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萍
摘 要: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果教師抓住“愛、信、助”,并把這三要素作為師生關系的紐帶和理念,尊重學生、愛學生、幫助學生、發(fā)展學生,便會在教學中如魚得水、游刃有余。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關愛 深信 關注
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一直把“愛、信、助”三要素作為維持師生關系的紐帶,這也是自己一直堅持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我悉心關心愛護學生、尊重學生、幫助每一位學生,堅持“以人為本”的觀點,教育學生、發(fā)展學生,深得學生的愛戴,因此在教學中游刃有余。
一、對學生關愛有加,和諧師生關系
新課改要求教師放下高高在上的尊者的架子,關心學生、走進學生、了解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創(chuàng)建有效課堂的先決條件。教師應全面了解學生,做學生學習上、生活上的知心朋友,知學生所想、需學生所需,真正關心、愛護學生,這樣才能實現(xiàn)有效教學。
1.遠離懲罰性作業(yè),讓學生沒有壓力、輕松學習。
某些小學語文教師布置作業(yè)帶有懲罰色彩:學完第一課,把生字詞一個抄寫一行;學完第二課,把第一、第二兩課的生字詞每個抄寫一行……學到28課,再把生字詞從第一課一直抄到第28課,每個一行;考試試卷,哪怕學生考了99分,也讓學生把整張試卷再抄做一遍。種種做法,我實在不敢茍同。教師不該布置抄寫數(shù)遍的作業(yè),只要學生會就行,抄寫實在沒有意義。減負喊了好幾年,到現(xiàn)在還只是掛在嘴邊,實施的并不是多數(shù),說到底,還是受應試教育的制約。
2.對學生一視同仁,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
新課改要求教師關心每一位學生的成長,不偏向任何一位學優(yōu)生、不歧視任何一位后進生,對每一個學生都要一視同仁。而實際教學中普遍存在“父母愛聽話的孩子,老師喜歡成績好的學生”,這似乎成了定律。其實,學生千差萬別,又各有千秋。因此,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優(yōu)點,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讓其體驗到進步的樂趣,嘗試被他人欣賞的感受。
二、對學生深信不疑,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學好
對學生除了要有“愛”外,還要堅持一個“信”字。這里所說的“信”包含兩層含義:一是相信學生,不要動輒懷疑學生的話;二是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學好,堅持“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學不好的學生”。
1.相信學生是誠實的。
教師檢查課外作業(yè)時,某些學生忘記把作業(yè)帶到學校來,處理方式有兩個:一是懷疑學生撒謊,認為作業(yè)沒做,有意說忘在家,于是讓學生立刻回家拿,以證明老師的“英明”、揭穿學生的“謊言”;二是相信學生真的完成,并真的忘記帶,告訴他以后別再忘,明天再帶來。顯然,第二個應該是教師選擇的,為什么懷疑學生沒有做?如果學生做了,不就冤枉他了嗎?如果學生真的撒謊了,沒做,告訴他明天拿來,他一定會補做的,豈不更好?
并且,常懷疑學生未必是好事,懷疑學生作業(yè)沒完成、懷疑學生考試有水分、懷疑學生沒病裝病……“什么樣的老師帶出什么樣的學生”,老師是學生的一面鏡子,學生喜歡模仿老師。因此,教師常懷疑學生,可能引起學生懷疑老師的不良效應。
2.相信學生是最棒的。
在新課改的今天,每一位教師都應重新審視“教學”這個詞,不是簡單地“教”和“學”,而是“教學生學”,給學生導之以法。學生只有會學,才有可能真正地學會。
如,讓學生寫出“白花花”一類的詞,有的教師喜歡直接告訴學生有哪些,讓學生背誦。不如和學生一起分析白花花這個詞后,讓學生思考、討論,效果要更好。有的學生竟然想出:美滋滋、喜洋洋、樂陶陶等詞來,可見,教師的“導”對學生的“學”是多么重要。
又如在教學《最后的姿勢》一文時,在精讀感悟部分,教師不要作過多的分析,重在讓學生深入品讀地震中譚老師的動作、語言和地震后人們的話語,感受譚老師的精神品質(zhì)。千萬不要代替學生“品讀”,可以引導學生“你讀出了譚老師是個怎樣的老師”為中心問題,讓學生深入文本,找到感受最深的畫面,這要遠比“教師講學生聽”好得多,“授之以漁”才是教學之道,相信學生才是教學法寶。
三、關注學生,幫助學生不斷進取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對學生關愛,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關注他們的一點一滴,分析了解學生,對學生做到心中有數(shù),以便教學時因材施教,應采用合適的教法、設計有層次的練習,讓每一位學生在每一節(jié)課都有所收獲。
曾有個學生,成績比較不理想,特別粗心,默字不是少點就是缺撇無捺等,考試只比及格線略高點,可是上課思維活躍,總是有與眾不同的見解。如學習《魯濱遜漂流歷險記》時,我曾提出問題:你認為魯濱遜漂流到了孤島上,最需要的是什么?許多學生參照課本回答:水、實物、衣服等,而這位學生卻一語驚人:“既然在孤島上,大夏天的穿不穿衣服誰問,反正衣服是遮體避羞的;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有酒喝,孤島上難免沒有野獸出沒,酒壯英雄膽,喝了酒,就什么都不怕了;我要是魯濱遜,我最需要有個和我一樣的落難者,與我同病相憐……”一段話,引起雷鳴般的掌聲,我也為他豎起大拇指。
對這位學生我沒少花精力和時間,找他談話,查漏補缺,發(fā)現(xiàn)他的長處,鼓勵他揚長避短,逐漸地這位同學的成績不斷進步,老師高興、學生自己開心、家長也滿意。如果對其放任不管不問,后果可想而知。
在小學教學中,教師面對的是天真無邪的少兒,他們需要更多的關心和愛護;他們也有自尊,更需要被信任;在學習上,他們需要教師的引導和指導,他們喜歡刨根問底,喜歡問為什么,所以,啟發(fā)學生探究、合作、討論、體驗等學習方式比被動接受知識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培養(yǎng)他們勤學善思的好習慣。為此,小學語文教學中,例行“愛、信、助”三要素是課改的要求,更是學生的需要、社會的需要。
參考文獻:
[1]趙靜.開放的語文教學[J].學科教育,2012(1).
[2]李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J].中國校外教育,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