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 韜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北京100871)
自冷戰(zhàn)結束以來,隨著“軟實力”和“公共外交”概念的提出以及外交史的文化轉向,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歷史上美國的對外宣傳活動,冷戰(zhàn)宣傳研究成為冷戰(zhàn)史研究中持續(xù)的熱點,出現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①代表性的著作有:Walter L.Hixson,Parting the Curtain:Propaganda,Culture,and the Cold War,1945-1961,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1997;Shawn J.Parry-Giles,The Rhetorical Presidency,Propaganda,and the Cold War,1945 -1955,London:Praeger Publishers,2002;Kenneth Osgood,Total Cold War:Eisenhower's Secret Propaganda Battle at Home and Abroad,Lawrence: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2006;Laura A.Belmonte,Selling the American Way:U.S.Propaganda and the Cold War,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2008;Nicholas J.Cull,The Cold War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American Propaganda and Public Diplomacy,1945 -1989,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Kenneth A.Osgood and Brian C.Etheridge eds.,The United States and Public Diplomacy:New Direction in Cultural and International History,Boston:Brill,2010。這些成果主要涉及冷戰(zhàn)時期美國整體對外宣傳政策和美國在歐洲開展的針對蘇聯、東歐國家和部分西歐盟友的宣傳運動和心理戰(zhàn),而很少涉及美國在東亞的類似宣傳,特別是美國針對中國的宣傳活動則幾乎無人問津。事實上,早在太平洋戰(zhàn)爭期間,美國就開始了在華的大規(guī)模宣傳活動,并在戰(zhàn)爭結束后保留了戰(zhàn)時在華的宣傳機構——美國新聞處,繼續(xù)從事以宣傳美國生活方式和離間中蘇關系為目標的宣傳活動,直至1949年新聞處撤離中國大陸。本文試圖通過對美國政府檔案的梳理,考察二戰(zhàn)結束后直至1949年底期間的美國新聞處在華宣傳活動,并將其作為1950年后美國“反中共”心理宣傳戰(zhàn)的序幕。
美國政府的對華宣傳起源于二戰(zhàn)時期“戰(zhàn)爭信息署”(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的在華活動。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羅斯??偨y于1942年6月成立了獨立的國家宣傳機構——戰(zhàn)爭信息署,旨在向美國國內公眾和海外民眾解釋美國的戰(zhàn)時政策,宣傳美國的戰(zhàn)爭努力以及傳播美國生活方式。太平洋戰(zhàn)爭期間,戰(zhàn)爭信息辦公室在中國的五個城市,即重慶、成都、昆明、桂林和永安設立了站點 (outpost),站點名稱為“美國新聞處”(American Information Service)。美國新聞處在華的主要宣傳目標是維持和鼓勵中國軍民的士氣。到戰(zhàn)爭末期,美國新聞處的宣傳目標轉向培育中國的大國意識,促進中國積極參與美國主導的戰(zhàn)后國際安排。①Matthew D.Johnson,“Propaganda and Sovereignty in Wartime China:Moral Operations and Psychological War under the Office War Information,”Modern Asian Studies,vol.45,no.2,(2011),pp.311,318.
二戰(zhàn)結束之后,美國對華宣傳的目標、機構和手段都發(fā)生了變化。宣傳目標從支持戰(zhàn)爭轉向了和平時期擴大美國政治和文化影響力和樹立美國的正面形象。杜魯門總統在1945年8月31日宣布了戰(zhàn)后美國海外宣傳的基本政策,即美國民間社會和官方合作對外“展示客觀和全面的美國生活的畫面以及美國政府的目標與政策”,②America—“A Full and Fair Picture”:The Government's Information and Culture Relations Program Overseas,June 1946,General Records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Record Group 59(RG 59),Central Decimal Files 1945-1949,811.42700,Box 4714,811.42700(B)/8-846,The U.S.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at College Park,MD(NACP).這個基本政策概括起來一是宣傳“美國方式 (American Way)”,③參見 Laura A.Belmonte,Selling the American Way:U.S.Propaganda and the Cold War,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2008。該作者把“展示客觀和全面的美國生活的畫面”概括為“推銷美國方式”。二是宣傳“美國政策”。表面看起來“美國方式”要比“美國政策”排位靠前,似乎更重要,但就美國政府的宣傳機構而言,宣傳美國對外政策的任務還是第一位的。美國戰(zhàn)后對外宣傳工作的奠基人之一、時任主管公共事務助理國務卿的威廉·貝通 (William Benton)就曾強調,所有美國的宣傳和文化項目都“應被設計旨在從長遠意義上支持美國對外政策,并且擔當這些政策的左膀右臂”。④America—“A Full and Fair Picture”:The Government's Information and Culture Relations Program Overseas,June 1946,NACP.具體到美國在華的宣傳目標,共有四個:“我們樂見一個民主、強大和統一的中國;我們希望幫助建立一個和睦的、有合作精神的聯合國組織;我們沒有帝國主義目的;我們正在盡力改善自己的民主進程”。⑤USIS Activities in China,August 27,1947,RG 59,Central Decimal Files 1945-1949,811.20200(D),Box 4567,811.20200(D)/8-2747,NACP.可以看出,四個目標之中,有三個涉及美國對外政策,其中的兩個涉及美國對華政策。
戰(zhàn)后,美國政府撤銷了戰(zhàn)爭信息署,新設“國際新聞與文化事務辦公室”(Office of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and Cultural Affairs)負責海外宣傳。該機構隸屬于國務院,由主管公共事務的助理國務卿主持。其對應的海外宣傳站點仍冠名為“美國新聞處”,由駐外使領館領導,成為與使館政治處和經濟處平行的機構。同時美國政府也增加了在華的宣傳站點,凡有美國駐華領館處皆下設新聞處。⑥Matthew D.Johnson,“Propaganda and Sovereignty in Wartime China:Moral Operations and Psychological War under the Office War Information,”Modern Asian Studies,vol.45,no.2(2011),p.342.當時在全中國陸續(xù)建有共11個美國新聞處站點和一個總部:東北地區(qū)設奉天 (即沈陽)美國新聞處、華北地區(qū)設北平 (即北京)和天津美國新聞處、西北地區(qū)設迪化 (即烏魯木齊)美國新聞處、西南地區(qū)設昆明和重慶美國新聞處、華東設南京和上海美國新聞處、華中設漢口美國新聞處、華南設廣州美國新聞處、臺灣設臺北美國新聞處,駐華美國新聞處總部即中央辦公室設在上海。非常值得一提的是,為戰(zhàn)后中國的美國新聞處各項工作奠基的正是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費正清 (John K.Fairbank),⑦[美]費正清著,陸惠勒等譯:《費正清對華回憶錄》,知識出版社1991年版,第358-377頁。他從1945年10月到1946年7月擔任戰(zhàn)后新聞處的副主任和第二任主任。
二戰(zhàn)之后的美國新聞處不僅擴大了在華站點,而且在宣傳手段上也更加豐富。表面看起來美國新聞處是個新聞機構,實際上其職能遠超過新聞發(fā)布,是一個包括新聞發(fā)布、圖書借閱、電影和幻燈播放、印刷材料散發(fā) (除新聞稿外,還有自辦刊物、商業(yè)雜志、小冊子)、海報和圖片展覽、人員交流、廣播等全方位的宣傳媒體中心。其中最重要的是新聞、廣播、圖書報刊和電影四類媒介。名為“美國新聞處”,新聞工作確實是其最主要的工作任務之一。作為美國官方在華的通訊社,美國新聞處擁有比較大的影響力。戰(zhàn)后,美國新聞處接手了二戰(zhàn)時期美國軍方在華建立起來的電臺網絡,把新聞處各個站點和其他沿海重要城市連接起來、編織成了一張新聞信息的大網,這樣,“掌握電訊手段就意味著掌握了權力”。①費正清:《費正清對華回憶錄》,第360-361頁。至少從1945年10月開始,美國新聞處便開始戰(zhàn)后在華發(fā)布和傳遞新聞信息的工作,除向媒體發(fā)布新聞之外,新聞處還往政府機關、圖書館、學校散發(fā)其編輯的新聞通訊,②Canton Branch Office(with Southeast China Suboffices)Monthly Report for March,March 1946,RG 59,Central Decimal Files 1945-1949,811.42793,Box4816,811.42793/10-146,NACP.后在1947年11月改版為自辦刊物《中文時事通訊》(Chinese Newsletter)③Weekly Reports from China,December 3,1947,RG 59,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Private Enterprise Cooperation Staff(ICO),Box 1,ADF-Far East,NACP.。這些新聞以美國的對外政策和中國政策為主,類似“麥克阿瑟如何治理日本”、“美國對外經濟政策”、“貝爾納斯概述美國的中國政策”這些新聞都很受國人關注。④Canton Branch Office(with Southeast China Suboffices)Monthly Report for March,March 1946,NACP.按照美國新聞處自己的說法,它們還是中國唯一“自由”的媒體,既不像中央通訊社那樣受政府新聞審查,又不像路透社那樣,由于發(fā)布英文新聞而不得不面對中國媒體在翻譯過程中改寫新聞以符合自身編輯方針和政府導向的情況。美國新聞處則用不著“屈從于官方的壓力”,并且直接發(fā)布中文新聞,因而完整地呈現了新聞本身和美國的立場。⑤USIS Activities in China,August 27,1947,NACP.
廣播也是宣傳美國政策的重要媒介。一般來講,當時在華的美國新聞處并不制作廣播節(jié)目,主要的工作是匯報美國之音 (Voice of America,VOA)⑥在美國對華宣傳的眾多媒體中,廣播媒體“美國之音”的地位相對比較特殊,它并不歸中國 (以及任何各國)的美國新聞處管轄,而是由國務院公共事務部門 (當時是“國際新聞和文化事務辦公室”)下屬的國際廣播處 (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 Division,IBD)直接負責,按照語種劃分工作職責,總部設在紐約。美國官員一提到對外宣傳,往往是把把美國新聞處和“美國之音”平級和并列看待。在華的收聽情況⑦Canton Branch Office(with Southeast China Suboffices)Monthly Report for March,March 1946,NACP.以及聯系當地廣播站對美國之音的節(jié)目進行重播。⑧Weekly Reports from China,December 3,1947,NACP.“美國之音”當時在中國較受歡迎,按照新聞處官員的解釋是中國聽眾想聽到客觀的新聞和自由的評論。另外,美國之音所播放的美國音樂也極受中國聽眾歡迎。⑨USIS Activities in China,August 27,1947,NACP.
圖書館、電影等媒介則主要是以宣傳“美國方式”、擴大美國文化影響力為主要任務。戰(zhàn)后初期(尤其是戰(zhàn)爭剛剛結束之時),美國對華宣傳和文化活動中開展最迅猛的便是和圖書有關的活動,無論是美國官方還是民間都在華開展了大量的重建圖書館、捐贈圖書 (特別是為兒童)、翻譯書籍等方面的活動。⑩The Establishment of A Cultural Center in China,RG 59,Central Decimal Files 1945-1949,811.42793,Box4815,811.42793/11-1545,NACP;Austria- War Devastated Libraries,February 5,1946,RG 59,Central Decimal Files 1945 -1949,811.42700,Box 4712,811.42700(B)/1-3046,NACP;Culture Cooperation: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Book Distribution and Other Library Matters in China,November 23,1945,RG 59,Central Decimal Files 1945-1949,811.42793,Box4815,811.42793/11-2345,NACP;Fund for Purchase of Books for the Kids of China Received from the Stars and Stripes,April 19,1946,RG 59,Central Decimal Files 1945-1949,811.42700,Box 4712,811.42700(B)/4-1946,NACP;Airgram Sent A -117(from Shanghai,China),February 6,1948,RG 59,Central Decimal Files 1945-1949,811.42700,Box 4720,811.42700(B)/10-3147,NACP.美國新聞處下設的圖書館系統也正是在這股強大的推動力之下發(fā)展壯大起來,當時在華的每個美國新聞處至少設有一個圖書館或圖書室,館藏有大量的專業(yè)英文圖書、美國的報刊(《紐約時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等)?USIS Activities in China,August 27,1947,NACP.和雜志(《生活》、《新聞周刊》、《財富》等),?Library Materials Most in Demand at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Service Libraries in China,September 9,1946,RG 59,Central Decimal Files 1945-1949,811.42700,Box 4714,811.42700(B)/9-646,NACP.圖書館禮堂還經常舉辦音樂會和播放電影。
美國新聞處自己評價圖書館為“最有成效的”宣傳媒介,因為它們能夠按照圖書分類準確地為特定人群提供書籍以服務于美國新聞處的總體宣傳目標。當時新聞處圖書館的圖書分類大致有以下十類:美國憲法、政府、政治、政黨;聯合國;人物傳記;教育;技術;醫(yī)藥;經濟;商業(yè);農業(yè);航空。主要服務以下九類人群:學生;教師;政府人員;商人和辦公室工作人員;醫(yī)生;工程師;技術工作者;新聞編輯和記者;傳教士。?Library Materials Most in Demand at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Service Libraries in China,September 9,1946,NACP.可以看出,美國新聞處圖書館主要的工作任務是面向特定的職業(yè)群體宣傳“美國方式”。這個“大局”是不能動搖的,當時在華的美國新聞處官員就認為圖書館中的雜志應該“仔細挑選”,因為這些雜志中觀點太過多元,批評和支持美國政府政策的、保守的和極端左派的雜志都可在閱覽室中找到,這會引起中國讀者的思想“混亂”,應該挑選符合“整體利益”的雜志供讀者閱讀;而且他還建議增加圖書館中報紙的種類,“以期更好地展現出對美國的政治思考和更好地呈現美國的日常生活”。①USIS Activities in China,August 27,1947,NACP.新聞處圖書館還是宣傳美國文化的重要的有形載體。一位留美歸國的中國學生說,他在美國新聞處的一家圖書館中感覺好像是回到了美國的圖書館一樣。美方宣傳官員如此評論:“我們確實是努力營造美國的氛圍。這非常重要,因為對于這些從未去過美國的人來說,我們是通過其得自圖書館的印象來影響他們關于美國的觀念的?!雹赨SIS Chungking Report for June 1949,July 25,1949,RG 59,Central Decimal Files 1945 -1949,811.20200(D),Box 4567,811.20200(D)/7-2549,NACP.
因為當時中國的文盲率達到85%,所以不依靠文字作為宣傳載體的電影被新聞處官員視為“觸及大眾最好的媒體方式”。③USIS Activities in China,August 27,1947,NACP.除了上文提到的在圖書館禮堂定期為觀眾播放電影之外,新聞處還積極聯系各個社會階層和團體,以租借拷貝或者電影播放車的方式給民眾播放電影。1946年3月這一個月中,觀看廣州美國新聞處組織播放電影的人數就達到近10萬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校學生。④Canton Branch Office(with Southeast China Suboffices)Monthly Report for March,March 1946,NACP.美國新聞處在華播放的電影主要題材是科教類,交通、技術、公共衛(wèi)生和醫(yī)學方面的電影宣傳片都很受歡迎。美國宣傳官員也指出,反映“民主理念和民主程序”的電影還太少,應該讓中國大眾更多了解“西方的民主是如何形成的、現在又是如何繼續(xù)發(fā)展的”。⑤USIS Activities in China,August 27,1947,NACP.
除了上述新聞、廣播、圖書報刊和電影四類主要媒介之外,美國新聞處也采取其他一些小而靈活的宣傳方式,比如被稱為“窮人的報紙”的海報展覽、頗受中國觀眾歡迎的圖片展覽、適合于小團體展映的幻燈片,⑥Ibid.這三類媒介也是主要以介紹“教科文衛(wèi)”方面的“美國方式”為主。還有各國宣傳皆常用的小冊子,宣傳的題材較為廣泛,當時頗受歡迎的有《美國陸軍參謀長兩年度報告》和關于華人訪美觀感的《第一次訪美》等題目。⑦Canton Branch Office(with Southeast China Suboffices)Monthly Report for March,March 1946,NACP.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協助中國的美國歷史教學,美國新聞處還專門編寫了《美國歷史口袋書》向大學和中學散發(fā)。⑧Weekly Reports from China,January 19,1948,RG 59,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Private Enterprise Cooperation Staff(ICO),Box 1,ADF-Far East,NACP.
美國新聞處還在華積極展開“公關”活動。美國宣傳官員英文直譯即為“公共事務官員”(Public Affair Officials,PAOs),他們經常深入到中國社會中去發(fā)展人脈、進行活動。據費正清回憶,他在擔任美國新聞處主任的時候,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聯絡中國文化各界人士。在1946年4月,美國新聞處在上海的總部新址啟用,費正清借此機會連續(xù)舉辦了三次酒會,招待和聯絡上海的中外官員、工商和文化各界人士,為美國新聞處廣聚人脈;費正清本人更是與郭沫若、鄭振鐸、徐遲、馮亦代、金仲平等文化名人交往甚密,甚至還經常請這些作家為美國新聞處工作。⑨費正清:《費正清對華回憶錄》,第360-374頁。
從二戰(zhàn)結束之后一直到1949年美國在華啟動“反蘇”宣傳之前,美國新聞處就是以上述方式進行著“揚美”活動,這四年美國在華的宣傳給人最大的印象就是聞不到“冷戰(zhàn)”的硝煙和“宣傳”的味道,確實像是個新聞機構似的在“冷靜客觀地陳述美國官方立場”,⑩U.S.Propaganda to China:Allocation of Responsibilities Between Overt and Covert Operations,October 10,1949,RG 59,Central Decimal Files 1945-1949,811.20293,Box 4589,811.20293/11-749,NACP.像個文化機構似的“強調美國人民對于中國人民一貫的善意”?Ibid.和培養(yǎng)中國人民對美國的友好感情。而美國“宣傳網絡的一整套機制和結構幾乎已經成為中國政治和社會生活的一個永久特征了”。①Matthew D.Johnson,“Propaganda and Sovereignty in Wartime China:Moral Operations and Psychological War under the Office War Information,”Modern Asian Studies,vol.45,no.2(2011),p.343.
但是,美國在華宣傳網絡最終并沒有能夠成為中國社會的“永久特征”,原因就是在1948年底,中國政治局勢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48年底到1949年是解放軍由北向南全面攻取大城市并取得戰(zhàn)略勝利的一年,在很多大城市中新政權將會遇到并未主動撤走的美國新聞處。1948年11月解放軍占領沈陽,在隨后的“沃德事件”②又稱“沈陽事件”。安格斯·沃德 (Angus Ward)是1940年代后期美國國務院駐沈陽的總領事。1948年底,人民解放軍占領東北,軍管會進駐沈陽,沒收了美國領事館的電臺等通訊設施,后又在1949年9月將沃德逮捕,最后于1950年初將其驅逐出境。該事件引起了美方的強烈不滿,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與美國的首次外交沖突。中,作為美國駐沈陽領館的宣傳分支,奉天美國新聞處被停止了一切活動、遭到“武力關閉”。③USIS-China Central Office Report for November 1949,December 17,1949,RG 59,Central Decimal Files 1945-1949,811.20200(D),Box 4567,811.20200(D)/12-1749,NACP.1949年1月,解放軍相繼占領天津、北平,2月,新政權正式禁止了這兩家美國新聞處所有的新聞活動,即禁止記者采編新聞、禁止出版報紙和刊物。④Shanghai USIS- USIE Central Office Report for February 1949,March 21,1949,RG 59,Central Decimal Files 1945 -1949,811.20200(D),Box 4567,811.20200(D)/3-2149,NACP.但是,區(qū)別于沈陽的處置方式,新政權當局并沒有禁止平津美國新聞處其他形式的活動。⑤Shanghai USIS-USIE Central Office Report for March 1949,April 26,1949,RG 59,Central Decimal Files 1945-1949,811.20200(D),Box 4567,811.20200(D)/4-2649 NACP.這種政策于2月份實施之后,在毛澤東1949年6月30日公開宣布禁止美國新聞處在華活動之前,是基本上適合于解放區(qū)的北平、天津、漢口、上海和南京五家美國新聞處的。⑥上海美國新聞處的情況,參見USIS Shanghai Branch Report for May,1949,June 25,1949,RG 59,Central Decimal Files 1945-1949,811.20200(D),Box 4567,811.20200(D)/6-2549,NACP;漢口美國新聞處的情況,參見Hankow USIE Branch Office Report for May 1949,October 14,1949,49-5,RG 59,Central Decimal Files 1945-1949,811.20200(D),Box 4567,811.20200(D)/10-1099,NACP;需要說明的是南京的情況,由于缺少解放之后南京美國新聞處的材料,所以無法直接證明新政權實行了該政策,但美國新聞處的確并未在南京解放之后立即被關閉,而是在7月份和上述四家新聞處一起被關閉的,所以筆者推測新政權在南京也是施行對其他四個站點一樣的政策。
面對中國局勢的變化,美國政府也開始重新評估對華政策。2月底,國家安全委員會出臺了第34/2號政策文件,對中國大陸局勢進行了評估并提出了政策指導意見。文件斷定國民黨軍事必敗、美國在華形勢不妙,憂心中共對美國的疑慮和不信任,分析可能出現的中國共產黨與蘇聯的矛盾。在此基礎上,該文件提出的政策是:暫時不承認中共,但也不支持反共武裝,同時保持與各個方面的接觸來“相機行事”。⑦NSC 34/2,February 28,1949,RG 59,Central Decimal Files 1945-1949,711.93,Box 3400,711.93/2-2849,NACP.
雖然在政治和軍事領域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文件沒有提出積極的政策建議,但在宣傳領域則提出了明確的方針。第34/2號文件中主要涉及宣傳的政策是第16和17段,第16段的內容是:“我們應該在最活躍和最可行的水平上,維持無論是官方的還是民間的文化和宣傳項目”;第17段的內容是:“一方面我們應該刻意避免以干涉的面目出現,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通過政治和經濟手段造成中共和蘇聯、斯大林主義者和其他無論中共內外的政治力量之間的嫌隙 (rifts)”。⑧Ibid.通過NSC 34/2的執(zhí)行文件來看,這里說的“政治手段”就是“政治戰(zhàn)”、意即宣傳和心理戰(zhàn)的含義。第16段意味著要持續(xù)以往美國新聞處和美國民間團體個人在華的“揚美”宣傳,宣傳美國政策和美國生活方式,在政治形勢不明朗的情況下保持甚至擴大美國在華的形象、聲譽和文化影響,以期對未來局勢保有一定影響力。第17段則是在冷戰(zhàn)大背景下全新的對華宣傳目標,由于當時中國共產黨的對外政策取向尚未徹底明朗,所以美國的意圖是阻止中蘇接近和離間中蘇關系,以防止中國落入冷戰(zhàn)敵人手中,因而只提“反蘇”宣傳、而不進行“反中共”的宣傳。這樣,美國對華的宣傳政策便從先前的“揚美”轉向了1949年的“揚美反蘇”。①這種宣傳政策一直延續(xù)到1949年底至1950年初,國家安全委員會第48/2文件中的表述幾乎和此處一樣,只是更加明確地表述使用“心理手段”(psychological means)造成中蘇之間的嫌隙,參見NSC 48/2,December 30,1949,CK3100353719,數據庫:Declassified Documents Reference System(DDRS),Gale Group Inc。
圖書館是這一時期新聞處在解放區(qū)展示“美國方式”的重要窗口。盡管一些中方雇員迫于壓力從美國機構中辭職,而且圖書館門口也時常會有解放軍戰(zhàn)士把守,但中國讀者的借書、閱覽活動還在繼續(xù)進行,并沒有太大改變。圖書館繼續(xù)舉辦一些故事會、音樂會等活動,甚至偶爾解放軍戰(zhàn)士和中共干部還還會進入圖書館翻閱書刊。②Shanghai USIS-USIE Central Office Report for February 1949,March 21,1949,NACP;Shanghai USIS-USIE Central Office Report for March 1949,April 26,1949,NACP;Hankow USIE Branch Office Report for May 1949,October 14,1949,NACP;Hankow USIE Branch Office Report for June 1949,RG 59,Central Decimal Files 1945-1949,811.20200(D),Box 4567,NACP.在平、津、漢等被解放的城市里居然還有美國政府所辦的圖書館存在,這在當時的政治氛圍中是非常具有象征意義的,難怪北平的美國新聞處圖書館被當地報紙稱為“美帝國主義在北平的唯一據點”。③Shanghai USIS-USIE Central Office Report for February 1949,March 21,1949,NACP.
解放區(qū)的美國新聞處站點仍繼續(xù)在下屬圖書館的禮堂、在所在城市的中小學放映影片,而且還通過傳教士深入農村播放電影,④Peiping USIS-USIE Report for May,1949,RG 59,Central Decimal Files 1945-1949,811.20200(D),Box 4567,811.20200(D)/5-3049,NACP.漢口美國新聞處甚至還曾受醫(yī)院邀請給解放軍傷員放電影。⑤Hankow USIE Branch Office Report for June 1949,NACP.這些電影大體也是以宣傳“美國方式”為主,比如1949年3月美國新聞處最新收到并發(fā)往其在全中國站點的電影名單如下:《昨天、今天和明天》(英語)、《無拘無束的美國子孫》(英語)、《一個人的豐收》(英語)、《花園中的清新》(英語)、《中士日記》(英語)、《農場之春》(英語)、《農場之夏》(英語)、《農場之秋》(英語)、《農場之冬》(英語)、《美國選擇了杜魯門》(漢語、維吾爾語)、《杜魯門總統就職典禮》(漢語、維吾爾語)、《大眾科學》(漢語)、《國會圖書館》(粵語)、《新聞雜志第10期》(漢語、維吾爾語)、《新聞雜志第11期》(維吾爾語)、《首都故事》(維吾爾語)。這16部電影共有77個拷貝,其中《美國選擇了杜魯門》就有10個拷貝,《杜魯門總統就職典禮》則有22個拷貝,其他電影則幾乎是一部電影只有一個拷貝。⑥Shanghai USIS-USIE Central Office Report for March 1949,April 26,1949,NACP.從以上信息不難看出美國新聞處電影播放的思路:把關于美國政治的信息“混在”科教文化電影和故事片中重點“推介”。這77個拷貝發(fā)往除沈陽外的其他新聞處站點以及香港領事館,共計11個城市。其中上海得到最多的10個拷貝,香港得到2個拷貝,而身處解放區(qū)的北平新聞處和天津新聞處分別收到5個和4個拷貝,屬平均水平。⑦Ibid.能夠在解放區(qū)宣傳美國的文化甚至政治內容顯然是美國新聞處比較得意的宣傳成就之一,被美國新聞處主任稱為整個在華電影播放項目中“最有意義的進展”。⑧Shanghai USIS-USIE Central Office Report for April 1949,June 1,1949,RG 59,Central Decimal Files 1945-1949,811.20200(D),Box 4567,811.20200(D)/6-149,NACP.
美國新聞處也照常在戶外布置海報和圖片展覽供人們觀看,基本上是文化、經濟和科技方面的內容。如北平和天津在1949年3月就進行了以下海報展覽:《美國農村代理商》、《美國鐵路》、《新聞制作》、《火箭幫助升空》、《豬瘟》。⑨Shanghai USIS-USIE Central Office Report for March 1949,April 26,1949,NACP.另外,美國宣傳官員認為一些圖片展非常適合“在中共控制區(qū)扮演重要角色”:《喬治·華盛頓紀念日》、《高速公路》、《法院一日》、《交通安全》、《電視》。⑩Shanghai USIS-USIE Central Office Report for April 1949,June 1,1949,NACP.當然,在這些展覽中會有非常隱蔽的“軟釘子”。如《新聞制作》海報展介紹的是如何搜集和發(fā)布新聞,這個展覽的主要目的,用宣傳官員的話講就是引起人們對于中共在“竹幕”背后施行新聞封鎖的注意。①Shanghai USIS-USIE Central Office Report for March 1949,April 26,1949,NACP.更有甚者,在解放軍進入北平之時,《杜魯門總統的人生》居然還在街頭展覽。②Shanghai USIS- USIE Central Office Report for January 1949,March 18,1949,RG 59,Central Decimal Files 1945 -1949,811.20200(D),Box 4567,811.20200(D)/3-1849,NACP.
美國新聞處還在解放區(qū)散發(fā)宣傳小冊子和雜志。據北平美國新聞處報告,最受歡迎的是《美國地圖》,共向來新聞處圖書館的學生散發(fā)了1171張,該報告指出:“對這些印刷品的持續(xù)需求說明應該建立一個關于美國基本信息的材料庫以便在中國散發(fā),而且在中共禁止美國新聞處播送熱點新聞和帶有明顯政治弦外之音的新聞的情況下,這么做特別有意義”。③Peiping USIS-USIE Report for May 1949,RG 59,Central Decimal Files 1945-1949,811.20200(D),Box 4567,811.20200(D)/5-3049,NACP.
與此同時,在國統區(qū)的美國宣傳則呈現另外一番景象,由于沒有限制,美國新聞處得以完全施展其宣傳手段來達到目的。就電影播放、海報展覽、圖書借閱等等活動來說,國統區(qū)和解放區(qū)沒有太大差別。但有兩方面的活動可以在國統區(qū)進行,而在解放區(qū)是不被允許的,分別是新聞發(fā)布 (美國政策宣傳)和反蘇宣傳。
與解放區(qū)宣傳活動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國統區(qū)的美國新聞處具有發(fā)布新聞的權力,在整個1949年,美國新聞處在國統區(qū)的新聞發(fā)布、尤其是國際新聞的發(fā)布方面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可以說,美國新聞處是國統區(qū)最主要的新聞來源之一和覆蓋面最大的新聞機構之一。
由于內戰(zhàn),中國國內通訊混亂,而依靠海外直接電傳新聞、享受美國外交機構安全待遇的美國新聞處卻可以很大程度上規(guī)避內戰(zhàn)造成的負面影響,成為國統區(qū)新聞的主要來源之一。④Shanghai USIS-USIE Central Office Report for February 1949,March 21,1949,NACP.美國新聞處甚至比國民政府的官方通訊社還要有優(yōu)勢。1949年2月,國民黨政府的中央通訊社面臨緊迫的內戰(zhàn)形勢尚需從南京遷往廣州,但美國新聞處卻可以安穩(wěn)地留在當地,據稱內地嚴重依賴其新聞發(fā)布,所以美國新聞處也就成為“內地新聞服務的支點”。⑤Ibid.
國民黨政府在國統區(qū)施以嚴厲的新聞管制,也給了美國新聞處以“可乘之機”。重慶的情況特別明顯,不僅中央通訊社限制自身的新聞產量,⑥USIS Chunking Report for May 1949,June 28,1949,RG 59,Central Decimal Files 1945 - 1949,811.20200(D),Box 4567,811.20200(D)/6-2849,NACP.當地政府也禁止報紙從香港轉載消息,⑦USIS Chungking Report for June 1949,July 25,1949,NACP.而且當地報紙還被施以嚴厲的新聞審查,不得刊載解放區(qū)的一切消息、不得貶損國民政府領袖等等,所以當地媒體只能登載一些“安全”的文化信息。這導致信息渠道嚴重受限,只能依靠美國新聞處的消息。⑧USIS Chungking Report for July 1949,August 11,1949,RG 59,Central Decimal Files 1945-1949,811.20200(D),Box 4567,811.20200(D)/8-1149,NACP.甚至中央通訊社這一民國時期中國官方的通訊機構和最大的新聞社,尚需逐字轉載美國新聞處的國際新聞,以至于國內報人評論道,“現在的情況和以前相比正好相反,美國新聞處比中央社早一天發(fā)布新消息”。⑨USIS Chungking Report for June 1949,July 25,1949,NACP.
我國現行瑕疵婚姻制度,包括無效婚姻制度、可撤銷婚姻制度、撤銷結婚登記制度。俄羅斯采取無效婚姻制度一元制,二者結構上有差異。
當時美國的廣播新聞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美國新聞處在國統區(qū)的報紙上登載廣告來大力宣傳美國之音以增加收聽人數,并利用多種方式組織美國之音節(jié)目在當地電臺的重播。⑩USIS Chunking Report for May 1949,June 28,1949,RG 59,Central Decimal Files 1945 - 1949,811.20200(D),Box 4567,811.20200(D)/6-2849,NACP;USIS Chungking Report for June 1949,July 25,1949,NACP.當消息來源受到限制的時候,有些國統區(qū)的中國報紙確實是靠美國廣播來獲得新聞。如蘭州最重要的報紙《西北每日新聞》即依靠收聽美國之音的漢語廣播來報道國際新聞和美國的消息,①USIS Chungking Report for July 1949,August 11,1949,NACP.《西北每日新聞》是Northeast Daily News的英文直譯。重慶的《新民報》 (Hsin Min Pao)和《大眾晚報》也把美國之音提供的消息作為其國際版面最為重要的和不可或缺的消息來源。②USIS Chungking Report for August 1949,September 6,1949,RG 59,Central Decimal Files 1945 -1949,811.20200(D),Box 4567,811.20200(D)/9-649,NACP;《大眾晚報》是Masses Evening News的直譯。
作為宣傳機構,美國新聞處最關心的還不是其所發(fā)布的新聞數量,而是它的新聞能為更多的人所閱讀。美國新聞處通常用“新聞使用率”(use percentage)來說明新聞發(fā)布的覆蓋面,基本的含義是使用美國新聞處發(fā)布消息的報紙數量占當地報紙數量總數的比例,新聞處認為這也可以用來代表在美國新聞所處覆蓋地區(qū)其新聞能觸及讀者的比例。③Shanghai USIS-USIE Central Office Report for February 1949,March 21,1949,NACP.由于掌握的統計數字不全,我們只能看到1949年部分時間段的新聞使用率情況,其中中西部最高,重慶轄區(qū)8個月的新聞使用率平均值達到30.1%,漢口轄區(qū)5個月的新聞使用率平均值更是高達31.8%;廣州轄區(qū)的數字比較低,6個月的平均值只有7.4%;從全國平均值來看,在1949年半年中新聞使用率達到19.5%。④重慶美國新聞處新聞使用率的統計數字分別是1-2月、4-8月、10月的統計數字的平均值;漢口方面是1-5月的統計數字平均值;廣州方面是1月、3-7月的統計數字平均值;全國方面是1-4月、10月、11月的統計數字平均值。相關檔案參見上述各地美國新聞處和中國 (中央)美國新聞處的月度報告,RG 59,Central Decimal Files 1945-1949,811.20200(D),Box 4567,NACP.美國新聞處在全中國的新聞平均覆蓋率接近五分之一,在中西部的重慶和武漢轄區(qū),覆蓋率甚至達到近三成。
利用上述國際新聞來源方面的“準壟斷”和新聞覆蓋面大的優(yōu)勢,美國新聞處積極展開政治宣傳。筆者在此引用1949年內三個時間段 (3月、7月和10月)的新聞發(fā)布情況,希望可以全面地說明美國在華新聞發(fā)布的一些特征。
1949年3月美國新聞處在華發(fā)布的最受關注的十三條新聞如下:⑤Shanghai USIS-USIE Central Office Report for March 1949,April 26,1949,NACP.
大西洋條約文本公之于眾;參議員要求援華法案付諸行動;援華新法案可期——萊伯曼;大西洋條約會議臨近談判尾聲;對北平的新聞封鎖正在研究中;討論條約簽署的安排;艾奇遜說北大西洋條約內容可能被公布;艾奇遜告訴新聞工作者條約為和平而啟動;賴伊期待四到六周的聯合國大會會期;美國媒體評論中國;國會小組研究對華援助計劃;艾奇遜與參議員委員會討論中國問題;中國官員就任聯合國委員會主席職務。
1949年7月重慶美國新聞處在華發(fā)布的最受關注的十條新聞如下:⑥USIS Chungking Report for July 1949,August 11,1949,NACP.
第五家美國新聞處 (南京)被中共關閉;美國抗議關閉在華美國新聞處;美國就副總領事在上海被捕一事提出抗議;國務院收到上海事件的報告;(美國)提醒在中國南部的美國人撤離;北約記者招待會;美國回應中國關閉港口的照會;正在仔細研究美中貿易事宜;美國感覺締結太平洋聯盟還未成熟;關于中國話題的美國社論。
1949年10月美國新聞處在華發(fā)布的最受關注的七條新聞如下:⑦USIS-China Central Office Report for October 1949,November 18,1949,RG 59,Central Decimal Files 1945 -1949,811.20200(D),Box 4567,811.20200(D)/11-1849,NACP.
安理會期待本周就朝鮮半島問題表決;杰賽普 (Jessup)遠東之旅還未最后決定;維辛斯基友好地給艾奇遜打了電話;安理會成員取得了協商一致;國會下撥國家防衛(wèi)資金;美國計劃不改變金價;美國共產黨領導人被判刑。
除了發(fā)布消息之外,美國新聞處每月都發(fā)布一些時政評論和背景介紹的專題文章,題材要比新聞廣泛一些。以下是1948年底-1949年3月被中國媒體轉載次數最多的六篇專題文章的題目:《艾森豪威爾,哥倫比亞大學校長》;《美國大選影響對對華政策》;《美國政治體制的力量》;《美國的圣誕節(jié)》;《電影〈X射線〉》;《原子博士》。⑧Shanghai USIS-USIE Central Office Report for March 1949,April 26,1949,NACP.再來看1949年5月被當地媒體登載的、重慶美國新聞處發(fā)布的專題文章題目:《美國保持基本政策,但要轉變策略》;《美國參議院如何立法》;《美國參議院——人民公仆》;《橄欖球俱樂部》;《蘇聯在鐵幕后加緊思想控制》;《柏林空運》;《美國工業(yè)化民主的發(fā)展》;《美國經濟前景》;《遠東的蘇聯鐵幕》;《報紙說信口胡說是危險的》。①USIS Chunking Report for May 1949,June 28,1949,NACP.
作為美國的國家宣傳機構,新聞處的作用絕不是簡簡單單地傳達消息,而是有目的、有選擇性地向中國讀者提供“用美國觀點解讀的新聞”。②Shanghai USIS-USIE Central Office Report for February 1949,March 21,1949,NACP.通過上引材料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美國新聞處在華發(fā)布的新聞和新聞評論類專題文章精準地覆蓋了當時美國對華宣傳的三個目標:宣傳美國政策、“美國方式”和“反蘇”。這三類內容的比例是依次遞減的:以宣傳美國政策為主,宣傳“美國方式”為輔,“反蘇”內容比例相對較小。
受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指示,美國新聞處也在國統區(qū)進行活躍的“反蘇”宣傳。在1949年美國新聞處各種宣傳媒體中,“反蘇”宣傳的內容和活動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類是關于蘇聯在中國的帝國主義圖謀。這是國家安全委員會層面上制訂的、美國最重要的一項反蘇宣傳內容。在國家安全委員會第34/2號文件的執(zhí)行文件中交代“已經通過美國之音廣播和美國新聞處的各項活動、采取了所能采取的每一項努力,來強調蘇聯在中國的帝國主義圖謀和蘇聯在滿洲、新疆和內蒙的行為給中國造成的威脅”、③Implementation of NSC 34/2,April 4,1949,RG 59,Central Decimal Files 1945 - 1949,711.93,Box 3400,711.93/4 - 449,NACP.“試圖在中蘇之間打入楔子……摧毀俄國是民族主義的提倡者和保護者這一謊言”。④Implementation of NSC 34/2,August 19,1949,RG 59,Central Decimal Files 1945-1949,711.93,Box 3400,711.93/8-1949,NACP.
第二類是關于蘇聯共產主義與西方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的對比?!懊绹侣勌幚酶鞣N媒體并加大力度來告訴 (中國人民)美國的故事和相比蘇聯共產主義我們的民主的好處”。⑤Shanghai USIS-USIE Central Office Report for February 1949,March 21,1949,NACP.1949年10月臺北美國新聞處制作的廣播節(jié)目中有如下對比:“民主:依靠智慧治理;共產主義:愚民的奴隸制”、“民主:勞工福利;共產主義:斯達漢諾夫式的工作量”、⑥斯達漢諾夫是蘇聯挖煤工人、勞動英雄。1935年8月31日,斯達漢諾夫在一班工作時間內采煤102噸,超過普通采煤定額13倍?!懊裰?互相幫助;共產主義:俄國自己幫助自己”。⑦USIS-China Central Office Report for October 1949,November 18,1949,NACP.
第三類是關于蘇聯在國際事務上的劣跡。如宣傳蘇聯在鐵幕背后對于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的鎮(zhèn)壓;⑧Shanghai USIS-USIE Central Office Report for February 1949,March 21,1949,NACP.美國新聞處還在1949年10月印刷了2萬份名為《蘇聯違反條約義務的記錄》的宣傳小冊子。⑨USIS-China Central Office Report for October 1949,November 18,1949,NACP.
如此看來,美國“反蘇”宣傳的內容和活動都不算少,但正像新聞宣傳所體現出來的,“反蘇”宣傳的內容和對美國政策、“美國方式”的宣傳比起來占的比例不大,而且在美國新聞處的各種媒體中均是如此。這很大程度上是美國宣傳部門的有意安排,是一種“反蘇”宣傳的策略。其主要的原因在于,美國新聞處和美國之音畢竟都是代表美國政府的公開的宣傳機構,所傳達的消息和立場都代表美國政府的立場和觀點,而在美國宣傳官員看來,這些機構的主要任務應該以正面宣傳自身(“揚美”)為主,而不應過多地攻擊敵人(“反蘇”)。這主要是出于宣傳效果的一種考慮,國家的公開宣傳機構應該是像通訊社一樣在播送“新聞”和“事實”、進行客觀中立的評論,過多地攻擊敵人的負面宣傳會破壞“客觀中立”的感覺。所以,美國之音等公開宣傳機構的方針是,把“徹底的反蘇反共的內容 (與正面宣傳美國內容的)比例設計得恰到好處,低到足以保證我們的信譽,高到足以激起我們想要達到的目標聽眾的那種 (反共)意識”。⑩Memorandum,Butterworth to Rusk,December 16,1949,RG 59,Central Decimal Files 1945 - 1949,811.20293,Box 4589,811.20293/11-749,NACP.這是在尋求一種“反蘇”和“揚美”內容之間微妙的平衡,看起來這種“反蘇”內容的比例是美國宣傳官員有意安排的結果,體現了一種隱蔽性極強、在不知不覺中起作用 (subtle)的宣傳策略。
然而,國務院的“高層領導”卻不認為這種“反蘇小比例”的策略是最好的選擇,他們強烈建議加大“隱蔽”宣傳 (covert propaganda)——政府以非政府媒體甚至非本國媒體的名義開展的、掩蓋政治宣傳目的的宣傳活動——這一手段的使用力度,以使美國新聞處這樣一個公開的宣傳機構也可以更加隱蔽和自由地進行“反蘇”宣傳活動。1949年10月,在美國國務院內部由政策規(guī)劃司司長喬治·凱南牽頭,就在華進行隱蔽宣傳問題進行了專門討論,突出兩點建議:第一,維持公開宣傳手段規(guī)模不變,增加隱蔽宣傳手段的使用;第二,用隱蔽方法進行“反蘇”宣傳、用公開方法進行“揚美”宣傳。①U.S.Propaganda to China:Allocation of Responsibilities Between Overt and Covert Operations,October 10,1949,NACP.
負責駐華美國新聞處宣傳政策規(guī)劃的國務院遠東司對第二個建議持有保留意見,但完全接受第一個建議中增加使用隱蔽宣傳手段的部分。②Memorandum,Butterworth to Rusk,December 16,1949,NACP.其實,主要進行公開宣傳的美國新聞處此時已經開始使用一些隱蔽手段了。比如,1949年10月美國新聞處組織撰寫了33篇專題文章,翻譯成中文之后寄送到內地和香港媒體,當地雜志進行了轉載,反響相當不錯。宣傳官員評估到:“主要是因為這些文章并不是以美國政府的名義、而是以媒體專欄文章署名作者的名義發(fā)表的”。③USIS-China Central Office Report for October 1949,November 18,1949,NACP.而到了1949年底,增加使用隱蔽手段已經成為了對華宣傳的“硬性任務”、被正式寫入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政策文件 (NSC 48/2)中。④NSC 48/2,December 30,1949,CK3100353719,DDRS.
1949年6月30日,毛澤東發(fā)表《論人民民主專政》,宣布了親蘇反美的“一邊倒”政策,同日,他正式批準禁止美國新聞處在華的活動。7月中旬前后,北平、天津、漢口、上海、南京的5家新聞處正式關閉,這時美國新聞處在華只剩下廣州、迪化、重慶、昆明和臺北5處站點了,美國的宣傳機構在華經歷了“不可避免的低潮”。⑤USIS-China Central Office Report for November 1949,December 17,1949,NACP.面對毛澤東鮮明的外交姿態(tài)和國民黨勢力在華的迅速消亡,美國政府意識到其外交機構包括宣傳部門繼續(xù)留在國統區(qū)意義已經不大。于是便在8月把四個月前剛剛從上海遷往廣州的美國新聞處總部再次遷至香港,隨后又于當月主動關閉了廣州和迪化的美國新聞處,并在11月關閉了重慶和昆明的美國新聞處。至此,美國政府設在中國大陸的10家宣傳站點和總部已經全部關閉,只保留了香港和臺北兩個站點,“從沈陽到昆明、從上海到迪化向四億中國人講述美國故事”的美國新聞處最終“輸掉了這場 (宣傳)戰(zhàn)役”。⑥Ibid.美國新聞處在中國大陸進行的宣傳活動至此也全部終結。
1945-1949年是美國對華宣傳的重要時期之一。自1942年美國開展對華宣傳直到中美1979年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在這近40年的時間中,1945-1949年是美國唯一能夠在中國全境實施宣傳的時期。美國在華宣傳機構經歷了戰(zhàn)后初期重建和擴建,逐步形成了覆蓋全中國的宣傳網絡,并在國統區(qū)和解放區(qū)都展開了諸多宣傳活動,最后由于政治形勢劇變而被迫完全撤出了中國大陸。這一時期既是美國長久以來向中國“傳播美國夢”和“推銷美國方式”的繼續(xù),同時也經歷了美國對華宣傳從“揚美”到“揚美反蘇”的巨大轉變。這一轉變無疑是冷戰(zhàn)興起的直接結果。伴隨著美蘇對抗的加劇,離間中蘇關系這一更加急迫的國家安全與戰(zhàn)略目標開始和樹立美國形象的長遠目標并重,阻止中蘇接近、爭取“親美反蘇”民意的冷戰(zhàn)宣傳新實踐,開始變得和在中國輸出美國文化、進行“揚美”宣傳的“外交傳統”同樣重要。冷戰(zhàn)的到來還改變了美國對華宣傳手段,即在公開宣傳中逐漸加入了更多的隱蔽手段,宣傳主題除正面宣傳自己之外還增加了更多的丑化對手的內容。
隨著中美敵對狀態(tài)的形成和東亞冷戰(zhàn)的到來,美國以離間中蘇關系為目標的“反蘇”宣傳逐漸轉變?yōu)獒槍ζ鋪喼拮畲罄鋺?zhàn)敵人的“反中共”心理宣傳戰(zhàn),隱蔽手段的應用最終也遠遠多于公開的宣傳活動。盡管“失去了中國”,美國仍以香港和臺北的站點為中心重組其對華宣傳機構,并在大陸以外找到新的宣傳對象——東南亞的海外華人群體。從這個意義上講,1945-1949年間新聞處在華的宣傳活動,為日后美國在亞洲規(guī)模浩大且更為激烈的反對“紅色中國”的宣傳運動和心理戰(zhàn)做了“熱身”并由此拉開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