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乃軍
(廣西師范學院 音樂舞蹈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3)
現(xiàn)代民族聲樂藝術發(fā)展至今,只有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加之歌唱者往往重視聲音、忽視形體表演,導致歌唱藝術形體表演在現(xiàn)階段發(fā)展相對滯后.金鐵霖教授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提出歌唱形體表演的重要性,并將其列為選才、育才的標準之一,這既符合中國人民的欣賞習慣,同時也對歌唱者的整體素質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歌唱者不僅要學會運用聲音表達情感來塑造人物,而且還要熟練掌握形體語言的表達規(guī)律,從多角度、深層次塑造角色.我國歌唱的形體表演手段一方面源于對生活的觀察與體驗,另一方面來源于對舞蹈、戲曲、戲劇等舞臺表演藝術的借鑒[1].
在我國傳統(tǒng)的戲曲唱法中,經(jīng)歷了一百多年的發(fā)展,形成了許多傳統(tǒng)的程式化的舞臺表演方法.概括為“四功”(唱、念、做、打),“五法”(手、眼、身、步、口).唱是指唱腔的優(yōu)美,念是指念白清晰,做是指舞臺表演,打是指武打身段.聲樂學習者除了參加形體訓練以外,還可以學習戲曲,逐漸體會形體表演的基本規(guī)律.對于歌唱來說,形體表演主要通過面部表情、肢體語言的運用來實現(xiàn).由此可見,聲樂舞臺表演藝術就是將演唱與神形兼?zhèn)涞谋硌菥o密結合的表演.民族聲樂演員也必須研究和掌握一些舞臺表演方面的問題.
一個好的歌唱演員站在舞臺上演唱,除了有美妙的聲音以外,也離不開手勢的表演.手勢這種無聲的語言不僅能幫助情感表達渲染氣勢,同時也能通過手勢進行形體造型.在中國傳統(tǒng)戲曲表演中強調唱戲要有唱戲的“架勢”,在民歌演唱中也因該借鑒一些這種表演方法.演員站在舞臺上要有一種形體的控制力,并且按照歌唱的正確姿勢來進行歌唱藝術表演.民歌演唱表演的“架勢”要擺得恰到好處,做到“松而不懈,緊而不僵”,能剛能柔,表演自如.民族聲樂中的“架勢”離不開手勢,手勢動作的表演要有明確含義.在歌唱藝術的表演中,應該以歌唱為主,手勢動作為輔,不可喧賓奪主分散觀眾注意力.更要杜絕那種花哨的手勢,唱到什么都要比畫一下,搞得亂七八糟,讓人啼笑皆非.手勢動作因該根據(jù)歌曲內容的需要,進行自如靈活的表演.民族聲樂中的手勢表演大致可以分為“引、定、開、合、托、錯”幾種[2].
眼睛對于傳神的重要性,可以從我國歷代文學家或藝術家的筆墨中得以體現(xiàn).中國古典文學中通過眼睛刻畫人物性格和心理的例子很多.如李賀《唐兒歌》以“一雙瞳仁剪秋水”形容女子眼波明亮、清澈;曹雪芹《紅樓夢》以“一雙丹鳳三角眼”形容王熙鳳含威不露等等.繪畫藝術家也往往將描繪眼睛作為繪畫的重點來談.如《世說新語·巧藝》載“顧長康畫人,或數(shù)年不點睛目.人問其故,顧日:‘四體妍蚩,本無關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意思是說顧愷之畫人,有時幾年都不畫上眼珠,別人問他為什么,顧愷之說:“四肢的美丑,本來就和畫的好壞沒有什么關系,要畫出人物的傳神之處,就在這一點上.”
可以說,人的七情都能通過眼神的運用來刻畫.眼睛的表現(xiàn)十分豐富,如朦朧的、呆滯的、驚訝的、憤怒的、喜悅的、祈求的、恐懼的、悲傷的表情等等,都可以通過眼神的細膩變化表現(xiàn)出來.叫瞧、看、視、眇(北京方言,指藐視的目光)、目夾(shan).這種分的目的,是為了訓練眼睛方便,不是把眼神規(guī)定死,這一點是需要說明的.
人的面部表情是十分豐富的,戲曲藝人將面部表情的變化歸納為歡、笑、喜、樂、愁、想、思、悲、哀、慘、哭、氣、怒等.但是,對于人類表情的豐富性、多樣性而言,這種歸類還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單就“喜悅”而言,就可分為多種不同程度的喜悅,而不同場合下,不同性格的角色所表現(xiàn)同一種喜悅的方式也是有一定差異的.如性格內向的人與性格開朗的人在喜悅時的笑或生氣時的怒,其表達方式、強烈程度都是不同的.人在笑的時候笑肌上抬,嘴角咧開,面部肌肉舒展、開朗,我們用眉開眼笑來形容.與之相反,人在哭的時候,由于痛苦悲哀,面部肌肉抽搐緊張,嘴角下撇,就會顯得愁眉苦臉.
民族聲樂的舞臺表演除了以上幾個方面以外,還要注意舞臺形體表演.身體姿勢不僅是角色心理活動的一種體現(xiàn),而且對歌唱的聲音也會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因此常常被一些聲樂理論書籍作為第一章節(jié)來論述.通常情況下,歌唱者的站立應注意頭要正、頸要立、肩要松、胸要微挺、腿要直、腳跟要實,松垮或緊張發(fā)僵都是不可取的.站立的步位一種是丁字式:一腳在前,腳尖朝前;另一腳在后,略斜橫,腳尖朝向斜前方,腳窩處靠前腳的腳后跟.這種站立方式使演唱者面對觀眾時身體微側,能夠給觀眾一種更加立體的視覺效果,女演員用的相對較多.另一種是正步式:雙腳排齊分開而立,兩腳之間距離與本人雙肩寬窄相當,腳尖朝前,略為向外,男演員用這種步位較多.就角色塑造的表演而言,身體的姿勢往往能夠體現(xiàn)一個人的心理特征.獨唱演員的舞臺表演相對歌劇演員的舞臺表演要簡單一些,但也要注意舞臺形體的表演,要生動、準確、自然地進行形體的表演,做到恰如其分[3].
向學生提供優(yōu)質充足的輸入材料,運用聲樂庫中的各種資源,搭配等規(guī)范的教學方法給學生.有利于學生演唱能力的提高.但目前,很少將聲樂庫中的研究成果和語料庫資源運用于聲樂教學中.因此,在教師中先開展聲樂庫教學方法的重點培訓,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的轉變,去不斷豐富情感體驗.
戲曲中的表演程式是經(jīng)過歷代藝術家不斷探索、總結、積累的結果,是戲曲表演的精華.如表現(xiàn)驚恐、害怕的表情時,眉毛抬高向中間聚攏,雙眼圓睜,嘴唇張開并向后方拉長;表現(xiàn)驚奇時,眉毛都向上拉開,嘴巴大張;表現(xiàn)生氣、惱怒的表情時,蹙眉皺額,瞪大眼睛,嘴唇、下巴用力;表示鄙視、譏諷的表情時,眉毛一邊高一邊低,眼睛微瞇,斜著眼睛看,嘴角一撇等等.歌唱者可以通過學習、借鑒戲曲中一些表演程式,最終將其有利于歌唱的方面融入自己的歌唱表演中.歌唱藝術的本質和核心是“充滿感性色彩的情”.它是復雜的生理技術,本質永遠是精神的產(chǎn)物,情感的結晶,生命的象征.只有適時討論,才能保證討論和交流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當然,要讓學生會討論,老師應該積極參與到合作學習的小組中去,給予方法上的指導,對學生的不良心理及時疏導、矯正.
眼神的運用不是一朝一夕就可練就的,必須經(jīng)過長時問的練習才能獲得.因此,要學習運用眼睛的能力,就必須在平時的練習中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第一,頭不能隨著眼睛的運用而隨便晃動;第二,眼睛不能過多眨動,必須練習較長時間眼神聚焦的能力,避免眼神渙散、不攏神;第三,眼球運動的過程要順達、流暢等等.這些都屬于眼神練習的基本功.總而言之,眼神的運用遠不止以上談到的這些,眼睛的表現(xiàn)力可以說是無窮無盡的,這從形容眼睛的詞匯中就能看出來:如正眼、斜眼、喜眼、冷眼、怒眼、呆眼、癡眼、睡眼、病眼、媚眼、妒眼、慧眼、淚眼、白眼、嬌眼、明眸善睞、回眸一笑等等.由于人的心理是復雜多變的,而眼睛是根據(jù)人的心理活動而運動變化的,所以,可以說有多少種心理狀態(tài)就能有多少種與之相應的眼神[4].
我國戲曲發(fā)展歷史悠久,并且在表演方面已經(jīng)形成了相對比較完善的體系,在“手、眼、身、法、步”等方面都要求遵守一定的程式.這種表演程式是舞臺表演動作的一種規(guī)范化,是一種可以使觀眾理解的相對固定的格式和相對穩(wěn)定的表演語匯,如開門、騎馬等,它既是生活動作的美化和節(jié)奏化,也可以說是生活動作的舞蹈化,它是戲曲藝術家在實踐中不斷積累、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完善的.
豐富的表演手段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經(jīng)過長期的積累過程.李漁《聲容·歌舞》中說:“學舞既熟,則回身舉步,悉帶柳翻花笑之容,不必舞,而舞在其中.”就是說學習舞蹈的人因為有了長期的積淀,舞蹈動作已經(jīng)“化”人生活中,舉手投足都像是柳絮飛舞、花蕊含笑,處處滲透著舞蹈的美感.聲樂表演同樣需要由會到熟,由熟到“化”的過程,小到一個手勢,大到身段的表演都能揮灑自如、得心應手,招之即來.歌唱家郭蘭英原來就是山西梆子的著名演員,她有雄厚扎實的戲曲表演基礎,能夠巧妙地運用形體語言塑造人物形象,這也是她受到國內外觀眾歡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歌唱學習者應該在平時多學習形體表演、舞蹈等,不斷積累,將其轉化為舞臺表演塑造人物的手段.對于表演性比較強的作品,歌唱者本人如果難以勝任角色表演的創(chuàng)造,還可以通過專業(yè)表演老師指導,創(chuàng)編適當?shù)闹w語言.肢體語言主要通過身體的姿勢、步法、手勢等表現(xiàn)出來.
舞臺表演還要考慮如何從多個方面給觀眾藝術享受,如根據(jù)舞臺的大小、形狀考慮站立的位置,爭取給觀眾一種布局上的美感;再如,形體動作的安排也要講究辯證的章法,如“欲上先下、欲下先上”,“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前先后、欲后先前”,“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交替”等等;動作要大方,步法要穩(wěn)重,手、眼、身、步的動作要協(xié)調統(tǒng)一,注意體態(tài)的平衡(如上左腳出右臂,上右腳出左臂),動作的銜接也要自然、符合邏輯,具有動態(tài)美等等[5].“學源于思,思源于疑”.提問往往是學生求知欲的流露,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開端.因此,在學生的小組學習過程中,教師必須給學生保證學生有足夠的獨立思考問題的空間,引導學生學會思考,鼓勵學生質疑提問,鼓勵學生多方求問,使學生樂問、勤問.合作學習中傾聽是重要的一環(huán),學生是否能用心傾聽別人的見解,直接關系到他有沒有思考.因此,在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要著力培養(yǎng)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的技能,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用心聆聽,要求學生聆聽時做到三心:一是耐心,耐心地傾聽同學的發(fā)言,當同學的發(fā)言有錯時,一定要等他把話說完再指出不足;二是要虛心,虛心地邊聽邊修正自己的觀點;三是用心,在聽取別人的意見時,要用心,不要盲從,要有選擇的接受.
情感體驗是演員自我修養(yǎng)的重要課程,它是演員在生活中的親身經(jīng)歷、親身體驗,但由于一個人的生活閱歷是有限的,因此這種體驗有很大的局限性.演員要經(jīng)常地深入生活,加強文化藝術修養(yǎng),積累感情素材,使之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1〕劉冠宏.聲樂藝術教學新型理念及建構[J].現(xiàn)代企業(yè)教育,2008(16):118-119.
〔2〕于永華.聲樂藝術專業(yè)表演教學特點初探[J].藝術教育,2008(09):132-133.
〔3〕安曉寧.淺談聲樂教學的一些理念及建構[J].科技致富向導,2008(12):168-169.
〔4〕谷穗.淺談當代聲樂藝術教學[J].網(wǎng)絡財富,2010(01):67-68.
〔5〕來棟.科學的聲樂教學理論及建構[J].大眾文藝(理論),2009(03):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