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凝瑤
全世界目前的汽車數(shù)量已超過10億輛,到2012年,這個數(shù)字很可能會翻一番。與以前相比,現(xiàn)在的汽車更廉價、更快捷、更安全、更舒適。汽車已經成為現(xiàn)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亞洲、拉丁美洲和非洲,人們只要經濟能負擔得起,就會馬上買車。
然而,在富裕國家,汽車銷量飆升的態(tài)勢正在趨停止。越來越多的學者都提出了這樣一種可能性,即發(fā)達國家的汽車保有量和行駛里程,或許即將飽和,甚至正在逐漸下降。這個概念被稱為“汽車峰值”。
從2008年開始,經濟衰退和高油價導致許多國家的汽車行駛里程出現(xiàn)明顯下降,其中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和瑞典。
經濟衰退,無疑加劇了汽車使用率下降的趨勢。但是這趨勢似乎在危機之前就開始了。今年3月公布的一份受澳大利亞政府委托的研究報告顯示,全世界已有20個富裕國家表現(xiàn)出汽車行駛里程“即將飽和的趨勢”。在人均行駛里程連續(xù)增長了幾十年之后,人均里程的增長速度已經明顯放緩,在許多國家已經停止增長。在絕大多數(shù)富裕國家,農村地區(qū)的汽車使用一直保持穩(wěn)定,甚至正在增長,因為在農村開車出行仍舊讓人們感覺自由和方便。然而在城市特別在市中心,汽車的保有量和使用率正在下降。
在美國,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城市居民中無車一族的比例有所增加。在人口超過300萬的大城市中,無車族的比例為13%,而在農村地區(qū),這一比例僅為6%。在倫敦,自1990年以來,汽車保有量一直在下降。歐洲許多城市的汽車使用都出現(xiàn)了減少的情況。
導致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在于,公共運輸系統(tǒng)比以前更快捷、更可靠,同時許多城市也增加了運輸能力。這一點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在投資的增加上,尤其是對鐵路投資的增加。
近些年來,旨在取代私家車的一些事物開始在北美和歐洲流行,特別是共用汽車的汽車俱樂部。據一些人估計,一輛租賃汽車可以取代15輛私家車。
就城市生活而言,汽車本身已經成為汽車大獲成功的受害者。1994年,物理學家切薩雷·馬爾凱蒂認為,人們希望把上班平均時間控制在一小時左右,他們不愿意再花更多的時間。在過去幾十年里,汽車的應用使人們在一小時的時間里抵達更遠的地方。然而,隨著郊區(qū)的擴張和擁堵情況的加劇,絕大多數(shù)城市最終達到了擴張的極限,人們的通勤距離遠到不能再遠,因此城市無法繼續(xù)擴張了。
通過改進駕車出行的替代方式,市政當局可以嘗試利用汽車使用率下降所帶來的好處。駕車出行的人均占用空間大于其他任何交通方式。據澳大利亞科廷大學的彼得·紐曼和羅布·索爾特估算,利用一條高速公路車道的空間,私家車每小時可以運送2500人,公共汽車可以運送5000人,火車則是5萬人。達到“汽車峰值”的可能性在富裕國家最為明顯。不過,據倫敦大學學院的戴維·梅茨估計,新興國家的城市會在發(fā)展過程中提前進入類似的階段。
在發(fā)展中國家,一些城市的市政當局已經在計劃減少汽車的使用,特別是通過引入城市軌道交通系統(tǒng)的方式。從2000年以后才開始大規(guī)模建設的上海地鐵,平均每天運送800萬人,覆蓋了城市80%的地區(qū)。印度的18座城市和幾個中東城市正在設計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在汽車文化出現(xiàn)50年之后,文化最終或許將改變汽車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