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光,夏素芬
(長沙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長沙 410004)
閨怨詞意象銜接研究
——以辛棄疾《祝英臺近·晚春》為例
夏日光,夏素芬
(長沙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長沙 410004)
意象是客觀物象經(jīng)過主體創(chuàng)作,與讀者思想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感性和理性的統(tǒng)一體。詩歌由意象統(tǒng)攝,意象是詩歌的靈魂,同時也是詩歌的銜接手段。本文運用意象銜接理論,以辛棄疾的閨怨詞《祝英臺近·晚春》為例,把意象的銜接分別歸納為事物類、志向類、行為類和情感類,來分析詩詞語篇的銜接與連貫。
閨怨詞;意象銜接;連貫
自先秦以來,我國文人墨客對“意”與“象”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就頗有研究,集中體現(xiàn)在被儒家尊稱為“五經(jīng)”之首的《易經(jīng)》之中,其“圣人立象以盡意”之說表現(xiàn)尤早,而“意象”與英語中的對應詞“image”的內涵幾乎重合。東漢王充在《論衡》中提出“立意于象”的取象原則,確定了“意象”在我國古代文獻中作為復合詞出現(xiàn)。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家王弼在其著作《周易略例·明象》中提出:“象生于意,故可尋象以觀意。”闡述了“意”中有“象”,“象”中寓“意”之間的關系。南北朝時期文學作家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出“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第一個將“意象”作為正式的美學和文學理論運用到藝術理論中。唐代王昌齡提出“久用精思,未契意象”,真正觸及到了詩學意象的內涵。明朝王夫之也對意象在詩歌中的審美做了深入分析,到后來的諸多學者如陳植鍔、王長俊、嚴云受等對詩歌中的意象做了專題研究。至此,意象成為詩歌審美最別致的手段之一。意象(但決非所有意象)是通過形象化(figurative)的語言,如隱喻、直喻、提喻、擬聲、換喻等,來表情達意的。一個意象可能是視覺的,或者嗅覺的,觸覺的,聽覺的,味覺的,抽象的(這種情況將作用于人的知性)和動覺的(作用于人的動感和體能)。意象往往不只是意中的某一種東西;意象往往是意中的幾種東西的疊加與糾結而合成的。[1]因此,意象能表達出“意”中心理活動之“象”,反應主客觀界的思維邏輯,經(jīng)主體運思達到心物交流的現(xiàn)象,在讀者思想中形成一幅心靈的圖畫,從而實現(xiàn)詩歌語篇的銜接與連貫。對于詩詞這類特殊的文體,隱性銜接中的意象銜接是實現(xiàn)詩詞語篇銜接與連貫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銜接(cohesion)理論在Halliday和Hasan合著的《英語的銜接》(Cohesion in English)首次提出,為中外語言學家對語篇銜接模式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見解。在此書中,Halliday和Hasan認為銜接并沒有自己的語義結構,而只是種語義關系,把銜接看成是結構上無關聯(lián)的成分聯(lián)系起來的一種手段,這種成分可以依靠另一成分來獲得解釋。[2]胡壯麟認為“在有的情況下,或是信息本身的邏輯關系非常清楚,或是情景語境提供必要的啟示,即使沒有連接性詞語,語篇仍可是連貫的,因此可看作是隱含的連接方式。”[3]在古詩詞中,通常由零亂破碎的意象組合而成,在表層結構上毫無關聯(lián),需要其它成分來獲得解釋,這正是詩詞文體里意象銜接作為隱性銜接的特點所在。牛保義認為,語篇的隱性銜接可以借助語篇的隱含意義,即蘊涵在語篇顯性表述之內的含意來實現(xiàn)。[4]意象是蘊藏在意識主體內在的思維映象,隱含著主觀愿望的理想性,這種理想性是人類思維領域內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發(fā)展過程中強大認知能力的心智活動,表現(xiàn)為想象與聯(lián)想的意象思維方式。完形心理學認為,心理現(xiàn)象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識經(jīng)驗中所顯現(xiàn)的結構性和整體性,強調整體不是組成部分的簡單相加,心理過程本身具有組織作用,人們可以根據(jù)對事物完形結構的認知,構造不完整或不穩(wěn)定的結構。[5]因此,意象是人類的情感與思維對于主客觀事物的一種特殊反映,是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產(chǎn)物。意象銜接是主體對客觀世界的知覺體驗與主觀世界思維投入的“直覺的概念”情感兩者相結合的混合物,讀者將這種理性的情感貫穿于作者創(chuàng)作的始終,實現(xiàn)二者的融洽,在讀者意識中形成創(chuàng)造性的銜接紐帶,從而達到語篇的銜接與連貫。筆者運用意象銜接理論,以辛棄疾的閨怨詞《祝英臺近·晚春》為例,對其進行語篇銜接分析。
“意象是這樣一類語言形式,它用于表現(xiàn)那些物體、動作、感情、思想、觀念、心態(tài)和任何感性的或超感性的經(jīng)驗?!盵1]基于這樣的認識,筆者認為辛棄疾的閨怨詞具備這樣的經(jīng)驗,如《祝英臺近·晚春》:
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怕上層樓,十日九風雨。斷腸片片飛紅,都無人管,更誰勸、啼鶯聲住?
鬢邊覷,試把花卜歸期,才簪又重數(shù)。羅帳燈昏,哽咽夢中語:是他春帶愁來,春歸何處?卻不解、帶將愁去。
詞人對詩詞的創(chuàng)作與自身所處時代背景以及生活環(huán)境密切相關,借傷春懷人的閨怨情懷,來抒發(fā)祖國分裂的悲痛之情。因此,筆者將此詩詞意象銜接分別歸納為如下四類:事物類意象銜接、志向類意象銜接、行為類意象銜接和情感類意象銜接。
1.事物類意象銜接
所謂事物類意象銜接,是指詞人對視覺空間中靜態(tài)事物的形態(tài)或位置等進行描寫,通過詞人巧妙的筆調,將詞中事物類意象有機結合在一起而傳遞內心的獨白,達到“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詞中開頭“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一句中的事物意象,均傳達出詞人離愁別恨、戀戀不舍的心理狀態(tài)?!皩氣O分”正常語序應為“分寶釵”?!皩氣O”是古代婦女簪發(fā)首飾,當女子與戀人分別時,拔下頭上的寶釵折為兩截,一截留給自己,一截贈給戀人以做紀念。待到相逢之日,再把它重合在一起表示團圓。這種風俗早在唐代就開始流行,如白居易《長恨歌》有云:“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桃葉渡”,地處今江蘇省秦淮河畔,是個渡口名。相傳東晉書法家王獻之有個愛妾叫“桃葉”,她往來于秦淮兩岸時,王獻之常親自在渡口送迎,在此歌送桃葉而得名。且為之作《桃葉歌》:“桃葉復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痹娭谐錆M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后世即以此作為送別愛人的地方,從此名揚天下。由此后人演繹出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佳作,如宋人曾極的《桃葉渡》、清吳敬梓的五律《桃葉渡》和鄭板橋的《桃葉渡》等?!盁熈的掀帧?“柳”同“留”諧音,折柳送別,它源于《詩經(jīng)·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在此以表達與戀人分別時的惆悵、凄惻等情思。“浦”本是“水濱”之意,所以“南浦”意象的產(chǎn)生與水有密切關系。在古代,不管是“圣人之觀”還是“士女之游”,通常是與山水嬉戲相伴的。在《詩經(jīng)》中記載有許多年輕男女在游山玩水中情投意合,萌發(fā)愛情的勝地,如《關睢》篇。但至此屈原《河伯》“與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敝?“南浦”就常常作為與人送別之處的代名詞?!盁煛焙汀鞍怠倍?既緊扣主題“晚春”,又渲染了當時與戀人別離時煙霧繚繞之景,更是烘托出暮春時節(jié)主人公與戀人不得不分釵贈別時凄苦悵惘的心情。通過對這幾個事物類意象的描寫,發(fā)現(xiàn)主人公感傷情緒的來源全部寓于這些事物意象之中,可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最后融匯出一幅纏綿悱惻、情真意切的暮春傷別情景圖,襯托了詞人內心的悲苦,為以下抒寫別后重逢的幽怨情懷作了鋪墊,從而實現(xiàn)了事物類意象的語篇銜接。
2.志向類意象銜接
所謂志向類意象銜接,是指詞人對視覺空間中寓意深刻的事物在一定單位時間內表現(xiàn)出的狀貌特征與動作情態(tài)進行描寫,經(jīng)詞人運思,道出詞人主觀志向的客觀物象。辛棄疾在此詞上闕采用意象的動靜結合,相互映襯來體現(xiàn)凄美的意境。例如“怕上層樓,十日九風雨”。作者用這兩句中的動態(tài)類意象來表現(xiàn)主人公與戀人分袂后境遇之凄涼冷清,為此不敢再登樓遠眺,更何況十日里有九日都是暮春綿綿細雨,煙霧迷漫的衰殘景象。一個“怕”字,形象地刻畫了主人公糾結的心理狀態(tài)。說明她不是不想上去,而是不敢也不忍再目睹此景而觸目傷懷?!帮L雨”意象獨特的自然屬性在于能直接作用于人體的感覺器官,對人的身體和心理產(chǎn)生影響而引發(fā)共鳴。在此詞中“風雨”意象還起到背景烘托的作用,敘述主人公遭受的境遇體驗被滲透到風雨之中,說明了詞人在當時像“風雨”一樣的社會背景下挫敗、委屈的心理,同時也豐富了詩詞的內涵。再如“斷腸片片飛紅,都無人管,更誰勸、啼鶯聲住?”“斷腸”為“落花”之意,是說落花滿天飄零,散落滿地,沒有人去理會。群鶯啼叫,預示著美好的春天即將流逝,也沒有人來勸止。這句詞借春天由勝而衰的落寞景象,來暗示祖國山河一片蕭條的境況,隱射了詞人內心的無奈。難怪北宋詞人寇準曰:“春色將闌,鶯聲漸老”(《踏莎行》)。用“誰”對“無人”作了進一步的強調,加強了詞人孤苦悲涼、怨春懷人和無處尋覓知音之意。因為辛棄疾仕途比較跌宕,在抗金時,他遭到朝臣們的猜忌而落職,爾后一直沒有得到重用,到了晚年被重新征用做知府,但仍得不到統(tǒng)治者的重視,報國之志難酬,哪里能找到伯樂?寄托了他對祖國分裂的悲痛,這正是他內心情感的宣泄。詞中的志向類意象涵義豐富,自然中釋放的志向的景與作者內心失意的情層層深入,對比映襯,從而實現(xiàn)志向類意象的語篇銜接。
3.行為類意象銜接
所謂行為類意象銜接,是指詞人以白描的筆調,對作品中人物性格和態(tài)度進行臨摹,通過借景抒情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使人物行為與自我感情相統(tǒng)一而引起共鳴。詞的上闕主要寫景,下闕主要寫人。從表意看,上下兩闕沒有直接聯(lián)系,但正是上闕對景物的描述營造了一種寥落的氛圍,才為下闕人物行為特性和心態(tài)的表現(xiàn)作了鋪墊。如“鬢邊覷,試把花卜歸期,才簪又重數(shù)?!薄棒W邊覷”中動詞“覷”,細密地將主人公慵容倦怠、不得不爾的神情形容的魂銷意盡?!霸嚢选眱删涫恰棒W邊覷”的結果,寫主人公滿懷愁怨無處逃遁,等待戀人的歸來遙不可及,無奈復無望之際只得摘下頭上的花來占卜歸期,以慰藉盼歸的心靈,這也是她所能唯一把握住的依附?!霸嚢鸦ú窔w期”,明代戲曲理論家沈際飛在他的作品《草堂詩馀正集》里提到說是化用了中唐代詩人劉采春所唱的《啰唝曲·莫作商人婦》:“莫作商人婦,金釵當卜錢”,此詩是用“釵”來占卜,也是寫閨中人因盼夫歸之切而未歸產(chǎn)生的怨情。而在此詞中,作者用“花”來占卜,這是作者的創(chuàng)新點所在,也被后人廣泛用之,如當代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莫言在《檀香刑》中就有用到。通過用占卜的方法來預測戀人的歸期,是古代思婦內心圓滿結局外化的一種普遍做法?!安鹏⒂种財?shù)”,主人公剛數(shù)完戴在發(fā)髻上,但覺得還是不放心,又取下來一瓣一瓣重新細數(shù),希望戀人的歸程與自己心中所期盼的相吻合。這種單調又反復的動作體現(xiàn)了主人公對戀人的思戀之情如此魂牽夢縈、望眼欲穿,同時讓人不由得心生憐憫。作者通過白描的筆調,將詞中主人公千嬌百媚的人物形態(tài)勾畫得惟妙惟肖,滿腹哀怨的心理活動也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透過這些細膩的行為,使一切玄妙的感受躍然紙上,甚至仿佛能感覺到主人公脈搏的跳動,使整個畫面呈現(xiàn)出了一幅情致凄愴、活靈活現(xiàn)的暮春寫生圖,從而實現(xiàn)了行為類意象語篇銜接。
4.情感類意象銜接
所謂情感類意象銜接,是指人們用感覺器官體驗外部世界后,影響意識支配客觀事物所持的態(tài)度,通過言語敘說來滿足內心想要表達的情緒的一種認知情感狀態(tài)。在詞的最后一句,作者對這種閨怨情感的表達愈轉愈深,主人公對戀人遙遙無期的歸程折磨的走投無路,寢不安席,于是就有“羅帳燈昏,哽咽夢中語:是他春帶愁來,春歸何處?卻不解、帶將愁去”。“羅帳燈昏”,以蒙太奇的藝術手法對環(huán)境進行了特寫,營造了一種幽暗凋敝的場景,照應了主人公的思戀之苦。因為主人公強烈的日思夜盼,以至于在睡夢中哭泣著以夢囈發(fā)出尖銳地責問:是春天把愁給人帶來,春天不知回到哪里,為什么不把愁也帶回去?結尾“是他春帶愁來”兩句,與李邴的詞《洞仙歌》:“歸來了,裝點離愁無數(shù)?!嚨睾痛簬w去?!焙挖w德莊《鵲橋仙》詞:“春愁原自逐春來,卻不肯隨春歸去?!睒嫵闪嘶ノ男?為整首詞起到了畫龍點晴的作用。這是對前面描寫主人公思戀游人歸來的又一錦上添花之筆,相思之情濃烈至極。雖在夢中怨春是極其無理的,但這正是主人公情到深處無法自拔的真實寫照,所以這滿腹的癡情怨語看似不可理喻,卻娓娓動聽、蕩人心腑,實現(xiàn)了“無理而妙”的對話。詞人以怨春懷人、極至溫婉纏綿的構思,表現(xiàn)出主人公被剪不斷理還亂的離愁纏繞得無計可施,只得在夢中怨語的畫面給讀者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實現(xiàn)了情感類意象的語篇銜接。
辛棄疾的閨怨詞《祝英臺近·晚春》運用事物類意象銜接、志向類意象銜接、行為類意象銜接和情感類意象銜接的蒙太奇手法,將各類意象完整地拼接在一起,實現(xiàn)詩詞語篇的銜接與連貫。全詞用紆曲頓挫的筆調,借閨怨來傳遞春歸人未還的哀愁之意??v觀上下闕,不著一“怨”字,卻一片怨語癡情貫穿于全詞中。從上闕分寶釵贈別后的所感,到下闕的所為及所語,看似毫無章法,卻層層遞進,愈轉愈深,使各類意象的銜接恰到好處,借傷春懷人之情的意象言祖國分裂的悲痛到極致,充分體現(xiàn)了辛詞別出心裁的藝術風格。難怪沈謙《填詞雜說》曰:“稼軒詞以激揚奮厲為工,至‘寶釵分,桃葉渡’一曲,昵狎溫柔,魂銷意盡,才人伎倆,真不可測。”
[1]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Penguins Books Ltd.Middlesex,England,1985,pp.322-324.
[2]Halliday and 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4.
[4]牛保義.隱性銜接論[J].外語教學,1998(3).
[5]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0.12.
[責任編輯 劉范弟]
On the Image Cohesion of Boudoir Repining Poetry——Based on the Ci Poem"To the Tune of Zhu Yingtai Jin:Late Spring"by Xin Qiji
XIA Ri-guang,XIA Su-fe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sha,Hunan 410004,China)
Image,an objective figure created by subjectivities and formed by interaction with readers,is the emotional and rational continuum.Poetry is composed of images that are the soul of poetry as well as means of poetic cohesion.Using the image cohesion theory in this article and taking Xin Qiji’s boudoir repining poetry named"To the Tune of Zhu Yingtai Jin:Late Spring"for example,the author divides images into four types respectively to analyze poetry discourse cohesion and coherence,such as the static image cohesion,aspirational image cohesion,behavioral image cohesion and emotional image cohesion.
boudoir repining poetry;image cohesion;coherence
Ⅰ207.23
A
1672-934X(2013)05-0119-04
2013-05-18
夏日光(1954-),男,湖南益陽人,長沙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篇章語言學和認知語言學研究;夏素芬(1985-),女,湖南益陽人,長沙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主要從事篇章語言學和認知語言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