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政治到人性的歷史性變革——木齋古詩研究以人性為中心視角的意義

2013-04-12 13:45讓津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學報 2013年6期
關鍵詞:建安古詩學者

[法]波·讓津

(里昂高等師范學院中文系,法國里昂69007)

木齋先生的《古詩十九首與建安詩歌研究》已發(fā)表了四年,給學術研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嶄新之突破,擴展了對漢末魏晉時期的文學史的探索框架,這一點已經得到了許多國內學者的關注。①如龔斌《驚人之論精湛考索——關于木齋〈古詩十九首〉與建安詩歌研究的思考》,《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劉躍進《文學史研究的多種可能性——從木齋〈古詩十九首〉與建安詩歌研究說起》,《社會科學研究》,2010年02期;寧稼雨《木齋〈古詩十九首〉研究與古代敘事文學研究的更新思考》,《社會科學研究》,2010年02期;傅璇琮《〈古詩十九首〉研究的首次系統(tǒng)梳理和突破——評木齋的漢魏五言詩研究》,《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 02期等。如胡旭說:“木齋先生的探索,大大推進了相關研究?!庇终f:“不敢說所有人都能認同木齋先生相關研究的所有結論,但絕大多說人矚目于他的視角和研究方法,承認他在古詩和魏晉文學研究方面的嘗試和突破,是不爭之事實,這本身是對木齋先生學術研究的極大肯定?!保?]中國臺灣學者林登順說:“木齋先生對古詩十九首的創(chuàng)見,帶來古詩研究的新視野?!保?]不幸的是,木齋的這一頗有價值的學術作品在國外尚未引起了應得的共鳴,這也許是東西漢學界之間尚存在的一些隔閡所使然的。為了彌補這一空白,筆者讀了具有不可否認的闡發(fā)性的《古詩十九首與建安詩歌研究》之后,便打算將木齋作品的思想傳達到自己所熟悉的西方漢學界中。對深切希冀作中國與西方的橋梁的筆者而言,力圖增加中國與國外漢學界的相互理解與交流無疑是一個令人向往的使命。行文至此,讀者或許會問,木齋在《古詩十九首與建安詩歌研究》中所展現(xiàn)的嶄新的研究方法究竟何在?其實,木齋先生在別的學術報刊里已對自己的文學研究信條寄予概括,亦為之作了頗有說服力的聲明。②木齋《古詩十九首與建安詩歌研究反思》,《社會科學研究》2010年第2期,《古詩研究的多種可能性》,《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第3期等。正如木齋所寫道,新研究方法的關鍵就在于“從流變史的宏觀框架轉向思考與實證結合的方式,追求言必有據(jù),論必有證,量化分析、史料分析等”。[3]作者的這一要求主要體現(xiàn)在《古詩十九首與建安詩歌研究》中;就這一部作品的內容而言,究其實質,木齋對漢末與曹魏時代的詩歌給予一種規(guī)模比較小的審視與詮釋并且對其作者重新加以辨析與討論,依據(jù)可靠度相當高的記載,成功地證實“古詩十九首”作者的身份。③木齋《古詩十九首與建安詩歌研究》第十一至第十五章,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他的這一較系統(tǒng)性的探析雖則幾個學者對之已提出了質疑,迄今卻仍沒有被徹底反駁。

筆者本文所討論的是木齋的研究方法之根基,換言之其研究方法的最根本、最有哲學意義的原則 。若欲將之落實到現(xiàn)實的探討范疇內,必須把目光投向文本的深層涵義層面去,而非停留于膚淺及先入為主的觀念,這便是木齋的重大研究意義所在。筆者所企圖證明的是,在文學評析的過程中,木齋先生相當大膽地把古詩所展現(xiàn)出的個人性格與潛藏在作者潛意識的心里活動,比歷代學者對那一些文章所進行的帶著濃厚的政治色彩的詮釋更為重要。

上述的木齋古詩研究的新突破主要體現(xiàn)在:解讀一篇文章或考證其真?zhèn)危P鍵并不在于從政治角度去閱讀或者交代其現(xiàn)實政治背景——這種過分強調政治因素的理解模式大致是從漢代以來開始發(fā)展起來的,延續(xù)到二十世紀初,對歷代讀者與評論者的意識形態(tài)的形成起了深遠的影響。從漢代開始出現(xiàn)的政治性的詮釋在古文的接受與理解占有最高位置,恐怕是不可反對的史實。一篇文章絕對不能光從一個狹窄且非常有限定的層次-這里說的是政治層次-來解讀與欣賞,哪怕這是一首非常古老的詩。這是因為如此狹隘的閱讀方法帶著雙重的弊端:

首先,是抹消對文章的多元化閱讀,否定每一個讀者按照自己的體驗和感受來接受文本這一基本閱讀原則;一篇文章,雖則其原本的涵意分明與其撰寫背景密切相關,加之作者本身也有意識地賦予它一個特定的涵義,但是讀者不必非得從其創(chuàng)作現(xiàn)實歷史背景與作者的用意去閱讀。既然每個讀者有各自的心理結構與生活體驗,每個人也因此會對同一篇文章產生許多不一致的個人化的理解,而每個理解方式的支點起源于每個讀者所特有的精神結構。嚴格意義上來說,對一篇文章或是一部作品的完全正確的理解是不存在的,盡管這定論顯得比較夸張。就文學作品而言,雖則沒有不可否定的解讀,但我們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只要學者提出一個說服力較強的理解,后者也相應會得到了公認,因而被廣認為是唯一可以接受的解讀??墒沁@并不意味著其它的理解方式失之于荒誕,只是沒有博得普遍的認可或是沒有得以普及,也因此被邊緣化了。不過,那一些被遮蔽著的理解形態(tài)也并不因此而消失,反而還在不斷地為讀者與學者提供新穎的分析層次與研究視界,同時也可以豐富學者對古文的思考。這一命題,落實到現(xiàn)實的研究操作中,可以說凡是對古文的解讀方法往往以政治現(xiàn)實背景為核心,似乎不太重視其它分析視角,而后者便是前所述的未被公認的理解方式。其中最值得提及的是人性,即作家的個人體驗與感情。這一點,木齋先生在《古詩十九首與建安詩歌研究》重視無比,尤其是在分析曹植與甄后的戀情時,對情侶的創(chuàng)作活動提出了新的想法,簡直給讀者以耳目一新的感覺。①參見木齋《采遺芙蓉:曹植詩文中的愛情意象——兼論建安十六年對曹植的意義》,《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論〈洛神賦〉為曹植辯誣之作》,《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論〈古詩十九首〉與曹植的關系——兼論〈涉江采芙蓉〉為曹植建安十七年作》,《社會科學研究》,2009年04期,等等。

木齋的古詩研究,之所以能夠得出變革性的結論,就是因為他再不把目光只投向政治背景,反而力圖深入挖掘并再現(xiàn)其研究對象的復雜心理結構,包括政治,更包括情愛,從而在學術研究的領域,實現(xiàn)了從以政治為中心到人性為中心的歷史性變革。

史料記載曹植自言“年十歲余,誦讀詩、論及辭賦數(shù)十萬言”、“仆少小好為文章,迄至于今二十有五年矣”[4];從史載甄后“年九歲,喜書,視字轍識,數(shù)用諸兄筆硯。兄謂后言:‘汝當習女工。用書為學,當作女博士邪?’后答言:‘古者賢女,未有不學前世成敗,以為己誡。不知書,何由見之?’”[5]判斷甄后喜愛閱讀,文化底蘊豐富,為建安時期獨一無二的女詩人。兩者之間的戀情關系因此而有內在的基礎。但若想將這一論斷深入研究,勢必不得不攜帶一些帶著濃厚主觀色彩的想法加在里面。這里說的主觀的想法無不是學者-或是讀者-對一篇文章的感受以及基于這一感受所孕育出的想法。同時,這些想法,必須以史實來印證,經過嚴謹?shù)臓庌q與正理過程才可以將之當作名副其實的論據(jù)。值得注意的是,經過嚴密的驗證過程所得出的論據(jù),本來起源于學者的感受,而這一感受之所以在他腦海中得以展現(xiàn)的就會,是因為學者不再把作者視為一位屬于一個特定時期的高層面人物,而就從人性的角度出發(fā),試圖了解他特有的心理活動是通過怎樣的一個過程致他撰寫這一篇或那一篇的。

因此,這種研究方法,在文學分析的具體操作中,既不拋棄歷史記載又不徹底破除政治背景給學者提供的寶貴資料與信息,其主要特點就在于:以人性為主,以政治為輔。這是因為,從事分析一篇文章的學者在探析的過程中所擁有的余地是比較有限的,非得把一系列客觀因素考慮在內,否則其所獲得的成果就沒有任何學術價值。盡管如此,總的來講筆者堅信一位優(yōu)秀的學者是敢于大膽地脫離自古以來一直束縛著、限制著學術界的種種禁錮的人,而就漢學而言,最巨大的障礙恐怕莫過于以政治層次為核心的傳統(tǒng)詮釋模式。

其次,不少學者嚴重地忽略作者的心理結構與心理活動,而這兩層潛意識的心里層次則是構成作者的想象力和讓作者產生創(chuàng)作的需求與欲望的重要因素。這樣的分析自然會涉及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佛氏認為,“人格的核心是個人心靈內的事件,這將具有促動行為的力量。人們通常知道自己的這些動機;然而,另有些動機則是在潛意識(unconscious)的層面運作……”[6]在弗羅伊德看來,所有行為都是動機引發(fā)的。沒有機率或意外事件可能引起行為;所有舉動都是動機決定的。每一個人的行動都有它的起因和目的??v然以弗氏的理論無法完全做為文學創(chuàng)作唯一解讀途徑。精神分析理學的一些觀念已被從事文學研究的人視為有效的文學解析工具,因此筆者不妨將之引入到中國古代文學分析的框架里去。當然筆者的目的并不在于運用外來的精神分析理論來理解和解釋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筆者也并不輕視中國的傳統(tǒng)詮釋模式,其啟發(fā)能力何其高妙,對古典文章的理解起著必不可少的作用。但是,正因為這一些詮釋往往過分強調作品的政治背景以至于將之升華為唯一的有價值的閱讀標準,筆者認為,不得不從迄今還未受注意的意義層次去清楚地認識到古人藝術創(chuàng)作操作中的宗旨。誰讀了木齋先生的《古詩十九首與建安詩歌研究》之后都不難發(fā)現(xiàn),若想進行帶著如此鮮明的變革意味的研究,非得從人性做起;換言之,想擺脫于舊有的政治詮釋模式的限制,先應該注意到以作者的感情與心理活動為核心這一文學分析信條的效用。因此,此學術研究變革果然是可以用“以人為主”的原則來概括的。

借下文筆者要說明木齋先生如何運用這一新的學術觀念來取代他認為是不夠有說服力且過于政治化的對古詩之傳統(tǒng)闡明方法。木齋先生把魏晉南北朝詩歌看成是最切合其研究內在邏輯的田地,因此不懈努力地去耕耘。一個新的研究方法或多或少應該依據(jù)已有的理論才可以合理地構成與發(fā)展,這一定論是古今中外的任何學者都贊同的。因此,上所述的以人性取代政治背景為核心的文學剖析研究方法也不例外,具有明顯的心理學色彩。接著筆者想從木齋先生的研究方法所含有的心理學與精神分析學的涵義著手,用自己的理解來闡釋學者是如何兼用外來理論與中國的傳統(tǒng)詮釋方式去洞察古代作家的人格,進而深化其對作品的了解,并且有意義地提高我們對古詩的解讀能力。

簡單地說,木齋所提出的新的解讀方法,其關鍵原則是重視作者的感情趨向。一名作家,雖則其才思獨一無二,其文學創(chuàng)作水平像曹植或王粲一樣高,畢竟也是一個人。而每個人在一定程度上都為自己的情感所驅動,甚至有時候我們的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動作是出于一時的沖動而做的。如此無法控制的沖動,其根源何在?這個問題便是弗洛伊德一生試圖回答的,而他所得出的結論,若想概括,應說大部分的心理沖動都源自于人的性欲。當然,光用一句來總結弗洛伊德的研究之要義不太合理,可筆者不希望在此文發(fā)揮精神分析理論,而是想對木齋的研究法的理論支撐表達自己的一些看法。其實,這種以文學創(chuàng)作空間當成作者激情的發(fā)泄之處的假定,早就在悠久的文學傳統(tǒng)中得到了贊同。周作人在“文藝與道德”中對這一看法給予了解釋,也將之視為具有很強解讀功能的文學分析法。周氏寫道:“古代的狂宴都證明古人很聰明的承認,日常道德的實生活的約束有時應當放松,使他不至于因為過緊而破裂。我們沒有那狂宴了,但我們有藝術替代了他”“藝術的效果大抵在調弄我們機體內不用的纖維,因此使他們達到一種諧和的滿足之狀態(tài)”“藝術道德化之力,并不在他能夠造出我們經驗的一個怯弱的模擬品,卻在于他的超過我們經驗以外的能力,能夠滿足而且調和我們本性中不曾充足的活力”“情緒大抵也是一種肌肉作用,在許多少停頓狀態(tài)中的動作……從這一方面來看,藝術正是情緒的操練”。[7]他的這一想法,恰恰與筆者上所述的相合,即一名作家無論是古代人物或是現(xiàn)在的,其創(chuàng)作動機的最根本源頭就是情緒,而情緒的發(fā)泄是對一種外來的沖擊的非常個人化的表現(xiàn)方式。因此我們不難理解,從作者的人格與心理出發(fā)而對其作品加以剖析這么一個研究原則才是比較妥當?shù)慕庾x方法。這就說明在創(chuàng)作的現(xiàn)實過程當中,作者情緒的主觀因素比其所處于的歷史背景的可觀因素起著更重要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木齋先生從來沒有表明其研究法的理論根基究竟為何,原因在于他沒有自覺地賦予其對五言詩的考察一種特定、概念化的理論結構,這使他不落窠臼地開辟了新穎的研究視界。由此可見,木齋的這個或多或少含納著外來的思想影響的對古詩的檢討方式,并不算作是西方化的學術研究方法,而這正是其研究方法的巧妙之處:木齋先生以中國學者的身份撰寫一部有意無意地吸收了西方漢學家學術作品中有利于推動與鞏固自己的論證。作為學者,他懷著如此開放的心態(tài),同時一直沒有采用一種重西輕中的態(tài)度來處理古詩,確實是很可貴的。他之所以能夠成功地保持這一明智的立場并且以尖銳的眼光來研析古代文學作品,恐怕是因為他堅決拒絕將中國的傳統(tǒng)詮釋模式置于比西方式的文學剖析模式更重要的地位。因此我們不難理解,他藉著這種開放的精神把中西學術研究方法綰和在一起,進而不再囿于陳舊且頗具限制性的思維形態(tài)。

讀者或許會認為,筆者已超越了嚴格意義上的學術界討論的框架,把話題上升至政治層面去了,其實這個看法是有道理的。實際上,我們在談論中西的兩種對待古代之慣例與傳統(tǒng)的同時,自然而然會涉及到兩方之間的區(qū)別與一致。所以,筆者不妨借題發(fā)揮,表達對這一重大題目的卑微之見。若站在學術研究的立場來看,必須承認中國與西方在這一方面的關系,其發(fā)展仍處于初步階段。具體來講,問題之癥結何在?在于兩方的學術界之間嚴重缺少互動性的關聯(lián),換言之,兩方的學者一般不傾向于將對方的一些想法甚至研究突破移植在自己的研究之中,盡管對方的發(fā)現(xiàn)具有不可否認的價值。筆者對這一些隔膜所造成的負面后果感到十分遺憾。當然,中國與西方具有各自的學術傳統(tǒng),均有其各自的優(yōu)點與缺陷,而各自以前者見長,后者卻尚待彌補。筆者認為用對方的優(yōu)秀之處用來豐富自己的不足不但是一個合理、有效的解決方法,還是一個有助于促進中西學術界關聯(lián)的完善與鞏固的思維形態(tài)。若想將以上的定論落實到現(xiàn)實操作中,可以舉出個例子:

中國學術界對于古代文學作品的探索方法似乎深受古代學者的影響,導致今天的學者忽略值得考慮的研究取向以至于陷入從西方研究者的眼光來看是誤區(qū)。反過來說,一般的西方學者,因為古代文化修養(yǎng)沒有中國學者的那么深厚,其對古代文學史的把握與理解有時候很容易會出現(xiàn)問題。所以,按照筆者的這一簡單的推理,我們面對一篇古詩時,必須采用一種開放的態(tài)度以便把新穎的思維尺度引入到各自的思維模式中。這個理想的學術境界無疑是不容易達到的,已臻于之的學者確實不多,而筆者認為木齋便是其中的一位。所以,我讀了他的學術作品之后,覺得他是一名站在一種跨越國界的立場而立言的學者,而且他在文學研究的過程中如此重視人性的價值,使他提出的研究法獲得了一種普遍性的價值尺度。作為一名中國學者,他一方面繼承自己燦爛無比的學術傳統(tǒng),成功地保持其精髓,一方面也敢于對之給予反省以便提倡新的看法。木齋先生的研究法之所以給筆者帶來極強的震動,應該說是因為他很合理地把中西兩個學術研究模式的各自優(yōu)點想透,并且將之利用在自己的研究畛域中以便擴展自己的探索框架。

[1]胡旭.開創(chuàng)與回歸:木齋古詩研究的思考[J].瓊州學院學報,2013(3):20.

[2]林登順.木齋《古詩十九首》研究帶來新視野[J].瓊州學院學報,2013(4):18-20.

[3]木齋.古詩十九首與建安詩歌研究反思[J].社會科學研究,2010(2):54-66.

[4]趙幼文.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153.

[5][晉]陳壽.三國志:卷五[M].[宋]裴松之,注.簡體字本.北京:中華書局,1999:120.

[6]Sharon S.Brehm ,Saul Kassin,Steven Fein.社會心理學[M].王慶福,洪光遠,程淑華,等,譯.6版.臺北:雙葉書廊出版社,2006.

[7]周作人.自己的園地:文藝與道德[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1:88-90.

猜你喜歡
建安古詩學者
學者介紹
學者簡介
學者介紹
建安區(qū)
“擬古詩”之我見
品讀古詩
品讀古詩
品讀古詩
“可惜并州劉越石,不教橫槊建安中”谫識——從不合時宜楔入
學者介紹
理塘县| 丹江口市| 德清县| 新竹市| 辽宁省| 聊城市| 河源市| 绥宁县| 沭阳县| 同心县| 水富县| 南漳县| 平利县| 陆丰市| 潞城市| 武冈市| 台中市| 富源县| 宜兰市| 松江区| 齐河县| 雷波县| 岳普湖县| 柘城县| 渝北区| 当雄县| 清涧县| 碌曲县| 崇信县| 威远县| 鹤山市| 宿州市| 石家庄市| 九龙坡区| 九江县| 青川县| 吴桥县| 吉水县| 陆川县| 鄯善县| 吕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