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月雙,周 怡,盧雪清
(1.四川大學 輕紡與食品學院,四川 成都610065;2.四川理工學院 藝術學院,四川 自貢643000)
粵劇又稱“廣府大戲”,是廣東地區(qū)主要戲曲種類,是最先沖出國門、流行最為廣遠的地方劇,在廣西、澳門、香港最常見,而且十分流行。它既與傳統(tǒng)的戲曲文化一脈相承,又具有濃郁的嶺南文化特色。時至今日,粵劇仍能帶給我們視覺享受,其中的服飾有著時代特征和地方特點,能讓人們很快地融入戲劇情境中;但它又高于生活,經(jīng)過一定的藝術加工后更能典型表現(xiàn)人物形象,使得戲劇表演更為形象生動,久而久之形成了其獨特的風格和藝術美感。
在中國傳統(tǒng)審美中,講求以形傳神,形神兼?zhèn)?。戲劇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舞臺藝術,更是把這一美學原則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戲劇中人物的精神氣質、心理活動都以鮮明的外部形象展現(xiàn)出來,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戲曲服裝猶如其臉譜以及表演一樣,都不是寫實的,是遠離生活的藝術品。它由生活化服裝而來,根據(jù)人物形象、表演視覺效果加工提煉而成,具有很強的形式美感?;泟》椀男问矫荔w現(xiàn)在人物裝扮的程序式上?;泟∮芯湫性挘骸皩幋┢?,不穿錯。”生旦凈末丑各有各的裝扮和規(guī)范。早期服飾以模仿明代衣冠式樣為主,后來因粵劇與京劇交流逐漸增多漸漸受京劇影響。在清末至20年代戲服以織錦、繡花為主,輔以膠片或銅托小鏡點綴。在20世紀50至60年代初珠片戲服大行其道。20世紀60年代末期,美觀細致的繡花戲服成為戲行中的主流,一直延續(xù)到今天。傳統(tǒng)粵劇服飾并不拘泥于哪個朝代,可分為甲、蟒、海清、官衣、開氅、帔風、衣等七類。
(1)甲。又稱“靠”,據(jù)說源于清代將官之綿甲戎服,它不象古代盔甲那樣以甲片為主,僅在前后心及肩部等處綴有金屬飾片,從總體看,似是禮儀服裝,裝飾性強。
(2)蟒。穿蟒的多是戲曲中的帝王、將相、后妃、大臣等高貴身份人物,于禮宴、朝會、大典、理案等場合穿著,以示莊重嚴肅。式樣是:齊肩、圓領、右衽、大襟、大袖、帶水袖、袍長及足、腋下開至底襟、袖根下襯有與袍不同顏色的闊邊,叫“插擺”,配有“玉帶”。據(jù)《明史·輿服志》記載,皇帝穿的蟒是從明代宦官生活服裝仿制的。蟒袍最早是皇帝的特賜品,后來舞臺上仿制的蟒袍,同生活實際的不一樣。蟒袍上刺繡著各種美麗的圖案有團龍、散龍和大龍,龍的形狀張牙舞爪,以示威武,有的龍在戲弄著火焰熊熊的紅寶珠,有的龍在云朵和水紋中翻騰?;泟〉尿?,通常是全身大蟒形狀,分上五色、下五色?;泟≈休^有代表性的是文武生駙馬龍蟒,如《仕林祭塔》的許仕林、《打金枝》的附馬爺,都穿龍蟒,紅色底、繡彩繡金。
(3)海青。又稱“斜領長衫”或“道袍”,如同京劇中的“褶子“,是生角的常用服。無論文人武將、平民百姓都可以穿著。一般來說,文小生的海青多用角隅紋花樣裝飾長袍左下方,右上方的料領繡花采用相似的花樣,武小生或綠林英雄,通常用散花、團花圖案相配;如果與箭衣搭配,就可供武生、武丑及武花臉行當穿著。
(4)官衣。又稱“閱領”,是不分朝代的長袍官衣,胸前有正方形“補子”圖案裝飾。頭帶紗帽,丑角戴尖紗帽。高官袍繡圓領花紋,還繡袍腳水紋;普通知縣官袍不繡花。
(5)開氅。又稱海長,是文武官常服,一般無官職者不能穿。它的式樣和海青相似,大斜襟、大領、氅長及足,但袖比海青大,肋下有擺、有緣飾,但腰不用玉帶。紋樣主要有獅、虎、豹、麒麟、仙鶴、飛燕、鷹,亦有團花、八寶等?,F(xiàn)今的海長比海青多四柱花。色彩方面主要是紅、黃、紫、綠、白及黑。近期粵劇中,亦有用于禮儀宴會等場合,當禮服用。
(6)帔風?;泟∨且鸦榈拇┼L。它的式樣有:對襟、直領、闊袖、帶水袖、左右胯下開裾。富貴人家穿繡花帔風,用團花、團壽、枝子花、鶴、蝴蝶、鹿等紋樣;窮家是素披風,色彩主要是紅、黃、藍、紫、粉紅等色。包大頭,耳旁左右下垂長線穗,身下為皺裙。
(7)衣。除了以上六大戲服外,其他戲場所有穿用衣服都屬衣類?!耙隆笔鞘綐幼罘?,所包括的種類也是最多的。上自皇家貴人,下至宦官、兵卒、奴役、堂倌、書僮、平民、和尚、道士等都可穿用這類服裝。“衣”大致上有:宮衣、太監(jiān)衣、快衣、箭衣、黑鬼衣、八卦衣、法衣、袈裟、馬褂、茶衣、上下手衣、兵衣、旗裝等。以下介紹幾種常見的衣。
①宮衣。在粵劇中花般是未婚花旦的戲服。京劇的未婚花旦通常穿女帔風,而粵劇女角穿帔風的,則被認為是已婚或青衣角色。如粵劇《西廂記》的崔鶯鶯穿宮裝,上有繡花云肩,頭上有華麗的耳環(huán)、絹花、彩風等飾物,腰下長裙。若是身份高貴的角色,宮衣全身繡花、繡金,云肩下垂網(wǎng)子穗或珠筒穗、玉石穗等裝飾品。
②黑鬼衣。來自京劇的“打衣”,所以又稱“京裝”。如傳統(tǒng)粵劇《蘆花蕩》的張飛,身穿黑鬼衣,頭戴草帽,額前插“結子”。
③清代旗裝。清代旗裝是模仿清代宮廷生活的服裝刪繁就簡,夸張美化女角頭上戴一頂似扇形的冠,俗稱“旗頭”,上面有玉棒、耳環(huán)及絹花等裝飾。
④太監(jiān)衣。侍候皇帝、皇后左右的太監(jiān)所穿,頭戴太監(jiān)帽。戲臺太監(jiān)又叫“龍?zhí)住薄?/p>
⑤箭衣。又稱“坐馬”,源于清代的四開衩蟒袍、行褂。前后有高衩,生活上便于騎射,戲臺上為適合表演作了加工美化。箭衣應用廣泛,帝王、武將、英雄豪杰及街差獄卒都可穿用。
又如演員穿的戲服,如果在頸上有一條黑白色狐貍毛圍巾,觀眾便知這是番邦人物;若角色戴著風帽和披著斗篷,則表示此人在風雨寒冷路途中;若頭上纏巾,腰間扎裙,則表示此人有病在身。這樣的程序式,省去生活上的繁瑣細節(jié),塑造了含蓄、簡煉、概括的藝術造型。
戲曲藝術由于它美學思想的不同,它將所表現(xiàn)的事物的某些本質方面極度地夸大、強調,在觀眾的心目中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使得人物形象更美、更鮮明,從而增強戲曲藝術的審美價值。民間美術造型的夸張性手法最突出的是大膽取舍,即大膽的夸張與省略,夸張對象的特征,省略冗繁不必要的細節(jié),使塑造的形象更加性格化。然而不論如何地夸張變形,皆離不開“傳神”這一宗旨。在粵劇服飾中最能體現(xiàn)夸張美的是靠和反宮裝的造型。
靠是武將的戰(zhàn)袍,據(jù)說靠服是依古代打仗的盔甲服裝仿制而成,但卻沒有盔甲服裝的原始形態(tài)??可矸智昂笞笥夜卜?片,長至足部;前片中部略寬,胸前有圓形“護心鏡”;腹部為靠肚,刺繡虎頭等獸形,或花籃形,或蝴蝶形;靠服兩肩狀如蝴蝶翅;靠服后面有小旗,呈三角形,有龍鳳花卉圖案。如此造型能展現(xiàn)武將虎背熊腰的威武姿態(tài)??糠澈罂鋸埖谋称?,它的原型來自于古時候將帥上戰(zhàn)場時隨身攜帶著令旗,是將帥重要象征之一。戲服上插旗的方式尤為講究,靠旗需插在背虎殼上而向外擴散,以給人有威武的感覺。戲臺上將帥的令旗插在靠背上,以示軍令在身。
“反宮裝”是粵劇表演獨有的。如今香港三棟屋博物館還珍藏著一件“疏金片反宮裝”,反宮裝的正面外觀是黃底繡著疏金膠片,呈鳳采牡丹樣。反宮裝部分的設計是活動的,下裙為多條條狀彩色帶,黃、綠、藍三色相間,分上下兩層。據(jù)載演員只需把左、右袖及衫身前幅揚起,翻到背后,轉眼間,便成了一件紅地疏金片、綴羅傘裙帶的宮裝。再拉開兩襟,露出已通電發(fā)亮的電燈衫,以實現(xiàn)舞臺表演中的“變身”效果。
服飾造型的動態(tài)美,是指服飾造型隨著人體運動而表現(xiàn)出來的動感并以此誘發(fā)出的美感,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指服裝造型中賴以存在的人體姿態(tài)美;二是由于人的運動而使服裝面料脫離開人體而產生的動感。傳統(tǒng)粵劇服裝都是采用二維平面的裁剪方式進行制作,較少考慮服裝的合體性,為了節(jié)省表演成本,戲曲服裝尺寸偏大,以方便不同體型的演員穿著,但是只要戲服穿在人體上,又能很好的展現(xiàn)戲中人物的形象體態(tài),同時也為為服飾動態(tài)美提供了可能性。
戲劇表演很強調人物的美化,要求演員在舞臺上的一舉一動都要給觀眾帶來美感,為此形成了戲劇獨具特色的臺步、姿勢等,對應的服飾造型也應運而生。如相貂、烏紗上的翅,角色在表演時它跟著擺動,有經(jīng)驗的演員擺動紗翅,可表達各種思想感情變化;有一種插在戲帽上的“雉雞尾”,原是少數(shù)民族同胞頭上的裝飾,戲臺上把它美化夸張了,兩根翎子高高豎在盔頭上,表演時可右手搬翎、左手畫翎、二龍戲珠、蜻蜒點水、望月、抱月、臥云、撥云等,這樣稱之為“耍翎”。
戲服中長袖、長裙、裙帶等的夸張運用,更是強化了服裝造型動態(tài)美的表現(xiàn),使得戲劇表演更為形象生動。以旦角的水袖為例。水袖是指戲劇服裝中蟒、帔、開氅、褶子等袖端所綴的拖長部分,用白色的綢絹制成。所謂“長袖善舞”,因其甩動時形似流水波紋而得名。在戲曲表演中,水袖表演是最基本的。水袖表演名稱數(shù)不勝數(shù),有抱袖、抖袖、反袖、回袖、揚袖、翻袖及甩袖等。不同形式的水袖動作,可代表不同的感情,如將水袖用力甩向對方的動作稱為“甩袖”,常用來表現(xiàn)人物的憤怒和不滿;將水袖高舉過頭往外側一翻的動作稱為“翻袖”以表達人物的悲痛、哭叫或感情激動。正所謂“水袖翻飛,袍襟騰舞”,將傳統(tǒng)粵劇服飾造型的動態(tài)美表達的恰如其分。
傳統(tǒng)粵劇服飾造型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美學理念,沒有傳統(tǒng)粵劇服飾,傳統(tǒng)粵劇就不會流傳至今,并將其發(fā)揚光大。千百年來,人們根據(jù)其藝術審美來塑造粵劇藝術形象、服裝扮相,從推陳出新的角度來說,他們的藝術行當和思維值得我們學習與推敲,這對我們如何繼承傳統(tǒng)弘揚民族文化,如何從生活的自然形態(tài)中提煉藝術形象都很有啟發(fā)。
[1]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2]戴 爭.中國古代服飾簡史[M].上海:輕工業(yè)出版社,1988.
[3]任曉琪.戲曲服裝審美談[J].戲劇之家,2010,(5):31.
[4]維 堤.傳統(tǒng)戲裝的夸張美[J].晚霞,2008,(5):45.
[5]歐麗堅.試論嶺南舞蹈服裝與粵劇服裝的異同[J].大眾文藝,2010,(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