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傲
(西南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重慶401120)
“人本”語境下少數民族的人權保護
梅 傲
(西南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重慶401120)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發(fā)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少數民族同胞的共同發(fā)展和共同進步是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本”語境下少數民族的人權保護是從普遍到特殊的發(fā)展進程。少數民族的人權不僅包括全體人民共同享有的權利,還包括少數民族為保持本民族生存和發(fā)展的權利以及保護其民族傳統(tǒng)、語言文字、宗教信仰等民族特性而專屬享有的權利。
少數民族;人權保護;以人為本
“人本”思想是人們思想和信仰的維度,是社會發(fā)展的真理態(tài)度和價值取向,是法律理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反映在國際社會,就是對人的普遍關懷和尊重,對特殊人群給予更多的保護和關照。西方的法學家們極為推崇“人本”思想,最早出現(xiàn)在自然法中關于公平、正義、自由和財產權等概念之中。普羅泰戈拉提出過一個開創(chuàng)性的命題,“人是世界萬物的尺度,是一切存在的事務所以存在,一切非存在的事務所以非存在的尺度”。古希臘時期的荷馬史詩中關于“命運”、“定數”和“必然”之類的原始正義觀表達了“人本”思想,這對整個西方的思想發(fā)展影響深遠[1]。古希臘法治文明的實質即是以“人本”為中心,“古希臘思想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是,它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為中心”[2]。康德也認為,“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且人只能作為目的而不能被視為手段”[3]。弗里德曼宣稱“人的權利根基不在任何實證法與公共權威之中,而在人類良知和道德之中。任何國家的公共權威只是扮演一種宣告的角色而已”[4]。馬克思曾經提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5]。由此可見,“人本”思想在法律思想的長河中熠熠生輝,猶如指路明燈引導著法律制度的革新與進步。從個人的人到群體的人,從普遍的人到特殊的人,這個過渡和轉換是國際社會重視人權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一)少數民族人權保護的國際立法
國際社會日益重視對少數民族人權的保護。一系列的公約、宣言都表明了國際社會不僅給予所有人群都應有的人權保護,還賦予少數民族作為特殊人群的專屬保護。對于特殊人群的特別保護不會損害對人的平等保護,反而有助于實現(xiàn)非歧視原則以及實質平等。1945年的《聯(lián)合國憲章》規(guī)定:“促成國際合作,以解決國際間屬于經濟、社會、文化及人類福利性質之國際問題,不分種族、性別、語言、宗教,增進并激勵對于全體人類之人權及基本自由之尊者”。1948年的《世界人權宣言》宣稱:“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人人有資格享受本宣言所載的一切權利和自由,不分種族、膚色、性別、語言、政治、宗教或其他見解、國籍或社會出身、財產、出生或其身份等任何區(qū)別”?!豆駲嗬驼螜嗬麌H公約》的第27條規(guī)定了對少數人群權利的保護,規(guī)定各國不得否認存在人種的、宗教的或語言的少數人同其他成員共同享有自己的文化、信奉和實行自己的宗教或者使用自己語言的權利。《關于在民族或種族、宗教和語言上屬于少數群體的人的權利宣言》對少數群體的權利作了權威的闡釋。聯(lián)合國一系列的宣言和公約,如《聯(lián)合國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宣言》、《反對體育領域種族隔離公約》等,皆表明了國際社會對少數民族權利保護的重視,其意義在于實現(xiàn)真正的平等和非歧視,落實“人本”思想對少數民族的人性關懷。
(二)少數民族人權的國際保護
人人平等的正義觀是國際社會公認的普世價值,現(xiàn)代社會的本質需求即是以“人本”為核心思想來制定及建構法律體系。人類經濟、政治、文化、法律等制度的出發(fā)點無論是為整個世界或是國家或是私人,歸根結底都是使人獲得滿足,保護人的權利[6]。國際上關于人權的宣言和公約不僅規(guī)定了少數民族享有普遍和特殊的人權,還促進各國應主動采取措施,承認和尊重少數民族的人權,宣傳和推廣少數民族人權保護的重要性,完善和促進少數民族人權的實現(xiàn)。少數民族人權的國際保護主要是指世界各國應遵守國際條約關于少數民族人權保護的規(guī)定,并承擔保護少數民族人權的國際義務,對侵害少數民族人權的行為加以防止和懲治;各國在少數民族人權保護方面還應積極進行國際合作,共同保護少數民族的人權不受侵害。少數民族人權的國際保護確定了國際法上的普遍保護規(guī)則,并奠定了一個普遍遵守的標準,能有效地制約各國對少數民族人權的侵害。
對少數民族的保護是從社會發(fā)展的角度對于需要特殊保護的群體而給予特別的關懷。民族問題具有重要性、普遍性、長期性、復雜性等特點,處理好各民族關系是關系社會穩(wěn)定以及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因素。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下,最為重要的是要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的人權。只有落實對少數民族權利的保護,才能使少數民族同胞認識到自己在國家和社會中的主人翁地位,才能增強對國家的認同感,才能實現(xiàn)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少數民族的人權不僅包括一般人權,還包括少數民族特有的人權。
(一)“人本”語境下少數民族人權的主體
在“以人為本”思想的指導下,少數民族的人權主體既包括少數民族每一個個體的人權,也包括少數民族的集體人權。我國長期實行的以公有制為基礎的計劃經濟體制促使了集體人權思想的形成,認為集體人權才能保證少數民族的集體利益和公共利益。但是,在“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中,個人人權日益受到重視,少數民族同胞每一個人也是人權主體。也就是說,少數民族的個人人權是集體人權的基礎,少數民族的集體人權又是個人人權的保障。
(二)“人本”語境下少數民族人權的屬性
人權是歷史的產物,是人民經過長期斗爭取得的。但在階級對立的社會中,權利由某些特權階級所獨享,而義務被強加于其他階級,導致人的權利和義務嚴重不對等。在“人本”語境下,人權屬性的突破從只強調人權的階級性到既堅持人權的普遍性又尊重人權的階級性。只有社會主義國家才能將權利與義務統(tǒng)一起來,才能將少數民族的人權與少數民族的全面發(fā)展結合起來,并科學地預見未來的社會是人的全面的社會,是為所有民族創(chuàng)造平等與自由的社會。對于少數民族同胞而言,少數民族人權是和其他民族的人權一樣,須得到平等的保護,少數民族由于其民族特性而單獨具有的人權也應得到同等的保護。少數民族人權的普遍性和差異性,都應得到尊重和維護。
(三)“人本”語境下少數民族的一般人權
“以人為本”是對世界本質的正確認識和真實反映,人是一切問題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一切為了人,一切依靠人,把滿足人不斷增長的多方面需求和促進人全面發(fā)展作為基本發(fā)展戰(zhàn)略、作為衡量社會發(fā)展和進步的尺度與目標。人權是社會發(fā)展的結果,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產物。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人的角色也開始轉換。從生物人向人格人,從抽象的人到具體的人,從一般的人到特殊的人。但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財富是大家共同創(chuàng)造的產物,人不再是完全孤立的個體,任何個人權利的實現(xiàn)都是在一定的群體中達到的,社會進步也是人與人之間通力合作的結果,關懷和惠及他人是每個人的應盡之責??茖W發(fā)展觀中的發(fā)展應當是經濟社會全面進步和社會福祉水平提高[7]。少數民族具有人類應有的一般人權,即個人人權與集體人權。個人人權主要包括生存權、人身權、政治權利;集體人權主要包括環(huán)境權、自然資源自主處置權、民族生存權、民族自決權、民族發(fā)展權、民族平等權等。
(四)“人本”語境下少數民族的特殊人權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發(fā)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少數民族同胞的共同發(fā)展和共同進步是社會全面進步的應有之義?!叭吮尽闭Z境下少數民族的人權保護是從普遍到特殊的發(fā)展進程。少數民族在文化、宗教、風俗等方面皆有本民族特點,而且居住地域和環(huán)境也往往較為特殊。因此,少數民族的人權不僅包括全體人民共同享有的權利,還包括少數民族為保持本民族生存和發(fā)展的權利以及保護其民族傳統(tǒng)、語言文字、宗教信仰等民族特性而專屬享有的權利。在“人本”理念的指導下,對少數民族人權的保護落到實處,不僅要保護少數民族作為一個群體的政治權利、經濟權利、文化權利等,還要滿足少數民族同胞作為一個單獨的“人”的需求,包括精神需求、物質需求、感情和歸屬需求、尊敬的需求以及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在政治權利方面,我國對于少數民族的民族自決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參政權、監(jiān)督權等規(guī)定體現(xiàn)了黨和政府對少數民族同胞的重視和關懷,讓少數民族同胞參政議政,真正當家作主。在經濟方面,現(xiàn)代和諧社會是建立在現(xiàn)代化的物質基礎上,不斷提高少數民族同胞的物質財富、消除貧困是切實保護少數民族同胞的利益和人權。我國西部地區(qū)是少數民族較多的地區(qū),為了解決少數民族的脫貧和保障少數民族的人權,實現(xiàn)少數民族的共同富裕和共同發(fā)展,我國黨和政府提出了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提高少數民族同胞的生活水平和經濟條件。
“以人為本”思想是我國古代法律思想的哲學基礎,不僅全面支配我國古代立法的方向與進程,還左右人們的觀念與思想。從孔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到孟子的“民貴君輕”,再到管仲的“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我國古代思想家們都體現(xiàn)出濃厚的“人本”情懷。新中國的歷代領導人結合我國的實踐,將“人本”思想繼續(xù)發(fā)揚光大,以豐富的內涵高度概括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特征,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毛澤東同志從歷史觀的角度充分肯定人的價值和主體地位,“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8]。鄧小平同志一貫重視人的發(fā)展,并將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判斷工作的標準之一,“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fā)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9]。江澤民同志和黨的第三代中央集體明確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并將它與造福人民直接結合起來,同尊重與保障人權緊密聯(lián)系起來。胡錦濤同志和黨中央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明確了為誰發(fā)展和靠誰發(fā)展的根本性問題,將“人本”思想提高到一個嶄新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代。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的人權是“以人為本”的切實體現(xiàn),是構建我國和諧社會的前提。
(一)我國少數民族人權保護的缺失
盡管我國法律賦予各族人民平等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權利,并且國家從各個方面和各種渠道給予少數民族優(yōu)惠政策和更多照顧。但是,由于歷史、地域、自然環(huán)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少數民族在人權的實際享有上還是存在著事實上的缺失。我國少數民族人口較少,55個少數民族占全國人口總數不到10%,人口過百萬的少數民族只有壯族、藏族、回族、苗族、維吾爾族、蒙古族、彝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傣族、黎族、布依族、朝鮮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等18個民族,人口在10萬以上百萬以下的有16個民族,人口在1萬以上10萬以下的有15個民族,不到1萬的有6個民族[10]。少數民族聚居地大多是山區(qū)、高原和牧區(qū),交通不便,生產力水平低下,經濟結構較為單一,教育與醫(yī)療等配套設施比較落后。以大學本科教育為例,全國“211”工程大學共112所,西藏、青海、寧夏、內蒙古四個少數民族自治區(qū)均只有1所,新疆也只有2所,貴州、云南、甘肅等少數民族較多的省份也只有1所。
(二)我國少數民族人權保護的完善
為了更好的保護我國少數民族的人權,需要在以下方面進行改善:第一,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經濟建設。人權的實現(xiàn)與物質條件、經濟發(fā)展密切相關。少數民族地區(qū)與內地及沿海地區(qū)的經濟條件存在著一定的差距,要落實少數民族的人權保護,就必須首先抓經濟。特別是在分配方面,少數民族人權的保護更要注重經濟上的實質平等,需要經濟的再分配,最終使得社會財富能讓每個人同樣享有。第二,落實少數民族的政治權利。少數民族參政議政的人數明顯低于漢族,而人權實現(xiàn)與少數民族的政治地位、民主機制密不可分,因此必須落實少數民族參政議政的權利,保證少數民族在各級人民代表的人數,以及尊重少數民族地區(qū)自治的權利。第三,增強少數民族人權的法律保護?,F(xiàn)代國家是法治國家,少數民族的人權必須規(guī)定在法律之中,法律才能保障少數民族的人權不受侵害,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才能幫助少數民族發(fā)展經濟、文化及社會各項事業(yè)。第四,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不論人口多少,經濟發(fā)展程度高低,風俗習慣異同,都應當一視同仁,享有相同的權利。保障各民族團結和睦相處,提倡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學習以及互相幫助,各民族人民同心協(xié)力,反對民族分裂,維護國家統(tǒng)一,共同促進國家的繁榮發(fā)展。
(三)我國少數民族人權保護的意義
少數民族人權保護是我國人權保護的主要內容之一,是我國法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xiàn)“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的重要途徑。對少數民族人權進行保護是國家與各民族經過協(xié)商建立起的普世價值,是在自由平等的現(xiàn)代社會因理性而共享的現(xiàn)行約定。在充分肯定我國少數民族人權保護的同時,也必須積極發(fā)現(xiàn)我國在少數民族人權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并解決問題。因此,我國應大力普及人權知識,提高少數民族的人權意識,加強少數民族人權的法律保護,完善保護少數民族人權的規(guī)章制度,維護少數民族的人權不受侵犯,促進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發(fā)展是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1] Bertrand Russell.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M].New York:Routledge,2009:3-18.
[2] (英)阿倫·布洛克.西方人文主義傳統(tǒng)[M].董樂山,譯.北京: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7:14.
[3] (德)伊曼努爾·康德.實用人類學[M].鄧曉芒,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
[4] CF.William M.Evan.Social Structure and Law: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Perspectives[M].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0:211.
[5]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6] 梅傲.“人本”語境下的規(guī)則沖突與沖突規(guī)則[J].現(xiàn)代法學,2012(4):143-150.
[7] 張琰飛.民族地區(qū)文化軟實力提升策略研究[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27-31.
[8]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31.
[9]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10] 楊盛龍.民族問題民族文化論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4:14.
責任編輯:毛正天
D912.7
A
1004-941(2013)03-0108-03
2013-03-26
中國法學會2012年部級法學研究課題“真理與意見:外國法的理解與適用”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CLS2012D237)。
梅傲(1981-),男,四川省達州市人,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法、國際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