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昌方 馬海艷
不久前,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fā)了《關于黨政機關停止新建樓堂館所和清理辦公用房的通知》,指出:“5年內,各級黨政機關一律不得以任何形式和理由新建樓堂館所。”此舉順應大勢,深得民心。
由此不禁想起2007年媒體報道的貧困地區(qū)河南省盧氏縣的一條消息:該縣縣委辦公用房,是上世紀50年代建造的土坯房。人多房窄、辦公擁擠自不待言,每到雨天,有的房間頂部還往下滴水。如此簡陋破舊的辦公用房,按理早該拆舊建新,但幾十年來,盧氏縣十多任領導一直是“修修補補”,始終沒有“大興土木”。
久居破房,不建樓房,此為哪般?縣委書記如是說:有了錢,這幾年不斷有人提議建縣委辦公大樓?;?000多萬元建座新大樓,我們能辦到,但舊房修修還能用。有錢了還是先“緊”著老百姓。一“緊”為民生,傾心關懷大山深處的困難獨居戶;二“緊”為民居,傾情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三“緊”為民利,傾力完善醫(yī)療、教育體制。
時下我們有些貧困落后地區(qū),百姓剛剛實現(xiàn)溫飽,可那里的官員不是把有限的資金用于發(fā)展經濟、擴大再生產和改善民生上,而是在興師動眾地建造樓堂館所。一些地方中小學師生長期膽戰(zhàn)心驚地蜷縮在低矮破舊的危房內教學,而他們的主管部門乃至不少黨政機關卻高樓林立,“安居廣廈”……諸如此類,與盧氏縣委“久居土坯房,不建辦公樓”的言行相比,形成了多么強烈的反差!
筆者無意推崇“苦行僧”,也并非籠而統(tǒng)之地反對改善住房設施和辦公條件。問題在于,“動土興木”,必須從經濟實力出發(fā),從實際需要出發(fā),從百姓意愿出發(fā)。問題還在于,要防止和根治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提倡一種“勤儉節(jié)約,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和“憂在人前,樂在人后”的傳統(tǒng)美德。不言而喻,官員有了這種精神和美德,百姓就有了福祉。這正如李克強總理在答中外記者問時所言:“要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政府就要過緊日子?!?/p>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陋室銘》里寫道:“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憂國憂民的同代詩人杜甫則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為饑寒交迫的民眾大聲疾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今天,作為人民的公仆應該好生回味這些先賢的名句,繼而像身邊的先進典型那樣,自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真正做到“有福民先享,有難官先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