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瑛
(1.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江蘇南京 210097;2.常熟理工學院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江蘇常熟 215500)
理工科院校師范生專業(yè)能力培養(yǎng)現(xiàn)狀及對策
——以常熟理工學院為例
高瑛1,2
(1.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江蘇南京 210097;2.常熟理工學院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江蘇常熟 215500)
結合目前師范生培養(yǎng)現(xiàn)狀,就如何提高理工科院校師范生教師專業(yè)能力加以探討,借以尋找提高師范生培養(yǎng)質量的契機。從工作實際出發(fā),以常熟理工學院師范生培養(yǎng)及其就業(yè)現(xiàn)狀為例,進行初步的分析探討,以期得到提高理工科院校師范生專業(yè)能力方面的啟示,更好地推進師范生的培養(yǎng)。
理工科院校;師范生;專業(yè)能力;培養(yǎng)質量
2001年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我國教師培養(yǎng)體系由最初封閉的、獨立的、單一的師范教育體系向開放的、綜合的、多樣的教師培養(yǎng)體系轉變。在轉型中,各師范院校結合自身特點,提出了符合學校實際發(fā)展的戰(zhàn)略,部分中等師范學校逐漸取消或者獨立升格為師范本科學院;部分地方師范??茖W校合并升格為地方綜合性本科高校;部分師范??茖W校升格成理工科院校(如常熟理工學院,從師范??茖W校經合并演變?yōu)橐岳砉橹鞯亩嗫菩员究圃盒#?/p>
常熟理工學院2012屆師范教育專業(yè)學生的就業(yè)情況雖然較往年有一定攀升①該結果來自常熟理工學院學生處就業(yè)指導中心提供的2011、2012年師范生考上教師編制數(shù)據(jù)對比分析,以調查時的實時數(shù)據(jù)為準。,但總體形勢依舊不容樂觀,應屆師范生平均入編率僅為36.76%。如何加強理工科院校師范生的專業(yè)能力培養(yǎng),是我校師范教育改革與發(fā)展面臨的重大問題。師范生專業(yè)能力,是指成教師完成教書育人任務所必須具備的專門能力。新課改對師范生的專業(y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現(xiàn)有的教師培養(yǎng)體系下提高師范生的專業(yè)能力,關乎師范生培養(yǎng)質量,更關乎理工科院校師范專業(yè)的生存與發(fā)展。
其一,師范教育氛圍淡化
《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提出“注重未來教師氣質的培養(yǎng),營造良好教育文化氛圍”[1],師范教育的核心文化氛圍體現(xiàn)于“師化”二字。承載著培育基礎教育優(yōu)質師資的艱巨使命,教育文化環(huán)境的營造在未來教師的養(yǎng)成教育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濃厚的人文精神和師范特征,可以凈化師范生的心靈,提升其角色認同感。以常熟理工學院為例,我校重視人文環(huán)境的建設,從校園景觀的布置到校內建筑物的命名,都包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如“聞道樓、學道樓、篤行樓、慎行樓”等,行走在校園間時刻可以感受文化的熏陶。
但外部環(huán)境并不等于軟環(huán)境,師范教育氛圍應從多個維度去創(chuàng)設。如二級學院對師范教育的投入、師資隊伍的建設、學生職業(yè)心理的認同感等方面。我們看到在這十多年時間里,國內各高校的辦學條件、規(guī)模、師資隊伍等各方面得到了空前發(fā)展,非師范類專業(yè)日漸強化、但師范專業(yè)的傳統(tǒng)優(yōu)勢及特色卻日趨弱化。從管理看,絕大部分理工科院校的師范生學習、生活和日常管理都散落于二級學院,師范生人數(shù)占學院總人數(shù)的比例僅在10%-20%之間;各二級學院對于師范教育專業(yè)的投入相對較少,師范生日常所接受的教師教育熏陶主要來自教師教育類課程的學習,在日常生活、社團協(xié)會等活動中,鮮有師德修養(yǎng)和文化的陶冶;師范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等;在這樣的教育氛圍和格局下,師范生日漸淡化了自己未來教師的身份認同,加之就業(yè)壓力大、教師門檻高等因素進一步加劇了其自我定位的迷失。
其二,課程設置及結構不夠合理
首先,從教育類課程所占比重看,根據(jù)20世紀70年代末國際勞工組織和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對70多個國家教師教育的調查,各國教育類課程一般都能占總學時的40%左右[2]65。英國教育類課程占學時總數(shù)的25%,而日本的教育類課程共有43門、32學分,占總學分的38%[2]66。反觀我國,大多數(shù)高師教育類課程大約只有10%左右[3]92,與其他國家差距較大。其次,從課程結構模式看,西方國家鮮有像我國采取一門課一學期的做法,更多以專題形式呈現(xiàn),課時靈活,同時特別重視選修課建設。這與我國課程設置門類單一、結構老化形成鮮明對比,目前我國教育類課程主要有4部分,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論、教育實習,選修課程很少甚至沒有。再次,從課程設置的實用性看,國外課程設置非常注重與中小學教育的聯(lián)系,希望通過教育類課程來指導未來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美國的教育類課程很多把目標定位為教育培養(yǎng)出“臨床專家”,要求師范生具備開出“教育處方”的能力[3]93;我國的教育類課程理論相對講授相對過多,圍繞教育實際的針對性、應用性不強,迫切需要加強對中小學教育的關注和了解,加強與中小學實際教學問題的對接融通。
其三,教師技能訓練薄弱
教師技能訓練是師范生向教師轉化的助推器,當前,各理工科院校在師范生的教師技能訓練方面仍存在許多問題。就高校的認識層面而言,只重視基本技能的培養(yǎng),忽視新課改對未來教師的要求;只重視授課技能的訓練,不注重未來教師人文、道德素質的養(yǎng)成等。就管理層面而言,對師范生教師技能訓練僅限于課堂管理,在課外以及實習過程中缺乏科學有效的監(jiān)督管理機制。就學生個體而言,缺乏主動訓練的意識、不能制定科學的訓練方案、不肯下苦功。就高校外部環(huán)境而言,部分高校在技能訓練方面經費投入少,設備陳舊、場地不足、技能訓練師資短缺等。另外,一套科學、合理的技能訓練評價機制尚未完全建立。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師范生的教師技能的提高。
其四,教育實踐收效甚微
教育部頒布的《教師教育課程標準》中明確規(guī)定“教育實踐(教育見習、教育實習)的時間不得少于18周”[4]。從目前教育實踐具體情況來看,高校設置了6-8周的教育實踐,明顯少于教育部的規(guī)定,且教育實踐的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原因有以下幾方面。首先,師范生在實踐前沒有對當前中學教學作充分準備,對課程、教材、學生這些影響教學開展的因素未加深入研究,以致在實踐中手忙腳亂,影響教學效果;其次,因擔心教育實踐會影響正常的教學進程,部分中小學不愿意或者很少給師范生提供上講臺的機會,造成師范生實踐鍛煉機會不均等,師范生普遍處于“聽課多、講課少”的狀態(tài),缺乏實際的教學經驗;最后,學科教學論的教師因個人教學、科研等壓力,導致無法全身心指導實習。
常熟理工學院完成升本轉型后,如何保持原先良好的師范教育底子,延續(xù)師范教育的良好口碑,在新形勢下如何進一步強化師范生的專業(yè)能力,提高師范生培養(yǎng)質量,成為我校在師范生培養(yǎng)過程中的關鍵問題,對此,我們進行了認真探索,期望找到有效對策。
首先,優(yōu)化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
我校充分發(fā)揮原有師范教育的經驗和優(yōu)勢,做好師范生專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在課程設置方面,除開設學科專業(yè)課、教育通識課之外,各二級學院結合自己的學科特色,開設各種特色課程并不斷優(yōu)化教學內容。
以化學(師范)專業(yè)為例,給師范生開設《化學史與化學發(fā)展前沿》、《中學實驗教學研究》、《中學化學教學研究》、《化學教學技能及訓練》等選修課程,既彌補了必修課相對單一的不足,又使師范生接觸到先進的教學思想和方法,掌握教學技能;在優(yōu)化教學內容的實用性方面,開設專題教學,與師范生探討基礎教育新課改中凸顯的實際問題并給出相應的教學指導策略。如,在基礎教育中如何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化學探究能力等;同時,積極關注教育前沿的最新動態(tài),在第一時間傳達給師范生。如,結合教育部新近頒布的教師《專業(yè)標準》,組織師范生學習標準中的具體要求,使師范生培養(yǎng)更符合基礎教育的要求,進一步與基礎教育接軌。
學前教育專業(yè)圍繞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格,全面考慮學科體系、職業(yè)素養(yǎng)等規(guī)律,構建了一套科學、務實、可行的課程方案,包括普通教育課程、專業(yè)基礎必修課、專業(yè)基礎選修課、專業(yè)方向選修課、集中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五大模塊;注重教育資源的創(chuàng)設與培育(包括硬件配套設施和教育的精神資源);以研究性課程為抓手,提升師范生已有理論知識,幫助他們形成運用理論思考教育現(xiàn)象的意識,以此拓寬師范生的視野,提升培養(yǎng)質量。[5]21-22
雖然,我校在課程設置方面做了不少調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礙于教師教育師資有限等多種因素,在課程建設方面(如增加選修課程開設的門類等)仍需進一步深化。
其次,凝聚師范教育氛圍
為加強師范生的培養(yǎng),我校在2010年成立了教師教育學院,這為進一步推進我校師范生培養(yǎng)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營造了較為濃厚的教師教育氛圍。
1、促進教師教育者的融合
教師教育者有著各自的研究領域,而培養(yǎng)師范生的終極目標是培養(yǎng)有綜合、廣博知識的未來教師。所以,這就要求高校教師教育者(包括教育基本理論、教師職業(yè)技能訓練、學科教學論)要相互滲透和融合,形成一個有機體。據(jù)此,我校專門建立了一個師范教育教師的qq交流群,將原本散落在各個學院的教師在虛擬空間集中起來,通過網(wǎng)絡溝通的方式,經常互通有無、交流心得,形成了良好的教師教育氛圍。在平時,也經常組織教師參加研討沙龍,增進教師間的了解合作。在這里,教師們如同一家人,跨越了學科的界限,教師教育者之間形成了一股合力,教師教育的文化氛圍也得到進一步的彰顯。
2、加強各專業(yè)師范生的交流
社會發(fā)展需要具備廣博知識、綜合能力強的人才,這就意味著,未來教師們在職前就應掌握相鄰學科的綜合知識,在校期間就應與相鄰學科的師范生相互交流、加強融合。我校在2012年建立了師范生學習骨干qq交流群,并將進一步擴大涵蓋至學校所有師范生。通過建立這個交流群,拉近了各學科專業(yè)師范生的距離;另外,充分利用學生社區(qū)設立在學生宿舍區(qū)的地理優(yōu)勢,組織師范生在社區(qū)積極營造“師化”氛圍,將社區(qū)布置成“未來園丁之家”,在社區(qū)開展各類活動和比賽(如演講比賽、書法比賽等),充分體現(xiàn)“師范性”的特點,點燃師范生的教育熱情。
再次,加強與基礎教育的對接融通
我校在師范教育過程中,積極做好與基礎教育的對接,使師范生的培養(yǎng)與基礎教育更好地實現(xiàn)對接融通。
教育部下發(fā)的《意見》中提出應給師范生提供更多觀摩名師講課的機會,我校積極整合教師教育資源,推出“請進來、走出去,找方向、促培養(yǎng)”的舉措?!罢堖M來”,是指邀請基礎教育的學科帶頭人、課程專家來校開展多種形式的授課、講座等;聘請省、市教研員、地方基礎教育課程專家擔任我校兼職教授等。“走出去”,是指教師組織師范生走出大學,走進、了解、研究基礎教育,如:人文學院的“走進基礎教育工程”,生物學院帶領學生進中學觀摩優(yōu)質課,化材學院師生深入中學聆聽學科專家公開課、與中學教師一起參加評課座談、了解中學實際教學需求等;學校組織教師深入中學,了解基礎教育的難題以及對未來教師專業(yè)能力的要求等,為高校教師的教學、科研積累了寶貴資料。同時,高校教師也將教育研究前沿問題與基礎教育的教師們進行討論,對基礎教育中出現(xiàn)的問題給予指導,實現(xiàn)雙方協(xié)同進步?!罢曳较颉⒋倥囵B(yǎng)”,是指通過走進、研究基礎教育,找準未來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方向,切實做好與基礎教育的對接融通,集大學、基礎教育、教育行政部門之合力更好地、有針對性地促進師范生教師專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已然成為我校師范教育當下以及今后發(fā)展的目標。
最后,強化現(xiàn)代教師技能訓練
師范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教師技能訓練,它直接影響到今后從師育人的成效。師范生的教師技能主要包括基礎技能、專業(yè)技能、教育教學技能。教師技能的獲得是師范生專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關鍵。我校采取“課堂教學、課外訓練、教育實踐”三位一體相結合的“四化”訓練方式,多渠道、全方位提升師范生的教師技能。
1、“課堂教學”系統(tǒng)化在常態(tài)化課堂教學之外,教師注重督促學生認真觀摩優(yōu)質教學資源、精心準備教學內容、積極參加課堂教學訓練、客觀評價、深入反思等,充分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以我校小學教育專業(yè)為例,通過對師范生進行教學基礎性行為、教學技術性行為和教學發(fā)展性行為等全方位、整合化的培養(yǎng)和訓練,提高他們的專業(yè)化技術水平,增強師范生職業(yè)適應能力。在系統(tǒng)實訓期間,將整個實訓分三個階段:診斷分析、指導訓練、總結評價,指導教師依據(jù)事先制定的考量表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定,這使得實訓能得以有序、高效的實現(xiàn)。同時,在幫助小學教育專業(yè)師范生形成良好的職業(yè)行為技能時,注意妥善處理好理論性與實踐性、共性與個性、繼承性與發(fā)展性之間的關系。[6]82-83
2、“教學比賽”常規(guī)化我校每年組織師范生參加教學基本功比賽,目前已形成了常規(guī)制度,“以賽促學、以賽促練”。通過比賽,廣大師范生的學習熱情被極大的調動了起來,參賽選手在專業(yè)技能方面得到極大的提高。事實表明,師范生在考教師編制時,順利進入教師隊伍的幸運兒正是那些積極投身比賽的學生。
3、“教育實習”制度化我校歷來注重師范生的教育實習,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教育實習機制:師范生實習動員大會;指導教師送師范生下學校,跟蹤關注實習進展;中期校領導分赴實習基地看望實習生;組織實習返校師范生交流實習經驗;全校教育實習表彰大會,充分彰顯了教育實習制度化的管理理念。同時,針對學生在實習中遇到的困難都給予及時的援助和解惑,為實習生解決后顧之憂。
4、“自主訓練”個性化學生結合個人實際情況進行自主訓練,內容包括:對課堂訓練后的再訓練、對未能及時掌握的進行再訓練、對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再訓練等。我校在學生自主訓練方面也加大了投入力度,基礎教學設備的條件有了很大改善,專門開辟了微格教室、語音室、多個錄播教室等,這些教學設備為廣大師范生教師技能的自主訓練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硬件環(huán)境。
[1]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EB/OL].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 049/201110/xxgk_125722.html 2011-10-08[2013-09-04].
[2]唐松林.論我國高等師范課程結構改革[J].課程教材教法.2002(6):64-68.
[3]路書紅,魏薇.教師教育類課程的國際比較及其啟示[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48(5):91-93.
[4]教育部.關于印發(fā)《幼兒園教師專業(yè)標準(試行)》《小學教師專業(yè)標準(試行)》和《中學教師專業(yè)標準(試行)》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991/201212/145603.html 2012-02-10[2013-09-04].
[5]苗雪紅.新建學前教育(本科)專業(yè)內涵建設——基于C校的實踐探索[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11,12:20-22.
[6]嚴麗萍.論小學教育專業(yè)(本科)學生職業(yè)行為的系統(tǒng)化培養(yǎng)[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4,25(2):80-83.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Norm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ies in Colleg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Case Study of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AO Ying1,2
(1.School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l Engineering,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215500,China;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China; 2.School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l Engineering,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215500,China)
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eachers training,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impro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students in their normal professional abilities,so as to find an opportunit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tudents.Based on the actual work,the authors of the paper make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students training and employment status in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in order to get some advice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s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in their professional abilities,and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tudents.
colleg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ormal students;normal professional abilities;cultivation quality
O4-33
A
1008-2794(2013)06-0072-04
2013-09-03
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指導項目(2012SJDFDY001);常熟理工學院學生工作研究項目(KYZ201129S)
高瑛(1981—),女,江蘇常熟人,講師,教育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