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凌劍
(中國政法大學 刑事司法學院,北京 海淀 100088)
社區(qū)矯正場所之現狀及反思
陳凌劍
(中國政法大學 刑事司法學院,北京 海淀 100088)
我國的社區(qū)矯正制度已經正式實施,相應的《社區(qū)矯正實施辦法》也已經頒布。但是由于實施社區(qū)矯正場所的不確定,出現了直接在社區(qū)進行矯正與“中途之家”進行間接矯正兩種模式,各省市之間矯正的模式有較大的差異?;趯徢罢{查制度的缺陷、矯正模式與刑罰個別化的裂痕等因素,在實踐中需要兩種模式并用,通過對不同犯罪性質的劃分以及對被矯治者的具體分析來決定采用何種模式,此外還要結合社會組織的與公眾的參與才能真正實現被矯治者重新融入社會,實現預期效應。
社區(qū)矯正;直接社區(qū)矯正;“中途之家”模式
《刑法修正案(八)》正式將社區(qū)矯正制度規(guī)定于法條之中,是行刑社會化的一次重大突破。而對于社區(qū)矯正制度,其設立是符合國際刑罰制度的變化趨勢的立法選擇。2012年1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頒布《社區(qū)矯正實施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對社區(qū)矯正進行詳細的說明?!掇k法》第4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監(jiān)獄對擬適用社區(qū)矯正的被告人、罪犯,需要調查其對所居住社區(qū)影響的,可以委托縣級司法行政機關進行調查評估。受委托的司法行政機關應當根據委托機關的要求,對被告人或者罪犯的居所情況、家庭和社會關系、一貫表現、犯罪行為的后果和影響、居住地村(居)民委員會和被害人意見、擬禁止的事項等進行調查了解,形成評估意見,及時提交委托機關?!睂M使用社區(qū)矯正的被告人、罪犯實行審前調查制度,一方面是對擬實施者自身改造效應進行預判,另一方面,多方調查也體現出立法者對社會效應的關懷。但與國外相比,我國實行社區(qū)矯正時間較短,仍存在諸多不足。文章以社區(qū)矯正場所為分析對象,擬借鑒國外經驗,參照本國國情,以完善我國的社區(qū)矯正制度。
社區(qū)矯正(Community correction),有的國家稱之為“社區(qū)矯治”。它是一種不使罪犯與社會隔離并利用社區(qū)資源教育改造罪犯的方法,是所有在社區(qū)環(huán)境中管理教育罪犯方式的總稱。我國的“社區(qū)矯正”起步較晚,是與監(jiān)禁矯正相對的行刑方式,是指將符合社區(qū)矯正條件的罪犯置于社區(qū)內,由專門的國家機關,在相關社會團體和民間組織以及社會志愿者的協助下,在判決、裁定或決定確定的期限內,針對罪行較輕的犯罪人,通過教育引導,促使其積極融入社會的一種特殊預防措施。刑法學界對我國實行社區(qū)矯正制度基本持肯定態(tài)度,理由主要有:其一,我國的刑罰目的是懲罰與改造相結合,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刑罰執(zhí)行制度始終以改造人為目的。其二,符合我國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1]其三,我國現存的緩刑、假釋制度等為實施社區(qū)矯正提供了法律基礎。其四,我國監(jiān)獄人數不斷上升的現實問題基礎。其五,符合國際行刑社會化潮流。因此,社區(qū)矯正的合目的性已經毋庸置疑。由于社區(qū)矯正需要對特殊預防效應與社會效應雙重考慮,因此針對擬使用矯正的人員為其選擇具有針對性的矯正方案才能實現矯正效應最大化,這同時也是刑罰個別化在社區(qū)矯正中的體現。
(一)我國社區(qū)矯正場所現狀
各地在實施過程中,既存在著直接在社區(qū)進行矯正的模式,如河北、山東等地;同時也存在著通過“中途之家”的矯正模式,如北京的“陽光中途之家”、江蘇的“矯正管理教育服務中心”。《辦法》的頒布并未明確指定實行社區(qū)矯正的具體場所,只是規(guī)定了實行矯正的程序與雙方責任,因此在具體的場所選擇中各省市可以結合本省具體情況來選擇直接矯正或者“中途之家”形式矯正。但無論何種模式,當地都會設立“社區(qū)矯正管理中心”對矯正人員進行定期教育、培訓和心理輔導。但是我國仍然是處于以政府為主導的社區(qū)矯正模式,缺乏與社會的雙向互動,而是由社會將被矯治者強制“嵌入”居民社會的一個異物。
(二)國外社區(qū)矯正場所
外國在社區(qū)矯正研究方面已經走得很遠,也積累了許多實踐經驗??偨Y其矯正模式,較為典型的有:日本的“中途之家”模式,美國的多元化管理模式,德國的行為監(jiān)督模式等,都能為我國社區(qū)矯正制度的完善提供良好的借鑒。按照實施場所區(qū)分,國外社區(qū)矯正場所基本也分為直接矯正與“中途之家”兩種模式,但是國外的“中途之家”模式更為發(fā)達。在美國,一方面,由政府設立的“中途之家”與私人經營的矯正機構以及宗教團體、社會公益機構等針對不同形式犯罪而存在的社會組織并存。另一方面,社區(qū)矯正機構還存在著居住的社區(qū)矯正機構與非居住社區(qū)矯正機構兩種模式。而對于直接社區(qū)矯正的情況一般適用于少年犯,是基于對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的考慮,讓其在父母監(jiān)護下成長,這在美國也被稱作“家庭矯正模式”。日本對獄外矯正稱為社會內處遇,是指不將犯罪人收容于設施之內,而讓其在社會上一邊生活,一邊用指導、援助等方式使其改過自新的措施。[2]日本實行獄外矯正的重要特點是“官民協作,以民為主”。政府招募大量的志愿者,通過與民間組織積極合作來實行矯正。對于矯正的場所選擇并非矯正的重點,重點在于日本正在努力實現一種以政府提供平臺,志愿者、社會組織積極幫助,被矯治者與社區(qū)雙方積極互動的模式。在矯正場所的選擇上,加拿大、英國等西方國家都是采用多種模式進行矯正的國家,社區(qū)直接矯正與“中途之家”并存,對于矯正的具體方法則根據本國國情和被矯治者的情況區(qū)別對待。
(一)審前調查制度的缺陷
《辦法》第4條規(guī)定:“受委托的司法行政機關應當根據委托機關的要求,……等進行調查了解,形成評估意見,及時提交委托機關?!边@里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對社區(qū)居民進行調查所針對的僅僅是需要進行直接社區(qū)矯正的模式。二是立法中同樣并未明確規(guī)定調查結果對適用社區(qū)矯正與否是適用評分制還是一票否決制。[3]居民調查前置是審前調查的關鍵,若社區(qū)居民的接受程度很低,則矯正的效果便會大打折扣。按照《辦法》的規(guī)定,若社區(qū)居民反對在社區(qū)內進行矯正,這是否決實行社區(qū)矯正的一個因素,這同社區(qū)矯正所體現的精神相違背。社區(qū)矯正應是由多種矯正模式構成的,直接社區(qū)矯正只是其中的一個方式。因此,應該將居民調查前置單獨作為直接矯正的一個考量因素,而非決定是否適用社區(qū)矯正的因素。
(二)矯正模式與刑罰個別化仍存裂痕
刑罰個別化的基本內容是在具體運用刑罰處罰時,要根據犯罪者的個人情況,有針對性地適用相應的刑罰,以期教育改造罪犯,實現刑罰特殊預防的目的。[4]實行社區(qū)矯正就是刑罰個別化的體現,但是在實施社區(qū)矯正中同樣需要實現刑罰個別化。既要考慮不同犯罪在實施社區(qū)矯正過程中的區(qū)別,又要區(qū)分同種犯罪被矯正者的具體情況。此外還要對不同社區(qū)的容納程度進行考察以確定實施矯正的具體模式。[5]而目前的社區(qū)矯正與刑罰個別化在場所的選擇上仍有待深入考慮。
1.被矯正者之間具有差異性。實行社區(qū)矯正的范圍主要包括五種情況,而在所犯罪行之中,罪與罪之間的社會危害性不盡相同,更具體一點,每個犯罪分子其犯罪的動機、目的,主觀惡意也具有較強差異。我們將其置于一套概括的社區(qū)矯正模式中而不加區(qū)分必然將使矯正效果大大折扣。我們在實施社區(qū)矯正的時候不但要在實施之前考慮被矯正者的客觀主觀方面,同時更要有一套制度的劃分,對于不同的犯罪實施不同的矯正模式?!掇k法》中的審前調查制度對擬適用者的家庭和社會關系、一貫表現、犯罪行為的后果和影響進行調查,體現出立法者對這方面的關注,但是還不盡完善。
2.社區(qū)矯正模式較為單一。對于社區(qū)矯正而言,主要需要考慮兩點變量:一是不同地區(qū)由于地域文化差異,會導致對社區(qū)矯正的接納程度有很大差異。我國司法行政機關主導分地區(qū)試點實行社區(qū)矯正,但是從整體來看,基本上是采取相類似的模式,特別是通常以市、縣為單位實行“一刀切”,下級司法部門、行政部門盲目跟風。很可在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就是這個小區(qū)對社區(qū)矯正很排斥,但是由于政策導向使得其不得不接受。由此帶來的作用反而很可能是相反的,被矯正者不但沒有在小區(qū)內重新獲得社會認同,反而可能被孤立,從而引發(fā)心理危機,社區(qū)矯正甚至造成反效果。二是各罪之間在社區(qū)接受程度各不相同。不僅在適用范圍上,如假釋與保外就醫(yī)等之間的接納程度不一樣,具體到各類罪之間,故意傷害與盜竊罪納程度也不盡相同,即使是同一罪,由于犯罪人的主觀動機、目的以及犯罪人的具體背景不一樣,也會造成接納程度不同。而現存的模式很少講不通的情況區(qū)分對來,而是統(tǒng)一實行直接矯正或者間接矯正,有失偏頗。
3.以政府為主導的效果較差。社區(qū)矯正的直接目的是促使被矯治者重新回歸社會,旨在因犯罪行為引起的被害人、被告人和社區(qū)創(chuàng)傷,恢復原有的、和諧的社會關系和秩序。因此實施社區(qū)矯正并非是一項司法政策,同樣是一項社會政策。社區(qū)矯正實質體現的是“恢復性司法”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恢復被侵害的法益,包括對被害人的補償、消除對社區(qū)的不良影響;另一方面是恢復被矯正者與社區(qū)、被害人的原有關系,恢復其作為社會中人的個體功能。因此,社區(qū)矯正是一個多方互動的結果。目前,雖然我國招募大量志愿者與社區(qū)工作者,但是仍然缺乏社會組織與社區(qū)的積極互動。
我國社區(qū)矯正場所目前包括直接社區(qū)矯正模式與“中途之間”間接矯正模式兩種,完善我國的社區(qū)矯正就要以這兩種模式為基礎來構建。
(一)實行直接與間接相結合的矯正模式
直接社區(qū)矯正針對的是被矯正者社區(qū)接受程度較高的情況。只有在被矯治者能夠平穩(wěn)的融入社區(qū)之中,才能順利的實現矯正效果。對于直接矯正的情況,法定犯罪如逃稅罪、偽造公司印章罪是很容易被接納的,因為此類犯罪危害的法益與社區(qū)無直接關系,犯此類的罪的被矯正者適合直接矯正。而對于盜竊、故意傷害、搶劫等侵害公民生命、健康、財產權利的犯罪,雖然被侵害的對象可能不是矯正社區(qū),但是此類犯罪的社區(qū)接納程度必定很低,因此不宜直接適用直接矯正,而應該考慮“中途之家”模式進行間接矯正。因此,在審前調查前就行該存在兩種矯正模式,其中居民審查調查作為是否適用直接矯正的決定因素,而非是否適用社區(qū)矯正的決定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矯正模式應適用不同的矯正重點。對于直接矯正的被矯正者,由于其已經被接納程度較高,因此對其矯正的主要方面是使其認識錯誤,積極貢獻社會,而非融入社會的問題;對于實行間接矯正模式的被矯正者,矯正的重點是使其融入社會,再次成為社會中的個體。只有直接與間接相結合,才能實現有效的社區(qū)矯正。
(二)注重區(qū)分犯罪性質與矯正方法
在國外的社區(qū)矯正方法中,加拿大的“項目矯正模式”很具有啟發(fā)意義,其主要是針對心理進行矯治,經過20多年的修訂,已經形成了藥物濫用、暴力行為、生活技能等多方面內容的一系列矯治項目。[4]加拿大“項目矯正模式”為我國社區(qū)矯正提供了這樣一種思路:即需要對被矯正者從其入罪原因到如何消除惡習以及如和再次融入社會進行一套具有針對性的矯正方法。因此,有必要首先對被矯正者的犯罪性質進行區(qū)分,其次尋找其產生犯罪的原因,最后針對其性質與原因構建矯正方案。例如對于有暴力傾向的被矯正者,針對其矯正的方案就是如何消除其暴力傾向,而對于具有性犯罪傾向的被矯治者,如何成功抑制或是消除其這種病態(tài)心理傾向成為重點。這就要求從社會學、心理學、社會工作、犯罪學等多學科角度對被矯正者進行評估,才能制定合適的矯正計劃。因此,提倡建立專門的矯正評估以及治療機構,專門為被矯治者提供矯正方案。[6]
(三)鼓勵社會機構與公眾積極參與
社會機構與公眾的參與程度直接影響到矯正的效果,同時也體現出整個社會對犯罪者回歸社會所持的態(tài)度。若社會將幫助被矯正者回歸社會視為一種公益活動,則被矯治者是以一種弱勢群體的形象展現于社會,而非以威脅社會的“惡”形象而出現。日本存在大量的社會組織,它們一方面積極宣傳預防犯罪,另一方面積極幫助被矯治者重新融入社會。在市民社會不斷興起的當代,社會組織的力量不能小覷。[7]在此,政府部門要積極做好三方面工作:首先,積極宣傳、引導、鼓勵和支持社會公益組織參與到社區(qū)矯正工作之中,對成績突出機構或個人給予充分的肯定;其次,轉變對被矯治者的態(tài)度,在實施刑罰過程中更多關注被矯治者,因此在管理模式中究竟由何種組織為管理主體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最后,實行多種矯治方案,主要是要被矯治者積極參與公益勞動,與社會實現良性互動。
注釋:
[1] 高銘暄.社區(qū)矯正寫入刑法的重大意義[J].中國司法,2011(3):25-28.
[2] (日)大谷實.形勢政策學[M].黎 宏,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258.
[3] 尚 爭.論刑罰個別化[J].人民司法,2011(9):96-98.
[4] 石景軒,張 青.外國矯正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281.
[5] 余 華.推進我國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的立法建設——以貴州省違法犯罪青少年安置幫教問題為例[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2(4):25.
[6] 鮑藍天,曾 涌.社區(qū)矯正制度的經驗借鑒和立法趨勢[J].貴州警官職業(yè)學院學報,2011(3):47.
[7] 劉 楊.刑釋青少年社會再適應的影響因素及心理韌性的培養(yǎng)策略[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2(2):113.
[責任編輯鄧杰]
ReflectionontheStatusofCommunityCorrectionalInstitute
CHEN Ling-jian
(Criminal Judicature School of China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8, China)
China′s community correction system has been formally implemented, meanwhile theImplementationofCommunityCorrectionMeasureshas also been promulgated. However, due to the uncertainty of the implementation locations of community corrections, there are two modes: corrected directly in the community and corrected indirectly in the “Halfway House”. Modes of corrections among provinces and cities have large differences. These two modes should be retained. Through division of the different nature of the crime and specific analysis on those who are corrected, we can decide which mode to apply. In addition, only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public can those who have been corrected really re-integrated into the community, so as to achieve the desired effect.
community correction; directly correction; Halfway House System
2013-02-17
中國政法大學碩士研究生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社區(qū)矯正的居民調查前置制度調查報告與初步構建”(1111SSSJ33)
陳凌劍(1987—),男,河南鄭州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刑法研究。
D924
A
1674-5248(2013)04-00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