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渝植
每當在去往外婆家的路上,總感覺鼻腔里頭沁滿了燈盞糕的香味。
做燈盞糕,是外婆的一個業(yè)余愛好,一有客人來訪,外婆的煎鍋就難以停歇。我從不買菜場賣的燈盞糕,那是一個外地人煎的,多少有一些烏焦。聽外公講,這種烏焦物有致癌成分,所以,我從來不會光顧那里,盡管聽說那里的燈盞糕很好吃,名聲遠揚。
而外婆做的燈盞糕,看上去黃澄澄的,沒什么黑色斑跡,在那一層鮮亮的脆皮里面,是一根又一根晶瑩透徹的白蘿卜和燒得很嫩的豬肉,偶爾還會加上這么一兩只小蠶蝦。小心翼翼地咬上一口,入口聽得“咔哧咔哧”響,那油炸后的脆香以及白蘿卜特有的香氣溢滿口腔,雖被燙得呼哧呼哧響,卻依然不肯停一口,左手換右手不停地送往嘴里,還含糊不清地連呼:“好吃!”
這燈盞糕,真不愧是“外皮松脆,圓邊酥軟,內餡爽口”??!
直到前些天,才聽媽媽說,燈盞糕只有溫州這一帶的地方才有呢。聽了之后,我心中瞬間升起了一種自豪之感:這么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還這么好吃,竟然就在我的家鄉(xiāng)!真夠榮幸的!
記得今年的大年初一,那天下著雨,因為姨媽姨夫們在后幾天都沒空,所以就把分歲酒在初一給擺了。按往年來看,我們一家子總是最后一個到外婆家,而今年,卻是出乎意料地早,我們是第一個到的。一進門,沒來得及站穩(wěn),便聞到了那熟悉的香味——燈盞糕散發(fā)出的氣味,我迫不及待地沖進廚房,順手便拿來一個,真是好吃!
聽舅舅說,外婆今天一大早起來,掃地、生火、煮粥、抹鍋蓋,然后用肥皂洗凈手臉,系緊斜襟藍褂子上的盤布扣兒,端出昨夜已經泡好的黃豆和米,準備磨燈盞糕的漿。黃豆是外婆平日里趁著日頭好揀一些飽滿個大的放進保溫瓶膽內保存的。米是洗了好幾道的,經過一夜水的浸泡,在缸子里一直靜靜地躺著,散發(fā)出溫潤的光澤。外婆正襟坐在一盤小石磨前,用葫蘆瓢舀出少許黃豆和米,輕輕地倒進磨眼里,轉動磨柄,小石磨開始旋轉,一圈一圈地舞蹈著,唱著歡快的歌,磨出雪白雪白的糕漿。小石磨是外公特意從外地帶來的,他曾經在長沙那邊做過生意。外婆用水洗凈石磨,然后端了和好蔥的漿進了廚房,旺旺地生起火來,等鍋里的油滾了,盛滿一調羹漿,鋪平在鍋鏟里。鏟不比尋常炒菜的鍋鏟,通體黝黑,鏟把彎成上弦月的模樣,連著一塊圓圓的平平的黑鐵板,這鍋鏟也是外公專門從外地帶來的,很耐用,外婆用著也很是順手。聽到這兒,我對外婆的敬意油然而生……
外婆將白色的糕漿放進熱油內,一趟一趟,一陣陣“哧啦啦”的脆響,瞬間脹成了一個個巴掌大的燈盞糕,圓圓的、黃黃的、鼓鼓的,漂浮在油面上。外婆老到地將它們翻個個兒,兩面都呈現(xiàn)出金黃色,不慌不忙地用竹筷夾起,疊放在漏勺里,待油瀝盡。空氣中滿是誘人的香味,止不住地在我們鼻子里轉,我們忍不住吃了起來。
外婆一般都不上桌,給我們端上了菜之后,就坐在一旁看著我們吃。燈盞糕是一種既好吃又頂餓的東西,大米和黃豆一經水泡磨碾油炸,完全變了一種味道。外公喝了一口米酒,再美美地嚼著燈盞糕,他一口氣能吃上好些個,留一嘴的油香、全臉的笑意、滿腹的厚實??吹眯臐M意足的外婆搭手搭腳地立在門邊,眼見著我們吃香了,再回去喝粥,末了將剩下的幾個燈盞糕放回飯籠里,等晚上再給大家吃。
夜已深,大家都手捂肚子,向外婆道了謝,拜了年,便回家去了……在車上,從車旁的反光鏡可以看得到,外婆那佝僂著的身影,在黑夜中搖搖晃晃。
我留著滿口的燈盞糕香,漸漸入眠……
說真的,這外婆做的燈盞糕,難道僅是外婆特有的嗎?我想,不是這樣的……
(指導老師 王敏)
【西西插嘴】
對于地方美食,西西總是抱有濃厚的興趣,讀完此篇,“燈盞糕”的美味已然讓西西口角生津。經過歲月積淀而成為地方特產甚至是“文化遺產”的事物,一定不僅僅味道獨特,而且還有那濃濃的情寄托其中,一如作者在文末自問的那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