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華
(湖南科技學院 中文系,湖南 永州 425199)
元結(jié)(719-772),字次山,是盛唐到中唐之間重要的文學家與政治家。由于親歷大唐從繁盛逐漸走向衰敗,見證了安史之亂給整個社會造成的凄涼動亂慘狀;認為這一切衰世末俗的惡劣風氣和政治的丑惡現(xiàn)象都是由于奸權(quán)當政、社會思想混雜造成的。因此他極力倡導儒家王道思想,大力進行政治革新,主張當政者應優(yōu)恤民生疾苦、減輕百姓賦稅、為官清廉,這也是元結(jié)官德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他在雜論中,多次闡述了儒家王道理論,也多次對古代儒家思想中的理想君王表達了崇敬之情。如其《二風詩論》(天寶六載,747)中曰:“吾欲極帝王理亂之道,系古人規(guī)諷之流?!薯灥鬯礊榇鹊?,成之以勞儉。”[1]P11在《舜祠表》曰:“孔氏作虞書,明大舜德及生人之至。則大舜于生人,宜以類乎天地?!?/p>
[1]P128在《元謨》中贊道:“上古之君,用真而恥圣,故大道清粹,茲于至德。至德蘊淪,而人自純。”[1]P48由此可見,元結(jié)對舜帝 “勞儉”的“昌人之道”極為推崇,對后世敬仰、拜祭舜帝的行為也是持贊許態(tài)度的。然而他在道州、容州為官六載,卻對祭奠虞舜、舜所葬之地——九嶷山,甚至對歷史上舜的行為也產(chǎn)生了諸多懷疑。個中緣由頗為值得探究。
道州為官是元結(jié)儒家官德思想最為重要階段,也是其官德思想從理論到實踐,然后再升華的重要時期。初到道州,眼前的慘狀令元結(jié)極為哀憐,他在《奏免科率狀》中描述其情形曰:“臣自到州,見庸租等諸文牒,令徵前件錢物送納。臣當州被西原賊屠陷,賊停留一月余,日焚燒糧儲屋宅,俘掠百姓男女,驅(qū)殺牛馬老少,一州幾近。賊散后,百姓歸復,十不存一,資產(chǎn)皆無,人心嗷嗷,未有安者?!盵1]P125其《奏免科率等狀》亦有如此表述,其文曰:“臣當州前年陷賊一百余日。百姓被焚燒殺掠幾盡,去年又賊逼州界,防捍一百余日。賊攻永州,陷邵州,臣州獨全者,為百姓捍賊。今年賊過桂州,又團練六七十日,丁壯在軍中,老弱餽糧餉。三年以來,人實疲苦?!盵1]P134其《謝上表》更是其初到道州,目睹所轄地區(qū)凄慘景象,他更是痛惜不已。文曰:“官吏見臣,以無菜色。城池井邑,但生荒草。登高極望,不見人煙。嶺南數(shù)州,與臣接近,余寇蟻聚,尚未歸降?!盵1]P124因此,身為道州父母官的“刺史”,他不僅要求自己“能保黎庶,能攘患難”,更要優(yōu)恤民生疾苦,減輕百姓賦稅,“恤養(yǎng)貧若,專守法令”,做到“清廉肅下,明惠公直”。
他先后多次上表、狀,請求朝廷和上級考慮遭受災禍地區(qū)的實情,減輕百姓賦稅和勞役。其《奏免科率狀》曰:“伏望天恩,自州未破以前,百姓久負租稅,及租庸等使所有徵率和市雜物,一切放免。自州破已后,除正租正庸,及準格式合進奉徵納者,請據(jù)見在戶徵送,其余科率,并請放免。容其見在百姓業(yè)稍成,逃亡歸復,似可存活,即請依常例處分。”[1]P125他在《奏免科率等狀》中曰:“在于徵賦,稍合優(yōu)矜,今使配率錢物,多于去年一倍以上,州縣徵納送者,多于去年二分已下。申請矜減,使司配未許。伏望陛下以臣所奏,今有司類會諸經(jīng)賊陷州,據(jù)合差科戶,臣當州每年除正租正庸外,更合配率幾錢,庶免使司隨時加減。庶免百姓每歲不安,其今年輕貨及年支米等?!盵1]P134
如此誠摯懇切為民陳述請命,自然也得到了朝廷允諾,減輕或赦免了百姓的賦稅。元結(jié)在廣德二年與永泰元年兩次上表賀赦中就述說了這一情況?!稄V德二年賀赦表》曰:“伏奉某月日赦,宣示百姓訖。伏惟陛下以慈惠馭兆庶,以謙讓化天下,凡所赦宥,皆允人望,凡所敦勸,皆合大經(jīng)。生識之類,不勝大幸。”[1]126《永泰元年賀赦表》亦曰:“某月日恩赦到州,宣示百姓訖。百姓貧弱者多,勞苦日久,忽蒙惠澤,更相喜賀,歡呼忭躍,不自禁止?!盵1]P127從描述百姓“歡呼忭躍,不自禁止”的情形,我們不難想見當時元結(jié)為民請命,百姓是何等感激。
元結(jié)認為作為刺史,不僅需要安撫百姓、體恤民生疾苦,“招輯流亡,率勸貧弱,保守城邑,畬種山林,冀望秋后,少可全活”。更是對自己以及所有作地方官吏的人,提出了實質(zhì)性的要求。他在《謝上表》中就闡釋了地方官吏廉政的具體要求,文曰:“臣愚以為今日刺史,若無武略以制暴亂,若無文才以救疲弊,若不清廉以身率下,若不變通以救時須,一州之人不叛則亂將作矣!豈止一州者乎?臣料今日州縣堪征稅者無幾,已破敗者實多。百姓戀墳墓者蓋少,思流亡者乃眾。則刺史宜精選謹擇以委任之,固不可拘限官次,得之貨賂,出之權(quán)門者也。凡授刺史,特望陛下一年問其流亡歸復幾何,田疇墾辟幾何?二年問畜養(yǎng)比初年幾倍,可稅比初年幾倍?三年計其功過,必行賞罰,則人皆不敢冀望僥幸?!?/p>
為了明確地方官吏的職責和行為,他還先后作《刺史廳記》和《縣令箴》。對“有土之官”的“動靜”作了全面分析,文曰:“古今所貴,有土之官,當其選授,何嘗不難?為其動靜,是人禍福;為其噓嗡,作人寒燠。煩則人怨,猛則人懼;勿以賞罰,因其喜怒。太寬則慢,豈能行令;太簡則疎,難與為政。既明且斷,直焉無情。清而且惠,果然必行?;蛟唬宏P(guān)由上官,事不自我,辭讓而去,有何不可?誰欲字人,贈君此箴,豈獨書紳,可以銘心。”[1]P12這樣多角度地考慮“有土之官”的“動靜”、“噓嗡”、“賞罰”、“行令”的尺度準則,很是周全,也令為官者為之“銘心”。
《刺史廳記》更是針對性地評述道州前輩刺史的作為,“前輩刺史或有貪猥惛弱,不分是非,但以衣服飲食為事。數(shù)年之間,蒼生蒙以私欲侵奪,兼之公家驅(qū)迫,非奸惡強富,殆無存者?!盵1]P147對如此胡作非為,他極為憤怒和鄙視;而對“恤養(yǎng)貧弱,專守法令”的徐李二公則是大為贊賞,因此他作此記,即是自戒,也是他戒。唐呂溫對元結(jié)作《刺史廳記》甚為敬佩,他在《道州刺史廳壁后記》高度稱贊曰:“有賢二千石河南元結(jié),字次山,自作道州廳事記。彰善而不黨,指惡而不誣,直舉胸臆,用為鑒戒,長在屋壁。后之貪虐放肆,以生入為戲者,獨不愧于心乎。予自幼時讀循吏傳,慕其為人,以為士大夫立名于代,無以高此。前年冬,由尚書刑部郎中出為此州,雖苦劇自課,而未能逮其意也。往刺史有許子良者,輒移元次山記于北牗下,而以其文代之。后亦有時號君子之清者蒞此,熟視焉而莫之改?!盵2]P6339
元結(jié)安撫百姓、體恤民生疾苦,“清廉以身率下”,在他幾年愛民惜物的政治舉措下,飽受戰(zhàn)亂創(chuàng)傷的道州人民逐漸恢復起來,一萬多轉(zhuǎn)徙流亡的百姓不僅回到了故鄉(xiāng),而且他們都安居樂業(yè)了,元結(jié)也獲得了道州人民的衷心擁護。這些政績的取得都是靠元結(jié)個人的廉政以及優(yōu)恤百姓,如果從大體局面來看,百姓的租稅還是很重的,生活還是較為貧困。元結(jié)的《請諸官狀》、《奏免科率狀》、《謝上表》、《再謝上表》等文中,清楚地表達了對自己的不滿。
如《再謝上表》針對“有司”不作為或者亂作為,大膽直抒己見,曰:“今四方兵革未寧,賦斂未息,百姓流亡轉(zhuǎn)甚,官吏侵剋日多,實不合使兇庸貪猥之徒,凡弱下愚之類,以貨賂權(quán)勢而為州縣長官,伏望陛下特加察問,舉其功過,必行賞罰,以安蒼生?!币虼怂魏檫~評曰:“今次山集中載其謝上表兩通,其一云:‘今日刺史若無武略,出之權(quán)門者也?!涠疲骸袼姆奖镂磳帲载涃T權(quán)勢而為州縣長官?!^次山表語,但因謝上而能極論民窮吏惡,勸天子以精擇長吏,有謝表以來未之有也。世人以杜老褒激之故,或稱誦其詩,以中興頌故誦其文,不聞有稱其表者。予是以備錄之,以風后之君子?!盵3]
因此,本著減輕百姓賦稅、清廉率下的廉政思想,元結(jié)對朝廷增加百姓負擔的做法亦是心存不滿的。九嶷山當時是祭祀、朝拜舜帝的重要場所。因九嶷山在道州轄區(qū),作為道州刺史,他在祭奠舜帝時,不僅懷著崇敬之情,也夾雜著現(xiàn)實的疑慮與憂思,表現(xiàn)為對舜、祭舜處于敬仰與疑古的糾結(jié)之中。元結(jié)希望朝廷不是從形式上重視舜,這樣的祭祀儀式只能增加百姓的負擔,而是希望在政治行為上真正踐行舜的思想——仁政愛民,清廉憂民。于是,其思想與行動就處于糾結(jié)狀態(tài),表現(xiàn)在文字中就頗多隱微譏諷之意,甚至對有關(guān)舜的行為也產(chǎn)生了疑古情結(jié)。
其《論舜廟狀》正是這種糾結(jié)情結(jié)的寫照,其文曰:
右謹按地圖,舜陵在九疑之山,舜廟在太陽之溪。舜陵古老以失,太陽溪今不知處。秦漢已來,置廟山下,年代浸遠,祠宇不存。每有詔書令州縣致祭,奠典荒野,恭命而已。豈有盛德大業(yè),百王師表。歿于荒裔,陵廟皆無。臣謹遵舊制,于州西山上,已立廟訖,特乞天恩許捉 鷁 近 朝一兩家,令歲時拂灑,示為恒式,豈獨表圣人至德及于萬代,實欲彰陛下玄澤及于無窮,謹錄奏聞。[1]P133文中首先對舜帝陵廟不存現(xiàn)狀表示了不滿,曰“豈有盛德大業(yè),百王師表。歿于荒裔,陵廟皆無”之事?然而詔書依舊令“州縣致祭,奠典荒野”,這樣的祭奠又有何意義呢?對這種形式提出自己的質(zhì)疑之后,元結(jié)用實際行動來回應,“于州西山上,已立廟訖,特乞天恩許捉鷁近朝一兩家,令歲時拂灑,示為恒式”。并且還陳述了如此行為的緣由,一則“表圣人至德于萬代”,二則“彰顯陛下玄澤及于無窮”??芍^“微言大義”,字里行間隱微譏諷之情。
其《舜祠表》亦頗多疑古思想,文云:
有唐乙巳歲,使持節(jié)道州諸軍事守道州刺史元結(jié)。以虞舜葬于蒼梧之九疑之山。在我封內(nèi),是故申明前詔。立祠于州西之山南,已而刻石為表。於戲!孔氏作虞書,明大舜德及生人之至。則大舜于生人,宜以類乎天地,生人奉大舜,宜萬世而不厭??即笏茨涎仓辏瑫r已一百一十二歲矣。自中國至蒼梧,亦幾有萬里。蒼梧山谷,深險可懼,帝竟入而不回。至今山下之人,不知帝居之宮,帝葬之陵。嗚呼!在有虞氏之世,人民可奪其君耶?人民于大舜,能忘而不思耶?何為來而不歸,何故死于空山?吾實惑而作表,來者游于此邦,登乎九疑,誰能不惑也歟?[1]P128
表文先申明自己贊成立舜祠,對“舜”滿懷崇敬之情,“大舜德及生人之至。則大舜于生人,宜以類乎天地,生人奉大舜,宜萬世而不厭”。之后則對“舜”南巡之事提出了自己的疑惑,舜帝南巡時已一百一十二歲,以如此高齡,要行走“幾有萬里”,且“蒼梧山谷,深險可懼”,因此元結(jié)對此頗有疑惑;另外,百姓對舜之恩澤滿懷感激,怎能讓“帝竟入而不回”,正乃“人民于大舜,能忘而不思耶?何為來而不歸,何故死于空山?”因此,元結(jié)在表文結(jié)尾時,提出“吾實惑而作表,”此惑亦是針對來游者之惑也。
心存疑古,因此元結(jié)對與“舜”相關(guān)的九嶷山也極有興趣。他在《九疑圖記》中解釋了九疑的來歷?!熬乓缮椒蕉в嗬?,四州各近一隅,世稱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謂之九疑。亦云,舜登九峰,疑禹而悲,從臣有作九疑之歌,因謂之九疑?!?/p>
然后描繪了九嶷山的自然風光,曰:“九峰殊極高大,遠望皆可見嵩華之峻崎。衡岱之方廣,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數(shù),中峰之下,水無魚鱉,林無鳥獸。時聞聲如蟬蠅之類,聽之亦無,往往見大谷長用,平田深澗,杉松百圍,榕栝并之。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飛流,異竹雜華?;赜持帲撇厝思?。實有九水,出于中田。五水北注,合為洞庭。若度其高卑,比洞庭南海之岸,直上可二三百里”。如此奇特之境,的確峻秀。然為何未能列為五岳之一呢?這不禁又讓人生疑?于是元結(jié)采用問答的形式釋疑,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比缛舨蝗?,則“今九疑之南,萬里臣妾,國門東望,不見涯際,西行幾萬里。未盡邊陲,當合以九疑為南岳,以昆侖為西岳,衡華之輩,聽逸者占為山居,封君表作園囿耳。但苦當世議者拘限常情,牽引古制。不能有所改變也。如何?”[1]P141
正如其好友顏真卿所言:“其心古,其行古,其言古,躬是三者而見重于今?!市苑街保恼婕?,見危不撓,臨難遺身,允矣全德?!盵4]元結(jié)為人率性方直,秉心真純,他才會對“舜”糾結(jié)在敬仰與疑古之間。
[1][唐]元結(jié)著,孫望校.元次山集[M].北京:中華書局,1960.
[2][唐]呂溫.道州刺史廳后記[A].[清]董誥.全唐文:卷六二八[Z].北京:中華書局,1983.
[3][宋]洪邁.容齋隨筆:卷十四[M].北京:中華書局,2005.
[4][唐]顏真卿.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經(jīng)略使元君表墓碑銘并序[A].[清]董誥.全唐文:卷六二八[Z].北京:中華書局,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