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雅
摘 要:本文試以我國高校法學教學為視角,對目前的實踐教學方法的現狀進行研究,并針對目前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對策,以期助力于我國高校法學實踐教學的發(fā)展。
關鍵詞:實踐教學 法學教學
[FL(K2] 近年來,我國高校的法學教育逐漸意識到傳統(tǒng)課堂授課方式的缺陷和弊病,愈加注重實踐教學方法,著重于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由于法學學科自身的特點,法學教育不僅要重視理論知識的積累,更要鍛煉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后的實踐能力,盡量避免理論和實踐的脫節(jié),減少學生畢業(yè)后的“水土不服”現象。這就需要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引入有效的實踐教學方法,塑造和培養(yǎng)學生理論運用于實踐的能力。本文試以我國高校法學教學為視角,對目前的實踐教學方法的現狀進行研究,并針對目前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對策,以期助力于我國高校法學實踐教學的發(fā)展。
一、 我國高校法學實踐教學的現狀
(一)法學教學方法有所突破,實踐教學發(fā)展迅速
在我國傳統(tǒng)的法學教學中,基于大陸法系的制定法為法源的特征,課程設置上采用了歐洲法學教育的課程體系,注重于理論知識的教育和灌輸,以部門法學的形式對法律知識加以抽象化、理論化,學生固然對法學知識、法學理論有了較為深入的認識和掌握,同時卻在遭遇實踐問題時束手無策,無法把文字性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的方法和技巧,導致理論和實踐相脫節(jié)。
面臨這樣的瓶頸,法學教育已逐漸認識到,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 的封閉式教學模式無法適應實踐的需要。隨著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視的加強,法學實踐教學理念較之前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和進步。法學教育應培養(yǎng)懂理論、能操作的法律人才, 這一任務應通過實踐教學來完成。加強實踐環(huán)節(jié)教學, 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法律實務能力已為大多數法學專業(yè)所接受。[1]
(二)法學實踐教學方式擺脫單一模式,實現多樣化
目前,經過教學實踐的探索,我國多樣化的實踐教學模式逐漸形成。除了傳統(tǒng)的法學知識講授以外,還將多元化的實踐教學模式納入課程體系,如以培養(yǎng)學生處理實際案件能力為目標的案例教學、以提高學生實際應對的思辨能力和應變能力為目標的模擬法庭、以提高學生參與實踐能力以適應未來實際工作為目標的審判觀摩和專業(yè)實習等,都被引入到實踐教學的領域中。
二、法學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實踐教學形式化,發(fā)揮作用有限
我國法學實踐教學固然實現了多樣化,但是由于其缺乏明確的標準和內容要求,缺乏必備的配套制度環(huán)境和程序要求,導致實踐教學流于形式,發(fā)揮作用有限。各實踐教學方法雖然在理論上有諸多優(yōu)點,卻由于過于形式化、抽象化,沒有合理的切實可行的操作方案,導致在實際教學中的效果十分有限。
(二)實踐教學在配置上不夠科學,時間上不夠充足
我國目前的法學教育,雖然采取了多種方式,但由于各實踐教學方法的特點,其適用的階段、方式不盡相同。目前而言,實踐教學在配置上不夠科學,如囿于就業(yè)壓力,模擬法庭往往在低年級開設,實際上忽視了低年級同學未完成系統(tǒng)學習,不能勝任模擬法庭的綜合性要求,導致收效甚微。由于時間所限,專業(yè)實習的時間往往過短,導致實習流于空泛化,學生受益甚微。
(三)實踐教學缺乏有效互動和交流
法學實踐教學的設置,缺乏互動交流環(huán)節(jié)的安排。由于課時所限,教師在案例教學時,往往一帶而過,師生間、學生間均缺乏有效的互動和溝通,不利于學生對案例的深入領會;在模擬法庭和庭審觀摩,由于缺乏互動和交流,使得學生止步于自身的直觀認識,無法對過程中的得與失加以總結以加深認識;在專業(yè)實習中,由于缺乏與老師、同學的互動,導致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遇到問題不知所措,最終導致實習流于形式。
三、法學實踐教學改革的對策
(一)改革實踐教學制度,完善實踐教學質量監(jiān)控機制
針對我國目前實踐教學流于形式化的缺陷,目前的當務之急是改革實踐教學制度,促進實踐教學質量監(jiān)控機制的完善。這就要求應當對實踐教學的標準、內容、程序等有統(tǒng)一的明確要求,建立教學質量評價標準體系,并以此對實踐教學質量進行有效的管理和監(jiān)控。學校教務處應當有所為,使實踐教學不致陷于監(jiān)管的盲區(qū)。可以借鑒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在學生實習時,學院領導、學校教務處、督導組可以隨機走訪、實地考察、電話訪談、與實踐基地負責人座談等方式了解學院實踐教學的真實開展情況,發(fā)現問題,糾正問題。[2]
(二) 對實踐教學進行科學配置,加大對實踐教學的時間投入
法學實踐教學需要進行科學配置,以改變目前配置不盡合理的現狀。首先在課程設置方面,要充分考慮實踐教學的特點,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的加以科學合理的安排。如針對低年級的同學,應主要采取“觀摩和聆聽”方式,即組織學生旁聽真實或者模擬案件的審理, 聆聽知名法官、檢察官、律師、企業(yè)法律顧問等法律實務工作者的經驗、思考與展望。通過這種觀摩和聆聽,以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興趣,增強其專業(yè)認同感。[3]針對已完成專業(yè)基礎學習的二年級學生,應當在其學習專業(yè)課的同學,注重“觀摩與參與”的實踐教學,在組織觀摩性的實踐教學外,引入參與機制,如采用案例討論、模擬法庭的方式加強其參與能力,培養(yǎng)其問題意識。對于即將畢業(yè)的高年級同學,應當注重“實踐與應變”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有效的專業(yè)實習,加強學生的動手操作和應對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建立雙向、互動模式的實踐教學
在實踐教學中,應當注意避免傳統(tǒng)教學過于側重“灌輸式”教育的弊病,加強師生間、學生間以及學生和法律實務工作者的互動和交流。實踐教學著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而要塑造學生的實踐能力,就必須通過雙向、互動的模式,促使學生化被動為主動,提高其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案例教學、模擬法庭中,應當安排師生間、學生間的互動環(huán)節(jié),在交流中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庭審觀摩、專業(yè)實習中,應當加強法官、律師等法律事務工作人員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以其實際的業(yè)務經驗,提高學生對法律事務工作的認知,最終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參考資料:
[1]鄭風論法學實踐教學[J]理論與觀察,2005,(5):121
[2]董邦俊,楊光慶多元、立體性動態(tài)法學實踐教學模式及其實施手段研究[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0,(6):27
[3]龍著華創(chuàng)新型法律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下的法學實踐教學[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1,(1):83[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