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霓,黃 琴(指導(dǎo))
(1.貴陽中醫(yī)學(xué)院2010級碩士研究生,貴州 貴陽 550002;2.貴陽中醫(yī)學(xué)院,貴州 貴陽 550002)
黃琴論治濕熱類疾病經(jīng)驗總結(jié)
張 霓1,黃 琴(指導(dǎo))2
(1.貴陽中醫(yī)學(xué)院2010級碩士研究生,貴州 貴陽 550002;2.貴陽中醫(yī)學(xué)院,貴州 貴陽 550002)
黃琴教授認為,濕熱夾瘀是濕熱類疾病的常見病機。濕熱類疾病由濕邪與熱邪相合為病,濕為陰邪、其性黏滯,故往往纏綿難愈或反復(fù)發(fā)作。久患濕熱之人,一方面因濕邪易阻氣機,氣機受阻,血運不暢,血行緩慢則易致血瘀,正如《靈樞百病始生篇》所云“濕氣不行,凝血蘊里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也”;另一方面因熱為陽邪,其性炎上,煎熬津液,使津傷血稠,亦易成血瘀,如《丹溪心法》所說“血受濕熱,久必凝濁”是也。導(dǎo)師在化濕清熱基礎(chǔ)上適當(dāng)加入活血化瘀之品治療濕熱類疾病,收效良好,錄驗案數(shù)則如下。
例1:項某,女,23歲,于2011年6月就診??谇火つざ嗵帩儯植可t,胸悶,偶有咳嗽,咯黃黏痰,大便不成形、每日1~2次,舌紫暗、舌尖略紅、苔白膩,脈濡數(shù)。辨證為濕熱夾瘀。藥用杏仁10g,苡仁10g,豆蔻6g(后下),法半夏10g,厚樸10g,茯苓12g,山楂12g,桃仁12g,敗醬草15g,虎杖15g,連翹12g,蒲公英15g,炒枳殼10g,車前草10g,甘草6g。水煎服,1日1劑,分早中晚3次服。服5劑后諸癥均減,舌紅苔微膩,于上方去虎杖,繼續(xù)服藥5劑,口腔潰瘍愈合。
按:本病為濕熱內(nèi)蘊,瘀阻血液,血腐肉爛所致。病偏上焦,治療當(dāng)輕清芳化、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方以三仁湯宣暢氣機、清化濕熱;加茯苓、車前草淡滲濕邪,連翹、蒲公英、敗醬草清熱解毒,桃仁、虎杖、山楂活血化瘀。使?jié)駸岬贸瑲庋魍?,而潰瘍逐漸愈合。
例2:劉某,男,18歲。于2011年4月來診。多汗,尤其以手心汗出明顯,余無不適,舌暗紅苔白膩,脈滑。辨證為濕熱瘀阻。藥用杏仁12g,苡仁15g,豆蔻12g,法半夏12g,茯苓15g,丹參12g,桃仁12g,厚樸10g,連翹10g,虎杖15g,竹葉10g,車前草12g,浮小麥10g,山楂15g。水煎服,1日1劑,分早中晚3次服。服7劑后汗出明顯減少,精神狀況佳,于上方去虎杖、豆蔻,加白術(shù)15g,繼服5劑,手心汗出停止,睡眠好,精神佳,隨訪半年未見復(fù)發(fā)。
按:患者正值青年,并無虛象,據(jù)其舌脈,辨證為濕熱阻遏、肺氣不利、兼有血瘀。治療以三仁湯芳香辛散,宣氣化濕,加竹葉、連翹清熱,虎杖、丹參、山楂、桃仁等活血化瘀,浮小麥斂汗。使?jié)駸岬贸?,氣機宣通故汗自止。
例1:馬某,女,16歲,于2012年6月來診。在外進食不久嘔吐數(shù)次,嘔吐物為胃內(nèi)容物,舌暗紅苔黃膩,脈滑。辨證為濕熱阻滯中焦,升降功能失司。藥用厚樸10g,黃連3g,法半夏10g,石菖蒲10g,蘆根15g,梔子10g,竹茹10g,連翹10g,蘇梗12g,桃仁12g,虎杖15g,木香10g,代赭石12g,山楂20g。水煎服,1日1劑,分早中晚3次服。服3劑后嘔吐止,微感腹脹,納谷不馨,上方去代赭石、竹茹,加砂仁6g、白術(shù)15g,繼服5劑納谷增加,精神轉(zhuǎn)好。
按:本病為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胃,濕熱阻滯中焦,脾胃升降失常而致。治療當(dāng)化濕清熱、活血化瘀。方選王氏連樸飲辛開苦降、燥濕泄熱,加竹茹、連翹清熱和胃止嘔,代赭石降逆止嘔,桃仁、山楂活血化瘀,虎杖既能化濕又能活血化瘀。使?jié)駸岬贸?、脾胃升降功能恢?fù)正常,則嘔吐自止、納谷增加。
例2:劉某,男,45歲,于2012年5月來診。平素喜食肥甘厚味之品,并常飲酒,2年來常腹痛、腹脹,飽食后更甚,伴胸悶。查血壓正常,血脂偏高。手掌漫布紅斑,舌淡紫苔黃膩,脈細澀。辨證為脾胃濕熱,挾有痰瘀。藥用連翹12g,法半夏10g,黃連3g,厚樸10g,梔子10g,石菖蒲10g,瓜蔞殼12g,蘆根15g,杏仁12g,丹參12g,山楂20g,桃仁12g,枇杷葉12g,陳皮10g,薤白12g。1日2劑,水煎服。服6劑后諸癥均減。原方續(xù)服5劑,療效滿意。
按:患者素喜肥甘、飲酒,易助濕生痰,濕邪久郁化熱,濕熱痰濁阻滯氣機,故腹脹腹痛;濕性黏膩呆滯易阻脈道,熱邪灼傷陰血,使陰傷血稠血瘀,故舌紫、脈細澀。王氏連樸飲辛開苦降、燥濕泄熱,加杏仁、枇杷葉、薤白、陳皮宣肺化痰,寬胸利氣,丹參、山楂、桃仁、虎杖活血化瘀。使痰濁得化,濕熱得除,氣機宣暢而諸癥自除。
許某,男,50歲。于2012年4月來診。半年來腰膝酸軟、疲乏無力,陰囊及大腿處出汗,口苦,飲酒后面紅目赤,睡眠欠佳,早泄,舌暗紅苔黃膩,脈澀。辨證為下焦?jié)駸釆A瘀。藥用龍膽草9g,梔子10g,黃芩10g,澤瀉12g,車前草15g,生地15g,厚樸12g,杏仁12g,冬瓜仁18g,桃仁15g,山楂18g,茯苓15g,煅龍骨18g,甘草3g。水煎服,1日1劑,分早中晚3次服。服藥5劑諸癥明顯緩解,精神轉(zhuǎn)好。上方去冬瓜仁,加柴胡續(xù)服5劑,諸癥消失。隨訪3個月未見復(fù)發(fā)。
按:下焦?jié)駸釆A瘀,故用龍膽瀉肝湯清泄肝膽濕熱,加杏仁、冬瓜仁、茯苓增強化濕祛痰之效,桃仁、山楂活血化瘀,煅龍骨斂汗。使?jié)駸岬贸鲅没T癥均退。
從以上臨床驗案可以看出,辨治濕熱類疾病除了要注意區(qū)別濕熱病邪在上、中、下三焦的不同病位而分別用藥外,還要重視濕熱類疾病易夾瘀的病機特點。在運用三仁湯、王氏連樸飲等化濕清熱方時,適當(dāng)加以活血化瘀藥物如丹參、桃仁、山楂等,常能提高臨床療效。
R249.7
B
1004-2814(2013)01-041-02
2012-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