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曉黎 袁孝亭
曹琦教授是我國老一輩著名地理教育家。解放前就讀于長春大學,解放后入東北師范大學地理系學習,畢業(yè)后在東北師范大學地理系執(zhí)教40多年。曹先生曾任中國教育學會地理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長春市地理教學研究會理事長、長春市天文愛好者協(xié)會理事長。曹先生在地理教育界德高望重,他淡泊名利、嚴謹務實,熱愛地理教育事業(yè),為中國的地理教育事業(yè)和天文科普事業(yè)做出了杰出貢獻。1992年和1994年分別榮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和吉林省英才獎章。
一、筆耕不掇,著述豐富
曹琦先生在地理教育教學、科研領域辛勤耕耘60余載,實踐經驗豐富、理論功底深厚。曹先生高度重視教材建設和理論研究,并認為這是學科發(fā)展的基礎。因此,先生以教學實踐為基礎,長年致力于教材建設和學科教學理論研究,80歲時仍主編過教材,年屆90高齡還受邀發(fā)表文章。迄今為止,由先生自編、主編與合編的專著、教材、工具書和科普讀物等各類著作共計23冊,字數(shù)達270余萬字。
1980年,教育部委托東北師范大學草擬《高等師范院校地理專業(yè)中學地理教學法教學大綱》,這個任務最終落到曹琦教授身上。曹先生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參閱大量參考文獻,借鑒當時前蘇聯(lián)先進的地理教育理念,圍繞教學目的與要求、教材內容和結構、學時分配、教學中注意事項等方面,完成了《大綱》初稿的起草。1980年5月,在杭州舉行的高等學校理科地理教材編審委員會擴大會議上,由北京師范學院、西南師范學院、東北師范大學等高校代表組成的專家組對《大綱》初稿進行了討論修改,并經編委會審訂,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發(fā)行。該《大綱》是我國第一個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門頒發(fā)的有關高師院校地理專業(yè)中學地理教學法學科教學的指導性文件,是我國中學地理教學研究一個新的里程碑,《大綱》成為國內高師院校地理專業(yè)中學地理教學法課程的教材編寫、教學實施的基本遵循,也為《大綱》的后續(xù)修訂、完善提供了重要參考。
曹先生從事高師地理教學法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以來,先后編寫過三部高等師范院校使用的“中學地理教學法”方面教材。1981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學地理教學法》,系曹先生與褚亞平先生、周靖馨先生合編,當時被很多高等師范院校確定為地理教學法教材,受到廣大師生的普遍歡迎,1982年該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印發(fā)了第二版。在這本教材編寫中,曹先生負責第二章“中學地理教學任務和內容”、第三章“地理教學方法”的起草,篇幅約占全書的2/3,編寫任務繁重。1983年曹先生主編了供函授生使用的高師地理教學法教材,該書結合函授生特點,為函授生地理教學法教學提供了基本遵循。曹先生離崗后,還一直關心地理課程與教學論學科的改革和發(fā)展,2005年在其80高齡之際,又受邀編寫了《中學地理教學設計》,由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發(fā)行,達27萬余字,包括地理教學目標設計、地理教學內容設計、地理教學方法設計、地理課堂教學設計、地理課外教育設計、地理教學評價設計、地理教育研究設計等主要內容。該書將設計理念引入地理教學之中,擬以“地理教學設計”取代“地理教學法”、“地理教育學”和“地理教學論”等各有欠缺的課程名稱、內容和結構,為地理教學法學科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從事地理教育、地理科學等方面教學和科研工作,曹琦先生先后發(fā)表各種論文30余篇。如“地理教育在全面發(fā)展中的作用”、“論中學地理教材配置的原則和方法”、“地理教學方法的基本類型及其方法論基礎”、“地理教學中的知能轉化”、“地理教學方法的演變趨勢——地理引導法的興起”等,這些科研成果進一步深化了不同時期地理教學法學科的理論和方法的認識,對于學科建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作為老一輩地理教育家,曹先生對地理教育事業(yè)感情深厚,具有強烈的責任感。1993年高考取消地理科目后,許多中學地理教師和地理教學研究人員認為地理教育大勢已去,前途渺茫,地理教育進入了建國后的第二個低谷。面對嚴峻現(xiàn)實,曹先生覺得自己有必要站出來,為地理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做些什么,于是,他發(fā)表了“地理教育的價值”。文章在對地理教育價值進行系統(tǒng)而深入論述的基礎上,結合地理教育發(fā)展歷史對地理教育價值波動的實質進行分析,進而明確提出地理教育價值持續(xù)發(fā)揮的可能性。在地理教育陷入困境的情況下,先生敢于仗義執(zhí)言,對于廣大地理教育工作者把握方向、凝聚共識、堅定信心、振奮精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勤學善思,教育思想自成體系
曹琦教授的大學時代是在建國前后度過的,特殊歷史階段使他讀了7年本科,也奠定了扎實的地理學科基礎。大學期間由于成績優(yōu)異,被東北師范大學地理系主任張子楨教授選派到東北師大附中任教,因而積累了豐富的中學教學經驗。建國初期參加工作,其地理教育思想深受前蘇聯(lián)教育學家凱洛夫的影響。同時,他注重博采眾長,對地理教育的一些重大理論與現(xiàn)實問題具有獨特的觀點,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的地理教育理論。
(1)中學地理教學七原則。地理教學原則是地理教學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地理教師在處理教材、組織教材、選擇教學方法與教學組織形式時所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曹琦先生在《中學地理教學法》教材中,對地理教學原則有著深刻闡述:“在地理教學中地理教學原則的貫徹,總的來說,是在認真貫徹一般教學原則的基礎上,根據(jù)地理科學的特性,根據(jù)每個地理教學原則的特點和對地理教學所提出來的具體要求及作法,在教學中逐一加以貫徹的?!被谏鲜稣J識,結合多年中學教學實踐經驗,他提出了如下“中學地理教學原則”:①經常應用地理感性材料的原則;②廣泛應用鄉(xiāng)土地理教材的原則;③地理事實材料與地理基本原理相結合的原則;④充分反映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相互聯(lián)系和區(qū)域差異的原則;⑤正確闡明人地關系的原則;⑥地理知識教育與地理智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原則;⑦地理教學的啟發(fā)式原則。研讀曹先生提出的七條地理教學原則,時至今日對于地理教學仍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2)教與學相統(tǒng)一的地理教學方法觀。地理教學方法是地理教學活動中最為活躍的因素之一,它包括各種教學的方式、方法、教學手段以及教學組織形式等。改革開放后隨著教改的不斷深化,各種新的教學方法如雨后春筍般大量涌現(xiàn),地理教學方法的分類問題成為地理教學法學科亟待解決的理論問題。曹先生認為,必須把各種各樣的地理教學方法依據(jù)一定的客觀標準,把它們區(qū)別開來,加以類化和規(guī)律化,形成一個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lián)系的地理教學方法系統(tǒng),并于1993年在《課程·教材·教法》期刊上發(fā)表了“地理教學方法的基本類型”一文,文章中系統(tǒng)闡明了地理教學方法分類的意義和依據(jù)、地理教學方法的基本類型、各種地理教學方法的關系以及教法與學法的和諧統(tǒng)一。
他指出:“①進行地理教學方法分類,可以明了各種地理教學方法的特點、功能和應用范圍,能加深對各種地理教學方法的認識。②對地理教學方法加以分類,在地理教學實踐中有利于對方法的選擇和運用,能充分發(fā)揮各種方法的效能,更好地完成地理教學任務。③地理教學方法分類之后,可以建立起地理教學方法系統(tǒng),使地理教學方法系列化、規(guī)律化和結構化,這對加強地理教學法學科的理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彼€指出:“根據(jù)各種地理教學方法教育功能的不同,眾多的地理教學方法大致可以分為地理講授方法、地理引導方法、地理直觀方法、地理邏輯方法、地理練習方法、地理一般專題方法、地理特定專題方法等七個系列、地理一般方法與地理專題方法兩大類型,形成一個既彼此獨立又相互聯(lián)系的方法系統(tǒng)?!?/p>
在關于教法與學法的關系上,曹先生提出:“教學方法不是教法與學法的機械相加,而是在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緊密結合,是水乳交融,不是油水相并?!笨梢姡腔瘜W現(xiàn)象,而不是物理現(xiàn)象。他還指出:“在教學過程中任何把教與學分離開來,無論是重教輕學,還是重學輕教,都是不可取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根本沒有純而又純的教法,也沒有純而又純的學法,教與學是分不開的?!边@是曹先生教與學的融合觀。
在教學實踐中,曹先生強調:“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用一種方法貫穿始終,要各種方法相結合,一枝獨秀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同樣,教學方法不能濫用,更不能每堂課都一樣,要隨教材內容、學生特點和教學設備的不同而變化。曹先生的教學就是如此。他還指出:教教學法的教師,更要注意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特別是在運用上狠下功夫,要做到身教重于言教,使學生愿意聽你的課,感到是一種享受。這是曹先生的綜合方法觀的具體體現(xiàn)。
(3)鮮明的地理課程觀。曹琦教授認為,課程觀包括對課程目標、課程名稱和課程內容的看法。地理課程目標即地理教學目的。曹先生的地理目的觀,在其所著的三個版本的地理教學法教材中,都有明確的敘述。他認為中學地理教學應對學生進行地理基礎知識教育、地理能力培養(yǎng)和地理情感教育(思想教育),這三者缺一不可,務必全面貫徹。過去有顧此失彼現(xiàn)象,必須糾正。他還指出:“地理課程(教材)設計,要嚴防把地理科學知識觸角伸得過長,誤把相鄰學科的東西選進來。為此,要把好地理關,以保證地理科學知識的純潔性、增強地理學科的獨立性和穩(wěn)定性?!?/p>
曹琦教授贊同學科課程論。他對美國教育家杜威早年提出的“學科課程不是文學、不是歷史、不是地理,而是兒童的生活需要”,即他所倡導的“活動課程”一直持有保留態(tài)度,他認為這種課程論難以實現(xiàn)地理課程目標。
(4)以問題為中心的“師生觀”。即對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所處地位的看法。對此,曹先生在其所著《中學地理教學法》和《中學地理教學設計》等著作中都有關于這方面的論述。他認為,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教師成為教學過程的主宰,具有絕對權威,學生只能聽從教師的指揮,在教學過程中完全處于被動狀態(tài),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不到發(fā)揮,不利于學生智能的發(fā)展,這是一種過時的傳統(tǒng)教育觀,對今天仍有一定影響。他還指出,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過程中,學什么和怎樣學,學生說了算,教師處于被動狀態(tài),教師的主導作用得不到發(fā)揮,這種師生觀也是不可取的。
曹先生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既不應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圍繞教師轉;也不應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圍繞學生轉,而應以問題為中心,師生共同圍繞問題轉,為了探究在教學過程中所發(fā)現(xiàn)問題的結論,師生共同發(fā)揮作用,以達到解決問題,完成教學任務之目的。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起主導作用,以完成教師對學生進行“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使命。曹先生認為,教學過程就是師生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以問題為中心是切合實際的,能充分調動師生的積極性,符合教學規(guī)律。
曹先生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其“教學過程的師生觀”,他屢次提到在1958年教育大革命期間,有些學校出現(xiàn)“小將上講臺,教師靠邊站”,否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現(xiàn)象,用這次革命的后果告誡要以史為鑒。并借用我校校長、著名教育思想家丁浩川教授的一段關于教師主導作用發(fā)揮的話來教導我們。
三、教書育人,師德崇高
從教數(shù)十年,曹琦教授經常強調:身教勝于言傳。師從曹琦先生,近距離聆聽先生的教誨,在學習領會先生博大精深的地理教育思想的同時,更可以親身感受先生治學之嚴謹、工作之敬業(yè)、為人之謙和。
(1)嚴謹細致的治學態(tài)度。曹琦教授的寬容是與他接觸過的每一個人都能夠感受得到的,凡事都為他人著想,然而其對自己的要求卻從沒有放松過。先生始終堅持“以問題為中心”推動教學進程,講課時循循善誘,經常應用引導法,啟發(f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課堂教學深受學生歡迎。先生對授課質量要求甚高,甚至近乎苛刻。在給研究生授課時,有時就是導師與學生“一對一”上課,但他絲毫不因人少而放松對課堂教學的要求,每堂課都要提前備課、準備講義,課堂上認真講解、全程板書、提問討論,課后還要布置作業(yè)……每個環(huán)節(jié)都一絲不茍,即使是年近七十返聘執(zhí)教時仍然如此。先生對作業(yè)及論文的指導,每次都是詳批詳改,有時批語內容甚至比學生作業(yè)還多,幾輪修改下來,學生們耳濡目染,態(tài)度自然更加嚴謹認真。
(2)勤奮敬業(yè)的工作態(tài)度。曹琦教授的教學任務繁重,他除了擔任本科生的“地理教學法”、“地球概論”的教學和教育見習及實習的指導外,還承擔函授生這兩門課的教學任務。文革后開始培養(yǎng)研究生,他又承擔了研究生的“地理教學法”、“地理教學設計”、“地理教育心理學”等課程的教學工作。面對如此繁重的教學任務,曹先生總是任勞任怨,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地理教育教學和研究中。曹琦教授離崗后,也始終關注著地理課程與教學論學科的發(fā)展,數(shù)十年如一日,堅持每周到學校期刊閱覽室查閱期刊,了解掌握地理教育教學的最新動態(tài),把握前沿理論。在2013年我國地理教育發(fā)展一百周年之際,曹先生特別撰寫了“紀念百年史,迎接新高潮——對中學地理課程教材改革的思考”一文,從地理課程名稱、地理教學時數(shù)、地理教材內容、地理教材配置等角度對我國中學地理教育百年變革歷史進行了系統(tǒng)回顧,并對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特點、重點和歷史使命、高中地理課知識結構設想、高中開設地理課后的積極效應等方面進行深入闡述。
(3)謙和感恩的生活態(tài)度。曹先生謙和、感恩的生活態(tài)度在業(yè)內是出了名的。每當有人褒獎先生的成就時,先生總是將其歸于外因。記得有一次有人提起《高等師范院校地理專業(yè)中學地理教學法教學大綱》是由他執(zhí)筆起草時,他謙虛地說,那是因為東北距離前蘇聯(lián)比較近,東北師大占據(jù)地利所致。
作為張子楨教授的得意門生,曹琦教授對恩師張子楨先生的培養(yǎng)和教育一直念念不忘,九十高齡之際還特別撰文追思恩師。他始終認為張子楨教授的教育思想對自己影響巨大,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績,都是恩師張子楨教授傳、幫、帶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