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唐宋時期九華山高僧考論

2013-04-01 23:01尹文漢向葉平
池州學(xué)院學(xué)報 2013年2期
關(guān)鍵詞:九華九華山高僧

尹文漢,向葉平

(池州學(xué)院 a.九華山佛文化研究中心;b.中文系,安徽 池州 247000)

九華山佛教,實肇始于唐代。山志所錄晉之杯渡尊者,后世攀緣而附會;梁之伏虎禪師,史家錯置而可疑。自李唐盛世,江南佛教迅速發(fā)展,高僧相繼卓錫九華,使道教之外,又添佛教,九華山文化驟盛,文人雅士摩肩接踵,紛至沓來。然宗教之興,必依賴乎人傳其教,佛教之興,定當有高僧主其事。唐宋期間,九華山雖釋道并興,然釋教后來而略居其上,至明清之際,道教衰亡而釋教大盛,其間必有一批高僧活躍其中。本文試集九華山志及相關(guān)文獻中之僧傳史料,以原始資料之方式,略顯唐宋時期九華山之高僧及其活動。九華山明清高僧吾已有專文另述,讀者可以參看。

1 唐宋時期九華山高僧概況

考論九華山高僧,歷代《九華山志》為主要參考之史料。九華山志,自明代初修,歷清、民國至今,共約十一種,其中散佚者四種。而乾隆四年本實康熙二十八年本,內(nèi)容不同之處僅重修者池州知府李暲于康熙刻板基礎(chǔ)上增刻《補九華志序》,乾隆十四年再印時又有時任池州知府張華年加刻 《九華山志序》。明清所修九華山志雖多,而能于坊間訪得者不多。本文考論唐宋九華山高僧,將使用之《九華山志》,為明崇禎二年顧元鏡本、清乾隆十四年張華年本、清光緒二十七年周赟本三種,另民國二十七年釋德森本也將參考,而清陳蔚所編《九華紀勝》、民國姜孝維《九華指南》均具山志特征,也可參考。以上資料,離唐宋時日久矣,而真假也有須分辨者。唐宋時所存直接而又可用之資料,不足以呈現(xiàn)其基本面貌,誠可嘆也。宋末元初人物陳巖《九華詩集》原注中涉及眾多僧人資料,當為今日最早期之資料,有重要參考價值。

明崇禎版《九華山志》(以下簡稱崇禎志)卷四〈人物〉中立僧傳八篇,其中唐宋僧傳僅金地藏、閔讓和、李常侍(臥龍和尚)和希坦四人。另依該志又陳巖《九華詩集》原注和《唐詩紀事》等相關(guān)記載,作附錄僧傳十三人,包括佛闇禪師、伏虎禪師、雙峰、超無際、杯渡禪師、道濟禪師、凈藏、圓證、云譯、冷然、神穎、應(yīng)物、齊已。其中,杯渡禪師、道濟禪師、凈藏、圓證、云譯等五人曰詳陳巖《九華詩集》原注,冷然、神穎、應(yīng)物、齊已等四人則詳《唐詩紀事》,應(yīng)為參考此二書而成。然陳巖《九華詩集》原注中所牽涉之唐宋或之前僧人,實不止五人,細考之,則有金地藏、卓菴、希坦、李常侍(臥龍和尚)、了璣、云譯、道濟、杯渡、智英、圓證、清宿、神穎、應(yīng)物等至少十三人。崇禎志所錄僧傳及附錄共計二十一人,然陳巖 《九華詩集》原注中涉及僧人有九人在錄,卓菴、了璣、智英、清宿等四人未錄。以上所列僧人,除《九華詩集》原注目杯渡為梁時人,崇禎志目伏虎、佛闇、杯渡三人時代不詳之外,余者均可考定為唐宋間人。

現(xiàn)存乾隆十四年所印《九華山志》(內(nèi)容實為康熙本,以下簡稱乾隆志)卷六〈人物〉列梵行,錄僧傳。唐金地藏之前,列杯渡、伏虎二人。一反崇禎志以杯渡、伏虎之附錄地位,始崇杯渡為尊者,列為東晉人,認定其為九華山佛教開山,名其標題曰:“東晉開山杯渡尊者”,并以伏虎禪師為梁時人,次其后。而唐宋時之僧傳,列唐時金地藏、勝瑜、智英、道濟、超永(即崇禎志中超無際)、卓庵、凈藏,宋時列玉田。另列詩僧傳,有唐冷然、神穎、齊已、應(yīng)物,南唐圓證,宋清宿、了璣、希坦。另附宋寂祖、云譯、弘濟、惟政、廣宗等高僧名,無傳。

光緒本《九華山志》(以下簡稱光緒志)卷六〈人物〉分名賢、隱逸、文苑、神仙、佛教等類別,其中佛教又分為菩薩、梵僧、詩僧、居士等四部分。菩薩列一人,即金地藏。梵僧唐代列6人,有勝瑜、智英、道濟、超永(即超無際)、卓菴、凈藏;五代1人,即伏虎禪師;宋代1人,即玉田。詩僧唐代4人,有冷然、神穎、齊己、應(yīng)物;南唐1人,即圓證;宋代3人,有清宿、了機、希坦。居士唐代5人,有閔讓和、俞蕩、諸葛節(jié)、李常侍(臥龍和尚)、甘贄道者;未有其它時代居士的記錄。比較光緒志和乾隆志,所收錄的唐宋時期佛門人物大多相同。光緒志不收杯渡,但在佛門人物類別上分得更細,一方面把金地藏作為菩薩單列,反映了清末金地藏已經(jīng)完全神化的歷史現(xiàn)實;另一方面,單列居士傳,表現(xiàn)出對居士地位的重視。乾隆志中只有人名無傳記者光緒志沿襲之。

以上通過對九華山崇禎志、乾隆志和光緒志中關(guān)于佛門人物的專篇記載,基本上展示出了九華山唐宋時期佛門的主要人物。事實上,被錄入專篇記載的僧人只占該時期九華山僧眾中的極少一部分,甚至還有很多重要僧人也未記錄。在各個時期編撰的《九華山志》以及陳巖《九華詩集》、陳蔚《九華紀勝》等史籍中,很多游記、藝文提到一些僧人的名字,我們也可以對其中一些有影響的僧人進行考證和分析,根據(jù)史料勾勒出他們弘法的基本活動情況。

2 唐宋時期九華山高僧傳記匯要

在不多的記錄九華山唐宋高僧的史料中,選取下列重要資料匯集成文,以便史家參考。原想對每一位高僧作一詳細考證,然資料本來不多,一目即可了然,考證已無必要。二十余位高僧,初步按活躍年代順序排列,每一位高僧后括弧內(nèi)標明史料中所記該僧活躍年代,阿拉伯數(shù)字為年號對應(yīng)的公元紀年,非僧人生卒年也。各史料之選取,以較早時代資料為首選,其后有重復(fù)之記錄,若有新內(nèi)容者則不煩重復(fù)之,無新內(nèi)容都則不再選錄。

2.1 檀號(唐開元年間,713.741 )

唐費冠卿《九華山化城寺記》:開元末,有僧檀號,張姓。自郡館至,為鄉(xiāng)老胡彥請住,廣度男女。觸時豪所嫉,長吏不明,熒其居而廢之。

2.2 地藏(唐至德,756.757 ——唐貞元十年,7.4 )

九華山高僧之史料,以地藏最多,皆以費冠卿《九華山化城寺記》為藍本。然明末以來,地藏漸趨神化,山志之記錄始偏離費文,而附會之言驟起。如明崇禎版《九華山志》,不但不錄費文,還開“金地藏名喬覺,新羅國王子”之說。今錄不同時代相關(guān)文獻數(shù)篇,以見不同時代對地藏生平理解之差異。

唐費冠卿《九華山化城寺記》:九華山,古號九子山。崛起大江之東,揖潛廬于西岸,儼削成于天外。旁臨千余里,高峰峻嶺臣焉,連岡走隴子焉。自元氣凝結(jié),幾萬斯年。六朝建都,此為關(guān)輔。人視山而天長,山閱人以波逝。其間圣后賢臣,詠歌迭興,言不及者,茲山屈焉。開元末,有僧檀號,張姓,自郡館至,為鄉(xiāng)老胡彥請住,廣度男女;觸時豪所嫉,長吏不明,熒其居而廢之。時有僧地藏,則新羅國王子金氏近屬,項聳骨奇,軀長七尺,而力倍百夫。嘗曰:“六籍寰中,三清術(shù)內(nèi),唯第一義,與方寸合?!甭浒l(fā),涉海,舍舟而徒,睹茲山與云端,自千里而勁進。披榛援藟,跨峰越壑,得谷中之地,面陽而寬平。其土黑壤,其泉滑甘,巖棲澗汲,以示高潔。曾遇毒螫,端坐無念,有美婦人作禮奉藥云:“小兒無知,愿出泉補過?!睉?yīng)視坐石,石間潺潺,時人謂九子神焉。素愿寫四部經(jīng),遂下山至南陵,有俞蕩等寫獻焉。自此歸山,跡絕人里。逮至德初,有諸葛節(jié)等自麓登峰,山深無人,云日雖鮮明,居唯一僧,閉目石室。其旁折足鼎中,唯白土少米烹而食之。群老投地號泣:“和尚苦行若此,某等深過已!”出泉布,買檀公舊地,敢冒死請,大師從之。近山之人,聞?wù)咚募?,伐木筑室,煥乎禪居。有上首僧勝瑜等,同建臺殿。楩柟豫章,土地生焉,斷而斫之。珷玞琪瓊,不求他山,肆其磨礱,開鑿澞澗,盡成稻田;栢水攸潴為放生池。乃當?shù)钤O(shè)釋迦文像,左右備飾。次立朱臺,掛蒲牢于其中,立樓門以冠其寺。丹素交彩,層層倚空。巖巒隊起于前面,松檜陣橫于后嶺。日月晦明,以增其色;云霞聚散,而變其狀。松聲猿嘯,相與繼續(xù),都非人間也。建中初,張公巖典是邦,仰師高風(fēng),施舍甚厚,因移舊額,奏置寺焉。本州牧賢者到寺,嚴師之敬;西江估客于云外見山,施帛若干匹,錢若干緡,焚香作禮,遙以祈佑,師廣德焉。況親承善誘,感悟深哉!旁邑豪右,一瞻一禮,必獻桑土,豈諸牧不合禮焉?富商大族輕其產(chǎn)哉?道德感也!本國聞之,相與渡海,其徒實眾。師憂無糧,發(fā)石得土,其色青白,不摻如面。夏則食兼土,冬則衣半火。無少長,畬田采薪自給。其眾請法以資神,不以食而養(yǎng)命,南方號為枯槁眾,莫不宗仰。中歲領(lǐng)一從者,居于南臺,自緝麻衣,其重兼鈞,堂中榻上,唯此而已。池邊建臺,厝四部經(jīng),終日焚香,獨味深旨。時年九十九,貞元十年夏,忽召徒告別,罔知攸適。惟聞山鳴石隕,感動無情;將示滅,有尼侍者來,未及語,寺中扣鐘無聲墜地;尼來入室,堂椽三壞,吾師其神歟?!趺坐函中,經(jīng)三周星,開將入塔,顏亦如活時;舁動骨節(jié),若撼金鎖。經(jīng)云:菩薩鉤鎖,百骸鳴矣!基塔之地,發(fā)光如火,其圓光歟?其佛廟,群材締構(gòu),眾力保護,施一金錢,報一重果,下為輪王,上登圣地。昔有護法良吏,洎施力僧檀越等,具刻名于石。深疾后代不能立殊績以濟眾,又不能破除余財,崇勝因緣,啄腥膻,顧兒婦,生為人非,死為鬼責,悲哉!時元和癸巳歲,予閑居山下,幼所聞見,謹而錄之。孟秋十五日記。

宋贊寧《宋高僧傳》卷二十《唐池州九華山化城寺地藏傳》:釋地藏,姓金氏,新羅國王之支屬也。慈心而貌惡,穎悟天然,七尺成軀,頂聳奇骨,特高才力可敵十夫。嘗自誨曰:“六籍寰中,三清術(shù)內(nèi),唯第一義與方寸合。”于時落發(fā)涉海,舍舟而徒,振錫觀方,邂逅至池陽,睹九子山焉,心甚樂之。乃逕造其峰,得谷中之地,面陽而寬平,其土黑壤其泉滑甘,巖棲澗汲,趣爾度日。藏嘗為毒螫,端坐無念。俄有美婦人作禮饋藥云:“小兒無知,愿出泉以補過。”言訖不見。視坐左右,間潗潺然。時謂為九子山神為涌泉資用也。其山天寶中李白游此,號為九華焉。俗傳山神婦女也。其峰多冒云霧,罕曾露頂歟。藏素愿持四大部經(jīng),遂下山至南陵,有信士為繕寫,得以歸山。至德年初,有諸葛節(jié)率村父自麓登高,深極無人,云日鮮明,居唯藏孤。然閉目石室,其房有折足鼎,鼎中白土和少米烹而食之。郡老驚嘆曰:“和尚如斯苦行,我曹山下列居之咎耳!”相與同構(gòu)禪宇,不累載而成大伽藍。建中初張公巖典是邦,仰藏之高風(fēng),因移舊額,奏置寺焉。本國聞之,率以渡海相尋。其徒且多無以資歲,藏乃發(fā)石得土,其色青白,不磣如面而供眾食。其眾請法以資神,不以食而養(yǎng)命,南方號為枯槁眾,莫不宗仰。龍?zhí)吨畟?cè)有白墡硎,取之無盡。以貞元十九年夏,忽召眾告別,罔知攸往,但聞山嗚石隕,扣鐘嘶嗄,如趺而滅,春秋九十九。其尸坐于函中,洎三稔開將入塔,顏貌如生。舉舁之動骨節(jié),若撼金鎖焉。乃立小浮圖于南臺,是藏宴坐之地也。時征士右拾遺費冠卿序事存焉,大中中僧應(yīng)物亦紀其德哉。

明《神僧傳》卷第八《地藏》:釋地藏,俗姓金,新羅國王之支屬也。心慈而貌惡,穎悟天然。于時落發(fā)出家,涉海徒行,振錫觀方。至池陽睹九子山,心甚樂之,乃徑造其峰而居焉。藏嘗為毒螫,端坐無念。俄有美婦人作禮饋藥云:“小兒無知愿出泉以補過?!毖杂櫜灰?。視坐左右間,沛然流衍,時謂為九子山神為涌泉資用也。至德年初,有諸葛節(jié)率村父自麓登高,深極無人,唯藏孤然閉目石室,其房有折足鼎,鼎中白土和少米烹而食之。群老驚嘆曰:“和尚如斯苦行,我曹山下列居之咎耳!”相與同構(gòu)禪宇,不累載而成大伽藍。本國聞之,率以渡海相尋。其徒且多,無以資歲,藏乃發(fā)石得土,其色清白不磣如面,而共眾食。其眾請法以資神,不以食而養(yǎng)命,南方號為枯槁眾,莫不宗仰。龍?zhí)吨畟?cè)有白墡硎,取之無盡。一日忽召眾告別,罔知攸往,但聞山塢石隕,扣鐘嘶嗄,跏趺而滅,年九十九。其尸坐于函中,洎三稔開將入塔,顏貌如生,舉舁之際骨節(jié)若撼金鎖焉。

崇禎版《九華山志》卷四:金地藏,名喬覺,新羅國王子也。唐至德間落發(fā),航海來居九華。初卜筑時,苦遠汲,有龍女告以泉處。后道侶日眾,于巖間掘白土雜飯食之,人以為異。年九十九,忽召徒眾告別,但聞山鳴谷隕。俄分趺坐函中而逝。洎三稔,將入塔,開函視之,顏貌如生。舁之動骨節(jié),若撼金鎖。人于嘗宴坐處立小浮圖,或發(fā)光如火,因名其嶺曰神光云。

乾隆《九華山志》卷六:金地藏,姓金名喬覺,新羅國王子也。唐至德間航海來居九華。初卜筑時,苦遠汲,有龍女告以泉處,則今所稱東崖也。后道侶日眾,于巖間掘白土雜飯食之,人以為異。年九十九,忽召徒眾告別,但聞山鳴谷隕。俄分趺坐函中而逝。洎三稔,將入塔,開函視之,顏貌如生。舁之動骨節(jié),若撼金鎖。人于嘗宴坐處立小浮圖,或發(fā)光如火,因命其嶺曰神光。今數(shù)千里接踵而至匍匐頂禮者,歲無虛日。

光緒版《九華山志》卷六:金地藏,本名喬覺,新羅王子,金氏近屬也。自幼好道出家,唐至德初時,航海來中土,遂卓錫九華。有《送童子下山詩》見《全唐詩集》。巖棲澗汲,以示高潔。曾遇毒螫,端坐無念。有美婦人作禮奉藥,云:“小兒無知,愿出泉補過?!笔g有清泉涌出,至今不涸,所謂龍女泉也。邑人諸葛節(jié)見其獨坐石室旁,一折足鼎,惟白土雜少米為食,異之,為買檀公舊地,與其徒勝瑜同建梵宇。建中初,郡守張公巖復(fù)為奏請賜化城寺額。其國聞之,渡海相從,僧徒日眾,仍食半粟充以白土。貞元十年,壽九十九,忽召徒眾告別,聞山鳴谷隕。趺坐函中三年,開視,顏色如生,兜羅手軟,骨節(jié)有聲,如撼金鎖。藏經(jīng)云,“菩薩金鎖百骸鳴”,是以知其為菩薩降世也。建塔之地,發(fā)光如火,因名其嶺曰神光。至今頂禮者,數(shù)千里接踵而至,歲無虛日。香火之盛,甲天下矣!

2.2 勝瑜(唐至德年間,756.757 )

費冠卿《九華山化城寺記》:有上首僧勝瑜,同建臺殿。

乾隆版《九華山志》卷六:勝瑜,地藏上座弟子。建臺殿、放生池;立朱臺、樓門;掛蒲牢皆其開山也。

光緒版《九華山志》卷六:勝瑜,地藏上座弟子。建臺殿、放生池;立朱臺、樓門;掛蒲牢以佐金地藏開山。

2.3 道濟(唐代)

陳巖《九華詩集》之《安禪峰》詩原注:蓮花峰東,梁杯渡、唐道濟二禪師居焉。亦名禪師峰?!渡徎ㄢ帧吩娫ⅲ喊捕U峰頂,道濟禪師建。江南末,庸流竊九子庵額易之,今為福安院。《福安院》詩原注:拾寶巖東,舊名蓮花庵,道濟禪師所居。

乾隆版、光緒版《九華山志》卷六均記:道濟,嘗居安禪峰安福院。

2.4 超永(唐代)

崇禎版《九華山志》卷四:超無際,按:柯暹詩云:“傳心衣缽超無際,名世文章李翰林?!?/p>

乾隆版、光緒版《九華山志》卷六均記:超永,相傳無際超永禪師,致藏法嗣也?!皞餍囊吕彸瑹o際,名世文章李翰林”,見明柯暹詩云。

2.5 應(yīng)物(唐大中年間,847.860 )

《宋史》卷二百四:僧應(yīng)物《九華山記》二卷,又《九華山舊錄》一卷。

《唐詩紀事》卷七十四:僧應(yīng)物,《龍?zhí)丁吩疲菏伊餮M灣,五龍潛處野云閑。暫收雷電九峰下,且飲溪潭一水間。浪引浮槎依北岸,波分曉日浸東山。回瞻四面如看畫,須信游人不欲還?!额}化城寺》云:平高選處創(chuàng)蓮宮,一水縈流處處通。畫閣晝開遲日畔,禪房夜掩碧云中。平川不見龍行雨,幽谷遙聞虎嘯風(fēng)。偶與游人論法要,真元浩浩理無窮。應(yīng)物,大中時江南詩僧也,與羅鄴唱酬,作《九華山記》。

崇禎版《九華山志》卷四:僧應(yīng)物,大中時江南詩僧也,與羅鄴倡酬,作《九華山記》,今佚。有詩二章。

乾隆版《九華山志》卷六:應(yīng)物,大中時江南詩僧,與羅鄴唱酧,嘗作《九華山錄》。

2.6 凈藏(晚唐)

崇禎《九華山志》卷四:凈藏,新羅僧,居雙峰庵。

乾隆版、光緒版《九華山志》卷六:凈藏,新羅僧,建雙峰庵。

2.7 神穎(晚唐)

《唐詩紀事》卷七十四:僧神穎,《和王季文題九華山》云:眾岳雄分野,九華鎮(zhèn)南朝。彩筆凝空遠,崔嵬寄青霄。龍?zhí)豆畔筛`藥今不凋?,摓闇婧gR,煙霞作荒標。造化心數(shù)奇,性狀精氣饒。玉樹郁玲瓏,天籟韻蕭寥。寂寂尋乳竇,兢兢行石橋。通泉漱云母,藉草縈香苕。我住幽且深,君賞昏復(fù)朝。稀逢發(fā)清唱,片片霜凌飚。《宿嚴陵釣臺》云:寒谷荒臺七里洲,賢人求逐水東流。獨犭員叫斷青天月,千古冥冥潭樹秋。

陳巖《九華詩集》之《龍池庵》詩原注:龍池北,唐詩僧神穎所居。

崇禎版《九華山志》卷四:僧神穎,居九華之龍池庵,有和王季文詩一章。

乾隆版《九華山志》卷六:神穎,居九華龍池,有和王季文詩。

2.8 冷然(晚唐)

崇禎版《九華山志》卷四:僧冷然,宿化城寺莊,與費冠卿為友,有詩一章。

乾隆版《九華山志》卷六:唐冷然,與費冠卿為友,有詩。

乾隆版《九華山志》卷九:僧冷然,與費冠卿為友。《宿九華化城寺》:佛寺孤存千嶂間,我來詩境強相關(guān)。巖邊樹動猿飲澗,云里錫鳴僧上山。松月影寒生碧落,石泉聲亂噴潺湲。明朝更躡層霄去,誓共煙霞到老閑。

乾隆版《九華山志》卷九錄費冠卿《秋日與冷然上人化城寺莊觀稼》詩一首:世人從所好,獨自愛身閑。美景當新霽,隨僧過遠山。村橋出秋稼,空翠落澄灣。唯有中林犬,猶應(yīng)望我還。

2.9 卓菴(唐末)

陳巖《九華詩集》之《觀音巖》詩原注:幘峰西沖有石室,唐末高僧卓菴盛觀音現(xiàn)故名。

乾隆版、光緒版《九華山志》卷六:卓菴,唐末高僧,居觀音巖。

2.10 智英(唐末)

陳巖《九華詩集》之《頭陀嶺》詩原注:即王季文書堂,僧智英建。

乾隆版《九華山志》卷六、光緒版《九華山志》卷六:智英,與王季文鄰,交且善。臨終以其宅舍為寺,命英主之。

乾隆版《九華山志》卷六:王季文,字宗素,少厭名利,隱居九華。遇異人授九仙飛花之術(shù),曰“子當先決科于詞籍,后策名于真列,冥注使然,不可移也?!钡窍掏ㄟM士第,授秘書郎。尋,謝病歸,筑室頭陀嶺下,日浴龍?zhí)?,人見之,風(fēng)雨不失期。將死,呼鄰僧,以所居付之,今無相寺是也。

2.11 齊己(唐末五代)

《唐才子傳》卷八:齊己,長沙人。按《唐詩紀事》,齊己,俗姓胡,名得生。早失怙恃,七歲穎悟,為大溈山寺司牧。往往抒思,取竹枝畫牛背,為小詩。耆宿異之,遂共推挽入戒,風(fēng)度日改,聲價益隆。過豫章時,陳陶近巳仙去,己留題有云:“夜過修竹寺,醉打老僧門?!敝烈舜?,投詩鄭都官,云:“自封修藥院,別下著僧床?!惫仍唬骸吧苿t善矣,一字未安?!苯?jīng)數(shù)日來曰:“別掃如何?”谷嘉賞,結(jié)為詩友。

《十國春秋》卷一百三《僧齊已》:僧齊已,益陽人,本佃戶胡氏子也(俗名胡得生)。七歲,居大溈山寺,與諸童子牧牛,天性穎悟,常以竹枝畫牛背為詩,詩句多出人意表,眾僧奇之,勸令落發(fā)為浮圖。時都官鄭谷在袁州,以詩名。齊已攜所詩往謁,有云:“自封修藥院,別下著僧床?!惫扔[之曰:“將改一字,方可相見?!苯?jīng)數(shù)日再過,稱已改得,云:“別掃著僧床?!惫燃钨p焉,結(jié)為詩友。又齊已有《早梅》詩中云:“昨夜數(shù)枝開”,谷為點定曰:“數(shù)枝非早,不若一枝佳耳!”人以谷為齊已一字師。久之,居長沙道林寺。湖南幕府號能詩者徐仲雅、廖匡圖、劉昭禹輩靡不聲名藉甚,而仲雅尤傲忽,雖王公不避,獨見齊已,必悚然,不敢以眾人相遇,齊已故贅疣。至是,愛其詩者或戲呼之曰:“詩囊無,何將游?”蜀武信王習(xí)齊已名,遮留之。龍德元年,禮齊已于龍興寺,署為僧正。時降手牘,慰藉良厚。然居恒多郁郁不樂,僧虛中貽詩云:“老負峨嵋月,閑看云水心?!鄙w傷其志也。齊已既托跡江陵,惟事筆墨自娛,乃作《渚宮》《莫問》篇十五章,以述懷。頃之,唐秦王從榮召入侍。中秋大宴,齊已窺從榮藏異志,有“東林莫礙漸高勢,四海正看當路時”之句,幾以諷刺得罪,已而脫歸荊南,賴武信王匿之獲免,其不屈節(jié)侯王類如此。梁震晚年酷好吟詠,尤與齊已善,互相酬答。齊已竟終于江陵。自號衡岳沙門。有詩八百首,孫光憲序之,命曰《白蓮集》。齊已常于溈山林下遇一僧,于指甲下出二劍,凌空躍去,蓋劍俠也。時時為人道之。又同僧仰山住豫章觀音院,作粥疏曰:“粥名良藥,佛所贊揚。義冠三檀,功標十利。更祈英哲,各遂愿心。既備清晨,永資白業(yè)?!倍U流稱其辭,謂當與《食時五觀》并傳。一云齊已于豫章西川金鼓寺寂,有塔存焉,龍盤其書堂也。

崇禎版《九華山志》卷四:僧齊已,姓胡,名得生。與鄭谷相友善,有詩一章。

崇禎版《九華山志》卷七錄齊已《貽九華上人》詩:一法傳聞繼老能,九華閑臥最高層。秋鐘盡后殘陽瞑,門掩松邊夜雨燈。

乾隆版《九華山志》卷六:齊已,姓胡,名得生,與鄭谷友善,有詩。非杜少陵詩中已公也。

乾隆版《九華山志》卷九:僧齊已,潭之益陽人,與鄭谷同時,有《白蓮集》十卷。《經(jīng)費征君舊居》:高眠當圣代,云鳥未為孤。天子征不起,閑人親得無。猿猱狂欲墜,水石怪難圖。寂寞荒齋外,松杉相倚枯。

2.12 伏虎(唐末五代)

崇禎志卷四:伏虎禪師,按:希坦詩云:“騎驢來果老,伏虎住禪師?!保袨楦戒?,未定年代)

康熙志卷六:梁伏虎禪師,不知何許人,或半月休糧,或經(jīng)旬入定。夜行村落,虎患屏息。嘗居九華拾寶巖圓寂寺,梁天監(jiān)二年為建道場,又名伏虎庵。

乾隆版《九華山志》卷六:甘贄道者,久參南泉,家九華,稱道者。唐天佑中,舍宅為伏虎禪師道場,又舍莊建龍門寺。

光緒志卷六:五代伏虎禪師,揚吳時僧,能伏猛虎。南唐后住威遠軍,建道場于拾寶巖,即今之圓寂寺也。舊志以為梁武時人,因列于金地藏之前。夫梁時州郡安得有軍名哉?按史南唐李氏始改當涂為威遠軍,青陽屬焉。所以言住威遠軍而建于拾寶巖也。改楊吳為梁武,何異韓昶金根。

光緒志卷十《雜記》:舊志《伏虎禪師傳》謂梁武時居勝遠軍,以天監(jiān)二年敕建圓寂寺于捨寶山。夫軍額始于唐肅、代以后,而池州之有軍名則始于南唐之威遠軍,梁武時安得有軍名?及居士《甘贄傳》則稱唐天佑中舍捨寶山為伏虎禪師建道場,天佑乃唐昭宗、哀宗年號,此時青陽屬楊吳,楊氏奉唐正朔,乃知當日秉筆者習(xí)梁武而昧楊吳,疑楊吳為梁武之誤,因復(fù)疑天佑為天監(jiān)之誤,正如韓昶金根,遂改楊吳為梁武,改天佑為天監(jiān)耳!則敕建之說皆不足信矣!

2.13 李常侍(臥龍和尚)(唐末五代)

陳巖《九華詩集》之《臥龍庵》詩原注:平田南,今南陽里。李常侍有志未遂,宋天佑中泛州,慕九華,削發(fā),更所居,曰“臥龍庵”,呼“臥龍和尚”。

崇禎版《九華山志》:李常侍,落魄不遂,天佑中泛舟,見九華,慕其勝,因筑室南陽里居之,曰“臥龍庵”。落發(fā),著僧衣,號臥龍和尚。識者知其托跡空門,非凡僧也。

乾隆版《九華山志》卷六:李常侍,失其名,落魄不遂,天佑中泛舟,見九華,慕其勝,筑室南陽里居之,曰臥龍庵。落發(fā),著僧衣,號臥龍和尚。杜荀鶴有《寄池州李常侍》詩。

2.14 圓證(南唐保大年間,943.915 )

陳巖《九華詩集》之《臥云庵》詩原注:野螺峰下,費征君舊隱。按南唐保大中,高僧圓證禪燕之地。宋朝景佑中,一日自操手疏,命九華詩社僧清宿居之,越三日而化。墳塔俱存。

崇禎版《九華山志》卷四:圓證,南唐保大中,居臥龍庵。

《江南通志》卷四十七:保真院,在青陽縣九華山野螺峰,唐費冠卿舊隱處,即臥云庵故址。南唐保泰中高僧圓證居此,宋治平中賜今額。

乾隆版《九華山志》卷六:南唐圓證,保大中禪晏臥云庵,至宋景佑中自操手疏,命九華詩社僧清宿居之,越三日而化。

2.15 玉田(宋建隆年間,960.963 )

乾隆版、光緒版《九華山志》卷六:建隆中創(chuàng)建龍門寺于曹山。

2.16 云譯(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3 )

陳巖《九華詩集》之《資圣庵》詩原注:五老峰側(cè),百丈潭西。至宋朝興國中,高僧云譯開山于此。

2.17 清宿(宋景佑年間,1034.1037 )

陳巖《九華詩集》之《保真院》詩原注:野螺峰西南,即臥云庵舊址。治平初賜今額。景佑中,九華詩社僧清宿居之。后改卜而西。

乾隆版《九華山志》卷六:宋清宿,景佑中主九華詩社。

2.18 善修(10.2 -? )

宋代周必大《九華山錄》(乾道三年九月):又數(shù)里,至龜山,一上復(fù)數(shù)里,尤為險峻,有崇壽寺慈云閣,對雙劍峰,又賦詩云:“注坡緣壁化城中,客慍奴嗔我亦慵。及至龜山還一上,為憐高閣對雙峰”。寺僧善修年八十六,贈以詩云:“老僧九十視耽耽,二十年來不下山。我得九華充法供,亦能禁足老山間”。

2.19 了璣(宋宣和年間,1119.1125 )

陳巖《九華詩集》之《最勝亭》詩原注:玉甑峰下,宣和中曹令機建。五老、獅子、仙人、羅漢,諸峰環(huán)列,聳秀不可名狀。詩僧了璣于亭前植茶,名夢覺香。

乾隆版《九華山志》卷六:了璣,宣和中嘗于最勝亭植茶。

2.20 希坦(南宋末)

崇禎版《九華山志》卷四《人物》:希坦,號率庵,不知何許人也。宋末時居九華,工吟詠,有《九華詩集》行于世。伏虎禪師,按:希坦詩云:“騎驢來果老,伏虎住禪師?!彪p峰,按:希坦詩云:“無際遺詩在,雙峰述記存。”

《宋詩紀事》卷九十三:希坦,號率庵,宋末居九華山。

乾隆版《九華山志》卷六:希坦,號率庵,宋末居九華凈信寺。工吟詠,有《九華詩集》。

文淵閣《四庫全書》所收錄的陳巖《九華詩集》后附有《釋希坦詩》,共十一首,有七絕七首,為《題劉世疏菴》、《老人峰》、《曹溪》、《金步搖》、《婆餅焦》、《華池》、《李昭象書堂》; 五律四首, 為 《廣化院》、《福海院》、《五臺明智院》、《崇壽院》。

乾隆版《九華山志》卷九錄希坦《雙峰庵》詩一首:藏卻胸中萬卷書,卻來山頂結(jié)茅廬。當時若也羈韁鎖,爭得高名是世疏。

2.21 寂祖,弘寂,惟政,廣宗(宋代)

崇禎志卷六:相傳有寂祖、云譯、弘濟、惟政、廣宗為宋高僧。真觀、智津、如理為元高僧,俱未詳。

光緒志卷六:相傳有寂祖、云譯、宏濟、惟政、廣宗及元有真觀、智津、如理皆其后高僧。

以上選錄了二十余位唐宋時期九華山高僧之歷史資料。其中資料,有詳有略,非為選家所為,乃史料多寡,本來如此。同一高僧,史料記載情況或有不同,如地藏之圓寂時間,有貞元十年和貞元十九年兩種說法,而伏虎禪師,其生活時代,有梁武與楊吳之爭,其中真相,自可辨別。

[1]顧元鏡.九華山志:八卷[O].明崇禎二年(1629)刻本.

[2]李暲.九華山志:十二卷[O].清乾隆四年(1739)刻本.

[3]周赟.九華山志:十二卷[O].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刻本.

[4]陳巖.九華詩集[O].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猜你喜歡
九華九華山高僧
一次難忘的投票
愛國高僧阿旺嘉措評述
九華山風(fēng)景區(qū)最大承載量測算研究
《高僧傳》地名“抱罕”為“枹罕”校誤
小小展臺
絲綢之路上的兩位高僧
生態(tài)旅游風(fēng)景區(qū)的規(guī)劃設(shè)計——以九華山風(fēng)景區(qū)總體規(guī)劃為例
郵票上的世界名山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ives of Ultra-High-Speed Grinding Technology
SIMULATION OF TEMPERATURE FIELD IN ULTRA-HIGH FREQUENCY INDUCTION HEATING AND VERIF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