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陳十 圖_資料
修身,齊家,平天下
——蔡元培《中學修身教科書》中的國家教育
文_陳十 圖_資料
何為愛國?
蔡元培在其編著的《中學修身教科書》中,答曰:愛國心者,起于人民與國土之感情,猶家人之愛其居室田產也……愛國之心,源于人民和國土之間的感情。
這是為中學少年編撰的教科讀本,代表著民國初年的國家教育主張。
武昌起義后,中華民國軍政府改國號為中華民國。蔡元培出任中華民國臨時教育總長。
他任職不久,就在《東方雜志》撰文《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5月,蔡先生編著《中學修身教科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fā)行。這一文一書,代表著當時的教育潮流,更代表著民國初年的國家教育主張。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囚禁光緒帝,發(fā)布訓政詔書,臨朝“訓政”。7日后,譚嗣同、楊深秀等人“血灑菜市口”——光緒帝和康有為、梁啟超主導的“戊戌變法”失敗?!白兎ā彪m敗,但變法改革的主張,卻推動老態(tài)龍鐘的清政府進行改革,以圖生存之道。
教育改革,為維新派最重視的地方,新政的教育政策做了很多規(guī)定:辦京師大學堂;書院、祠廟及社學改為兼習中西學的學堂;各省設高等學堂,府城設中學,州縣設小學;鼓勵私人辦學;設立技術類速成學堂;挑選學生到日本游學;廢八股文、鄉(xiāng)試、會試及生童歲、科考試,改考歷史、政治、時務及四書五經,以及定期舉行經濟特科,等等。
變法內容并非空穴來風。當時,清朝留學生的歸來,傳教士在中國傳教并興辦教育,眾多西方各國人士在國內的活動和交流,讓清政府和民間開明人士意識到,要強國,必須要變革。
“變法失敗亦引發(fā)了民間支持更為激烈的改革主張。”推翻帝制,建立西式民主政體成為當時進步人士的愿望和需求,從而引發(fā)了辛亥革命;另一方面,作為“守舊派”的清政府也不得不順應時代之變,繼續(xù)探求生存之道,改革“新學”。變法失敗的第四年,1902年,頒行《欽定學堂章程》,1904年,頒布《奏定學堂章程》,1905年,廢八股科舉。
清政府的兩個章程,把宣揚和維護傳統思想桎梏作為教學的第一重要內容,列“修身課”為教學“首科”,并對授課學時做了明確規(guī)定:《欽定學堂章程》規(guī)定,蒙學堂和尋常小學堂每周8至12小時,高等小學堂和中學堂每周2至4小時(每周為12日)。課本以“取《曲禮》,朱子《小學》諸書之平近切實者教之”,主旨為“授以性理通論,倫常大義,宜選先哲前言往行平近切實者教之”;《奏定學堂章程》對“修身”課做了減少,規(guī)定小學堂和高小學堂,每周課時2小時,中學堂和師范學堂,每周1小時,以“講‘四書’之要義,以朱注為主,以切于身心日用為要。讀有益風化之古詩歌”,“其要義在隨時約束以和平之規(guī)矩,不令過苦;并指示古人之嘉言懿行,動其欣慕效法之念,養(yǎng)成兒童德性,使之不流于匪僻,不習于放縱。尤須趁幼年時教以平情公道,不可但存私吝,以求合于愛眾親仁、恕以及物之旨。此時具有愛同類之知識,將來成人后即為愛國家之根基?!?/p>
陳青之《中國教育史》:“當此之時,領導青年思想的有兩派,一為康、梁派,一為同盟會。自甲午以后,康、梁的言論思想對于青年學生影響極大,凡在三十歲以下的讀書分子差不多沒有一人不受他們的撼動;但自庚子以后,同盟會的言論思想在國內漸漸發(fā)生力量了。”
康、梁派和同盟會主張改革教育,1905年,八股科舉廢除后,社會上各種力量都看到了教育傳播思想的重要性,掀起了教科書出版潮——亂世之中,守舊派,維新派,革命黨,都希圖通過增強國民教育,訓練全國之民皆有國家思想,修身課程成為在學子中傳播國民思想的主要方式,只是,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自己的祖國,滿清的,日本和英國君主立憲式的,德國和美國式聯邦共和的,法國式共和的……
據教育學者吳亞玲統計,當時民國成立前后的十余年,社會修身教科書的種類不下百種,而自1898年戊戌變法到1920年,僅五家重要的出版機構,就出版修身教科書71種。
梁啟超在《辛亥革命之意義與十年雙十節(jié)之樂觀》中說,“當光緒、宣統之間,全國有知識有血性的人,可算沒有一個不是革命黨”,清朝被推翻,辛亥革命發(fā)生并成立民主政府,“是全國人的自覺心,到時一齊迸現的結果”。
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民國政府頒布《普通教育暫行辦法》,規(guī)定,“各類教科書,務合乎共和國宗旨。清學部頒行之教科書,一律禁止?!鄙鐣L氣趨新,百業(yè)涌動,百家爭鳴。出版社看好“教科書”市場,同時各學者和教育家極力推行自己的學術和教育主張,“教科書”市場活躍異常,商務印書館編輯出版《共和國教科書新修身》,中華書局出版《中華教科書》,其中《中華修身教科書》有“初小、高小、中學、女子、師范”等版本。沈頤、戴克敦編《共和國教科書新修身》第3冊,1912年到1926年間,印行達1052版,第5冊,印行901版,還有多種修身教科書,印行達上百數十版。
《中學修身教科書》出版于1912年5月。編寫者為中華民國第一任教育總長蔡元培。1907年到1912年,蔡元培留學德國,書稿寫于留學期間。
全書分上下兩篇,上篇內容包括修己、家族、社會、國家、職業(yè),下篇則為良心論、理想論、本務論、德論?!独浴氛f:“上篇注重實踐;下篇注重理由。修身以實踐為要,故上篇較詳?!?/p>
第一章,修己,《總論》說:“人之生也,不能無所為,而為其所當為者,是謂道德。道德者,非可以猝然而襲取也,必也有理想,有方法,修身一科,即所以示其方法者也?!?/p>
“道德之教,雖統各方面以為言,而其本則在乎修己?!比绾涡藜耗??作者說,身體第一位,知識第二位,第三,要有高尚的情操,這就是后世所說的“德、智、體”,“修己之道,體育、知育、德育三者,不可以偏廢也?!?/p>
總論之下,從體育、習慣、勤勉、自制、勇敢、修學、修德、交友、從師幾個方面分別闡釋“修己”之道,“自制”一節(jié),“自制之目有三:節(jié)體欲,制欲望,抑熱情。”分別從節(jié)制情欲、體欲等方面,同時闡述了“驕之害”“諂之害”“用財之道”“鄙吝之弊”“奢侈之弊”“節(jié)儉”“寡欲則不為物役”“奢侈與國家之關系”“善享快樂”“不快莫過于欲望過度”“養(yǎng)成忍耐之力”“對人之道”“制情之善法”等方面的內容。他的說法帶有中國傳統的勤儉思想,又有現實意義——甲午之后,全國上下都主張勤儉,勤儉以強國。還帶有宗教性內容。
本節(jié)以及下面的章節(jié)中,如“家族”“社會”“國家”中,則帶有濃厚的傳統和西方宗教和倫理性的說辭,寫作本書時,蔡元培剛剛完成多部倫理學著作,他翻譯了德國泡爾生《論理學原理》,并出版專著《中國倫理學史》?!睹珴蓶|早期文稿》中有多次評點泡爾生的著作,“注重內界修養(yǎng)者,所以挽救物質文明之弊?!?毛澤東看到的泡爾生就是蔡元培翻譯的版本?!吨袑W修身教科書》出版5年后,蔡元培在《新青年》雜志發(fā)表另外《以美育代宗教》書一文,提出“德、智、體、美”的觀點。
《中學修身教科書》觀照了當時的社會現實,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當時現實的影響,第二章“家族”“夫婦”中,闡述了夫妻間的感情和義務,“愛者,夫婦之第一義也。各舍其私利,而互致其情,互成其美,此則夫婦之所以為夫婦,而亦人生最貴之感情也?!?/p>
教科書對夫婦所擔當的責任做了劃分,“夫為一家之主,而妻其輔佐……為夫者,必勤業(yè)于外,以贍其家族;為妻者,務整理內事,以輔其夫之所不及,是各因其性質之所近而分任之者?!?/p>
教科書強調公德?!吧w道德者,本以補法律之力之所不及;而法律者,亦以輔道德之功之所未至,二者相須為用。”主張個人與社會、國家結合,“家事國事天下事”。當時眾多修身教科書基本上沿用著這樣的體例和內容,如1913年出版發(fā)行的樊炳清編《共和國教科書修身要義》:“甲篇首論持躬處事待人之道,次以對國家之責務,又次對社會對家族之責務,而終以對人類及萬有之責務?!?/p>
國家和社會部分,又為《中學修身教科書》及其他教科書的內容主旨之一,當時眾多文化名人,修撰教科書和修身教科書,希望通過教科書,培養(yǎng)年幼學子獨立人格,并傳播家國思想,從而達到社會和政治改變、國家富強的目的。這也是茍延殘喘的清政府和剛剛成立的民國政府,都規(guī)定中小學堂開設社會倫理道德教育課程的目的之所在。1923年,國民政府改“修身科”為“公民科”,從“自我修身”到“公民”,這也是從“己”到“公民”的轉變。
1912年,出任中華民國臨時教育總長時,蔡元培先生45歲。蔡元培出生于浙江紹興,幼年讀私塾,后考取秀才、舉人、貢士,25歲時,經殿試進士及第,1894年,得授職翰林院編修。這一年,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清政府的北洋水師受到毀滅性打擊。他主張革新圖強,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他棄官從教,先后出任多所學校中式和西式學堂教職,并創(chuàng)辦學校。1902年,創(chuàng)辦中國教育會并任會長,創(chuàng)立愛國學社、愛國女學。1904年,組織建立光復會,次年,光復會并入同盟會,孫中山委任蔡元培為同盟會上海分會負責人。1907年赴德留學。
《中學修身教科書》第四章“國家”,其中一節(jié)為愛國,何以為國?蔡先生說,“國為一家之大者,國人猶家人也。于大多數國人之中而有代表主權之元首,猶于若干家人之中而有代表其主權之家主也?!痹谶@些句子之下,蔡元培先生特別加了著重符號,明確了“國”和代表政權的“元首”的關系,國家為大,如同一個家族,而代表政權的元首,則是族長。
愛國心者,起于人民與國土之感情,猶家人之愛其居室田產也。行國之民,逐水草而徙,無定居之地,則無所謂愛國。及其土著也,畫封疆,辟草萊,耕耘建筑,盡瘁于斯,而后有愛戀土地之心,是謂愛國之濫殤。至于土地漸郭,有城郭焉,有都邑焉,有政府百執(zhí)事焉。自其法律典列成立,風俗習慣之沿革,與夫語言文章之應用,皆畫然自成為一國,而又與他國相交涉,于是乎愛國之心,始為人民之義務矣。
人民愛國心之消長,為國運之消長所關。有國與此,其所以組織國家之具,雖莫不備,而國民之愛國心,獨無以副之,則一國之元氣,不可得而振興也。彼其國土同,民族同,言語同,風俗同,非不足以使人民有休戚相關之感情,而且政府同,法律同,文獻傳說同,亦非不足以使人民有協同從事之興會。然茍非有愛國心以為之中堅,則其民可以與共安樂,而不可與共患難。事變猝起,不能保其之死而廢他也。故愛國心,實為一國之命脈……
愛國之心雖人人固有,而因其性質之不同,不能無強弱多寡之差?!?/p>
人民之愛國心,恒隨國運為盛衰?!墒怯^之,愛國心者,本起于人民與國土之相關感情,而又為組織國家最要之原質,足以挽將衰之國運,而使之隆盛,實國民之最大義務……
愛國,愛的是這片賴以生存和生活的土地,正如詩人艾青的詩歌《我愛這土地》,“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中學修身教科書》出版后,先后印行21版。該書出版百年之際,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重新出版了該書,“出版說明”中說:“蔡元培先生學貫中西,以中國道德為基石,鏡鑒西學,去蕪存菁,對青少年道德修養(yǎng)提出了若干方法和規(guī)范,在今天看來仍有價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