程改革開始打破這種僵化的教育模式,但是,各方的阻力還是令人憂心。
人權原則所要求的第二個教育內容是現(xiàn)代自由民主的公民教育?,F(xiàn)代社會是一個公民社會,現(xiàn)代公民的國家認同更多基于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專制之下無祖國”⑧是這一理念的極端表達。國家的合法性來源于公民的同意和授權。自由民主的國家是人權的基本政治保障。公民教育是培養(yǎng)人們從事現(xiàn)代公民生活的知識和能力。杜威的 《民主主義與教育》是公民教育的經典之作,他為培養(yǎng)民主社會的公民制定了一個全面的教育方案。我國正處于一個偉大的社會轉型期,自由民主是現(xiàn)代國家建構的必然要求,十七大報告指出, “社會主義愈發(fā)展,民主也愈發(fā)展。在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一定能夠不斷發(fā)展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需要公民社會的打造,沒有公民參與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培養(yǎng)適應民主政治生活的現(xiàn)代公民是學校教育的中心任務,甚至是被一些人權學者視為唯一的任務。
第三個內容是跨文化教育。“教育應促進各國、各種族或各宗教集團間的了解、容忍和友誼,并應促進聯(lián)合國維護和平的各項活動”。⑨人權是人人享有的基本權利,是超政治、超宗教、超文化的人類范圍內的人權。跨文化教育可以讓學生具有人權原則所要求的人類視野。狹隘的民族主義教育只能讓人固步自封,宗教、民族狂熱往往是暴力的酵素?,F(xiàn)代學校教育應該讓學生分享全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文明成果。
人權原則是一種理性原則,是理性對人類邪惡激情的限制和規(guī)約。人權原則下的教育承認并尊重學生的理性,把學生視為一個主動發(fā)展的、個性獨特的個體?,F(xiàn)代學校教育不是智慧的屠宰場,而是智慧的策源地,實施教育的所有方法都應該浸透著一種理性精神。只有理性才能喚醒理性,武斷粗暴的教育方式必然培養(yǎng)出武斷粗暴的人格?,F(xiàn)代社會充滿著傳統(tǒng)社會遺留下的落后的思想、行為殘渣,學校對學生的教育方式、方法仍然有違背人權原則之處。我們暫且不要求現(xiàn)代學校教育的方法如何高效地促進兒童的身心發(fā)展,只是最低限度地要求教育方式、方法確保兒童的作為人的基本權利不受侵犯。
《世界人權宣言》第二十六條規(guī)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教育應當免費,至少在初級和基本階段應如此。初級教育應屬義務教育。”根據這一條款精神,初級階段的學校沒有任何理由開除學生。所謂的問題學生,還沒有嚴重到被剝奪受教育權利的程度?!秲和瘷嗬s》將兒童界定為18周歲以下的任何人。在我國,統(tǒng)稱為未成年人。剝奪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權利,會對未成年人的身心及其家庭造成難以估量的長期影響。所以,開除學生是違背人權原則的,應該從學生管理辦法中剔除。但是,在我們國家,“狡猾”的學校往往逼迫學生自己主動退學,從而規(guī)避自己的責任。實際上,上述條款的真實精神是,無論任何理由的兒童失學,即侵犯了兒童的受教育權利。甚至包括,由于課業(yè)負擔過重,超過了兒童的實際能力,導致兒童厭學而失學。
在教育過程中,確保學生的生命和人身安全是最基本的人權要求。在學校,包括教師在內的所有教育工作者應該成為這一人權保障的第一責任人。學校要為學生提供安全的校舍、教育、教學設備,避免任何形式的人身傷害。同時,學校對來自外界的不安全因素要嚴加防范。人權原則取消了任何形式的體罰教育,體罰這一概念本身就暗含有對身體的一定程度的傷害。學生和教師,在組成人類社會這一點上,是完全平等的。任何人都沒有體罰其他人的理由,包括父母對孩子,也沒有體罰的權力。但是,由于人權意識的淡漠,以及傳統(tǒng)師生觀念等其他因素的影響,體罰學生一直是我國學校教育的一個毒瘤。由于過度體罰對學生造成人身傷害,以及疏于管理給學生造成意外傷害的事件屢屢發(fā)生。
個性鮮明和心靈自由的現(xiàn)代人是不可能通過灌輸和強迫來造就的。只有權威主義和專制主義的教師,才使用灌輸和強制的方法教育人,因為,在他們看來,教育就是規(guī)訓和教化,學生就是實現(xiàn)某種意志的工具。人權原則下的教育方法也許造就不了偉大的社會精英,但是,可以確保每個人的基本權利不受侵犯,每個人的天賦和潛力自由發(fā)展。思想自由是一項人權,也是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也許對 “錢學森之問”的解答在這里可以得到些許啟發(fā)。
尊重學生的理性,允許學生自由思考,是人權原則下的教育方法的基本要求。通往羅馬的道路有千萬條,但是通往真理的道路只有一個,那就是理性思考。真理不能夠灌輸,只能通過自由思考去發(fā)現(xiàn)。自由思考是學生作為主體的能動性的表現(xiàn),機械重復地死記硬背是學生被動接受所謂真理的重負。這種重負不但讓學生的身體受苦,而且精神異常痛苦。成年人往往忽視學生的精神需要,那些選擇自殺來對抗學校、教師、家長的學生絕對不是身體受不了虐待,而是精神嚴重受辱。人權原則下的教育方法要從身心兩個方面尊重學生的基本權利,教師要牢牢記住,方法首先服務于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人權保障,然后才服務于具體的教育內容。
在專制主義和等級觀念長期盛行的國家,家長、學生遠遠沒有把教師的地位擺在一個恰當?shù)奈恢?。在我國,老師的角色有太濃厚的倫理色彩。“天地君親師”,老師是五倫之一。在家長制下,教師對學生的權威是家長權力的延伸或委托,直到現(xiàn)在,傳統(tǒng)社會的 “師道尊嚴”的幽靈還牢牢地盤踞在一些現(xiàn)代教師的潛意識當中。學生在追求知識、探索真理、爭取權利以及日常交往中,和老師之間都存在一種嚴重不平等、不自由的狀態(tài)。在權力被普遍異化的社會中,教師的權力主要是針對學生進行濫用。厘定教師的權限,闡明現(xiàn)代社會中的教師角色是切實保障學生人權的舉措之一。
人權原則下的教師在社會地位上和其他人是一樣的,師生之間首先是一種平等的社會關系,同等享受所有人的基本權利?,F(xiàn)代社會已經由一種傳統(tǒng)的倫理文明秩序過渡到一種法律文明秩序,現(xiàn)代師生關系更多是一種法律-政治關系,而不是倫理關系。調節(jié)師生關系的依據應該是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制度,而不再是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前者意味著師生是平等主體,后者師生之間永遠都不可能平等。
良好的師生關系不是 “愛其師,學其道”,而是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在真理面前,教師和學生具有平等的地位。現(xiàn)代哲學已經闡明,知識具有某種建構性,同樣的事物,呈現(xiàn)給老師和呈現(xiàn)給學生的意義是不同的,特別是一些人文學科的知識,意義豐富,難以窮盡。對于人文學科知識的考核,通過全校、全省,甚至全國統(tǒng)一命題考試的辦法顯然是不適宜的。但是,我國目前的研究生招生考試中,人文價值較重的歷史學、教育學,竟然是全國統(tǒng)一命題考試。學生為了應對考試,只能是死記硬背指定的教科書。一個統(tǒng)一考試,催生了多少輔導教材,真不知道這樣的統(tǒng)一考試到底是為了國家、社會、學生的利益,還是為了某些個人的利益。利益糾結中的師生關系能是正常的嗎?
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尊重和保護學生的人權,并不是出于道義上的要求或倫理上的規(guī)范,而是國家法律要求。教師不能夠利用自己的教育權力奴役、壓制、迫害學生是現(xiàn)代法制的必然要求?,F(xiàn)代教師越來越像醫(yī)生、律師那樣趨于專業(yè)化,教師職業(yè)的專業(yè)化取決于教育行為的復雜性和艱巨性,不是隨便什么人都可以從事教育工作的。有些技術性職業(yè)只需要簡單的專業(yè)知識,而教師則需要系統(tǒng)復雜的專業(yè)知識。社會分化造成的行業(yè)隔離,使某一行業(yè)往往只關涉人們生活的某一方面,而教育卻關涉學生成長的所有方面。教師在處理學生成長中的問題時,不僅僅需要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科學知識,而且需要遵循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在現(xiàn)實的教育情境中,往往后者比前者更為重要。也就是說,科學也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
學生的生活是一個完整、豐富、變化的場域,求知只是學生生活的內容之一?,F(xiàn)代學校也不再是舊式學堂,只識字教學,而是學生主要的生活空間。⑩另外兩個是家庭和社會。現(xiàn)代學校實際成為家長對學生監(jiān)護權的臨時委托者,負責學生在校生活的全面監(jiān)護。所以,現(xiàn)代教師應是學生在校生活的幫助者、引導者、鼓勵者、陪伴者。確保學生安全,是最低的監(jiān)護要求;促進學生發(fā)展,是基本的教育要求。
[注 釋]
① 王海明,論人權原則,《浙江社會科學》2001年第6期第95頁。
② 《世界人權宣言》序言。
③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吳壽彭譯,《政治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第7頁。
④ 王海明,論人權原則,《浙江社會科學》,2001年第6期第99頁。
⑤ [美]喬爾·斯普林格,賈晨陽譯,《腦中之輪——教育哲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2頁。
⑥ [美]斯蒂芬·馬塞多,馬萬利譯, 《自由主義美德——自由主義憲政中的公民身份、德性與社群》,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年第196頁。
⑦ [德]康德,什么是啟蒙?詹姆斯·施密特主編,徐向東等譯,《啟蒙運動與現(xiàn)代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1頁。
⑧ [法]拉·布呂耶爾,轉引自李宏圖 “專制之下無祖國”——十八世紀法國啟蒙時代的民族主義思想,《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第72頁。
⑨ 《世界人權宣言》第26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