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仲庚
(湖南科技學院,湖南 永州 425100)
弘揚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當前所面臨的重要任務。但“弘揚”絕不是單純的文化挖掘和文化繼承,而是固本與開新的辯證統(tǒng)一:“固本”是從文化傳統(tǒng)的精華出發(fā),“開新”是從現(xiàn)實需要出發(fā),二者的結合,也就是文化建設的目的所在。
要“固本”就得找到“本”之所在。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要追索其淵源,探究其精髓,無疑要到被稱為“中華人文先祖”的舜帝那里去尋找答案,或者說,舜文化就是中國文化的“本”之所在?!妒酚洝贩Q:“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因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要是一種倫理政治文化,所以這一句話其實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反映了上古農耕文明由薩滿(巫)政治向德治政治的轉型;二是說明了由舜帝所奠定的文化傳統(tǒng)——中華道德文化的主流特征。
道德當然不是由舜帝所首創(chuàng),它是人類文明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舜帝的貢獻在于,他極大地豐富了道德的內涵,將其發(fā)展成道德與政治二位一體、個人奮斗與國家治理二位一體的治國模式,也許這一模式是由春秋戰(zhàn)國之際的文人們總結出來的,但舜帝作為一個終身踐履者和推行者,其首創(chuàng)之功是不能抹殺的。舜帝是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樹立榜樣,以使德性、德行、德治被眾人所明瞭,或通過潛移默化影響眾人,或通過教化讓眾人所接受,最終促使大家身體力行,實現(xiàn)天下為公的世界大同。這是舜文化之歷史價值所在。
舜文化核心價值觀主要有“誠”、“孝”、“中”、“仁”、“和”等范疇,將這些理論范疇與政治實踐結合起來,體現(xiàn)在個人奮斗與國家治理的共同目標中,就是儒家所總結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實踐路徑。
在舜文化核心價值觀中,“誠”是最基本的一個范疇,既是政治實踐的起始點,也是其理論體系的建構基礎。
《尚書》記載,舜帝不僅把帝位讓給了大禹,還把治理國家的“十六字心傳”授予他:“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边@一段話的關鍵是“允執(zhí)厥中”,《說文》云:“允,信也”,“信,誠也”,也就是說,在國家治理中必須誠實、誠信地堅持“中道”,才能保證“人心”平和,社會平穩(wěn)?!渡袝に吹洹吩疲骸懊曜骷{言,夙夜出納朕命,惟允。”這里的“惟允”,既是舜帝強調自己的“政令”要講誠實、誠信,也要求別人在“出納”(傳達)時也必須講誠實、誠信。可見,在舜文化中,“誠”是特別重要的一個范疇。
什么是“誠”?儒家有過不同層次的解釋。首先,作為道德內涵的“誠”,主要是指誠實守信,這也就是孔子所要求的“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聽其言而觀其行”(《公冶長》)。其次,作為哲學內涵的“誠”,主要是指天道與人道的自然真實性?!吨杏埂氛f:“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彼^“盡其性”,就是充分地顯現(xiàn)自然本性,人與物都有這種自然本性,而且是相通的,因而人只要能“盡其性”,就可以與“天地參”,就可以做到“天人合一”。人如何才能做到“盡其性”?其前提是樹立“素位而行”的生活態(tài)度:“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保ā吨杏埂罚八亍笔侵钙揭?、平常,“素位而行”也就是用平易、平常之心來對待自己所處的地位,從實際出發(fā),做自己本來該做的事情。富貴者應該以富濟貧,貧賤者應該安貧樂道……在上位的人不能欺凌于下,在下位的人也不必攀援于上,各人都要嚴正地要求自己而不必求于他人,做到不怨天不尤人,這就是真實自然的人生。
舜帝在年輕時以“孝”著稱于世,他在“父頑、母嚚、弟傲”乃至“皆欲殺舜”的險惡環(huán)境中,仍能做到“順適不失子道”、“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在側”(《史記·五帝本紀》),這確實體現(xiàn)了他以“孝”齊家、以“孝”興家的韌性與智慧。舜帝之“孝”,與后世所說的“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愚孝是有天壤之別的,因為他的目的是以孝去感化父母兄弟,他的寬容和忍讓是為了求得家庭的和睦,而不是以“死”去博得孝名。所以,舜帝行孝是求“實”,而不是求“名”。同時,我們從舜帝之孝中還可以悟出一個道理:清官難斷家務事,家庭矛盾是很難用理性的分析去判別是非曲直的,家庭成員之間的寬容、忍讓與諒解,乃是化解家庭矛盾的最好辦法。舜帝對此深有體會也深諳此道,所以他在踐帝位之后極力推行“以孝治天下”,孝道行則家和,家和則社會和、國家和、天下和。應該說,人類社會只要有家庭這個社會細胞的存在,舜帝的孝道就有它的永恒價值,因為以孝求“和”、“家和萬事興”應該是人們協(xié)調家庭關系的一個永恒主題。
舜帝特別強調國家的治理要“允執(zhí)厥中”?!爸小钡暮x是什么?《說文》云:“中者,別于外之辭也,別于偏之辭也,亦合宜之辭也”?!皠e于外”是指“中間、中心”,“別于偏”是指“中正、中和”,其運用效果則是“適宜、恰當”?!墩撜Z·堯曰》:“爾舜,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薄吨杏埂芬嘣疲骸八春脝柖貌爝冄?,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鼻迦A簡《保訓》篇記載周文王的遺言云:“昔舜舊作小人,親耕于歷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違于庶萬姓之多欲?!瓬y陰陽之物,咸順不擾?!本C合這些文獻的記載,可以歸納為三層意思:其一,治國的要領是誠實、誠信地堅持“中道”;其二,用“中”的方法是先把握“過”與“不及”的兩極,然后選擇最為中正、適宜的原則去做;其三,用“中”的目的是以民眾的需要為準的,既要解除“四海困窮”的物質困境,也不能違背庶民百姓的愿望,以消除“人心惟?!钡木裎C,還要順從于客觀事物的陰陽變化。其效果就是要讓民眾生活富裕、心境平和、物產(chǎn)豐富。
從根本上說,“允執(zhí)厥中”所追求的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其實就是為了保證一種適度的平衡。這種平衡體現(xiàn)在多個方面:就個人而言,既指性格的平衡(如“直而溫,寬而栗”),也指心態(tài)的平衡(如“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就社會而言,既包括物質需求的平衡,也包括精神需求的平衡;就人與自然的關系而言,既體現(xiàn)在尊重客觀事物陰陽變化的規(guī)律上,也體現(xiàn)在對規(guī)律的掌握和適度利用上??偠灾瑘猿帧爸械馈钡哪康木褪且寕€人的心境平衡、社會的需求平衡、自然的生態(tài)平衡。實現(xiàn)了這三大平衡,也就實現(xiàn)了天下大治,國泰民安。因此,“中道”既是一種方法論,也是一種目的論,它貫穿于修、齊、治、平的全過程,是核心中的核心。
天下大治是治國的基本目標,其最高目標則是實現(xiàn)天下為公的太平盛世,這就需要治國之君能夠誠實地樹立“仁”的理念并能誠信地踐行之。
《禮記·禮運》篇曾盛贊堯舜時代是“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但篇中只是列舉了“公天下”與“家天下”的不同現(xiàn)象,并沒有分析其中的思想緣由?!豆瓿怪窈啞分杏幸黄短朴葜馈?,對此作了說明:“唐虞之道,禪而不傳。堯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也。禪而不傳,圣之盛也。利天下而弗利也,仁之至也?!痹谶@里,“禪”與“傳”是對立的,堯舜是“禪而不傳”,其基礎則是“利天下而弗利(家)”,這顯然是“天下為公”的表現(xiàn)。與“禪”對立的“傳”雖棄而不論,但意思很明白,“禪”是讓他人,“傳”則是傳給自家人,是“天下為家”的表現(xiàn)。其次,在道德范疇上,篇中標舉了“圣、仁”二德,“圣”是“禪而不傳”,是外在的行為表現(xiàn);“仁”是“利天下而弗利(家)”,是內在的思想修養(yǎng)。因此,“圣”也可以說是“仁”的表現(xiàn)形式,二者的結合,才構成一個完整的道德范疇,這也正是舜文化德性、德行、德治理念的體現(xiàn)。
舜帝利天下而不利一人的胸懷,表現(xiàn)出天下為公的崇高思想境界。舜帝的一生,不僅建立了以仁、孝、誠為內核的公眾倫理,而且自己率先垂范,以身作則。他的“禪讓”,正是“權為國之公器”仁愛思想的最好體現(xiàn),也是“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最佳范例。
舜帝開創(chuàng)了“樂教”傳統(tǒng),所謂“樂教”,其作用不僅能使年青人(胄子)形成好的秉性和人格,還能實現(xiàn)“神”與“人”的和諧相處。舜帝為什么這么看重樂教呢?這與有虞氏的世職恐怕是有關系的?!秶Z·鄭語》載:“虞幕能聽協(xié)風,以成樂物生者也?!边@里的虞幕即是舜帝的祖先,這句話的意思按照韋昭的注釋是:“協(xié),和風也,言能聽知和風,因時順氣,以成育萬物,使之樂生?!笨梢?,作為樂官的虞幕,其職守不僅僅是精通音樂,還要能聽出和風的到來,以助生萬物,這就與當時的農業(yè)生產(chǎn)聯(lián)系了起來。而協(xié)風的到來,正是一年春耕生產(chǎn)的開始,也是一年收成的希望所在,可見樂官職守的重要性了。
虞幕聽協(xié)風,與“禮儀之邦”有何聯(lián)系呢?《國語·周語上》稱:“先時五日,瞽告有協(xié)風至,王即齋宮,百官御事,各即其齋三日……”“瞽”為樂官的職銜名,也就是說,在瞽告知協(xié)風到來之前五日,王與百官就要進行齋戒并舉行隆重的禮儀;這種禮儀,要按照等級秩序從王到百官再到庶民有條不紊地進行,在儀式的進行當中,還會伴有相應的音樂,莊嚴肅穆的儀式相伴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有利于驅除心頭的雜念,形成統(tǒng)一的思想感情,進而形成和諧有序的局面。因此,如果說舜帝的祖先從虞幕到瞽瞍所重視的是音樂與“協(xié)風”亦即與農業(yè)生產(chǎn)的關系,到了舜帝這里所重視的則是“樂教”與人格培養(yǎng)、與和諧的政治局面的關系?!秴问洗呵铩げ靷鳌贩Q:“夔于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边@里的“八風”顯然已不是指自然之中的協(xié)風,而是指四面八方的民風民情;夔通過音樂教化——自然還要配合相應的禮儀儀式,宣揚舜帝的德性、德行和德治理念,于是使“天下大服”,實現(xiàn)了和諧如一的天下大同。后來的儒家將這一傳統(tǒng)發(fā)揚光大,奠定了中國作為禮儀之邦的地位。
以樂教的形式來培養(yǎng)人格,并進而開創(chuàng)和諧的政治局面,這正是今天的審美教育所應該繼承的傳統(tǒng)。馬克思曾指出:“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而這種“自由自覺”的體現(xiàn)是“人也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建造”,這也就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qū)別。從根本上講,人的生存也就是一種審美生存,“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也就是在審美狀態(tài)下全面發(fā)展。因此,現(xiàn)代意義上的審美教育,就是充分運用審美的巨大感染力來陶冶人的心靈,啟迪人的智慧,愉悅人的身心,塑造完美的人格,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并進而促成和諧社會建設的成功。
1988年,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宣言》中發(fā)出“警語”:“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尋找智慧?!贝嗽挼淖詈笠痪鋺臑椋骸叭ニ吹勰抢飳ふ抑腔??!备膭雍蟮谋硎霾鸥鼮闇蚀_、妥當。因為孔子是“述而不作”,不過是“祖述堯舜”,主要是復述舜帝的智慧。只有舜文化才是中華民族道德文化的真正源頭,幾千年世代相傳、根深葉茂地屹立于中華大地。中華民族本是由眾多民族組成的,由于舜帝推行的道德教化,形成了空前的民族團結,這就是舜文化所形成的民族凝聚力。
巴黎“警語”也在提醒我們:中國的救國圖強,經(jīng)過了百余年向西方學習的政治實踐以后,現(xiàn)在需要進行回顧總結,需要更多地從中國原有的文化遺產(chǎn)中尋找思想資源;而舜文化作為從無階級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時期的產(chǎn)物,與中國當代社會具有更多的相似性,因而更具有借鑒意義。從文化建設的角度講,歸根結底是要改造人的世界觀,而世界觀改造的核心又是價值觀的更新;舜文化核心價值觀,恰好可以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給我們提供有效的借鑒,尤其是對我們正在建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有直接的借鑒意義。這既是固本,也是開新,是舜文化之現(xiàn)實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