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多中心政治體制的建構邏輯——文森特·奧斯特羅姆政治思想研究

2013-04-10 21:31孔凡宏張孝廷竇忠秋
河南社會科學 2013年4期
關鍵詞:斯特羅姆哈耶克秩序

孔凡宏,胡 偉,張孝廷,竇忠秋

(1、2.上海交通大學 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上海 200030;3.杭州師范大學 政治經濟學院,浙江 杭州 321004;4.中共上海市委組織部,上海 200031)

胡錦濤同志在中共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加強社會建設,必須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要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xié)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xiāng)、可持續(xù)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xiàn)代社會組織體制,加快形成源頭治理、動態(tài)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的社會管理機制。”筆者認為,對于時下流行的治理理論或多中心治理理論,國內的政治學者和公共行政學者可謂耳熟能詳,但對于其理論支點——多中心體制(polycentric system),卻鮮有學者進行深入的探究。多中心體制的創(chuàng)始人為美國學者文森特·奧斯特羅姆(Vincent Ostrom),他是治理理論的奠基人和開拓者。

美國學者文森特·奧斯特羅姆與其妻子埃莉諾·奧斯特羅姆((Elinor Ostrom)于1973年組建了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政策分析中心,圍繞“比較制度分析與發(fā)展”展開研究[1]。埃莉諾·奧斯特羅姆著眼于微觀實證分析,而文森特·奧斯特羅姆則著重于宏觀制度規(guī)范研究,二者相互印證、互為支撐,構建了全新的研究路徑和研究題域,得出了令人嘆服的結論。多中心政治體制的提出就是文森特·奧斯特羅姆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它奠定了治理理論的根基。筆者認為,對文森特·奧斯特羅姆多中心體制進行深入闡釋與評析,對于深刻理解治理理論的內涵及其作用機理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多中心政治體制的建構原型

(一)多中心的概念溯源及釋義

奧斯特羅姆認為自己并不是提出“多中心”的第一人,他認為最先提出“多中心”概念的是英國學者邁克爾·博蘭尼?!啊嘀行摹辉~首先由邁克爾·博蘭尼在一系列文章中所使用,這些文章最后以《自由的邏輯》為書名得以出版”[2]。博蘭尼以若干棍棒建成的框架作為多中心的類比。這個框架為六邊形,每兩個頂點都有棍棒連接。他假設取一個頂點,將該框架掛在釘子上,并在正好相反的頂點位置各掛上一個重物,整個框架即以一定的方式傾斜,每個頂點都呼應其他頂點的位移而發(fā)生了移動?!斑@負重框架上各頂點的相互移動,即存在著多中心性——這就是說,頂點的移動將是這樣的情形,每一個移動都要依據(jù)每個其他頂點,以預定的方式移動,其他每個頂點亦同樣依據(jù)其他的每個頂點,進行同樣的移動——如此不斷進行下去。這些移動的總體,即體現(xiàn)了一種多中心秩序(polycentric order)的情形。若干要素排序為多中心的情形,這一任務便叫做多中心任務(polycentric task)”[3]。

博蘭尼區(qū)分了組織社會任務的兩種方法或者兩種秩序:一種是設計的或指揮的秩序,即一元化的單中心秩序;另外一種是自發(fā)的或多中心的秩序。指揮秩序預設了終極的權威,秩序靠終極權威來維持。它通過一體化的上級指揮與下級服從的長長控制鏈條維系著自身的協(xié)調與運轉,實現(xiàn)著自身的分化與整合。多中心秩序是與指揮秩序相對而言的,在這種秩序中,受特定規(guī)則的制約,許多行為單位或要素既相互獨立,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利益,又能夠相互調適,并在社會的一般規(guī)則體系中找到各自的定位,歸置其相互關系,以實現(xiàn)相互關系的整合。

奧斯特羅姆認為自己的多中心概念與博蘭尼的基本一致:“多中心是一種組織結構模式,在此許多獨立的要素能夠相互調適,在一個一般的規(guī)則體系之內歸置其相互之間的關系。”[2]根據(jù)奧斯特羅姆的定義,多中心體制至少具有以下特征:(1)存在多個決策中心;(2)各個決策中心相互獨立;(3)各個決策單位相互調適關系,沖突的解決不仰賴于某個外部權威;(4)決策單位之間的協(xié)調、運轉,都服從于一般的規(guī)則體系或制度。在這樣一種體制中,每一個單位都參與到一系列同時發(fā)生的連續(xù)的博弈中去,每一個行為都可能被解釋為同時發(fā)生的博弈中的一個步驟。

雖然奧斯特羅姆提出的多中心概念與博蘭尼的非常相似,但奧斯特羅姆認為自己提出這個概念并不是受到博蘭尼的啟發(fā):“直至剛才引述的論文發(fā)表以后我才知道邁克爾·博蘭尼在《自由的邏輯》一書中已先使用多中心的概念?!盵4]這說明奧斯特羅姆在提出多中心概念時,并不知道博蘭尼已提出這一概念。一些學者在考察奧斯特羅姆的學術思想后發(fā)現(xiàn),他的多中心概念的提出實際上是受到了哈耶克自發(fā)秩序的啟發(fā),盡管奧斯特羅姆本人并沒有在文獻中提及。伯特克(Boettke)和考恩(coyne)追溯了奧斯特羅姆的學術思想淵源,把他所建構的多中心體制理解為哈耶克的自發(fā)秩序體制的模仿。他們認為奧斯特羅姆的多中心格局與自發(fā)秩序一樣,能夠通過競爭產生效率,這是單中心層級安排所不具有的優(yōu)勢:“眾多有意識的行動是雜亂無章的,但最后卻能形成一種無預期的結果——社會秩序,不過這需要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來調整各個有意識的行為,使之導向這樣一種秩序?!盵5]

通過考察哈耶克的自發(fā)秩序觀,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奧斯特羅姆的多中心與自發(fā)秩序觀確有相似之處。首先,哈耶克的自發(fā)秩序的立論基礎是“進化論的理性主義”,主張個人的理性限度;其次,哈耶克自發(fā)秩序的維持依賴自由、競爭與一般規(guī)則,自由的公民個人在法律規(guī)則的約束下互相競爭、博弈、調適,產生自發(fā)秩序,自發(fā)秩序反對政府強制和壟斷,一些服務雖然應該由政府強制性征稅,但應該交給彼此競爭的私營企業(yè)來生產、組織和管理,同時也應該吸收第三領域(第三部門)參與服務的提供[6]。由此看來,奧斯特羅姆的多中心體制在立論基礎、維持條件等方面與自發(fā)秩序體制非常相似,他極有可能受到了哈耶克學術思想的影響。關于三者學術思想的差異,筆者會在后面有進一步的論述。

(二)多中心體制從市場向政治領域的推衍

奧斯特羅姆認為,多中心政治體制包括:(1)許多形式上相互獨立的自治單位;(2)選擇按照考慮他人的方式行動;(3)通過合作、競爭、沖突和沖突解決程序運轉[4]。不難發(fā)現(xiàn),這種多中心體制與市場結構的特點具有相似性,市場結構其實就是典型的多中心體制?!霸谑袌鲞^程中,人的行動受盈虧信號和自利追求的指揮,而對私利的追求又要受普適制度的導引。但這一過程還具有一種意料不到的負效應,即它會造成一種行動秩序。人們能依賴這種秩序,而這種秩序也向其他人提供著物質利益和新機會”[7]。

市場過程中的自發(fā)性行動秩序不是一種毫無拘束的勃發(fā)行為,其維持需要一定的條件。

首先,市場過程中的自發(fā)秩序是在法律框架內運行的有序行為,遵循著既定的規(guī)則系統(tǒng)。行動中會形成自發(fā)的秩序是因為個體對一個控制其行為的規(guī)則系統(tǒng)作出了反應。規(guī)則系統(tǒng)在自發(fā)秩序的形成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笆袌鼋洕性炀妥园l(fā)秩序的規(guī)則必須確保能激勵個人運用其主觀知識追求其自己的目標,并能有把握地預料他人將如何行事。在市場中,這一點主要依賴于允許參與者保有其已經掙得的東西(受保護的產權),并相信其他人將信守諾言(履行契約)”[7]。

其次,市場過程中自發(fā)秩序的形成需要市場參與主體的行為調適。從生產者的角度來看,“個體生產者之間的相互調整,會傾向于減少為消費者提供給定滿足的生產所需要的資源總量。同時它們還傾向于將總的生產成本,降低到最小值。其結果便是一種秩序的狀態(tài),因它會形成個人的一種獨立行動;而引導此一行動的,是一種同一集團里其他的個人之同樣得到引導的獨立行為所先行建立的共同狀態(tài)”[3]。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它同樣構成了一個自發(fā)秩序的體系?!百徺I者的每一個順序購買,都受到此前的購買所建立的市場條件的調整,傾向于產生出一種條件,在其中消費者在主要的收入分配限度以內,可以使得由可利用的商品與服務得來的偏好滿足最大化。這一體系,可以被另一個體系所補充——那便是在為消費者的需求而競爭的管理者之間運作的體系”[3]。

在市場領域中,通過容許每個個體在既定的規(guī)則框架下調整自己的行動以適合所有其他個體,便有可能實現(xiàn)某種相互配合的可想見的自發(fā)性秩序。奧斯特羅姆認為,市場的這種特性可以進一步推演到政治領域:“多中心不限于市場結構,而能夠向各種政治過程的組織擴展,這意味著它能夠應用于一般的政治過程?!盵2]所以奧斯特羅姆的多中心政治體制究其實質就是把市場中的多中心體制在政治領域的推衍。

為了求證自己的論點,奧斯特羅姆精心研讀了《聯(lián)邦黨人文集》,挖掘漢密爾頓等人在書中所隱喻的多中心意蘊。他認為復合共和制就是根治共和病、摒棄政府強制、導向自由的一種多中心政治體制,其實質是與市場結構是一致的。他認為,“在復合共和制中,不存在任何單一壟斷的公共權威。建立多個代表不同利益群體的權威,每一個權威均為自治共和制原則所支配。在根治共和病方面,適當?shù)慕Y構與范圍一樣重要”[8]。奧斯特羅姆接著又從漢密爾頓轉向托克維爾,借助一個國外人的觀點來佐證自己論點的正確性。如果說他從漢密爾頓那里獲得的是多中心政治體制能夠避免政府強制、保障人民自由的論據(jù)的話,那么他從托克維爾那里獲取的遠不止這些,還包括多中心政治體制所帶來的有序與效率。

奧斯特羅姆引證了托克維爾旅居美國時的發(fā)現(xiàn):“(美國政府體制)這種表面上的紊亂外觀,起初會使歐洲人認為美國社會處于完全無政府狀態(tài),而在他們深入觀察事物的本質以后,就會發(fā)覺原來的認識并不正確?!盵9]“我還不知道哪個民族設立的學校有如此之多和如此生效,其建筑的教堂有如此適合于居民的需要,其修筑的鄉(xiāng)間公路有保養(yǎng)得如此完好。因此,不必到美國去找外觀上的一致性和持久性,去找對細節(jié)的詳盡安排以及行政手續(xù)的完善規(guī)定;我們在那里看到的,是一個確實有點粗獷,但卻充滿強大力量的權力機構,一幅時常發(fā)生意外,但卻充滿活力和進取精神的生活圖景?!盵9]奧斯特羅姆據(jù)此認為,托克維爾的觀察說明了多中心政治體制不但不會帶來混亂和無序,反而會帶來效率、和諧的安寧與滿意,這佐證了多中心體制從市場領域拓展到政治領域的可行性與有效性。

二、多中心政治體制建構的方法論基礎

奧斯特羅姆仔細研讀了《聯(lián)邦黨人文集》,他認為漢密爾頓等人所闡述的政治理論有三個假設。第一個假設是在政治制度設計中個人是最基本的考慮單位。政府的行為派生于個人的利益;如果要有效果,政府行為就必須與個人的行為相聯(lián)系;這樣,政府的運作就能夠與具有特殊行為能力的個人行為相協(xié)調。第二個假設是個人是自利的,會努力強化自己的相對優(yōu)勢。第三個假設是人具有學習的能力,也有犯錯的可能性[8]。通過梳理奧斯特羅姆的文獻,我們發(fā)現(xiàn),他所建構的多中心體制也是奠基在這些方法論之上的。我們可以把奧斯特羅姆的方法論基礎概括為三點:個體是最基本的分析單位,人具有自利的本性,人的理性及其限度。

首先,個體是最基本的分析單位。究其實質,這是一種方法論的個人主義。方法論的個人主義是西方經濟學分析經濟組織和經濟行為以及市場過程的主導性方法。方法論的個人主義被使用的典型范例是公共選擇理論。該理論將之用于分析政治領域及政治過程,將個人看作是評價、選擇和行動的最基本的單位,把社會存在看作是各種個人而非團體或階級之間的相互作用,主張用個人的動機和目的來解釋政治、經濟以及其他社會現(xiàn)象。它要探討個人的偏好、決策、選擇與行動在一個特定的組織或制度的結構中是如何產生某種復雜的總體后果的,即探討個人選擇是如何加總為集體的選擇而產生某種總體后果的。這一過程在私人活動中表現(xiàn)為市場過程,而在集體活動中表現(xiàn)為非市場(政治)過程。簡言之,在公共選擇學派看來,無論是在私人活動或市場過程,還是在集體活動或政治過程中,個人都是最終決策者、選擇者和行為者。因此,分析國家及政治過程與分析市場及經濟過程一樣,都必須從個體開始。

奧斯特羅姆的理論是公共選擇學派的一個分支,它們的立論基礎之一就是方法論的個人主義,把個人看作是社會秩序形成的基本單位。其他社會組織,比如企業(yè)、政黨等只是個人的聚合體,其行為方式遵循個人的行動邏輯。“在一種多中心秩序理論中,我進一步主張個人是分析的基本單位。個人將占據(jù)在代理和信托關系的運用中為他人利益做出決策的位置。商業(yè)公司、政府單位、政府代理機構、立法機關、政黨、法院和國家—州或許也可用來作為與進一步分析層面上的關系有關的分析單位。那么社會充滿了包括在政府單位內和在其間發(fā)展的不同形式社團的集合體”[4]。

其次,人具有自利的本性。這類似于“經濟人假設”,即“理性人假設”,是古典經濟學家的重大貢獻。亞當·斯密認為,市場中的個人“通常既不打算促進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是在什么程度上促進那種利益。……他只是盤算他自己的安全,由于他管理產業(yè)的方式目的在于使其生產物的價值能達到最大程度,他所盤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這場合,像在其他許多場合一樣,他受著一只看不見的手的指導,去盡力達到一個并非他本想要達到的目的。也并不因為事非出于本意,就對社會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況下更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10]。公共選擇理論家把這種假設運用于政治領域過程的分析,即個人在政治活動或集體選擇過程中,同樣追求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不過他們把這種利益或效用泛化了,除了經濟利益外,還包括了地位、權力、榮譽等。

奧斯特羅姆同樣假設人具有自利的本性,近期的、暫時性的利他只是為了達到獲取未來的、長期的更多的利益這一目的。“假定個人是利益相關的決策者,他能夠計算受風險和不確定因素影響的潛在的收益和成本。個人會選擇策略,他認為這些策略將增進其潛在的凈福利。個人也會占據(jù)一些職位,在此所做出的決策代表他人的利益。所有這些情況都涉及戰(zhàn)略機會的選擇,在一系列同時發(fā)生的博弈中每一個選擇都是其中的一次行動,這些選擇的依據(jù)是其潛在的收益,這些收益部分源于對于能力和責任的偶然因素的計算”[2]。奧斯特羅姆對人性的假定是同一的,公務員并不會自動地去做出利他行為,他們的本性與普通公民是一樣的。所以,他認為:“行使政府專有權的人與其同胞公民一樣,前者不見得比后者更可能腐敗或者更不可能腐敗?!盵11]

再次,人的理性及其限度。奧斯特羅姆假定人是理性動物,但這種理性不是指絕對的理性。奧斯特羅姆認為早期的政治經濟學家對事物的品評采取的“無所不知的觀察家”的視角,其實就是一種絕對的理性。“他能夠通過考慮所有效用偏好來使社會效用最大化。在涉及完全競爭模型時所運用的完備信息假設對于善意獨裁者所進行的集體選擇問題來說是必要的。運用無所不知觀察家這一分析工具的經濟學家發(fā)現(xiàn)霍布斯的主權理論適合于他們的目的”[11]。奧斯特羅姆認為這只是人類的一種幻想,甚至還會把人類引向企圖,步入極權主義?!爱斎祟惤⒁砸粋€足夠的理解,從而在各種商品和服務的生產和使用中成為有效能的工匠,參與采納集體的決定,參與同他人一道尋求共同的機遇;建立一種任何操縱政府特權的人能對公眾的信任的具體內容負責任的管理制度,這樣我們就應該有一種足夠程度的理解,從而避免變成我們自己制造的邪惡的機器的犧牲品。不幸的是,這只是極樂世界式的幻想,它只能把人類引向對根本沒法實現(xiàn)的總科學和總能力的遐想”[12]。

奧斯特羅姆所謂的理性是指人有意愿、有主動性、有能力去改善自己的境遇?!叭祟愑心芰λ伎妓麄冏约旱钠?,通過他們自己感知的和感情的功能對人的真實含義和以相互的生產方式與他人相聯(lián)系作富有同情的理解”[12]。現(xiàn)代社會異常復雜,這是因為人們尋求機會的環(huán)境千差萬別。于是便產生了一個問題,即當機會隨不同的、復雜的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時,應如何去認識這一情況。這些復雜的環(huán)境其實就是一種約束。奧斯特羅姆認為自己“偏好于把最優(yōu)化的策略基于這一假設之上,即人類選擇總是從屬于這種或者那種類型的約束”[11]。這種約束說明了人類理性的限度,人不具有先知先覺的稟賦,不能一次性把握事物的本質。那么人對事物的認識只能是通過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來完成,其中包含著學習、試錯、矯正等一系列錯綜復雜的過程。所以,奧斯特羅姆認為,“自己所有的研究都依據(jù)人易犯錯的假設。當運用完備信息的假設時,學習是沒有存在余地的”[11]。人類的理性及其局限性的存在使依靠自發(fā)有序化和培養(yǎng)能增進自發(fā)秩序的技能與方法變得重要。

奧斯特羅姆構建的制度分析與發(fā)展的框架就是規(guī)則、物質條件、情境、社群屬性以及個體的行為之間的互動。個體在一定的條件和情境約束下追求自我利益,同時又作用于和改變著這些條件和情境。奧斯特羅姆構建多中心體制的三個方法論集中反映在他的制度分析與發(fā)展框架之中[13]。

三、奧斯特羅姆的多中心體制與博蘭尼和哈耶克的差異

(一)多中心存在的價值合理性程度的認知差異

三位學者都公開承認,在一般的意義上,多中心(自發(fā)秩序)優(yōu)于單中心(指揮秩序)。但他們在多中心(自發(fā)秩序)與單中心(指揮秩序)的價值合理性上存在著程度的差異。

奧斯特羅姆和博蘭尼在承認多中心秩序的優(yōu)勢的同時,也承認多中心秩序存在著限度和缺陷,并且為單中心秩序的存在留下了一席之地。我們先來看博蘭尼的觀點。首先,博蘭尼認為自發(fā)秩序也存在缺陷。多中心秩序“雖然通過容許個體的適應性調整,在社會當中能夠達到一種希冀的秩序形式,卻無法確保這樣的設想,即(1)任何能夠想象得到的特定任務,都能夠靠這樣的技術來實現(xiàn),以及(2)個體間自由相互調整的任何事例,都能夠得到合意的結果。這便警告我們,甚至是這些調整所達成的最為驚人的成功,也無法擺脫顯明的缺點,更不能表現(xiàn)得比相對的最佳狀態(tài)更多一點”[3]。其次,博蘭尼也為計劃秩序留下了生存的空間?!拔覀儏s不可持有這樣的偏見,即認為相互調整所形成的秩序才值得贊美,而特別計劃出來的秩序便令人不快。在關系到較小的數(shù)目時,后者會表現(xiàn)出更為優(yōu)越的成就”[3]。

奧斯特羅姆所構建的多中心體制是他的民主行政理論的支點。對于自己的創(chuàng)造,他極盡溢美之詞,認為它是制約政府權力、避免政府強制、實現(xiàn)公民的自由與平等價值的保障機制。但與此同時,他也為單中心體制形態(tài)的官僚制行政留下了一席之地,肯定其存在的價值合理性,具體說來包括兩點:第一,兩種體制各有其適應性的空間與范圍。奧斯特羅姆認為,“威爾遜的行政理論對高度集權的單中心決策結構的政治體制有意義。他的理論對理解和改革法國、普魯士或者其他具有類似結構特色的政治體制可能是適當?shù)摹O喾?,我們不能認為威爾遜的理論可應用于高度多中心的政治體制,它在實質上具有管轄交疊、權威分散的特色”[11]。第二,兩種體制在現(xiàn)實操作方面,都存在著成本—收益問題?!叭绻覀冋J為,任何理論設想在邏輯上都可能是正確的,在操作上都可能是可行的,那么我們就可以期望兩種設想都反映了不同的設計特質。當應用于可操作的政府體制時,我們可以進一步認為這些設計特質是通過不同的決策結構得以組織并產生不同的后果。這些結果既包括收益,也包括成本”[11]。

與奧斯特羅姆和博蘭尼相比,哈耶克把自生自發(fā)秩序的優(yōu)勢絕對化。在哈耶克的心目中,自生自發(fā)秩序首先是一種特定的社會狀態(tài),這一狀態(tài)的根本特征和本質規(guī)定就是自由?!白杂梢馕吨鴮刂苽€人努力的否棄,這意思是說,自由是個人努力和個人行動的自由,控制人者對人的橫加干涉,不會有自由,要自由,就必須否棄人為干涉和控制”[14]。由于歷史條件的局限,哈耶克把計劃經濟與社會主義等同起來,認為計劃經濟就是一種典型的人造秩序。他認為計劃經濟和所有人為設計秩序的企圖,都是過分相信和崇拜理性從而濫用理性的結果。這種理性主義建構的秩序不僅必然是低效率的,而且必然要破壞個人的自由,毀滅人類的文明,使人類走向奴役之路。就這樣,哈耶克把自發(fā)秩序絕對化、純粹化,認為自發(fā)秩序是唯一可欲的社會狀態(tài)。他認為,“必須維護那個不受控制的、理性不及的領域(自發(fā)秩序領域)。這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領域,因為正是這個領域,才是理性據(jù)以發(fā)展和據(jù)以有效發(fā)揮作用的唯一環(huán)境”[14],因而,自發(fā)秩序才是唯一能夠實現(xiàn)法治的秩序。

(二)多中心體制中人的主觀能動性作用程度的差異

奧斯特羅姆認為,多中心是一種優(yōu)越于單中心的替代性選擇,這種判斷與博蘭尼所說的多中心以及與哈耶克所說的“自發(fā)的”意義相近。因此,自發(fā)屬性可以理解成多中心的內涵屬性,亦即多中心在產生與發(fā)展有序關系方面是自生的與自發(fā)的。但是在多中心秩序的產生、運作與維持方面,個人的作用如何呢?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三位學者出現(xiàn)了分歧。

博蘭尼認為:“當靠著準許憑自己的直覺相互作用——只服從統(tǒng)一適用于他們所有人的法律——的人們達成了秩序的時候,我們即得到了社會當中的自發(fā)秩序體系?!薄斑@些個人的行動可以被說成是自由的,因他們并不被任何特定命令所決定,不管是一種至上命令還是公共權威的命令,他們所受的強制乃是非個人的、普遍的。”[3]博蘭尼想要表達的觀點是:個人在自發(fā)秩序的產生、運作與維持方面雖然存在著互動,但這種互動是消極的,服從于既定的法律規(guī)則,個人不對規(guī)則體系做任何的價值合理性、可行性考量,指導個人行為的理性只是一種工具理性。

哈耶克表達了近乎相同的觀點。他認為,自生自發(fā)秩序不是人特意創(chuàng)造出來的,因此它沒有目的,“自由制度是自生自發(fā)形成的結果,絕對不是人為設計的結局,人為賜予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14]。哈耶克想要表達的觀點是:在自生自發(fā)秩序中,人為的過多干預都是不合適的,其結果必然導致專制獨裁,也會導致社會的停滯不前。因為人如果過多地按自己的意志去改造世界,讓社會的發(fā)展路徑依照自己的設想去延伸,就會想方設法控制社會,以一個人的思想統(tǒng)一社會思想,使得社會失去自由,陷入獨裁專制之中。另外,人不是全知全能的,個人有智識的限度,無法真正完全把握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哈耶克實際上是主張,個人在自發(fā)秩序中不需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去創(chuàng)造規(guī)則,只有在既定的法律規(guī)則的框架下相互調適,才能達到良好的社會秩序狀態(tài)。

奧斯特羅姆雖然同博蘭尼和哈耶克一樣也認為人的理性存在限度,但他認為在多中心的產生、運作與維持方面,需要人的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運用有限的理性去創(chuàng)制規(guī)則,達致合意的秩序狀態(tài)。所以他在閱讀博蘭尼的著作時產生了質疑:“在社會秩序的發(fā)展中我對使用‘自生自發(fā)的’這個術語有些困惑。當博蘭尼把這個詞和深思熟慮并列使用時,自生自發(fā)的意味著沒有那些人的意圖而產生發(fā)展?!盵4]奧斯特羅姆認為這種可能性也許存在,但在多中心政治體制中,統(tǒng)治—統(tǒng)治者—被統(tǒng)治者關系在每一個政府單位中根據(jù)許多自治決策結構組織來發(fā)揮作用,這種體制要求大量的深思熟慮[4]。

奧斯特羅姆構建多中心體制的靈感直接來自《聯(lián)邦黨人文集》、《論美國的民主》等著作,他非常贊同漢密爾頓等人的觀點,他認為體現(xiàn)多中心特征的美國政治體制,確實是一個人造物,是建國先驅們深思熟慮的產物。“由于民主制度獨立發(fā)展的難題和可能遇到的威脅,期望一個民主社會不但自發(fā)產生而且以同樣的方式改革和維持它自身是不現(xiàn)實的。那么,我寧愿認為多中心秩序體制在它們的產生、運作和維持方面依賴大量的深思熟慮”[4]。托克維爾通過經驗觀察后認為,美國社會表面上的無序背后是實質上的有序。自治維持的重要條件之一是人們運用聯(lián)盟的科學與藝術。奧斯特羅姆對此極為認同:“我們可以排除一種多中心秩序將在國家之間自發(fā)出現(xiàn)的可能性。相反正如托克維爾表明的那樣,在學習如何將多中心秩序體制組合在一起方面必須利用聯(lián)盟的科學與藝術。僅在有限的條件下可以料想這種體制會運作良好”[4]。

麥金尼斯(Michael D.McGinnis)對奧斯特羅姆的多中心體制的理解是比較深刻的。他認為奧斯特羅姆的多中心體制“只有在沒有任何個人和集體單位能夠有意識地來設計并運作這種體制這一意義上才能被說成是自發(fā)的”[15]。從外部看,這個體制確實缺乏計劃性,但如果透析內里,就會發(fā)現(xiàn)每個管轄單位都包含有眾多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個體。“為了追求自己的目標和有效解決他們的沖突,他們以積極的行動來設計和運作這些多元的治理單位。計劃和領導的技巧在每個組織單位內都是急需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多中心體制又不是自發(fā)的。所以在麥金尼斯看來,奧斯特羅姆的多中心體制“只有作‘非單一中心計劃者行動的結果’這一理解才可以說是自發(fā)的,而從其他角度來看,卻是眾多計劃者、設計者、企業(yè)家在各個層次的有意識的活動而形成的體系”[15]。瓦格納(Richard E.Wagner)在對奧斯特羅姆的學術思想進行深入研究后也認為,奧斯特羅姆正確認識到了知識、信仰與實踐的辯證關系,他建構的多中心體制的核心問題其實是認知、智慧問題,人在該體制中發(fā)揮著積極的能動作用?!叭祟惖恼J知和智慧影響制度的建構,制度安排影響人的實踐內容,而實踐內容又反過來影響人的思維想象力”[16]。

[1]江峰,張昕.奧斯特羅姆夫婦與當代制度分析理論[J].中國行政管理,1995,(12):38—39.

[2][美]文森特·奧斯特羅姆.多中心[A].[美]邁克爾·麥金尼斯.多中心體制與地方公共經濟[C].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0.

[3][英]邁克爾·博蘭尼.自由的邏輯[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4][美]文森特·奧斯特羅姆.美國聯(lián)邦主義[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3.

[5]Peter J Boettke,Christopher J Coyne.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 spontaneous order and the research program of the workshop in political theory and policy analysis[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2005,(2):57—61.

[6][英]哈耶克.法律、立法與自由(第3 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

[7][德]柯武鋼,史漫飛.制度經濟學——社會秩序與公共政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8][美]文森特·奧斯特羅姆.復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論[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9.

[9][法]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10][英]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11][美]文森特·奧斯特羅姆.美國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機[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9.

[12][美]文森特·奧斯特羅姆.機會、差異及復雜性[A].[美]V 奧斯特羅姆,D菲尼,H皮希特.制度分析與發(fā)展的反思——問題與抉擇[C].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13]Elinor Ostrom,Vincent Ostrom.The quest for meaning in public choice[J].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2004,(1):38—42.

[14][英]弗里德里?!ゑT·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卷)[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7.

[15]Michael D McGinnis.Beyond individualism and spontaneity:Coments on Peter Boette and Christopher J.Coyne[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Organization,2005,(2):101—104.

[16]Richard E Wagner.Self-governance,polycentrism,and federalism:recurring themes in Vincent Ostrm's scholarly oeuvre[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Organization,2005,(2):97—102.

猜你喜歡
斯特羅姆哈耶克秩序
哈耶克法治經濟思想及其方法論的批判分析
微言大義
秩序與自由
夸張的色彩,扭曲的面孔——本特·林德斯特羅姆
孤獨
孤獨與秩序
論哈耶克自由觀的特征
記憶看見我
哈耶克經濟制度思想的哲學基礎簡析
遏制違約頻發(fā) 重建藥采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