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國有
秋天尤其是深秋氣候干燥,在久晴無雨、秋陽當空之時,人們常易出現(xiàn)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皮膚干燥等癥狀,此即秋燥。秋燥是秋季感受時令燥氣之邪引起的外感疾病,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土地干旱和沙漠化的日趨嚴重,隨之而來的秋燥也越來越多。
秋燥的發(fā)生與氣候有著密切的關系,一般發(fā)病時間多集中于入秋后的9、10、11月3個月,入冬以后,癥狀均能逐漸消失。秋燥的診斷并不困難,在秋季出現(xiàn)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等口、鼻、咽、唇津氣干燥者,即可確診(需注意與肺結核、支氣管擴張等病相鑒別)。
秋燥為秋季特有的疾病,與現(xiàn)代醫(yī)學概念中發(fā)于秋季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等相類似,體質因素是發(fā)病的主要原因,外界氣候燥熱則是發(fā)病的重要條件。雖然本病以津氣干燥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但單純對癥處理往往療效欠佳。中醫(yī)一般根據(jù)臨床特點和發(fā)病機制的不同,把秋燥分為邪在肺衛(wèi)型、燥熱傷肺型、肺胃陰傷型和涼燥襲肺型4種證型進行辨證治療。
邪在肺衛(wèi)型 此型為溫燥初起、邪襲肺衛(wèi)之候,證見發(fā)熱,微惡風寒,頭痛,少汗,干咳無痰,咽干鼻燥,口渴,舌質紅,苔薄白而干,脈浮數(shù)。治以辛涼甘潤、輕透肺衛(wèi)為法,方選桑杏湯加減。藥用桑葉、杏仁、梔子、浙貝母、竹葉、薄荷、防風各12克,沙參20克,梨皮30克,麥冬、白芍各15克,甘草5克(此藥量為成人用量,下同)。每日1劑,水煎服。
燥熱傷肺型 此型為肺經燥熱化火、耗傷陰液之候,證見身熱,干咳無痰,甚或咯痰帶血絲,氣逆而喘,咽干鼻燥,胸滿脅痛,心煩口渴,舌苔薄白而燥,舌邊尖紅赤,脈細稍數(shù)。治以清肺潤燥養(yǎng)陰為法,方選清燥救肺湯加減:桑葉、麻仁、杏仁各12克,麥冬、浙貝母、白芍、桔梗、知母、瓜蔞各15克,沙參、黃芩各20克,甘草6克。每日1劑,水煎服。
肺胃陰傷型 此型為燥熱灼傷肺胃津液之候,證見身熱不甚,干咳不已,咳嗽少痰,口、鼻、唇、咽干燥而渴,大便燥結難下,舌質紅,苔薄少而干,脈細數(shù)。治以甘寒滋潤、清養(yǎng)肺胃為法,方選沙參麥冬湯加減:沙參18克,麥冬、黃芩、石斛、連翹各15克,天花粉、玉竹、桑葉、浙貝母、枇杷葉各12克,梨汁24克,甘草6克。每日1劑,水煎服。
涼燥襲肺型 此型為涼燥之邪侵襲肺衛(wèi)所致,證見惡寒發(fā)熱,頭痛無汗,鼻干鼻塞,口唇干燥,咳嗽少痰,舌質淡紅,苔薄白少津,脈浮。治以疏表透邪、開肺潤燥為法,方選杏蘇散加減:蘇葉、前胡、杏仁、防風各12克,陳皮、茯苓、桔梗、連翹各15克,浙貝母、石斛、沙參各9克,大棗6枚,甘草6克。每日1劑,水煎服。
(摘自《中國中醫(yī)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