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菲菲
(揚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揚州225000)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與其在中國的傳播有著密切的關系。傳播是社會的基本機制,它不僅決定著社會的變革,也決定著社會的延續(xù)。所謂傳播,即社會信息的傳遞或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的革命、建設的歷史實際相結合,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現民族化和具體化?!叭绻粚ⅠR克思主義的語言和內容轉換為適合中國的形式,馬克思主義是不能得以傳播的,馬克思主義原來是洋文,如果一種主義連語言表達都不是中文的,那萬萬是不可能傳播并‘中國化’的”[1],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離不開傳播。
在中國共產黨的傳播史上,瞿秋白的傳播實踐對于實現社會改造、改善公眾意識、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傳播是一種社會性傳遞信息的行為,是個人之間、集體之間以及個人與集體之間交換、傳遞新聞、事實、意見的信息過程,一個基本的傳播過程由傳播者、受傳者、信息、傳播媒介、傳播效果等五個主要的要素構成。以此為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具備了傳播過程的一系列基本要素: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者、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對象、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內容、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方法、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途徑以及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效果等。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質上就是馬克思主義的一種傳播活動。傳播是馬克思主義得以中國化的前提,即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者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論以及優(yōu)秀理論成果等(傳播內容)通過一定的手段、渠道等作用于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對象,使這些受傳者認可、接受馬克思主義,進而以其為指導進行革命、建設事業(yè),并不斷將其作用于中國的具體實踐。綜上,正是由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傳播有著密切的聯系,才使得基于傳播學的視角來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為可能。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為一種傳播活動,就應該遵循傳播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規(guī)律。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之時,它就開始逐漸“中國化”了,在此過程中收獲的成果是顯著的,如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等等。但是從傳播學的角度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化”的過程中還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尤其是對單向灌輸過于重視,以致于忽視了傳受雙方的溝通,這對于我國現階段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一步發(fā)展是不利的。同時,伴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市場經濟不斷深入,社會文化逐漸多樣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如何進一步傳播馬克思主義,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是現階段我們必須深入探討和研究的問題。因此,基于傳播學的視角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其必要性。
作為共產黨早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瞿秋白通過其傳播實踐,探索中國社會的變革,為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
20世紀初的中國政局動蕩,人民生活疾苦。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瞿秋白開始認可并接受無產階級的世界觀,以五四運動為轉折點,他開始以傳播共產主義和先進文化為己任。瞿秋白認為大眾傳媒報紙可以激起輿論,能夠成為“一般社會的向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應該宣傳到廣大的群眾之懷?!保?]至此,他已經開始形成了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實現社會改造的傳播理念。
瞿秋白對早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過程可以分為四個主要的階段。
第一階段是1920年10月至1922年11月,在此期間,瞿秋白以北京《晨報》特約通訊員的身份出行蘇聯,旨在為中國革命探索新道路。當時的世界局勢對共產主義十分不利,國際上充斥著攻擊十月革命和蘇聯的言論,國內也因消息閉塞受到了負面影響。瞿秋白作為具有無產階級思想的新聞工作者,以自己的親身感受忠實記錄了當時真實的蘇維埃社會,以客觀的筆墨對蘇聯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做了系統的報道,使國人對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此期間,他發(fā)表在《晨報》的通訊共有35篇,總計16萬多字,匯總成他的旅俄通訊集《餓鄉(xiāng)紀程》、《赤都心史》,為國人了解馬克思主義架起了橋梁。
第二階段從1922年底瞿秋白回國之后開始,此期間,他負責國內大革命時期黨中央宣傳部的工作,親自主持黨中央的機關理論刊物《新青年》(季刊)、《前鋒》和《向導》的編輯工作,從理論傳播出發(fā),從中國革命的實際出發(fā)來指導工作。瞿秋白翻譯了蘇聯馬克思主義的優(yōu)秀文獻,同時,他還寫了大量的政治理論文章,為黨的思想理論建設作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
1925年6月4日,瞿秋白主編的中共中央第一份公開發(fā)行的日報《熱血日報》創(chuàng)刊,這是他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傳播的第三個階段。瞿秋白在《熱血日報》連續(xù)發(fā)表文章,提出了和資產階級爭奪對軍隊領導權的問題,主張武裝革命與群眾運動應該同時并進互相作用。他堅持尊重受眾知曉權,為了讓國人了解到真實的情況,多次報道被帝國主義、封建軍閥等禁止傳播的新聞?!稛嵫請蟆芳瘧?zhàn)斗性、群眾性和通俗性于一體,成為了黨領導五卅運動最具影響力的傳播載體。
第四階段是20世紀30年代初期至瞿秋白英勇就義。1931年—1932年間,瞿秋白參加并指導了中國新聞學研究會的活動,1934年在瑞金擔任中共中央在根據地創(chuàng)辦的第一個中央級機關報——《紅色中華》報的社長兼主編。在此期間,瞿秋白組織報紙發(fā)揮了黨報媒體的輿論監(jiān)督功能,積極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并積極介紹科學知識,尤其是社會科學知識,為國人開智做了有益的傳播。
瞿秋白是最早依據蘇聯資料進行共產主義宣傳的先進分子之一,他對于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瞿秋白的傳播活動主要有三種,一是主持報刊,自己撰寫文章;二是翻譯馬克思主義相關文獻理論,其中最大的貢獻是翻譯了《國際歌》;三則是作為大學老師為學生講授馬克思主義。他的傳播活動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個人特色。
1.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新聞是對新近已經發(fā)生和正在發(fā)生、或者早已發(fā)生卻是新近發(fā)現的事實的及時報道。新聞真實性指的是在新聞報道中的每一個具體事實必須合乎客觀實際。這就要求記者要深入實際采訪,了解真正事實。瞿秋白在受到五四運動的洗禮,初步認可并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后,就開始實事求是的新聞探索。他去蘇聯對十月革命、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俄國社會、文化等進行了實地調查研究,吸取經驗教訓,為國人“辟一條光明的路”。瞿秋白堅持新聞真實性的原則,從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出發(fā),以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報道了十月革命后,俄國出現“古今未有的困苦”,但他同時也看到了社會主義的光明前途,他寫道:“俄國正在‘復活’”,實行共產主義是一項艱苦的工程,“俄國革命史是一部很好的參考書”。他在《餓鄉(xiāng)紀程》中寫道:“俄國怎樣沒有吃,沒有穿,饑餓,寒冷,暫且不管,他始終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革命的國家,也是革命的中心點,東西文化的接觸地?!保?]26他敢于傳播人所不敢言而公眾欲知的信息,堅持“必須使當前最主要的事實和運動,都有明晰的敘述”。[4]
2.注重傳播時效性。瞿秋白認為,斗爭形勢是不斷變化發(fā)展的,新聞傳播必須迅速地反映有關的每一件事實。只有迅速,報刊才能緊密跟蹤并配合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形勢,發(fā)揮指導現實的戰(zhàn)斗力。瞿秋白所寫的旅俄通訊,如果僅從事件發(fā)生到新聞采寫的過程來看,反應是迅捷的,寫作也是及時的。像《哈爾濱之勞工大學》、《莫斯科之耶穌復活節(jié)及五一節(jié)》等動態(tài)性極強的報道體通訊,幾乎接近消息的時效要求。瞿秋白還強調,報刊宣傳要講究時宜性,不能為快而快,要充分考慮傳播效果。
3.理論指導實踐。二七慘案發(fā)生后,看到當時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的政治經濟狀況,瞿秋白指出“最大多數的中國勞動人民,要求全國的聯合正是非常迫切,已到徹底以自力大破畸形的封建制度之時機!”[5]在《熱血日報》工作中,他配合反帝斗爭的發(fā)展中,及時分析形勢,揭露帝國主義反動本質,指出工人階級在反帝斗爭中的“先鋒”作用,要在“各階級共同斗爭的聯合戰(zhàn)線”中鞏固和發(fā)展人民力量。
4.密切聯系群眾。新聞來源于生活實踐,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沒有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新聞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本。而廣大人民群眾是新聞傳播的潛在接受者,這是不言自明的事實。所以,我們必須重視新聞受眾在新聞傳播中的作用。在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過程中,為了使報紙的主張更容易被群眾接受,瞿秋白特別重視聯系群眾。在主編《熱血日報》時,他經?;b深入工人居住區(qū),直接傾聽他們的意見和要求。他認為報刊宣傳最好是從直接關涉讀者本身的日常生活入手,提出他們最切身的政治問題。而當時黨主辦的一些報刊常常只宣傳一些全國的政治問題,他認為傳播必須引導“群眾去注意當地的市政問題,去注意這一區(qū)域的政治問題?!保?]483這種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后來成為黨報的光榮傳統。
5.增強新聞可讀性??勺x性表現在新聞的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概括為“通俗易懂,饒有興味,真切感人,喜聞樂見”。這對于當時的群眾接受新鮮的馬克思主義是非常重要的。瞿秋白是很有造詣的文學家,對文學藝術所具備的影響讀者的力量有深刻的體會。他在莫斯科看到上?!渡鐣請蟆飞系浅龅囊晕乃嚍橹氐奶旖蛐笊钍軇趧尤罕姎g迎的消息,深受啟發(fā),認為如果把報刊宣傳和文藝結合起來,其宣傳威力會更大。他還建議報刊可以登載大眾文藝的作品,他說“這些論文應當是最通俗的,根據工廠里工人讀者所知道的事實,去解釋黨的口號,具體的指出這一工廠的工人可以怎么樣怎么樣去實行這些口號”[6]484。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可以納入到傳播學的領域,而瞿秋白的實踐活動不僅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做出了貢獻,也在指導中國革命實踐的傳播等方面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守門人”意指在傳播某些觀念、知識、學說等思想理論的過程中,可決定什么性質的信息被傳播、傳播多少以及怎樣傳播的人或機構,從傳播學的角度看,馬克思主義的宣傳者和傳播者實際上就是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守門人”。
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瞿秋白指出,黨的報刊工作者必須能夠“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方法來分析中國的實際狀況,在理論上武裝起來”[7]233,能從黨的方針、政策的高度來分析、解剖事實,引導群眾;同時,對于“小資產階級、資產階級、紳士地主階級的一切丑惡,一切沒有出路的狀態(tài),一切崩潰腐化的現象,也應當從無產階級的立場去揭發(fā)他們,去暴露他們”[6]339,在報刊上自覺地有系統地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從而在思想上武裝黨員干部,武裝廣大群眾。
在互聯網高度發(fā)達的當今社會,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源,成為傳播者,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發(fā)達國家在推進經濟全球化的同時,也在推進其文化、價值觀等,這些都促使人們價值觀念的多樣化,不斷影響著馬克思主義傳播者的主導地位。因此,這就要求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者能做好“守門人”,以馬克思主義為價值導向,從信息源頭消解西方思想文化的滲透和影響。同時,馬克思主義傳播者必須緊密聯系中國人民的實際需求,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轉化為中國的思維方式、表達方式,實現“中國化”,才能使馬克思主義被中國人民普遍接受和認可。
為了增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際效果,馬克思主義傳播者必須從各個方面來完善自身,不斷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先進理論,提高自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yǎng),增強應用馬克思主義的能力。真正做到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念來解決實際問題,身體力行,以身作則。
瞿秋白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采用了各種不同的手段使大眾對其有普遍了解。他不僅在報刊、雜志上發(fā)表文章來向群眾宣傳馬克思主義,改譯各國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還利用自己教師的身份,在大學講堂中為學生介紹社會學等相關知識。多管齊下,四面開花,為早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奠定了群眾基礎。
傳播學的媒介理論強調理論、知識、信息等等的傳播需要一定的傳播載體,通常所說的大眾傳播媒介包括報刊、廣播、電視等等。它們是人們獲得信息的主要來源,對人們的生活生產活動具有很大影響,因此,傳播學理論強調,一定要高度重視并充分發(fā)揮大眾傳播媒介的作用。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方式已經不再局限于最初的翻譯著作、出版刊物等等,因此,必須充分考慮到網絡、手機等現代傳播媒介,并善加利用。事實上,當今社會可以說是微博社會,政務微博、官方微博等新的微博形式的產生也是一種全新傳播手段,使信息的傳播更及時、更準確。
另外,在大眾傳媒特別是互聯網的發(fā)展日新月異的形勢下,媒介環(huán)境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影響日漸擴大。如何營造有利于馬克思主義傳播的輿論環(huán)境,規(guī)范大眾傳媒的運作過程,以更好的利用大眾傳媒為馬克思主義服務,這對于現階段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著十分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任何傳播活動都不可能離開傳播對象,因此,在傳播活動中,傳播者必須充分了解傳播對象的實際和需要,還要高度重視受眾的反饋。傳播者可以通過反饋了解受眾對信息的要求、評價等,并據此進行調節(jié),實現更為有效的傳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之間的雙向互動過程,傳播者和受傳者互相作用于對方。
瞿秋白在主編《紅色中華》報時,報社成立了通訊部,該報人員不斷增加,最終形成一個包括地方、各系統的龐大的通訊網。他主張報刊編輯委員會吸收自己的通訊員參加,要和他們一起“討論而共同決定對于每次事變的態(tài)度和政策”[6]485。把黨的政策交給通訊員,然后派他們深入到群眾中去,“發(fā)展群眾中的討論,反映群眾的意見?!保?]486由此可見,瞿秋白對密切聯系群眾的理念有一定的認識和實踐,但是是遠遠不夠的。由于缺乏直接的群眾斗爭的鍛煉,瞿秋白大多數時間是從事理論宣傳和文化教育方面的工作,有些小資產階級的世界觀沒有得到徹底的改造。這也導致了他后期推行了“左”傾盲動主義,給革命造成了損失。因此,為了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傳播者應該深入群眾、廣泛調查,根據不同的受眾設置不同的傳播內容,同時,要積極主動地接受在傳播過程中反饋的各種信息,及時調整傳播的方式和內容,這樣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才能順利進行。
總之,瞿秋白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他的影響是深遠的,他對于傳播學理論的運用對現實社會有重要的啟發(fā),只有借鑒和運用諸如傳播學等多學科、多領域的研究成果,才能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少些曲折。
[1]肖鐵肩,張相國.馬克思主義的早期傳播與中國化[J].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07(6).
[2]瞿秋白.新社會序言[J].新社會,1919(1).
[3]餓鄉(xiāng)紀程.瞿秋白文集(文學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
[4]瞿秋白.關于紅色中華報的意見[N].斗爭,1933-08-07(50).
[5]瞿秋白.中國之地方政治與封建制度[N].向導,1923-05-01.
[6]瞿秋白.瞿秋白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7]周永祥.瞿秋白年譜新編[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