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zgun Atasoy
人們通常會互相鼓勵,說什么“你其實比自己想象中更美”。但研究發(fā)現(xiàn),我們其實更容易傾向于高估自己的美貌。而且,高估的可能還不只是美貌。
一段“美麗真相素描”的視頻
2013年4月15日,某女性品牌發(fā)布了一段名為“美麗真相素描”的視頻,看過的女性幾乎都會相信“你比自己認為的更美”,因此業(yè)內稱之為“病毒式營銷”的成功典范。
視頻中,一名女性在向一名法醫(yī)素描師口頭描述自己的長相,然后法醫(yī)素描師據(jù)此來給她畫像。作畫過程中,法醫(yī)素描師并不能看到這位女性的臉,他們彼此被一道簾子隔開。法醫(yī)素描師另外還會根據(jù)他人對該名女性的描述來完成另一幅素描,在此所說的“他人”是指一些并不熟悉那位女性的男女,他們只是在來參加實驗前與那位女性寒暄過幾句而已。
最后,兩幅畫像被陳列出來:一幅是自我報告后的成果,另一幅則是通過他人描述的結果。讓所有人驚訝的是,對比之下,根據(jù)他人描述所畫的那幅畫像明顯看上去更加美麗。于是視頻最終以這樣一句話結尾:“你比自己認為的更美?!?/p>
這個看似科學的實驗似乎得出了一個讓人心動的結論:生活中很多女性都對自己相貌過于挑剔,你其實比自己想象中更美。
這種感覺,想必就像安徒生童話里的丑小鴨突然意識到自己竟是一只白天鵝時一樣欣喜、暢快。
實驗指出視頻的欺騙性
心理學家卻告訴我們,這一視頻的結論是錯誤的。
實際的情況是,人們通常更加傾向于抬高自己而不是貶低自己。透過“玫瑰色的眼睛”來審視自己才是人的天性,大部分人腦中的自己都比真實的自己更優(yōu)秀,這種優(yōu)秀還不僅是在外貌上,甚至在每一個方面都如此。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尼克勞斯·艾普利和弗吉尼亞大學的艾琳·惠徹還做過更直接地證明此廣告具有欺騙性的研究。他們證明,我們通常都會認為自己比真實的自己更加美麗。
他們拍攝了所有參與者的照片,然后通過相關軟件將照片變形,來提高或者降低照片的吸引力。最終得到三種圖片,未變形的、更美的和更丑的照片。隨后,研究人員請一些實驗參與者在電腦前挑出這些圖片中自認為沒有經(jīng)過變形的照片。結果表明,人們往往都會將美化后的圖片認定為沒有變形的原圖。
最有意思的是,實驗參與者只有在識別自己的照片時才會出現(xiàn)這樣的偏差,他們在識別陌生人照片時卻非常準確。
為了進一步驗證這個結論,研究人員還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研究結論表明,如果人們內心深處認為吸引力更高的圖片就是自己的話,他們識別這樣圖片的速度會更快。
夸大性認知是一種“自我提升”
對自己相貌的夸大性認知,其實是一種常見的現(xiàn)象。心理學家將其稱為“自我提升”。
心理學研究還表明,人們對自己是否會做好事通常會作出過高的估計,但在預測陌生人此類行為時卻會非常準確。例如,捐款、投票等情況下便是如此。
人人都認為自己會比一般人要優(yōu)秀,但從統(tǒng)計學角度來看,這是不成立的。這種效應被命名為“平均數(shù)之上效應”,該效應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93%的司機會認為自己比其他司機的車技更好;94%的大學教授會覺得自己的工作表現(xiàn)優(yōu)于他人的平均值。
人們甚至會不切實際地低估自己和他人相比的健康風險。比如覺得自己得流感的概率肯定會比他人低;股民會認為自己買的那只股票肯定會賺錢……如果你此時認為這種“自我提升”效應肯定不會存在于自己身上,那也是情有可原——因為大多數(shù)人都會說自己比其他人更能做出準確的自我評估。
人們?yōu)槭裁葱枰M行“自我提升”呢?因為它能帶來諸多好處。在社交生活中,表達出自己擁有良好的個性品質,能帶來和諧的人際交往;相信自身是更優(yōu)秀、美麗的,也更有助于人們的自信……研究者發(fā)現(xiàn),表現(xiàn)自信的人其實更容易獲得人們的信任,他們的建議也更容易被采納,于是他們會更出眾,更可能成為領頭人或者被追求的人。
所以,這段視頻或者只是為了營銷而作出的一種欺騙。但認為自己比實際中的自己更美,似乎也不是什么壞事。
(摘自《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