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亞龍
·偵查學研究·
偵查錯誤的本體論研究
薛亞龍
在現代刑事訴訟中,偵查承擔著為法庭審判準備審判對象和裁判依據的重要功能。偵查程序所具有的查明案件真相的能力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著案件的最終處理結果,進而直接影響著一個國家追訴犯罪的實際能力。偵查錯誤是指偵查機關或偵查人員在偵辦刑事案件的過程中,根據偵查情勢的變化而采取與涉及案件事實狀況以及法律規(guī)范實質性不相符合的認識和行動。偵查人員只有分析、研判這些錯誤,才能及時發(fā)現、修正并最大限度地避免偵查錯誤的發(fā)生。
偵查錯誤 偵查 刑事訴訟
在復雜而艱難的刑事案件偵破過程中,由于犯罪情勢的復雜性、偵查情勢的動態(tài)性以及偵查中的主體在客觀和主觀方面的因素影響,致使偵查人員無法或者不可避免地存在或者進入引起主觀或者客觀方面的錯誤認識或者判斷,從而導致了偵查錯誤現象的出現。由于偵查錯誤的發(fā)生,重則導致無辜者終身被冤枉入獄,甚至人頭落地無法挽回,輕則也要使無辜者名譽掃地,蒙受不白之冤幾年甚至數十年。偵查機關或者偵查人員應該勇敢地用第三人的理性思維去分析、研判這些錯誤,為以后在偵查工作中及時發(fā)現、修正并最大限度地避免偵查錯誤的發(fā)生,以進一步的從起始階段預防、減少刑事錯案的發(fā)生,提高我國刑事司法的公正性、科學性和效率性。
(一)概念種類
“偵查錯誤”并不是一個十分嚴格的法律專業(yè)詞匯,自從有了偵查錯誤現象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科學的或者統(tǒng)一的定義。筆者認為,對偵查錯誤的內涵以及外延比較明確而相對的界定,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還具有其現實的實際意義。
依據近年來刑事司法學界或者實務界對偵查錯誤的研究結果,學者們由于基本是從自身研究領域或者立場出發(fā),從而給出了關于偵查錯誤各自不同的概念,其主要有六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偵查錯誤就是指在認定事實或者在適用法律上卻有錯誤,必須按照審判監(jiān)督程序改判的刑事案件。①金漢標:《錯案的界定》,《法學》1997年第9期。第二種觀點認為,偵查錯誤就是指偵查人員在偵查工作的過程中做出與客觀事實不符或者違反法律程序以及適用法律錯誤,從而引發(fā)的錯誤行為。②陳玉敏:《刑事訴訟錯案界定及其防治新論》,《福建警察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第三種觀點認為,偵查錯誤是指偵查人員在立案以后偵查終結之前的偵查過程中,故意或者過失違法程序法或者實體法,致使處理結果錯誤并依法應當追究責任行為。③于偉:《錯案標準的界定》,《法學》1997年第9期。第四種觀點認為,偵查錯誤是指偵查人員在辦理刑事案件過程中,由于違反實體法或者程序法,致使案件出現明顯錯誤或者造成不良的影響,應由偵查人員承擔責任的行為。第五種觀點認為,偵查錯誤是指偵查機關的偵查人員故意或者過失違反實體法或者程序法而作出的決定,經司法機關重新認定,依法被糾正的行為。④朱英祿:《關于對錯案、錯案行為的探析》,《法律適用》1994年第1期。第六種觀點認為,偵查錯誤是指偵查機關在辦理刑事案件的過程中,由于對案件的基本事實或者基本證據認定錯誤、或者適用法律錯誤以及違法取證等等進而導致刑事追訴、不追訴或者其決定出現錯誤的案件行為。⑤馬曉云:《論刑事錯案的原因與預防》,湘潭大學2005年碩士畢業(yè)論文。
以上關于偵查錯誤的界定均有其合理和獨到的地方,但是從刑事一體化角度而言,各種觀點都有其片面或者不足之處。第一,認為雖然偵查錯誤發(fā)生在刑事案件立案后的偵查階段,但其最終的認定標準是由國家審判機關即法院決定,所以關于偵查錯誤的認定也就理所應當地由法院決定。但是,從被立案開始偵查的刑事案件到法院審判并不是一個必須應然的過程,一個刑事案件雖然涉嫌犯罪被立案以后,即使開始了偵查,也有可能在偵查終結后就被結束了,或者在檢察機關也可能不被起訴了,所以該觀點關于偵查錯誤的認定主體由審判機關法院認定顯然是說不通的。第二,認為偵查錯誤是“必須按照審判監(jiān)督程序改判的案件行為”,或者是“由于法院再審以及改判的案件”進而認定是偵查錯誤的行為。誠然,按照此種觀點的邏輯演繹推理而言,如果偵查人員在偵辦刑事案件過程中的確發(fā)生了實質性的偵查錯誤行為,但由于客觀或者主觀方面原因,該案件沒有進入刑事司法程序,即使進入了審判,也沒有經過所謂的按照審判監(jiān)督程序或者二審等等被改判,那么就否認偵查階段偵查錯誤的存在,這顯然是不合理或者不合邏輯的。第三,認為偵查錯誤必須和其導致的案件行為責任聯系在一起。該觀點認為只有偵查人員的行為被追究了相關的責任,才可以認定其行為是偵查錯誤的行為。但是,偵查錯誤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觀方面原因也有客觀方面原因,有可以原諒的原因也有不可原諒的原因,有偵查人員的原因也有當事人或者其他訴訟參與人方面的原因。把關于偵查錯誤的認定與其偵查人員是否被追究責任聯系在一起,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現實的。
(二)概念的定位
毫無疑問,上述學者對偵查錯誤的概念界定不管是實質方面還是形式方面的解釋,均為我們正確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偵查錯誤的本質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資源。筆者認為,偵查錯誤是指偵查機關或者偵查人員在偵辦刑事案件的過程中,根據偵查情勢的變化而采取與涉及案件事實狀況以及法律規(guī)范實質性不相符合的認識和行動。
首先,偵查錯誤的主體僅限于偵查人員。在偵查刑事案件的過程中,不僅偵查人員會犯一定的錯誤,而且犯罪嫌疑人、被害人以及證人、鑒定人、翻譯人等均有可能犯錯誤,畢竟偵查是一個偵查人員與參與人之間“活力對抗”的過程。大部分的偵查策略或者訊問策略都是在偵查人員和犯罪嫌疑人之間互相的進攻或者防守的基礎上完成的。一方面,當偵查人員有充分的證據可以證明犯罪嫌疑人有隱瞞涉嫌犯罪案件的事實時,可以利用這種活力對抗使其暴露或者直接揭露被其隱瞞的事實;另一方面,當偵查人員沒有占據有利于自己訊問的情勢或者雖然有利但不合適出示相關證據的情況下,可以采取順應犯罪嫌疑人回答的策略,讓犯罪嫌疑人把其自編的、虛假的謊言說得更加具體和詳細,使其矛盾暴露得更加充分,偵查人員進而抓住這種矛盾策略加以及時充分的揭露。雖然犯罪嫌疑人的錯誤在偵查錯誤中也占據重要地位,但并不是我們所謂的偵查錯誤,只有當偵查人員在制造或者利用犯罪嫌疑人的錯誤時所犯下的錯誤才是偵查錯誤。①楊宗輝:《偵查學前沿問題研究》,群眾出版社2002年版,第201頁。
其次,偵查錯誤的內容具有限定性。偵查情勢不斷發(fā)展變化,有利或者不利情勢互相交織,隨著案情的發(fā)展而變化,偵查人員在面對復雜情勢中犯錯誤在所難免。但偵查人員在偵查案件過程中犯的錯誤并不都是偵查錯誤,只有當偵查人員對案件事實的認定及其法律適用具有實質性的負面影響時,才是我們所謂的偵查錯誤。只要偵查人員犯下的錯誤沒有導致任何有礙于偵查目的實現的不良后果的錯誤雖然也是錯誤,但是其并不屬于所謂的偵查錯誤。②楊宗輝:《偵查學前沿問題研究》,群眾出版社2002年版,第201頁。
最后,偵查錯誤的質量飽和性。借鑒犯罪學中的“犯罪飽和法則”,可以說,一定時空中的偵查錯誤,其質量變化總是適應于并受制于該特定時空所提供的全部條件,不會超越該時空條件所允許的最大限度。在特定的偵查情勢下,偵查錯誤的質和量總是圍著某一相對恒定的坐標上下浮動,不會超出這一坐標的最高閥值,當接近或者達到這一極限時,就會出現所謂的反彈現象。而這里的恒定坐標是指偵查系統(tǒng)所能容忍的偵查錯誤質與量的合適的閥限。如果超出了這一閥限,偵查系統(tǒng)必然要作出積極或者消極的反應,將其反彈回恒定坐標的閥限內,以達到實現自我維持的衡平狀態(tài)。③楊宗輝:《偵查學前沿問題研究》,群眾出版社2002年版,第202頁。
從筆者定義的偵查錯誤的概念內涵來看,其應該具有以下特征:
(一)主體的特定性
只有依法擁有刑事偵查權的機關或者其偵查人員才能夠成為偵查錯誤的主體。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等有關具體規(guī)定,依法享有國家法定偵查權的機關分別是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國家安全機關、軍隊保衛(wèi)部門、監(jiān)獄內部偵查部門以及海關走私犯罪偵查局等機關。除此之外,其他的任何國家機關或者其工作人員以及參與刑事訴訟的當事人、證人、鑒定人、翻譯人、律師等都不能成為偵查錯誤的主體。如果此類人員在刑事案件偵查過程中出現錯誤,應按照相關法律法規(guī)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二)行為的限定性
偵查錯誤主體的特定性決定了其偵查錯誤主體行為的限定性。只有偵查錯誤的主體行使偵查權的行為才可能導致偵查錯誤行為的發(fā)生。除此之外,任何國家機關、單位、社會團體以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均不能認定是偵查錯誤的行為。
(三)領域的特殊性
偵查錯誤發(fā)生的領域是指專門的領域,即偵查階段。偵查錯誤必須發(fā)生在刑事訴訟過程中的偵查工作之中。除了依法享有法定偵查權的機關外,其他任何國家機關、事業(yè)單位、社會團體或者個人都無權行使國家法定的偵查權。這也就決定了偵查錯誤只能是發(fā)生在偵查機關依法行使偵查權的過程中。
(四)存在的客觀性
偵查錯誤存在的客觀性是指偵查錯誤的內容和標準都是客觀的,而不以任何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偵查錯誤的內容是在同一關系中與客觀事物的狀況或者法律不相符合的認識和行動,是一種客觀存在的事實。因此,偵查錯誤是偵查人員與案件事實狀況、偵查活動規(guī)律以及法律規(guī)范不相符合的認識和活動。不論偵查人員是否承認或者認識到它們,這些偵查錯誤都是客觀存在的。
(五)表現的相對性
偵查錯誤的相對性即錯誤的時空轉換性,它是指錯誤的性質、樣式、狀態(tài)以及危害隨著時空框架的轉換而發(fā)生變化。偵查人員需要解決某一個案件問題時,首要任務是對偵查情勢的發(fā)展和變化進行收集、分析、研判,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案并將其付諸于具體的偵查工作中。誠然,案件的性質不同,偵查情勢的性質也就不同;即使案件的性質相同,偵查情勢也隨著主體、客體、主觀方面以及客觀方面等等的變化而發(fā)展。偵查情勢的多樣性、復雜性、主觀性等等特點決定了偵查錯誤具有相對性的特點。
(六)形式的多樣性
偵查錯誤的性質、狀態(tài)、類型、原因等等是多種多樣的。偵查錯誤可以分為主要性錯誤和次要性錯誤、根本性錯誤和非根本性錯誤、全局性錯誤和局部性錯誤;戰(zhàn)略性錯誤和戰(zhàn)術性錯誤;事實性錯誤和法律性錯誤;顯性錯誤和隱形錯誤,等等。①楊宗輝:《偵查學前沿問題研究》,群眾出版社2002年版,第200頁。其中,最重要的是收集、分析和研判引起偵查錯誤發(fā)生和變化的復雜性因素。由于這些因素互相影響、互相作用從而形成了偵查錯誤的發(fā)生機制。這些因素的復雜性、多樣性、變化性也就決定了偵查錯誤形式表現的多樣性。
偵查錯誤的本質是區(qū)別于其他事物之間相互聯系和區(qū)別的基本屬性。當刑事案件發(fā)生后,偵查人員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對犯罪現場全面而詳細的分析,去認識和還原其刑事案件發(fā)生的主要過程,從而得出是否需要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責任。因此,偵查機關在案件偵查過程中主要經過兩個環(huán)節(jié):一是關于案件的事實認定方面,一是關于案件的法律規(guī)范適用方面。偵查錯誤的本質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其關于錯誤的認定事實方面的本質,另一方面是其關于錯誤的適用法律方面的本質。
(一)事實認定方面的錯誤
偵查階段出現的偵查錯誤行為可能是偵查人員在偵查案件過程中,或事理不清,或真?zhèn)尾幻鳎蛱搶嵅磺?,或是非不分。對于任何的涉嫌犯罪的刑事案件而言,其立案的條件都是以該案件涉嫌犯罪的事實為基礎。假如沒有所謂的涉嫌犯罪事實的發(fā)生,亦即沒有涉嫌犯罪的刑事案件的發(fā)生。從偵查錯誤角度分析,關于案件認定事實錯誤包括兩方面的錯誤:一方面是將根本不存在的犯罪事實而認定為是存在的,從而導致不該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責任而追究了;另一方面是將本來存在的犯罪事實認定為不存在,從而讓犯罪嫌疑人逃脫了法律的制裁。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46條明確規(guī)定:“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偵查中的證據對于查明案件事實,正確適用法律,準確及時地打擊犯罪和保障人權,都極具意義。偵查錯誤的典型案件就是“佘祥林案件”,該偵查錯誤的出現,反映出偵查人員在偵查階段對于該案件的主要證據沒有全面、認真、詳細的分析,如對該案中于現的女尸,偵查機關沒有經過認真的辨認程序也沒有對該女尸進行法醫(yī)學鑒定,對該案關鍵性證據的錯誤認定就引發(fā)了偵查錯誤的出現,從而亦導致了偵查錯案的發(fā)生。
(二)法律規(guī)范認定方面的錯誤
刑事法律也隨著犯罪現象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刑事法律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內部和外部體系,并且對刑事法律的司法過程也提出了比較明確的要求。對于任何刑事案件而言,如果發(fā)現有涉嫌犯罪案件事實的發(fā)生,并且有證據證明的確是犯罪嫌疑人所實施的而且還需要依據刑法追究其刑事責任,那么該犯罪嫌疑人就會根據刑事法律而被立案、偵查、起訴以及審判和執(zhí)行。刑事案件對法律規(guī)范能否正確實施,是衡量偵查人員對案件的認識或者適用法律的認識和活動是否是偵查錯誤的標準之一。偵查錯誤的法律適用錯誤,主要是指偵查人員在案件偵辦過程中,對涉及案件的法律屬性出現了判斷性的錯誤,從而導致得出錯誤的結論。如,將一般性的違法行為認定為涉嫌刑事犯罪行為;將一種犯罪行為認定兩種犯罪行為而展開偵查;將案件的主犯認定從犯進行偵查;將涉嫌有罪的犯罪嫌疑人當做無罪的行為人使其逃脫法律的制裁;將無罪的行為人當做涉嫌有罪的嫌疑人進行立案偵查,等等。
根據在偵查情勢中的偵查錯誤表現的形式不同,可以從不同角度對偵查錯誤進行分類研究。一方面可以從全面地、動態(tài)地、多視角地透視偵查錯誤的本質;另一方面可以分析、收集、研判致使偵查錯誤發(fā)生的原因,以期能夠預防偵查錯誤的發(fā)生。
(一)心理態(tài)度方面的類型化
依據偵查人員出現偵查錯誤的主觀態(tài)度不同,可把偵查錯誤分為故意性的偵查錯誤、過失性的偵查錯誤以及無過錯性的偵查錯誤。故意性的偵查錯誤是指偵查人員在辦案過程中對于出現偵查錯誤的現象持有故意的心理態(tài)度。這種故意心理也各不相同,如,偵查人員可能故意把一般性的違法行為當做涉嫌犯罪的刑事案件處理,使得不應該被追究刑事責任的行為人被追究了刑事責任;把涉嫌犯罪的刑事案件當做一般性的違法性行為處理,致使犯罪嫌疑人逍遙法外;這類故意心理有可能受到人情關系、民憤、貪污賄賂等各方面因素影響。過失性的偵查錯誤是指偵查人員對偵查錯誤的出現其主觀上持有過失的心理態(tài)度。如,偵查人員在辦案過程中,由于疏忽大意或者由于對法律的理解不準確致使自己對案件的事實認定出現錯誤。無過錯性的偵查錯誤是指偵查人員對出現的偵查錯誤沒有任何過錯心理。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行為人自己故意作虛假的有罪供述或者提供、偽造的有罪證據致使偵查機關對依法立案、偵查甚至依法移送檢察機關進行起訴審查的案件。出現這種偵查錯誤,偵查人員不負任何責任,而應追究當事人的相關法律責任。
(二)追究責任方面的類型化
依據偵查錯誤發(fā)生后是否需要追究偵查人員責任,可將偵查錯誤分為追責性的偵查錯誤和免責性的偵查錯誤。追責性的偵查錯誤是指偵查人員在特定偵查情勢下,對造成偵查錯誤現象的出現持有故意過錯或者過失過錯的心理態(tài)度并且依法需要追究相關過錯責任的錯誤行為。免責性的偵查錯誤是指在案件偵辦過程中,偵查人員由于客觀原因(如刑事技術方面)或者犯罪嫌疑人自己故意導致偵查錯誤的出現而不需要追究偵查人員有關責任的錯誤行為。
(三)利益損害方面的類型化
根據偵查錯誤的出現是否會損害犯罪嫌疑人的利益,可以將偵查錯誤分為兩大類型:有利于犯罪嫌疑人利益的偵查錯誤和不利于犯罪嫌疑人利益的偵查錯誤。有利于犯罪嫌疑人利益的偵查錯誤是指偵查人員不管是在案件事實認定方面,還是在案件的法律適用方面都是有利于犯罪嫌疑人的利益。如,在案件定性方面把涉嫌犯罪的刑事案件作為一般的違法行為處理。不利于犯罪嫌疑人利益的偵查錯誤則與有利于犯罪嫌疑人利益的偵查錯誤恰恰相反,在案件定性和適用法律方都損害了犯罪嫌疑人的利益。這兩種偵查錯誤行為不管是否損害了犯罪嫌疑人的利益,但都違反了我國刑事法律的實體法或者程序法,損害了國家的利益。。
(四)內容標準方面的類型化
偵查錯誤可分為實體性的偵查錯誤和程序性的偵查錯誤。實體性偵查錯誤是指偵查人員在案件偵查過程中所犯的錯誤是關于刑事實體方面的,即存在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等方面的錯誤。程序性的偵查錯誤是指在案件偵查過程中所犯的錯誤關于訴訟程序方面,如先偵查后立案、不破不立,等等。
(五)環(huán)節(jié)認定方面的類型化
依據偵查錯誤發(fā)生時的訴訟環(huán)節(jié),可以把偵查錯誤分為事實認定方面的偵查錯誤和法律適用方面的偵查錯誤。事實認定方面的偵查錯誤是指偵查人員在辦案過程中,由于偵查情勢的不斷發(fā)展變化,致使在案件事實認定環(huán)節(jié)出現錯誤,從而導致刑事案件處理所依據的事實與客觀存在的事實不相符合。如,把涉嫌犯罪的刑事案件認定為一般的違法行為,導致犯罪嫌疑人逃脫法律制裁而逍遙法外。法律適用方面的偵查錯誤指偵查人員在辦案過程中適用有關法律不恰當,從而導致偵查錯誤的發(fā)生。
(六)主客觀方面的類型
依據偵查人員出現偵查錯誤的原因,可把偵查錯誤分為主觀方面的偵查錯誤和客觀方面的偵查錯誤。主觀方面的偵查錯誤是指偵查錯誤的出現是偵查人員主觀方面導致的。如,偵查人員為了獲取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在訊問時采取刑訊逼供、暴力取證等主觀方面的非法行為,致使案件出現偵查錯誤。筆者認為,如果案件在偵查過程中出現了偵查錯誤,并且是偵查人員主觀方面因素導致的,這類偵查錯誤是不可原諒的偵查錯誤行為,應該及時依法追究偵查人員的相關法律責任,從而可以達到打擊犯罪和保障人權的雙重訴訟價值??陀^方面的偵查錯誤是指偵查錯誤的發(fā)生是由于科學技術以及自然條件等偵查人員當時無法克服的客觀因素導致的。如,在案件偵辦過程中,由于刑事技術鑒定設備的限制等客觀方面的因素,致使偵查人員作出了與案件客觀事實不相符合的認識,偵查錯誤不可避免。筆者認為,由于客觀方面的原因致使偵查錯誤的出現,其偵查人員應不負法律責任。
(七)國家是否賠償方面的類型化
依據是否需要國家賠償,可將偵查錯誤分為應賠償的偵查錯誤和不應賠償的偵查錯誤。應賠償的偵查錯誤是指偵查錯誤發(fā)生后出現的不良后果而需要國家依法給予賠償的偵查錯誤行為。如,由于偵查錯誤對犯罪嫌疑人進行了刑事拘留,這種情況應該依據國家賠償法給予當事人賠償。不應賠償的偵查錯誤行為指由于偵查機關或者偵查人員客觀方面的原因以及當事人自己主觀故意造成的偵查錯誤行為,依據國家賠償法不予賠償。
(八)補救措施方面的類型化
依據偵查錯誤的后果是否需要補救,可分為可補救性的偵查錯誤和不可補救性的偵查錯誤??裳a救性的偵查錯誤是指由于偵查錯誤造成的消極后果或者對當事人的不良影響,可以通過偵查機關或者偵查人員適當的補救行為,以消除這些消極后果或者不良影響。如,偵查機關在偵辦案件過程中,對犯罪嫌疑人依照法律規(guī)定采取了刑事拘留等偵查措施,但在偵查終結時查找到了真正的作案人,及時補救了前期的偵查錯誤。不可補救性的偵查錯誤是指當偵查錯誤發(fā)生后,即使偵查機關或者偵查人員采取補救措施,也失去了補償的必要性和效果。如,偵查人員為了獲取口供而采取了暴力取證或者刑訊逼供等違法行為致使犯罪嫌疑人死亡的嚴重后果,即使采取補救措施,也失去了補償的意義。
(九)依職權方面的類型化
依據偵查機關或者偵查人員有無濫用職權為,可以把偵查錯誤分為無過錯的偵查錯誤和有過錯的偵查錯誤。無過錯的偵查錯誤是指偵查機關或者偵查人員在辦理案件過程中雖然嚴格遵守了有關法律法規(guī),但還是出現了一些偵查錯誤。有過錯的偵查錯誤是指偵查機關或者偵查人員在辦理刑事案件的過程中濫用職權,嚴重侵犯了當事人的合法權利,致使案件出現偵查錯誤。
(十)行為方式方面的類型化
依據造成偵查錯誤的行為方式為依據,可以把偵查錯誤分為作為性的偵查錯誤和不作為性的偵查錯誤。作為性的偵查錯誤是指偵查錯誤的發(fā)生主要是由偵查人員積極作為行為引起的,如在訊問過程中采用非法手段獲取口供,致使出現偵查錯誤。不作為性的偵查錯誤指偵查錯誤是由于偵查人員消極不作為行為所引起的。如,偵查人員在偵辦案件的過程中,沒有搜集對犯罪嫌疑人有利的證據或者沒有出示對犯罪嫌疑人有利的證據等等消極的行為,致使偵查錯誤的發(fā)生。
[責任編輯:尹 瑾]
D918
B
:1672-1020(2013)05-0096-06
2013-09-10
薛亞龍(1985-),男,陜西榆林人,漢族,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2011級偵查學專業(yè)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偵查學基礎理論,武漢,43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