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麗君 ,楊德才
(1.湖北工業(yè)大學,湖北 武漢 430068;2.武漢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2)
封建時代的中國對世界文明的進步及科技的發(fā)展作出了極大貢獻,然而近代科技并未在中國產生。早在1915年,作為近代科學奠基人之一的任鴻雋就嘗試初步探討產生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1945年英國學者李約瑟也明確提出了相同的問題。如何回答“李約瑟難題”成為近代以來所有先進知識分子面臨的共同課題。中國共產黨一直高度重視科技在革命和發(fā)展中的作用,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關于科技的一系列觀點和主張,是其科技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近代科學救國思潮的繼承,是中國共產黨認識科技的重要歷史依據(jù),不同社會群體關于科學救國的嘗試,為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認識科技提供了重要借鑒。
鴉片戰(zhàn)爭開啟了近代中國歷史的進程,反侵略戰(zhàn)爭的一再失敗,對國人最大的震動是西方工業(yè)革命基礎上的船堅炮利。鴉片戰(zhàn)爭后,以林則徐為代表的地主階級改革派成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既然天朝上國的虛驕神話已被擊破,那么了解西方,學習西方就成為當務之急。隨后,來自湖南的進士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理性愛國口號,記錄著中華民族學習西方的形象和情態(tài)。魏源將學習定格為戰(zhàn)艦、火器及養(yǎng)兵練兵之法,學習科技,特別是國防科技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內容,科技“奇技淫巧”的社會地位開始得到改變。至此,“以圖存為目的,中國開始以西方為向導學習技術,探求使西方強大的動力。”[1](p5)
以曾國藩、李鴻章等為首的洋務派官僚在二次鴉片戰(zhàn)爭失敗后,以“中體西用”為指導,開啟了地主階級改革派三十年自救的洋務運動。這場統(tǒng)治階級的自強運動,以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地位和鎮(zhèn)壓農民運動為目的,在政治上是反動的,但作為“近代化的一小步”,運動本身興辦的新式企業(yè)(包括軍工企業(yè)和民用企業(yè)),采用了當時先進的科學技術,也推動了近代科技在中國的傳播發(fā)展。新式學堂的創(chuàng)辦,則開啟了近代中國新式教育的進程,官派留學生中也走出了大批各個領域的杰出人才,推動了科技在近代中國的發(fā)展。然而學習僅限于科學技術,而排斥了社會制度的改革,其舊人辦新政的格局極大地限制了科技作用的發(fā)揮。實踐證明,單純學習西方的科技,而缺乏其他社會條件的配合,是不可能能達到“自強、求富”的目的的。
19世紀末,在民族矛盾激化的背景下,以康梁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開始了戊戌變法的政治運動。新政在推動政治變革的同時,積極倡辦新式學校。1898年創(chuàng)辦的京師大學堂,把西方科技列為主要的教學內容之一,開創(chuàng)了近代中國國立大學的先河。不僅如此,“科學”的概念在此期間得以正式引進。作為最先引入并使用“科學”一詞的康有為,其在1898年6月進呈光緒帝的“請廢八股試帖楷法試士改用策論析”中,有三處使用“科學”。嚴復在翻譯亞當·斯密的《原富》時,不再采用《天演論》中的譯名“格致”,而徑直改譯“科學”。與此同時,維新派也提出了明確的科學救國保國的主張,如譚嗣同的“學問可以保國”,“有學而國乃可以不忘”,嚴復的“西學格致救國”論。在宣傳科學救國主張的同時,維新派還通過翻譯西方自然科學著作,推動學會和研究機構的成立等途徑積極傳播西方的科學技術。以改良為主要特征的維新運動未能使中國走向獨立富強的道路,但是以嚴復為代表的維新思想家倡導的西方科學知識和科學思想在知識界振聾發(fā)聵,影響了一大批追求科學的先進分子,也將近代中國社會關于科技的認識推進到更高的層面。
至新文化運動,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明確把“科學”和“民主”看作解決中國問題最有力的武器。陳獨秀明確指出,“政治之有共和,學術之有科學”,蔡元培同樣認為,“并世各國之富強,正與科學之發(fā)達以駢進”[2](p281),魯迅更是大聲疾呼:救治國家,“只有這鬼話的對頭的科學!”[3](p274)在他們看來,只有“民主”與“科學”,“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4]科學與民主一起成為指引國人救亡圖存的兩面大旗。至此,近代中國社會對科技的認識理解,由器物層面、制度層面,上升至思想層面。1914年10月,中國科學社成立,邁出了中國科學建制化的第一步,次年1月,《科學》月刊在上海正式創(chuàng)刊,將科學救國的宣傳推向高潮。新文化運動為中國社會補上了啟蒙一課,先進知識分子在大力宣揚科學精神的同時,試圖通過改造國民性來推動整體社會變革的實現(xiàn)。
對于近代以來科學救國的主張及救亡圖存的努力,毛澤東將其稱為不同民眾“在不同的時間里和不同的程度上”實行的一步,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八十年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進程中,不同社會群體認識科技、發(fā)展科技留下了很多經驗教訓。一方面,近代仁人志士在向西方尋求真理的過程中,改變了傳統(tǒng)的科技觀,提出了發(fā)展科技的諸多觀點,為中國共產黨認識科技提供了借鑒。另一方面也留下了許多沒有解決的問題:如何使科學作為獨立的社會系統(tǒng)和實踐活動,改變其附屬政治的地位;如何完整準確地把握科技的社會功能;科技作用的發(fā)揮與社會,尤其是社會制度的關系是什么;實踐中如何推動科技作用的發(fā)揮,如何為科技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所需的社會條件等。
20世紀初隨著馬克思主義的進一步傳播,其科技思想逐步為中國共產黨所學習和接受。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中國社會形成了翻譯介紹馬克思主義著作的浪潮。上海、北平等地先后大量出版了恩格斯的《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自然辯證法》、《反杜林論》、《唯物論和經驗批判論》等經典著作。同時翻譯介紹到中國的蘇聯(lián)哲學界許多反映馬克思主義科技思想的著作有,德波林的《唯物辯證法與自然科學》,果林斯坦的《自然科學新論》,烏蘭諾夫斯基的《新哲學與自然科學》,格森的《牛頓(原理)批判》,對中國共產黨人樹立馬克思主義科學觀產生了重要影響。大量的馬克思主義科技思想著作在國統(tǒng)區(qū)出版后,通過各種渠道傳到延安,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學習馬克思主義科技思想的主要教材。《毛澤東哲學批注集》收錄的毛澤東1936年11月至1941年3月閱讀并批注的哲學著作有:西洛可夫、愛森堡等著,李達、雷仲堅譯《辯證法唯物論教程》,米丁等著沈志遠譯《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上冊),斯大林著博古譯《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這些哲學著作中包含豐富的馬克思主義科技思想,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在廣泛研讀著作的過程中,經歷了一次馬克思主義科技思想的啟蒙教育。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人也逐步提出了關于科技的諸多觀點和結論,全面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于馬克思主義科技思想的認識成果,初步樹立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觀。
對于什么是科學,是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思考科技問題的理論起點,也是其科學觀的全面反映。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領導人陳獨秀認為:“科學有廣狹二義:狹義的指自然科學而言,廣義的是指社會科學而言。社會科學是拿自然科學的方法用在一切社會人事的學問上,……凡用自然科學方法來研究、說明的都算是科學;這乃是科學最大的效用?!盵5]徐特立認為,自然科學是“客觀的邏輯主觀化”,即“自然的規(guī)律被人類正確反映而轉化為科學”。[6]《自然科學研究會宣言》也指出:“自然科學是研究自然界發(fā)展規(guī)律性的科學,它是人們探求真理的武器,它是人們創(chuàng)造物質文明的工具,它是現(xiàn)代人類社會進步的產物?!盵7]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科學中既包含自然科學,也包括哲學社會科學,二者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這一觀點被中國共產黨所繼承和強調。毛澤東提出:“自此有階級的社會存在以來,世界上的知識只有兩門,一門叫做生產斗爭知識,一門叫做階級斗爭知識。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就是這兩門知識的結晶”[8](p815)。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科學觀的樹立成為其進一步認識科技地位、作用和功能的理論前提。
(一)闡發(fā)科技的社會功能。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陳獨秀就明確提出,“只有科學能夠增加物質文明”,不僅如此,他還認為中國許多具體社會問題的解決也仰仗于科技的發(fā)達,如發(fā)展生產,人口問題的解決等??箲?zhàn)時期,中國共產黨對科技的社會功能進行了更深入的闡述。1940年,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qū)自然科學研究會成立大會上提出“自然科學是人們爭取自由的一種武裝”的思想,成為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關于科技功能的代表性觀點。毛澤東認為,進行社會革命,就需要社會科學,它是人類認識社會、改造社會的工具。而為了從自然里得到自由,就必須“用自然科學來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9](p269)。1942年《解放日報》也發(fā)表文章,指出“自然科學一般地是文明勞動人類從事物質生產并與自然界的力量進行斗爭,借以駕馭與支配自然力的必要與有力的武器,是人類歷史發(fā)展中一個革命的因素?!盵10]1945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重慶自然科學座談會在宣言中強調,人類發(fā)展自身、掌握命運的“主要的途徑就是科學和技術”[11](p164)。其他領導人也從不同的側面闡述了科技的社會功能,朱德在《把科學與抗戰(zhàn)結合起來》的講話中,提出“自然科學,這是一個偉大的力量”,“誰要忽略這個力量,那是極其錯誤的”[12](p76-77)。
論述科技對社會影響的同時,結合民主革命時期的實際需要,中國共產黨尤其強調了其實用功能,試圖將科技的作用與邊區(qū)生產、革命結合起來,理論聯(lián)系實際,通過發(fā)展科技解決革命和邊區(qū)建設中的實際問題。對于科技與抗戰(zhàn)救國的關系,朱德就明確指出,只有在科技進步、工農業(yè)發(fā)達、生產能力提高以及資源得到充分開發(fā)利用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取得抗戰(zhàn)的勝利。為此,毛澤東十分贊成自然科學研究會的成立,他說“自然科學是很好的東西,它能解決衣、食、住、行等生活問題,所以每一個人都要贊成它,每一個人都要研究自然科學。”[9](p270)徐特立則更詳細地論述了這一觀點,他說“我們的科學應該替抗戰(zhàn)建國服務,無論一般的研究,專門的研究,理論的研究和技術的研究,其總的任務只一個:即在物質上加強和擴大我們的抗戰(zhàn)建國力量?!虼宋覀儗τ谧匀豢茖W的研究,無論在高深的學理方面或粗淺的技術方面,總的任務是為著生產,為著解決抗戰(zhàn)的物質問題。”[13]1940年,在毛澤東的直接指示下,由武衡、于光遠和屈伯傳等人負責籌備組織了邊區(qū)自然科學研究會。研究會根據(jù)邊區(qū)工農業(yè)生產的迫切需要,有步驟地開展了經濟建設、技術改進、醫(yī)藥衛(wèi)生、資源調查等工作,解決了邊區(qū)建設及軍事作戰(zhàn)過程中的很多難題,有力地支撐了抗戰(zhàn)。
(二)關注社會對科技的影響。
不僅科技對社會有巨大的影響,社會也對科技有反作用,這一點也引起了中國共產黨的關注。馬克思的科學觀中,就明確了生產關系的變革對于科技的發(fā)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萍嫉陌l(fā)展需要一定的社會條件,因此新的生產關系代替舊的生產關系成為科技發(fā)展的強大動力。恩格斯曾就此分析道,“現(xiàn)代自然科學……是和封建主義被市民階級所粉碎的那個偉大的時代一起開始的”,“科學的發(fā)展從此便以巨人的步伐前進,這種發(fā)展可以說是與從其出發(fā)點的時間的距離的平方成正比的”[14](p8)。民主革命時期,生產關系的變革是根本內容,也必將對科技產生重大影響。毛澤東明確提出,舊的生產關系一定會阻礙科技的進一步發(fā)展,“自然科學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卻被阻礙了它的發(fā)展,所以要改造這種不合理的社會制度?!盵9](p269)盡管當時尚不具備從根本上改變社會制度的條件,但毛澤東認為邊區(qū)在黨的領導下,進行了社會的改造,改變了生產關系,為科技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前提,毛澤東很有自信地指出:“有了改造自然的先決條件,生產力也就日漸發(fā)展了,這從邊區(qū)生產運動和農工業(yè)展覽可以表現(xiàn)出來,所以邊區(qū)現(xiàn)在的社會制度是有利于自然科學發(fā)展的?!盵9](p270)盡管這一階段還沒有對生產關系進行徹底的變革,土地革命的政策在抗戰(zhàn)時期也有所調整,但伴隨農民問題的逐步解決,邊區(qū)階級關系的不斷變化仍具有歷史的進步性,為科技發(fā)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證。毛澤東則進一步明確,腐朽的社會制度是制約科技發(fā)展、作用發(fā)揮的根本原因。只有在社會革命成功,生產關系徹底變革的前提下,技術革命才有了最根本的保證,這實際上是對革命時期社會對科技影響觀點的繼承與發(fā)展。
除了關注生產關系與社會制度變革對科技的影響之外,中國共產黨也試圖通過教育、人才培養(yǎng)、加強對科技的領導等具體方針來推動科技進步。延安時期開展了科學大眾化運動,進行群眾性的科學普及與宣傳工作,延安創(chuàng)辦了歷史上第一所培養(yǎng)科技人才的理工農綜合性大學——自然科學院,開創(chuàng)了無產階級政黨領導高等科技教育的先河,先后培養(yǎng)和延攬了一批優(yōu)秀的科技人才。
中國共產黨科技思想誕生于近代科學救國思潮的大背景下,如何認識科技,如何看待科技與社會的關系成為其思考科技問題的主線。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科技思想的功利主義的偏向開始形成,科技發(fā)展的實用主義特點也較為突出。關于科技與社會互動,逐步形成了以政黨為主導,以政治為中心,以服務革命為現(xiàn)實目標,以民眾廣泛動員為主要手段的科技發(fā)展思路,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新中國科技發(fā)展的規(guī)劃和模式。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關于科技的思考與實踐為隨后科技思想的發(fā)展以及更大范圍的科技實踐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來源和歷史經驗。中國共產黨的科技思想大大地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科技的學說,以不斷創(chuàng)新的科技思想指導實踐是中國共產黨發(fā)展科技的基本歷史經驗。
[1][美]郭穎頤.中國現(xiàn)代思想中的唯科學主義[M].雷頤,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0.
[2]高平叔.蔡元培論科學與技術[M].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3]魯迅.魯迅全集:第 1 卷[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4]陳獨秀.罪案答辯書[J].新青年,1919,6(1).
[5]陳獨秀.新文化運動是什么?[J].新青年,1919,7(5).
[6]徐特立.怎樣發(fā)展我們的自然科學[N].解放日報,1941-09-24.
[7]自然科學研究會.陜甘寧邊區(qū)自然科學研究會宣言[N].新中華報,1940-02-28.
[8]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祝陜甘寧邊區(qū)自然科學研究會第一屆年會[N].解放日報,1942-08-02.
[11]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歷史與現(xiàn)狀[M].北京:知識出版社,1983.
[12]朱德.朱德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3]徐特立.怎樣進行自然科學的研究 [J].中國文化,1940,2(4).
[14]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