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梅
小學作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夠明顯,通常學生只知道哪些是優(yōu)秀作文,哪些是不合格作文,而優(yōu)秀作文好在哪,不合格作文差在什么地方,怎樣修改,還是不太清楚。若能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掌握修改作文的技巧,就可以改變目前在作文教學中仍然存在的少、慢、差、費等現(xiàn)象。目前,在小學作文教學中,一是語文教師只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與訓練;二是語文教師平時對作文教學與作文指導的力度不夠,不徹底;三是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與作文批改方面帶有隨意性,特別是作文批改,教師不能做到篇篇面批,只能每次重點輪回批改。導致學生對作文不感興趣,應付了事。以上種種情況,導致學生對作文教學及修改不重視,很難提高作文水平與能力,就更談不上提高習作素質(zhì)。
隨著素質(zhì)教育的推進,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zhì),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應該高度重視培養(yǎng)學生習作能力,為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zhì)奠定良好的基礎。
學生寫作文不愛“回頭”,對修改不感興趣。這是妨礙他們寫作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昂梦恼率歉某鰜淼摹?。因此,平時要鼓勵學生寫完作文要反復修改。要想讓學生修改好作文,就必須培養(yǎng)學生修改作文的興趣。
興趣是個性心理特征之一,指人積極探究事物的認識傾向。它具有兩個突出特征,即有強烈的吸引性和鮮明的情感反應。人總是被感興趣的事物緊緊吸引并給予高度注意,進而探求它的奧秘。凡事與自己興趣符合的行動,人們就愿意積極地輕松愉快地做。因此,培養(yǎng)學生修改作文的興趣,就必須從他們最感興趣的事入手,與他們的興趣相符合,這樣才能啟發(fā)、誘導他們積極修改自己的作文。據(jù)此,可采用以下四種方法培養(yǎng)學生修改作文的興趣。
一是“先人后己”,就是先指導學生修改別人的作文。據(jù)觀察,學生有修改別人作文的興趣。不少學生還有些“好為人師”。人人參與批改,人人當一回老師,這對于學生來說是很有趣味的;加上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分組展開競賽,引入競爭機制,興趣更濃,回答正確者加十分,回答不正確者不扣分,調(diào)動學生發(fā)言的積極性;挑起是非,引起辯論,修修改改,改改修修,各抒己見,課堂氣氛更加活躍,更有趣味性。這樣通過趣談、修改,學生對不合格的作文差在什么地方,以及作文究竟怎樣改便一清二楚。他們在修改別人作文時,興趣很濃而且特別慎重,不直接在別人的作文上動筆,只做小記號,然后用評論的方式提出修改意見。瀏覽這些評論,可以看出,即使是作文能力較差的學生也不乏有考慮成熟的中肯見解。學生在修改別人作文的時候,自然想到自己的作文也存在某些毛病,有的甚至迫不及待地拿自己的作文修改。
二是“先舊后新”。即從修改舊作文入手。為什么不一開始就直接指導修改剛寫的作文而要繞個圈子呢?原因是有些學生有特殊的“病癥”——臉上“皮膚過敏”,剛寫過的作文就修改很難為情,而且不會修改好。如果拿出以前的作文,他們就好像欣賞自己“銜手指的照片”一樣有趣。老師談缺點,學生總搶在老師前頭發(fā)言,一點也不難為情,似乎站在高高的頂峰俯瞰自己的作文。這樣在潛移默化中學生獲得了修改作文的知識和技能,養(yǎng)成了認真修改作文的寫作習慣。
三是“先被動后主動”。所謂被動,就是修改老師在作文上用記號標出或用批語指出的地方;所謂主動,就是自己發(fā)現(xiàn)并修改有錯誤的不恰當?shù)牟糠?。在前后相連的幾篇作文中,相同的毛病在前篇標出了一般在后面各篇中不再標出,凡已經(jīng)標出或雖未標出,但學生可以自己標出的毛病,都要求學生一直修改到符合要求為止。
四是“先讀后改”?!安蛔R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有些學生希望自己能把作文改好,但苦于不識自己親手創(chuàng)造出來的“作文山”的真面目,自己發(fā)現(xiàn)不了問題。他們常常問:“我這篇作文還有什么缺點呢?”“我這樣改行么?”“您教給我一個訣竅吧!”他們似乎要一眼就能看出所有缺點。遇到這種情況,應該告訴學生采用誦讀的方法,讀給班級同學聽,讀給別人聽,要虛心請人提意見,但是不管怎樣讀都要做到一點,即一邊讀一邊把自己放在讀者的位置上思考。只有這樣堅持下去,修改作文才會變苦惱為快樂,相應培養(yǎng)修改作文的興趣。接下來是自己動手實際操作的過程,每名學生按照修改規(guī)則自己審閱修改一篇習作,通過這個實踐過程,深化了理性認識,把積累的理論轉變?yōu)榱藢嶋H操作的技能,實現(xiàn)了質(zhì)的飛躍。
實踐證明,這種修改方式使學生的思維、分析、語音表達、應變能力都有所增強,能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被動聽講為主動思考、主動參與。學生由“觀眾”變成了“演員”,有了充分展示的機會,成了課堂的主體部分,產(chǎn)生了探索語文知識寶庫的強烈的求知欲,事半功倍,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