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星
陳 星 陜西理工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微博,即微博客的簡稱。2010年,微博走入中國網(wǎng)民的視線,成為2010年中國最為流行的新名詞。有人說:“在微博客上,140字的限制將平民和莎士比亞拉到了同一水平線上。”的確,微博客的出現(xiàn),讓每一個“小我”都有了展示自己的舞臺,將人們帶入一個人人都能發(fā)聲、人人都可能被關注的時代。
在校大學生,是最易于接受時尚新鮮事物的群體之一,他們也成為了微博的忠誠使用者,近期的一項針對大學生微博使用心理的網(wǎng)絡調查顯示,9成大學生表示擁有自己的微博。這些學生中,6成表示平均每天更新微博條數(shù)至少1條以上,有3成是每天更新5—10條,另有1成每天更新15條以上。在回答什么時候使用微博問題時,近5成大學生表示無聊時玩微博,2成多表示使用微博已經(jīng)成為習慣,1成多是在學習、工作緊張時使用微博。
從大學生的微博使用情況來看,大學生“織圍脖”已經(jīng)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時尚趨勢。為了更加準確地認識和把握大學生微博使用心理,我們結合網(wǎng)絡調查結果進行初步的探析,并探討如何利用微博使用心理進一步指導和促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正在無聲無息地改變著網(wǎng)絡時代的今天,影響著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有一位資深的微博用戶,說自己僅微博賬號就有三個。每到一定的時間就會刷新屏幕,看看有什么人在他發(fā)布的微博中留言評論,看看又有哪些新粉絲加入。關注的人越多,他發(fā)微博的積極性就越高。在關閉電腦后,他也時常會用手機登陸微博客戶端,時刻注意著自己的微博動態(tài)。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微博控”。微博時代使他們能更快捷地了解社會各處發(fā)生的事情,通過交流,傾聽更多人的心聲,同時也聚集了大量的朋友圈。剛才提到的手機微博客戶端,是微博公司推出的更方便快捷的微博發(fā)布途徑,只要花少量的手機通訊流量費就可以即時發(fā)布自己所看到的、聽到的以及自己的心情。近年來微博用戶的激增,很大一部分來自于手機微博用戶。據(jù)統(tǒng)計,手機網(wǎng)民使用微博的比例已從2010年底的15.50%增至現(xiàn)在的34.00%。
微博時代,源源不斷、匪夷所思的事情或許讓我們振奮,或許讓我們憤慨,但不管怎樣,我們都應該不信謠,不傳謠。隨著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參與微博,教育工作者應該通過教育心理干預,讓微博環(huán)境更加純凈。
在北京近日召開的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大會上,展會兩邊滾動播發(fā)的是“微言微語”的字幕,到場的來賓也及時寫出了“微型評論”。此次會議中,“微博”成為點擊率最高的詞語。微博的力量不容小視,膨脹之中的用戶群,
大學生們使用微博最主要是做什么?在網(wǎng)絡調查中,對這道多選題,選擇“寫微博,發(fā)泄情緒”的大學生接近6成。大學生處于青春期末期,這是自我意識發(fā)展的一個質的飛躍期,對自我不斷進行審視和完善。這一時期的大學生對人生和未來茫然,現(xiàn)實生活中也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理想和現(xiàn)實發(fā)生激烈的沖突,衍生出很多不良的情緒。當有些心結和情緒不想或羞于被熟悉的人知曉,這時候就需要一個平臺、一種空間,在這個平臺和空間中沒有壓力,可以自由地傾吐心結,宣泄情緒。微博正是提供了這種新型的平臺和空間,因為內容短小,所以寫博者沒有特別大的壓力;使用方便,可以通過電腦上網(wǎng)、手機上網(wǎng)或手機短信形式進入頁面。正因為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傾訴起來會顯得更順暢。
微博確實承擔著心理疏導的功能。在寫微博時,會有種對一個人說話的感覺,而且還不用管結果,甚至可以說微博部分地起到了心理醫(yī)生的作用,每當自己心情有起伏的時候,會第一時間上微博發(fā)泄一下。
在新京報健康公社與新浪科技聯(lián)合發(fā)起微博調查投票中,40%的人對“很在意自己的粉絲數(shù),迫切想增加自己的粉絲”題目投票,其中50%的人表示“熱切期待別人的評論或回復,沒有評論會失落”。其實這就涉及了“被關注”的問題?!氨魂P注”是人類正常的一種深層次的心理需求,因為人活在世界上更深層次的心理理由為“存在感”,為了獲得更多的存在感,在我們的生活經(jīng)歷中,不停地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引起別人的關注,讓自己感覺到自己是存在著的?!氨魂P注”是一種健康、正常的心理需求。大學生也需要尋求別人關注,在被關注中認可自己,同時被他人認可,這其實就是滿足了需要層次理論中的自尊需要、成就的需要,這是非常重要的需要。
在校園生活中的大學生一部分可以通過出色的學習成績和工作能力來滿足這種需要,但畢竟不是每個學生都具有這樣的能力。競爭是現(xiàn)實和殘酷的,現(xiàn)實的成功不易取得,而在寫微博時,大學生可以寫自己身邊的新鮮事,或者是自己的見聞,或者是上傳一張圖片,通過這些來得到他人的關注,獲得他人的認可和贊揚,這種方法直接、簡單易行,而且還具有娛樂性,沒有任何壓力。當然,即使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得到滿足的大學生,也一樣迫切需要在微博中吸引更多粉絲的關注,更大地滿足自己的自尊和成就需要。因此,寫微博從滿足自尊和成就需要角度講,確實給大學生帶來極大的心理安慰。
美國社會學家?guī)炖摹扮R中我”(looking-glass self)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是另一個人的一面鏡子,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關于自己看法的反映,借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形成了自我的觀念。他人即我,我即他人,人格的一部分由他人組成?,F(xiàn)實生活中,熟人構成他人最重要的部分。而在微博中熟人屈指可數(shù),陌生人對我的評價就上升為重要的他人,虛擬空間成為結交陌生人、將之轉化成熟人的通道。
微博的功能能很好地實現(xiàn)庫利的“鏡中我”理論,微博的正常功能就是滿足人們交流與分享信息的心理需要。大學生是有思想、有獨立意識的群體,在微博中大學生更愿意發(fā)表自己的獨立見解或對他人的思想進行評論,因為網(wǎng)絡的匿名性,發(fā)博者不需要對自己的言行負任何責任,不存在“自己的意見”與“公開的意見”矛盾的問題,所以大學生在微博中展現(xiàn)的是自己真實的人格和最接近真實的自我。在這種真實不加掩飾的狀態(tài)下,與粉絲或其他人的互動交流、分享見解、評價信息,能逐步認識自己,同時認識到自己的認知偏差,從而進行自我調整。
新事物在其產生和發(fā)展的過程中會帶有一些不和諧的因素,微博也不例外,泛濫其中的虛假信息就是最明顯的例證。2011年7月8日,廣州日報刊登了一條題為“高二學生微博散布謠言”的新聞。當事人是湛江市一中學的一名高二學生,因其在個人的微博上發(fā)布了一條消息:“某汽車遭遇自殺式汽車炸彈爆炸襲擊,傷亡人數(shù)尚不明。”該消息曾一度引起不少網(wǎng)民的恐慌。后來據(jù)警方核實是汽車自燃事件。這位同學涉嫌散布謠言,本應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八十二條第一款的規(guī)定對其進行處罰,但考慮其尚未成年,就對他酌情罰款,但是他的問題卻應該得以警示。
在這個事件中,導致事情發(fā)生的內在因素,即他在心理上認為此種行為是不用負責的,他的心理告訴自己可以這么做,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心理的主動性能牽制自己,覺得這樣做是不正確的,他也許就不會這樣做了。要發(fā)揮他們的主動意識,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引導他們的思想,教育他們向正確的方向發(fā)展。此事件的發(fā)生證明在該學生身上這方面教育的欠缺,同時也牽涉到誠信問題。
青春期的青少年大多會有叛逆的思想和行為,這些時候他們往往認為自己是最好的,自己的想法也是最正確的,因而聽不進去別人的教導,久而久之在這種習慣性思維的指引下,他們會更加逆反。面對青春期的青少年,教育工作者應教育和引導他們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學會主動接觸,形成自愿接受教育的心態(tài)。而這其中最重要的是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自己正確的思想認知。
在已發(fā)生的一系列微博事件中,青少年還體現(xiàn)了另一個心理特點,就是急于彰顯自我。如“郭美美炫富”事件,一個20歲出頭的小女孩,把自己最看重的東西公之于網(wǎng)絡,比如金錢、權勢等。由此可知她心中所認同的價值觀。這是一個認知的錯誤。在心理教育中,教育工作者應該對青少年的這一心理特點予以重視。網(wǎng)絡信息時代,各種價值觀、人生觀沖擊著青少年的心理,此時的他們需要更好地指導和引導。
社會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個體在與社會環(huán)境的互動中,內化社會規(guī)范和道德準則,并積極作用于社會,個體在此過程中學習社會角色和道德規(guī)范。微博通過提供一個開放、平等的交流環(huán)境,增進人際交往,幫助個體完成自身的社會化任務,形成健全的人格。
微博信息的碎片化不利于真實語境的表達。微博關于新聞事件的信息雖然可能來源于現(xiàn)場,具有即時、海量、真實的特點,但碎片化的語言僅是對事件只言片語的主觀說明,不一定是事件的整體真實再現(xiàn),往往導致事件更加撲朔迷離。此外,微博上大量充斥的是個人的閑言碎語,對于社會并無太大意義。
微博信息真?zhèn)坞y辨影響青年對社會現(xiàn)實的客觀認知。微博用戶魚龍混雜,確有別有用心者有意利用微博發(fā)布謠言,或憑空捏造,或以假亂真,嚴重影響和左右公眾的認識和態(tài)度。語言暴力盛行、道德底線不明,微博成為不良行為與思想的傳播點?!罢Z言暴力”是指用詆毀、謾罵、諷刺等歧視性語言,使他人精神層面遭到侵犯。從無名憤青的無理謾罵,到社會名人的微博對戰(zhàn),微博從來不缺少詆毀、謾罵、諷刺的詞匯,相反謾罵的詞匯和句式總在得到創(chuàng)新和流傳。根據(jù)班都拉的社會學習理論,青少年可能通過微博習得不良表達方式,降低其道德底線。
為了避免成為“微博控”,我們建議大學生在學習之余合理安排“織圍脖”的時間;使用微博應在需求范圍之內,閑暇時間應盡量選擇如唱歌、聊天、喝茶等比較休閑健康的生活方式。當然,高校教育工作者也應該盡量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平臺,豐富他們的業(yè)余文化生活。
借助微博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突破了傳統(tǒng)心理健康教育的時空限制,教學模式由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導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主體,教學模式由知識傳授轉變?yōu)閷W生主動學習。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微博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心理健康教學資料,也可以給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網(wǎng)站鏈接。學生通過登錄相關網(wǎng)站,了解各種心理健康知識,也可通過觀看心理健康教育在線視頻講座掌握應對一些心理問題的方法和技能。借助微博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學生克服各種交際障礙,讓學生及時把心理問題表達出來。學生也可以通過評論、留言等多種方式向教師提出問題,得到解答,通過微博實現(xiàn)教師和學生的自主交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能以先進的電子技術手段,向學生實時地傳播心理健康知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理念,參與心理健康論壇,接受心理輔導。這突破了傳統(tǒng)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受時間、地點、場合影響的限制,極大地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空間,能使教育工作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增強了工作的即時性、廣域性、滲透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在自己的微博上向學生提供一些人際關系處理、情緒自我調控、認識自我的相關知識,讓學生通過自我學習能夠改善人際關系、端正學習態(tài)度。微博還可以添加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專題學習資料,以及優(yōu)秀電影介紹、心理咨詢或治療的一些實例等,讓學生自主觀看、學習。
網(wǎng)上心理咨詢可以針對那些確實存在心理問題,并且自身希望得到幫助的學生進行。開展網(wǎng)上心理咨詢的優(yōu)勢是學生在網(wǎng)上容易放松心情,并將自己內心世界真實的想法反映出來,有利于學校心理輔導教師清楚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動態(tài)。借助微博開辟諸如“我的心理醫(yī)生”欄目,通過與學生直接交流,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通過引導、說服的方式及時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設置“心理健康問題討論區(qū)”,根據(jù)需要選擇一些大家感興趣的心理健康問題,讓學習者進行網(wǎng)上討論和辯論,通過進行交流,將自己的想法與其他人比較,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豐富大家的心理健康知識。在討論過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還應實時加以健康的心態(tài)、清晰的輿論觀點積極引導,幫助大學生改變不合理的認知。
班杜拉認為的觀察學習是個體通過觀察別人在一定環(huán)境下表現(xiàn)出的行為及其結果而進行的學習,當他人表現(xiàn)的行為得到強化,學習也就會被完成,反之,則良好行為的習得就會受阻礙。微博公益先行者具有重要的親社會行為的示范作用,他們所表現(xiàn)的行為對于當下青年道德意識、公益行為的養(yǎng)成具有重要的榜樣效應。因此,微博公益行為應該得到主流社會乃至官方機構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這種對微博公益行為的強化將使青年在代償學習中習得積極的親社會行為,對于個體健全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具有積極意義。
當前,盡管微博資源豐富多樣,學生可以方便地獲取各種知識,但是資源質量也是參差不齊,對處在青春期的大學生也是處處充滿了陷阱和誘惑,網(wǎng)絡運行管理也存在諸多缺陷。因此,我們在看到微博積極的一面的同時,也不應忽視其可能會帶來的負面影響。借助微博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要對微博的內容進行認真篩選,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態(tài)度進行學習,最大程度地降低網(wǎng)絡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
微博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機和平臺,但它不可能也不會完全替代傳統(tǒng)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它只能作為傳統(tǒng)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輔助手段和補充,我們不能因為有了微博就擯棄傳統(tǒng)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把微博與傳統(tǒng)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在抓好微博建設的同時,更加有效地開展好傳統(tǒng)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總之,網(wǎng)絡微博已經(jīng)成為很多大學生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學生合理有效地使用微博有利于心理疏導和心理調整,過度依賴微博則會導致“微博控”,出現(xiàn)一系列心理問題和障礙。因此,我們要準確清醒地認識大學生使用微博的心理,這既有助于我們利用微博的平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時也能幫助大學生解決由微博衍生的心理問題。
與傳統(tǒng)的網(wǎng)絡安全相比,微博的出現(xiàn)可以說是對當今青少年又一個新的挑戰(zhàn),這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給予他們一個綠色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教育工作者應該明確自我的使命,探尋切實可行的措施,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使他們健康成長,成才后服務國家,貢獻社會。
[1]王珂.“微博控”大學生特征心理研究[J].生命科學醫(yī)藥衛(wèi)生,2012,(8).
[2]李春偉,張熹.大學生微博使用心理及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2,(2).
[3]路曉峰.淺析微博與大學生群體心理的契合[J].世紀橋,2011,(23).
[4]孔令凱.淺議微博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安徽文學,2011,(9).
[5]蒲清平,趙楠,朱麗萍.青年“微博文化”現(xiàn)象的心理學透視[J].中國青年研究,2012,(7).
[6]張薇,趙康.微博時代青少年心理教育指向[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