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過偉敏(江南大學 設計學院)
本書為建筑類編·人居篇,共收錄與解析了150 個案例。主要涉及到古代、近代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的宮殿、官邸衙署、民居、園林和庭院院落四大部分。案例分布在我國的北京、山東、河北、遼寧、西藏、陜西、江蘇、上海、浙江、廣東、山西、安徽、四川、福建、云南、吉林、江西、新疆等十八個省市自治區(qū)及臺灣地區(qū)。
“宮殿”部分,選取了北京紫禁城建筑群、曲阜孔廟建筑群、承德避暑山莊建筑群、沈陽故宮建筑群、西藏布達拉宮、泰山岱廟建筑群及其主要有代表性的單體建筑等52 個案例。其中的曲阜孔廟建筑群是為紀念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而建的紀念性建筑群,其主要功能是舉行祭祀;承德避暑山莊建筑群是由皇帝宮室、皇家園林和宏偉壯觀的寺廟群所組成;泰山岱廟建筑群是歷代帝王舉行封禪大典和供奉泰山神的地方。在中國建筑史中,北京紫禁城建筑群、曲阜孔廟建筑群、泰山岱廟建筑群合稱為古代三大宮廷建筑群。從嚴格的分類方式來看,曲阜孔廟建筑群與泰山岱廟建筑群應列為禮制建筑,承德避暑山莊建筑群其總體布局為“前宮后苑”型制,是宮殿區(qū)和苑景區(qū)兩大功能的組合,亦可歸屬園林與風景建筑的門類。但以上三者,因其建造等級極高,均按皇宮規(guī)格而建,故而列入“宮殿”一并解析。
“官邸衙署”部分,選取了清恭王府、清文煜宅、清榮源宅、清陸軍部衙署、清兩江總督行署、民國國會議場、民國海軍部衙署、北洋軍政府參謀本部、民國總統(tǒng)府和國民外交部等10 個案例。主要是清、近代的官邸與衙署,這些案例是同時期社會結構與文化形態(tài)產(chǎn)生變化而導致建筑格局與風格變化的實證。例如始建于18世紀末的清恭王府集院落式住宅特色與園林藝術于一體,亦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清代王府園林;又如民國國會議場、民國海軍部衙署、北洋軍政府參謀本部等多采用了西方古典建筑的造型,反映了清末民初從政府到民眾崇西崇洋的社會文化心理;而國民外交部大樓采用了現(xiàn)代建筑的手法,并結合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裝飾風格,可謂近代民族形式建筑風格的代表。
“民居”部分,選取了北京四合院、蘇南水鄉(xiāng)民居群、江南村落民居群、上海石庫門建筑、皖南宏村民居群、皖南西遞民居群、江西婺源民居群、西北窯洞式民居、陜北米脂姜氏莊園、山西祁縣喬家大院、山西靈石王家大院、華北蔚縣西古堡、吉林公主嶺郭宅、遼寧興城郜宅、廣東開平碉樓、廣東客家圍龍屋、四川大邑劉氏莊園、湘西吊腳樓民居、藏族碉房、云南大理白族民居、云南麗江納西族民居、福建漳州土樓、臺灣霧峰林宅、閩南民居等24個案例。這些案例主要是中國從南到北、由東至西各地區(qū)、各民族、各階層的城市與鄉(xiāng)村住宅。盡管上述民居風格各異,但是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顯現(xiàn)了百姓的營造智慧,具有與自然共生、與文化共融、寓藝術于生活、融審美于環(huán)境、生態(tài)與技術同構等鮮明地域特色。
“園林”部分,選取了陜西華清池、北京頤和園、北京北海、北京故宮御花園、北京景山、北京圓明園、南京煦園、南京瞻園、西藏拉薩羅布林卡、蘇州拙政園、蘇州網(wǎng)師園、 蘇州留園、 蘇州獅子林、蘇州滄浪亭、蘇州耦園、蘇州怡園、無錫寄暢園、揚州個園、蘇州退思園、上海豫園、海鹽綺園、紹興沈園、番禺余蔭山房、東莞可園、煙臺牟氏莊園、濰坊十笏園及其主要有代表性的單體建筑等51 個案例。
主要包括皇家園林,如陜西華清池、北京頤和園、北京北海、北京故宮御花園、北京景山、北京圓明園等,皇家園林多為大型的天然山水園,融中國園林的不種風格于一體,追求雄壯巍峨與天然野趣相結合、宗教氛圍與凡間世俗相融合、園居聽政與賞玩山水相統(tǒng)一。其中北京北海是我國現(xiàn)存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之一。在上述皇家園林中,華清池古稱“華清宮”、“驪山宮”,距今已有3000 多年的歷史,從周至唐為歷代帝王的行宮別墅和溫泉療養(yǎng)勝地。北京圓明園是中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宏大、裝飾最奢華的皇家園林,是中國古代宮廷造園藝術的登峰造極之作。盡管陜西華清池與北京圓明園的原物已不復存在,但是兩者在中國造園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學術價值,故而仍列入“園林”一并解析。
私家宅園,又稱為“私家園林”。如蘇州拙政園、蘇州網(wǎng)師園、蘇州留園、 蘇州獅子林、無錫寄暢園、揚州個園、南京瞻園、上海豫園、番禺余蔭山房、東莞可園、濰坊十笏園等,其中蘇州拙政園在蘇州古典園林中面積最大,是多景區(qū)、多空間復合的大型宅院。并因其浩淼的水面和土山茂林,以及濃郁的江南情趣,而有“中國私家園林之最”之稱。私家園林一般面積都不大,是宅第的擴大與延伸。其在有限的空間范圍里,運用水體、山石等造景要素與奇妙得當?shù)目臻g處理手法,營造了一個空間豐富、景物多變的、具有山林野趣的宅第外部空間。
衙署園圃如南京煦園。其設計手法與私家園林基本相同。
中國傳統(tǒng)園林是以山水為景觀主體的,在上述各類園林中,園林中的建筑物,又稱為“園林建筑”,多以廳堂為主,還有亭子、畫舫齋、樓閣、齋館與軒榭等建筑形式,這些建筑物在布局、體量、造型、尺度等方面均需與園林的整體山水空間相宜。盡管這些建筑物在整體上僅是個配角,但它們是整個園林空間中的居止點與觀景點,因此這些建筑物亦是一個重要的景觀組成部分。在江南園林中,園林建筑在風格上表現(xiàn)出活潑與玲瓏、空透與典雅的造型特征,而其漏窗、屋角與鋪地處理亦頗具特色。
“庭院院落”部分,選取了江南民居院落、徽州民居院落、浙江民居院落、福建民居院落、北京四合院院落、東北民居院落、山西民居院落、華北民居院落、廣東民居院落、云南民居院落、新疆民居院落、中西合璧式建筑院落、多層建筑院落等13 個案例。盡管“庭院”僅是建筑或建筑群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并非是一個專門的建筑門類,但“庭院”在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建構中具有重要的位置,被視為中國傳統(tǒng)建筑群體布局的靈魂所在。有言道,“庭院深深深幾許”,“庭院”空間充分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內(nèi)向性特征。上述“庭院”主要為各地傳統(tǒng)民居的院落空間,其作為傳統(tǒng)住宅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shù)鼐用裆?、活動的主要空間,是各地傳統(tǒng)居住文化的寫照。傳統(tǒng)民居院落空間與宮殿、衙署等的“庭院”有所不同,更多地強調(diào)其使用的功能性要求。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近代的中西合璧式建筑院落中,隨著“陽臺”的出現(xiàn)與院落空間變得狹小,標志著傳統(tǒng)院落的功能在中西合璧建筑中的地位開始走向衰落。
本書所涉宮殿、官邸衙署、民居、園林和庭院院落五大部分,盡管并不能涵蓋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所有類型,但是這些建筑內(nèi)容已充分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藝術特征、文化特征與技術特征。
從建造材料來看,在宋《營造法式》中所述的“五材”——土、木、磚、瓦、石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建造的基本材料。其中“土”在中國傳統(tǒng)建筑環(huán)境中的運用,既有生土、夯土、土坯等三種具有自然土物理性能的材料形式,又有伴隨著社會、經(jīng)濟、技術發(fā)展而衍生出來的磚、瓦、陶等經(jīng)過改性的人工土材料形式??梢哉J為,“土”、“木”和“石”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主要材料,即所謂的“秦磚漢瓦”?!巴痢?、“木”和“石”的應用貫穿于自有文字記述的殷、周時期開始至明、清諸朝的古代以及近代的中國建筑文化的發(fā)展中。
在本卷案例中,有關“土”的運用,如西北窯洞式民居中的典型代表——陜西長武縣上十里鋪174 號,即因借溝邊斷崖,加以人工修整形成一方凹地,三面挖窯而形成的。窯洞是我國西北地區(qū)主要的建筑形式之一,西北地區(qū)住民自石器時代起就筑成穴居以屏蔽惡劣氣候。西北窯洞民居按空間形式可分為靠山窯、地坑窯和獨立式窯洞三種類型。又如福建漳州土樓,其建筑構架全部采用木料,墻體材料以未經(jīng)焙燒的沙質(zhì)黏土和黏質(zhì)沙土拌合成,再用夾墻板夯筑成墻。根據(jù)建筑外形,土樓可分為圓樓、方樓和五鳳樓,另外還有變形的如半圓形、八卦形等等。順裕樓是福建南靖縣境內(nèi)最大的一座內(nèi)通廊圓土樓。平面外環(huán)直徑達74 米,樓高16 米,共四層,總面積約4000 平方米。
在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大部分多是使用木結構形式承重的建筑,亦是存世數(shù)量最多的一種建筑類型。以木結構形式承重的建筑,同樣是我國古代建筑成就的主要代表,并為世界所公認。本卷涉及到的許多宮殿、園林及民居與官邸的案例等都普遍采用木結構承重的形式。中國民間有著“墻倒屋不塌”之諺,亦說明了木結構承重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一個特色鮮明的結構形式。比如太和殿是紫禁城最重要的建筑之一,也是中國現(xiàn)存木結構古建筑中規(guī)格、體制最高,且面積最大的一座宮殿建筑。又如孔廟奎文閣的建筑木構架采用“上廳下殿”式。結構上采用了上下層柱分段相疊的方法,上層柱立于下層的斗栱上,僅在暗層與上層間采用通柱。其構造方式在全國屬孤例,是我國古代木結構建筑的杰出代表。再如江西婺源李坑村的主體建筑一般三開間,多為一至三層的穿斗式木構架,青瓦坡頂,封火山墻,不開窗,清水磚砌或施白粉。
“木”在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的使用,大到整體框架,小到連接部件,內(nèi)到家具陳設,外到樓亭院落,在中國傳統(tǒng)建筑環(huán)境中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從在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官方對施工技藝以大木作、小木作、土作、石作、瓦作、彩畫作等的分類方法中,可見其作為一種重要的建筑材料的地位。
“石”在中國傳統(tǒng)建筑環(huán)境中的主要運用在陵墓、紀念碑、石塔、石橋等建筑與構筑物中,中國傳統(tǒng)建筑環(huán)境中,石材的使用一直堅持以“就地取材”為主。在本卷的案例中主要體現(xiàn)在重要建筑物臺基與欄桿、柱礎、門石、檻石以及鋪地(臺階)中。另外園林庭院中的“堆山疊石”?!岸焉蒋B石”就是師法自然,再現(xiàn)山石之勢,以山石寄予園主的感情。揚州個園的四季假山便是一例。其春山以石筍,夏山以太湖石山,秋山黃石,冬山以雪石山,以其精妙的疊石手法、非凡的立意而名重一時。又如紫禁城太和殿建在8.13 米高的三重漢白玉石臺基上。紫禁城中和殿的殿座為漢白玉石雕須彌座臺基,四周設石臺階。再如孔廟大成殿前檐為十根高達3.1 米雕龍石柱。
從建造方法與建筑格局來看,在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建造中,主要呈現(xiàn)出兩種途徑,一是集中統(tǒng)一的“法式”掌管下的官方建造,二是豐富多彩的民間的自主建造。涉及到中國傳統(tǒng)建筑建造方法的典籍并不多,重要典籍主要有宋朝的《營造法式》和清朝的《工程做法則例》,其它的還有諸如春秋《周禮·考工記》、明《園冶》、明《魯班經(jīng)》、明《髹飾錄》、清《一家言·居室器玩部》、民國《營造法原》等。其中宋朝《營造法式》(1103年)詳盡地描述了木建筑的材料、構法、作式及形態(tài)等,并對各種單體建筑作了概括性的記述;清朝《工程做法則例》(1734年)則列舉了不同功能、形式的建筑構筑的規(guī)則。上述典籍中的建造“法式”多是用于指導官式建筑的建造,例如本卷案例“宮殿建筑”部分中的北京紫禁城建筑群、曲阜孔廟建筑群、承德避暑山莊建筑群、沈陽故宮建筑群、泰山岱廟建筑群及其單體建筑的建造,這些官式建筑都反映當時全國的最高技術和藝術水平;而以民居為代表的大量民間建筑的建造方式,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采用自主建造的形式。一般由各地的匠人參與設計并承擔施工,主要采用“口傳身授”的形式,因而各地民間建筑的地域特色顯得十分鮮明。
可以看到,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建造方式直接影響到了傳統(tǒng)建筑的格局。一方面,官式建筑在“法式”掌管下的官方建造和木結構體系的主導下,盡管群體建筑的空間層次分明而引人入勝,但是單體平面形式單調(diào)而拘謹,另一方面,民間建筑多為工匠家傳口授的傳藝方式,總體上建筑形式亦顯得較為穩(wěn)定。而直至近代,隨著中國建筑師職業(yè)與具有建筑設計技能與建筑科學知識的出現(xiàn),改變了中國幾千年來文人與工匠截然分離的狀態(tài),突破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幾千年來建筑格局與建筑形式的穩(wěn)定性。在學習當時國外先進的建筑設計和建筑科學技術的過程中,中國建筑師進行了持續(xù)的成功實踐。在中西文化碰撞中,近代中國的建筑逐步走向現(xiàn)代。例如本卷案例中由“華蓋建筑事務所”設計的國民外交部大樓,其建筑設計明確根據(jù)現(xiàn)代技術與功能的需要來安排平面布局與建筑造型。在其總平面設計中,建筑與庭院空間、交通組織等處理,參照西式學院派傳統(tǒng),且注重與周邊城市環(huán)境的結合,交通流線互不交叉,實用便利。
本書的編寫人員為過偉敏、史明、魏娜、王筱倩、劉佳、周林、劉瑋瑋、孫曉霞、商玉紅、石峰、周潔麗、羅晶、向旋、張磊、徐晨晨、楊媛媛、黃碧、趙衡宇、黃穎、孫箐、馬融、陳牧、婁明、陳麗。其中,過偉敏負責案例的選定、案例的解析評述方式以及前言的寫作;過偉敏與王筱倩、劉佳負責審讀全部案例的文字;史明與劉佳、周林負責審核全部案例圖片的繪制圖,其它各位參編人員的具體工作均在各案例中標明。另外,張紀強、劉藝、毛睿、武陽陽、蘇倩、白克拉木·孜克利亞、武文超、趙珵珵、周雅馨參與了部分建筑案例實景建模工作。
能夠參加此書的編纂,首先要感謝全書的執(zhí)行主編王琥教授的力薦與指導,感謝全書的出版方商務印書館的領導與編輯持續(xù)不斷的鞭策與鼓勵,感謝此書所有案例圖文的參考文獻的作者奠定了前期的基礎,感謝本書編寫團隊所有成員的全力付出。
本書的編寫與修改及至全部稿件交稿,前后僅一年時間,盡管本書編寫團隊的所有成員一直夜以繼日,不敢懈怠,但因水平有限,難免有疏漏之處,懇請讀者方家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