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語文教學,讓很多人陷入了兩難境地:如果置身課堂教學之中,似乎無法面對真正的語文教學,如果遠離這樣的課堂教學,又將會無法暢談語文教學。語文教學走到今天雖不得不承認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又不可否認的是人們所看到的成就中卻包含著太多的沉重代價,有人曾用“死”“偏”“花”“俗”“空”“滿”等字眼來概括眼下的語文教學,意思即語文教學死氣僵化、怪癖偏深、花里胡哨、膚淺平俗、空洞無味、滿灌滿練,雖有過激之嫌,但仍有其值得深思之處。語文教學的迷茫與混沌是不爭的事實,即使原本不需要費口舌的也成了重災區(qū)。語文教學需要有清醒的目標意識,但很多時候的教學卻是在“忙”與“盲”的徘徊中走進了“?!?,在迷茫中喪失自我,迷途而不知返。語文教學有時需要模糊,但語文教學絕不能糊里糊涂、掉進混沌的泥淖而不能自拔,這會重挫語文應有的學科尊嚴?,F(xiàn)今語文教學中屢見不鮮的迷茫與混沌情形主要有“先分教學”之風愈演愈烈、文學教育正在漸行漸遠、文言文教學的畸輕畸重、選修的必修化越陷越深等。
一.先分教學之風愈演愈烈
語文教學需要考試,尤其需要在高考的終端顯示中能考出理想成績,成就學生的大學夢,也讓語文教師對自己的付出無怨無悔,感到自豪與驕傲。但語文教學又不能僅僅圍著考試轉,一旦讓考試左右了語文教學,那語文教學就慘了。眼下的語文教學偏偏就是先分教學之風愈演愈烈,“為分而教”、“不考不教”甚囂塵上,后果的嚴重性不言而喻。在先分教學之下,語文教師正處于痛苦掙扎之中,自己的教育理想不得不屈從于學生的考分,學生的分數(shù)遠比教師自身的教育理想重要。在先分教學的制約下,雖說語文教師仍需擁有課堂、站穩(wěn)課堂,但語文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卻很少有自己的自由狀態(tài)、有自己的人文思考,在開放課堂空間和時間上沒有大的決策權,學校有很多急功近利的規(guī)章制度捆綁起了教師的手腳,讓其不敢輕易挪動,否則繩索會愈收愈緊,叫你動彈不得。語文教師有時也很想按照課程標準來實施自己的教學,但課程標準被不少人嘲笑為中看不中用,如果堅持課標就等于放棄眼前的一切利益,就會被很多人認為是異類。語文教學必須受制于考試,教學的考績指標完全由學校的一廂情愿來規(guī)定。學校所重視的就是必須把多少人送進二本以上的高校門,能否完成或超額完成上級下達的指標是頭等大事,至于學生進入高校后有沒有發(fā)展后勁就顧不上考慮了,教師必須無條件服從學校的現(xiàn)實需要。先分教學之風勁吹下學校把考試成績和升學指標作為績效評估的唯一杠桿,由此就引申出一系列利益分配問題。降服于周考、月考的語文教師,眼界就勢必短淺了,正因為先分教學之風愈演愈烈,高一年級就唯分是論,很多學生過早地被人為地淘汰,很多反語文教育教學規(guī)律的課堂行為也就有了存在的土壤。殊不知,病態(tài)的課堂雖然博得了同樣病態(tài)的校領導的賞識,但卻坑苦了學子,坑害了學生的一生,也坑害了語文教師。
先分教學之風下語文教師的“忙”是有目共睹的,語文教師的“盲”又是顯而易見的。語文教師大都信奉講得越死越好,講得越多越好,占用學生的時間越長越好,題目做得越偏越好,整天忙于備、教、改、輔、考,日日在繁忙中度過,常常一年中,沒有周末,甚至連寒暑假都得泡在其中,被迫去補課,學生厭,老師怨,但必須做,因為考試的壓力實在太大。只要留心一下語文課堂,就一定不難發(fā)現(xiàn),應試化無處不在,滿堂灌、滿堂練隨處可見,即使是新授課也大多是照著應試教輔資料照本宣科、亦步亦趨,閱讀教學大多成了肢解式的閱讀訓練,所謂導學就成了一邊看著練習題一邊領著學生到課文里找答案的尋章摘句訓練,幾乎所有結論都是教師從教參或練習冊找來硬塞給學生的。作文課也變了味,不是關注生活,不是注重真情實感,而是效尤所謂滿分作文的樣式來無病呻吟,學生厭寫怕寫但又不得不寫,身心劇痛又必須循規(guī)蹈矩。長此以往,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人文情懷必然每況愈下,思辨能力、探究精神、創(chuàng)新品質日益喪失。
語文教學陷入了先分教學的泥淖而不能自拔,即使是很有思想很有眼光的語文教師也很難在世俗的逼視下心情暢快地踐行自己的理念。毋庸置疑,學生平時的成績對語文教師而言固然重要,但關注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才是最重要的。語文教學本身就是堅持的事業(yè),雖然隨著人們面對一個物質化的世界變得越來越實際了,現(xiàn)實功利訴求壓倒了一切,但是富足的物質并不必然帶來精神境界的提高,相反常常會窒息人們的心靈。語文教師要掙脫牢籠,就必須高標人文精神,高揚自己的人文理想,要有關愛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與人文情懷,要在互惠、普世與共贏上有作為,要學生的成績,但必須緊緊盯住走出高校門的成績,關注學生將來的發(fā)展走向和學生一生的立人、立德、立功的潛質開發(fā)。語文教學絕非急功近利的利益達成教育,絕非純現(xiàn)實的先分教學,而真正是寄希望于將來的人的教育,人的發(fā)展的教育,人的生命成長與精神成長的教育,而不是周考、月考的分數(shù)累加。
二.文學教育正在漸行漸遠
文學就是人學,文學教育是語文教學的神圣使命?,F(xiàn)代社會中一個高素質的人不僅僅需要具備必須的知識和能力,更要擁有豐富的情感和堅定意志。語文本來就是“化育”“滋潤”人的課,有其獨特的魅力和內在的文化蘊涵及情感動力。但語文教學的文學教育常常會走彎路,如曾經有一段時間過分強調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致使語文課堂教學充塞“人文”內容而置語言習得于不顧,語文課的“非語文”色彩過重;后來卻又矯枉過正,現(xiàn)在的語文教學又過于注重對語言的瑣碎分析,肢解文意,本來文質兼美的課文變成了冷冰冰的技術性分析,文學教育正在漸行漸遠。有學者形象地說,如果說語文教學出現(xiàn)了嚴重塌方,那么文學教育就是重災區(qū),詩歌教學本來是非常高雅的文學鑒賞活動,現(xiàn)在也變成了應試性的肢解,精美的古詩到了課堂就成了古板的代名詞,散文寫作則變成了八股文,學生的文學生活已經干涸了,甚至讓有些學生連做文學夢的機會也給喪失了。
文學作品是言語世界、經驗世界、形象世界、情感世界的四位一體。文學教育是一種情感、情緒的體驗、體悟,是一種性靈教育,性是心性,靈是精神。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語言是經過形式化、藝術化、形象化了的語言,具有多義性、模糊性特點,便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語言。作家呈現(xiàn)的經驗世界和形象世界富于個人風格,充滿著想象與聯(lián)想的審美世界,閱讀文學作品既依賴讀者的人生經驗,只有借助讀者的人生體驗,文學作品的意義才會得到充分的闡釋,閱讀文學作品也促進讀者的人生經驗,文學作品本身的意義會拓展、豐富讀者的體驗。讀者通過感知、體會、理解非現(xiàn)實的審美世界,發(fā)揮感受力、想象力、思維力和創(chuàng)造力,為理解人生意義和提升生命質量奠定基礎。但文學教育在應試教育陰霾籠罩下日益弱化,已經漸行漸遠,實用思維占據(jù)主導地位,人們關注的是知識教育,追逐立竿見影的實用與功利效果,師生的眼光只盯著分數(shù),只依據(jù)自己的切身利益做,只著眼現(xiàn)實性效果,把文學教育等同于文學教化,面對一篇篇精美的文學作品,更多的還是解構為分段、概括大意等,就范于應試的固有模式,技術化、功利化傾向越來越突出,大大降低了文學情韻,對文學知識的追逐替代了心靈的感受。教學中,對文學作品言語的賞析、經驗的體察、形象的評判、情感的把握等都蜻蜓點水,一切以實用為前提,根本不重視文學本身的意義,更枉談將文學本身的意義作為文學作品教學的重點,且教學過程中強調作品內容多而忽視其藝術獨到之處。
不可否認,語文教學需要傳授知識以此來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完備學生的知識結構,但知識本身只是思想的沉淀和經驗的結晶以及對規(guī)律的探索性接近,更談不上是終極真理,且知識一旦進入課本,往往帶有一孔之見性質,會呈現(xiàn)出被遮蔽的面目;而真正的文學教育則更有利于探尋真理,并獲得精神的享受,進行生命的對話,認清生命的價值,提高生命的質量。文學教育的基本功用是奠定良好的人性基礎,可是現(xiàn)實中師生的精神空間極度荒蕪,精神層面的問題都已無暇顧及。文學是人類一種重要的精神活動方式,無論什么時候,都能表現(xiàn)出與眾不同的情感與姿態(tài)。文學作品中的情感世界是極其豐富的,作者總是設法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自己對人類歷史、現(xiàn)實人生的看法,用善感的心靈、細膩的筆觸表達對真善美的追尋??上?,現(xiàn)在的大多解讀都是進行技術性的靜態(tài)解讀,很難走進作者的心靈深處,很難把準作者的情結點,即潛藏的情感秘密。
文學教育能促使人認識到自身局限性,超越現(xiàn)實的平庸與凡俗,追求人性的完善?,F(xiàn)在的文學教育已經淪落為純技術性的得分手段,只跟著流行趣味走,殊不知流行的并非一定是好的,一味跟著流行趣味走勢必造成文學教育中獨立、自由的審美被實用主義擠壓,教師不再引導學生追求人生的超越與終極意義的關懷,從而導致了其心靈的褊狹與局促,人生意義和生命質量的粗劣。
當人們對文學的解釋完全取決于現(xiàn)實對他的利益有什么效果而不再注重心靈的豐富和精神的建構時,教學中對文學的態(tài)度也只是為著獲得高分而停留于知識層面,根本無心進入文學的深處探尋文學的審美,文學教育的理想也就無法實現(xiàn)了。
三.文言文教學的畸輕畸重
文言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歷來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選入高中教材的文言文多為經典,這些傳統(tǒng)名篇凝聚著中國古代先賢的人生智慧,是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瑰寶,是珍貴的文學遺產,是獨特而無可替代的語文教學資源。雖然高中文言文教學一直備受關注,但教學文言文的實際效果卻越來越令人擔憂。在高考文言文閱讀分值最高的翻譯題中,失分率居高不下,原因并不在沒有掌握翻譯的方法、技巧,因為教師在教學中有關翻譯技巧的知識講得實在是太多了,而是在于沒有讀懂需要翻譯的文言句子。準確翻譯文言句子的前提是理解,就是能根據(jù)語境讀懂、領會文句的具體含義,并能對該句從內容和表達等方面做出相關分析。要拿到高分還有一點也不可忽視,就是翻譯要做到語意準確、文從字順、規(guī)范明了,而這諸多方面也正是學生的軟肋。理解難、譯準難的根源在于未讀懂句意、未了解句式、未明了詞義,當然也偶爾有未洞悉得分點的。
現(xiàn)代高中生的文言文功底普遍較弱,文言文閱讀能力越來越差,也許語文教師會有一大堆主客觀原因,但文言文教學的畸輕畸重卻是難辭其咎的首要原因?!把浴迸c“文”是文言文的兩翼,“言”就是言語形式,“文”指思想內容。沒有“言”,“文”就失去了依托;沒有“文”,“言”就失去了意義,“言”“文”相依,“文”“言”一體。教學文言文既要重“言”,又要重“文”,應立足于“言”組織教學,在教學“言”的過程中重視融合“文”的內涵。重“言”就是要重視詞語積累、重視古漢語語法、重視句讀與誦讀、重視文言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重“文”就是要率領學生走進文本去體悟文言文的豐富文化內涵,走近作者的心靈世界。但在具體的文言文教學中卻是畸輕畸重的,或重言輕文或重文輕言。在重言輕文的課上,教師多糾纏于有限的文言知識傳授,照本宣科,而無視生動形象文言語境,課堂普遍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逐字逐句地串講課文,對每個字詞都不放過,還苛求要求學生歸納整理出通假字、異讀字、古今異義字、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學生在機械重復、死板瑣碎的抄錄中忙得不亦樂乎,長此以往,文言文教學陷入窘境自不待言,課堂成了典型的滿堂灌,氣氛死氣沉沉,教師聲嘶力竭、筋疲力盡,學生卻味同嚼蠟、身心疲憊,感覺文言文似乎就是文言詞語的堆砌,師生都在受著折磨而不能自脫。相反,在重文輕言的課上,教師天馬行空、文采斐然,標榜著對文言文的張揚個性理解與即興發(fā)揮,滔滔不絕、激情滿懷、陶醉忘我,卻忽視文本之“言”所包孕的文化信息,只是隔絕于文本的一言堂,課堂成了教師秀場,結果學生聽得云里霧里卻沒有抓手、不著邊際,文言知識不落實,碰到具體的文言文讀不懂,在懵與猜中苦苦掙扎。有的課上,學生只是匆匆的看客,沒有自己的言語活動,教師完全擠占了讓學生去品味、去思考課文的時間。這些只重“言”而忽略“文”或只重“文”而忽略“言”的文言文教學都事倍功半,教師教得苦,學生學得累。
如果文言文教學不能“文”“言”兼顧,就很難把準文言文閱讀的要脈,如果越“文”講“言”或越“言”講“文”,亦如“言”而無“文”或“文”而無“言”,甚至無視文本或孤立文本,就會失去走近文言文的基本途徑,并失去文言文教學的靈魂,既不能達成“積累·整合”,更難奢望“感受·鑒賞”、“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文言文教學不僅要“言”與“文”結合,要教“實”,教“活”,更要教“美”。既要關注文言文語言形式的文化屬性,又要關注文言文所承載內容的文化特性,既要關注文字的文化內涵,也須借助特定語境感知文本文化內涵,通過走進文本,在研讀與探究中,去感受文言的美,感悟文化的美,獲得有意義的生命體驗,并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
四.選修的必修化越陷越深
設置選修課本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但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化,如何有效實施所設置的選修課問題又毫無懸念地成了所面臨的一大難點,甚至可以說已陷入了困境。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須致力于“必修”與“選修”的雙贏,必修課以基礎知識的落實為第一要務,選修課則以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廣泛探究的能力為目的。選修課程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和拓展性。教師可以根據(jù)實際需要,大膽取舍,選擇適合學生特點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順序,以根據(jù)學生自身學習的水平,相機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但在實際教學中,一線教師總常常感到必修課的課時顯得很緊,多在趕進度忙考試中浮光掠影、走馬觀花,選修課教學的戰(zhàn)線又拉得太長,教學方式方法顯得單一乏味,尤其突出的問題就是選修、必修的同質化現(xiàn)象日益嚴重,必修課與選修課的雙贏訴求常常演變成兩敗俱傷。
從面上看,“選修”教學少“選”少“修”也少“趣”。很多學校所開的語文選修課其實與必修課沒有質的區(qū)別,如課程設置、實施和評價等,在課程形式上有明顯的國家課程為主傾向,全體教、統(tǒng)一學、統(tǒng)一考,很少突出應有的選擇性與多樣性,而對“選修”的教學則是只“選”不“修”,很多課就是純“必修”的復制,選修課必修化。當然也有極少數(shù)是專題講座和放羊式的所謂自主活動,選修課成了學術活動和放任自流等,不僅造成了“必修”“選修”教學的嚴重失衡,而且各自的教學目標也難以實現(xiàn),大有遠離語文教學本真的勢頭。其中在課程建設上主要是沿用與必修課程配套的同一版本的教學,教材選用大多是以省或地級市為單位集中選定,很少有自主開發(fā)的教材,主要是受高考統(tǒng)考和傳統(tǒng)習慣認識(權威、可靠、省事)的影響,尤其是教材的價值取向更是與必修課高度趨同,甚至過分學術化,如《〈紅樓夢〉選講》《金庸武俠小說選講》等都具有濃厚的學術味,很注重學科知識的系統(tǒng),知識范圍顯得很狹窄,這與基礎教育階段“適應學生不同潛能和發(fā)展的需要”初衷肯定是有很大差距的,不僅給教師的教學增加了沉重負擔,而且也加重了學生的學業(yè)負擔,尤其是再要求統(tǒng)一學、統(tǒng)一考,根本無法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要,無益于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選修教學之所以區(qū)域必修化還有一些重要原因。選修課程的初始功能定位就是消釋應試教育的,理想訴求就在于應對高考,但實踐下來,這條路不僅沒有走通,而且同流合污,也演變成了應付高考的“必修”。無論是學者專家、學校領導,還是一線教師,最關心的還是莫過于選修課與高考的關系,對“考不考?考什么?如何考?如何應考?”等時時關注,處處打探,唯恐誤判形勢,影響學校發(fā)展大局和教師個人發(fā)展。在選修課與高考的關系上為什么也會與必修課趨同?因為不這樣考不但會影響師生對選修課的教和學興趣,甚至還有可能影響選修課的存在根基,故而除了有極少數(shù)校本課程采用點綴性的等級評定外,絕大多數(shù)仍然與高考測試形式保持高度的一致,如《唐詩宋詞選讀》《〈史記〉選讀》《現(xiàn)當代散文選讀》等就完全納入了高考范疇,日常教學的必修化就不足為奇了。
雖然對教科書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都有共識,但在條件性課程資源相對匱乏、學生對課外學習資源很難關注的背景下,教科書仍然是課程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和重要載體,最有權威性,尤其是教學與考試的權威,選修教材的編選與教學也就自然滲透進如此的權威效應,教學的必修化也就成了必然。為什么會如此現(xiàn)實與功利?因為如果學生、教師和家長一旦確信選修課對高考完全沒有幫助,選修課就名存實亡了,學生肯定不學,花再大的氣力開選修課也形同虛設,無人問津,就是學生學了,但并不像重視必修課那樣重視,選修課的命運也會令人擔憂。選修課的必修化有其現(xiàn)實基礎,短時期內很難有所改觀,只要以考促學、以考促教、以考代評的世風猶在,語文教學就會簡單化為一場考試,語文教學就無暇顧及學生的終身發(fā)展,也就妄論語文教學是面向未來的事業(yè)。
語文選修課與必修課在價值意義上是明顯不同的,必修課的文化功能大于實用功能,選修課的實用功能則大于文化功能,重在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必修課主要處理好學生與知識、能力的關系,選修課主要處理好學生的興趣特長、專業(yè)志向和職業(yè)潛能的關系,如果選修都是必修化,就一定不適合于大多數(shù)學生。很多語文教師只會低頭拉車,卻很少抬頭看路。而要搞好“選修”教學就要體現(xiàn)差異性,豐富課堂教學,必須將學習方式的轉變放在首位,有的側重于實際應用,有的著眼于鑒賞陶冶,有的旨在引導探索研究。語文選修課必修化這個現(xiàn)象使課程改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zhàn),對日常教學以及高考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
馮為民,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江蘇省“333工程”培養(yǎng)對象,中國教育學會會員,現(xiàn)任江蘇教育學院附屬高級中學學術委員會主任。責任編校:洪 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