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真 陳潤 邢妙莉
【摘 要】 胺碘酮為典型Ⅲ類抗心律失常藥,能特異性抑制整流性鉀電流,主要電生理效應是延長各部心肌組織的動作電位及有效不應期,消除折返激動,已廣泛應用于心血管內科,但因其PH值偏低,呈酸性,對外周血管刺激性大,易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導致不同程度靜脈炎,增加患者痛苦的同時也影響了用藥依從性。因此,在靜脈應用胺碘酮時應積極預防靜脈炎的發(fā)生,若已發(fā)生,應積極查找原因,及時處理,盡可能減少患者的痛苦?,F報告如下: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B
1 原因分析
1.1 藥物刺激性較強 血液正常pH值為7.4,胺碘酮本身PH值偏酸性,可干擾血管內膜的正常代謝和機能,可能引起靜脈炎癥。
1.2 沒有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 靜脈穿刺前未徹底清潔皮膚,消毒范圍未達要求。
1.3 穿刺血管選擇不合理 (1)選擇的靜脈過于細?。喊返馔獙毿〉难艽碳ば暂^大,易引發(fā)靜脈炎。(2)選擇下肢靜脈輸液:因為下肢靜脈有瓣膜,血流緩慢,藥物在下肢停留時間比上肢長,易形成靜脈炎。(3)穿刺部位太靠近關節(jié)處:由于關節(jié)活動造成針管與血管壁不斷地摩擦而產生發(fā)炎反應。
1.4 藥液外滲 引起藥液外滲的原因有以下幾種:(1)年齡因素:老年人皮膚松弛,血管彈性差,對疼痛的敏感性下降,發(fā)生藥液外滲未及時發(fā)現和處理。(2)疾病因素:如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發(fā)生外滲。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謝障礙,血管硬化,也容易發(fā)生外滲。靜脈壓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靜脈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發(fā)生外滲。(3)操作不當:護理人員技術不熟練,多次穿刺損傷靜脈,可造成藥液外滲。輸液過程中針頭移位,穿刺部位未固定牢靠,造成針管的滑動,致使針頭斜面一部分在血管外,造成藥液外滲。
進針時針尖有藥液殘留,拔針時輸液器開關沒完全關閉。
1.5 護理人員責任心不強巡視患者時未及時發(fā)現問題,未注意聆聽患者的主訴,患者穿刺部位出現疼痛、紅腫等癥狀未及時發(fā)現和處理。
1.6 導管針留置的時間太長。
1.7 選用的留置針型號過大,導管管徑太粗,刺激血管壁。
1.8 選用外周靜脈,未使用中心靜脈導管。
2 結果
2.1 預防靜脈炎發(fā)生 提高穿刺成功率禁止試探性穿刺,選用22-24G的留置針。合理選擇靜脈注射部位,血管的選擇以中心靜脈導管為主,若來不及可選擇走行直、血管粗、彈性好的,容易固定且便于觀察部位的外周靜脈進行穿刺。護理人員應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保持高度的責任心,注意聆聽病人主訴,密切觀察穿刺部位及靜脈走向有無紅、腫、熱、痛及靜脈硬化,及時發(fā)現,及時處理。根據醫(yī)囑嚴格掌握合理的用藥劑量,若有局部疼痛,發(fā)紅等癥狀時,即使無藥液外滲,也應重新更換注射部位。
2.2 發(fā)生靜脈炎的處理
2.2.1 一般處理 如屬一般留置針應拔除,更換穿刺部位,發(fā)炎部位可給予熱敷,癥狀應在3天內改善,若無改善跡象應通知醫(yī)師評估是否細菌感染。若PICC(經外周靜脈穿刺導入中心靜脈導管)發(fā)生靜脈炎,可先熱敷,若屬于機械或化學性靜脈炎,癥狀應可緩解,若癥狀持續(xù),并無改善跡象,才需拔除。抬高患肢,促進血液循環(huán),進行修復。避免再度穿刺已發(fā)炎的血管,發(fā)炎血管須等到癥狀完全復原,恢復彈性方可使用。
2.2.2 可采用的處理方法 (1)若進行濕熱敷、可利用濕熱毛巾進行熱敷,每次20分鐘,一天4次。(2)碘伏涂沫方法:5%碘伏涂沫患處,每日2次或3次,涂抹范圍應大于損傷范圍的2-3cm,并保持患處清潔干燥,能迅速減少創(chuàng)面的分泌物,并在創(chuàng)面表層形成一層保護膜,從而達到修復、收斂、消炎的作用。(3)冰片酒精外敷方法:冰片1克加75%酒精100ml浸濕紗布外敷,紗布敷貼于病變部位,面積大于病變部位的1-2cm,然后用保險膜包裹,最后用膠布固定。每日3-4次。連用3-7天。酒精具有消腫活血的作用,所以用酒精浸泡冰片外敷可加強藥效。(4)硫酸鎂預防性濕熱敷:對于局部紅腫有硬結的部位可使用50%硫酸鎂濕熱敷,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鐘。根據熱的原理作用,持續(xù)局部濕熱敷可使血管擴張,血流加快,加快新陳代謝,提高白細胞的吞噬功能,促進損傷組織修復。(5)新鮮馬鈴薯切片或搗碎外敷:馬鈴薯具有散瘀、消腫、止痛、消炎、促進損傷組織細胞修復的作用,從而促進損傷組織修復。
3 小結
胺碘酮經外周靜脈輸注時護理人員一定要加強工作責任心,掌握豐富的藥理學知識,了解藥物對血管的刺激程度,首選中心靜脈輸入,不宜使用高濃度胺碘酮外周靜脈泵入,對病人做好宣教及使用過程中的綜合護理干預,可有效預防和控制靜脈炎的發(fā)生,從而提高用藥的依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