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禎宇
(陜西中醫(yī)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陜西 西安712046)
筆者用針灸配合中藥內服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33例取得顯著療效,報道如下。
33例均為門診患者,男18例,女15例;年齡35~60歲,平均42歲;病程最短4個月,最長8年。
診斷標準[1]:晨起頸部不適疼痛,轉頸僵硬,視物模糊但不旋轉,行走不穩(wěn),眩暈,有體位性猝倒,耳鳴,耳聾。X線檢查示椎節(jié)不穩(wěn)及鉤椎關節(jié)側方增生。CT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椎動脈痙攣,左右橫突孔大小不對稱,一側相對狹窄。
針灸治療:取風池、百會、完骨、天柱、四神聰,常規(guī)消毒后平刺百會、四神聰,風池斜刺,針向對側眼球球后方向,進針1~1.5寸,以針下得氣即止,切不可深刺或平刺,天柱、完骨穴位施常規(guī)針刺手法,用提插平補平泄,留針30min后出針,每日1次。
中藥治療:用補陽還五湯加減。黃芪120g,當歸尾15g,赤芍10g,地龍15g,川芎20g,紅花15g,桃仁10g。每天1劑,水煎服,早晚兩次。
治療7天為一療程。
治愈:臨床癥狀消失,活動功能恢復正常。顯效:臨床癥狀消失或明顯減輕,體征明顯好轉。好轉:臨床癥狀、體征減輕,但仍然遺留部分癥狀、體征活動功能障礙。無效:臨床癥狀功能活動無改善。
治愈17例,好轉16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100%。治療最短2個療程,最長5個療程。
馮某,女,47歲,2012年3月16日就診。頸椎病3年余,因近期工作量增大頸部不適加重2天。2天前晨起頸部疼痛、僵硬,直立行走或站立較長時眩暈,視物模糊,耳鳴,伏案時間過長癥狀加重,休息或頭頸部后仰時癥狀可有緩解。納少神差,失眠頭昏,齒痕舌,舌暗淡苔白,脈緩無力。X線示鉤椎關節(jié)增生,4~5椎間隙變窄,項韌帶鈣化。CT示椎間盤變性,頸椎增生,脊髓血管受壓,血液供應不足。西醫(yī)診斷為頸椎?。ㄗ祫用}型)。中醫(yī)診斷為眩暈(氣虛血瘀證)。遂用針灸配合中藥治療2個療程,視物清晰,耳鳴,眩暈癥狀消失,納可,睡眠佳,可正常工作生活,隨訪2年無復發(fā)。
頸椎病屬中醫(yī)“眩暈”、“痹證”范疇,與髓海不足、血虛、邪中等多種因素有關,病因主要有情志不遂、年高腎虧、病后體虛、飲食不節(jié)、跌仆損傷、瘀血內阻。屬虛者居多,如陰虛易肝風內動,血虛則腦失所養(yǎng),精虧則髓海不足,均可導致眩暈。屬實者多由于痰濁壅遏,或化火上蒙,而成眩暈[5]。治療當補虛瀉實,滋養(yǎng)肝腎,補益氣血,平肝潛陽,化痰行瘀,調整陰陽。百會穴歸于督脈,督脈為陽脈之海,其氣接通于腦部。風池、天柱二穴具有疏通氣血,安神定眩作用。完骨穴為足太陽、少陽之交會穴,為治療項腫不可俯仰之要穴。四神聰為經外奇穴,為治療頭項僵硬、轉側不利之效穴。內服藥中黃芪補益元氣,使氣旺血行、瘀去絡通。當歸尾活血通絡而不傷血。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協(xié)同當歸尾活血祛瘀。地龍通經活絡,力專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藥力。針灸和中藥聯(lián)合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扶正祛邪、攻補兼施、活血化瘀,故治療頸椎病效果較好。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36.
[2]張國橋.針刺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100例[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0,26(1):31.
[3]王楚懷,卓大宏.頸性眩暈患者癥狀與功能評估的初步研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1998,13(6):245-247.
[4]王文春,張安仁,盧家春,等.改良《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在椎動脈型頸椎病中醫(yī)臨床應用中的應用及評價[J].西南軍醫(yī),2007,9(4):145-146.
[5]張清,孫樹春.椎動脈型頸椎病發(fā)病機理的研究概況[J].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2008,6(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