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靜 朱熔 黃文
【摘要】運用八味消癖湯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60例,有效率93.3%。其病位在肝, 涉及脾、腎功能失調,病機雖為氣、血、痰、濕互結,但濕濁內停貫穿始終,根據病因病機特點,以健脾利濕,降濁化痰以治其本,可有效調節(jié)脂肪肝患者脂質代謝,改善肝功能。作用機制與其能降低血糖,減少脂質瘀積,抑制致炎細胞因子的表達,減少肝細胞的變性壞死,從而改善胰島素抵抗和瘦素抵抗有關。
【關鍵詞】非酒精性脂肪肝;八味消癖湯;健脾利濕;降濁化痰
【中圖分類號】R45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949(2013)08-105-03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一種胰島素抵抗(IR)和遺傳易感性相關的代謝應激性肝損傷疾病譜,包括單純性脂肪肝(SFL)、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及相關肝硬化和肝細胞癌[1]。NAFLD除直接或通過促進并存的其它肝病的進展,導致肝衰竭、肝細胞癌(HCC)和移植肝復發(fā)外,還參與2型糖尿病和動脈硬化的發(fā)病,已成為發(fā)達國家慢性肝病的首要病因。NAFLD普通成人患病率高達20%~30%,其中10%~30%為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炎。最近的研究表明上海和廣東普通人群的脂肪肝患病率分別為17%和15%,香港成人NAFLD患病率為16%,而中國臺灣成人NAFLD患病率為12%[2]。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我們采用八味消癖湯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取得較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6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均為我院門診及住院部就診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31~66歲,平均(46.3)歲;病程0.5~14年,B超分級:輕度19人,中度9人,重度2人。對照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26~67歲,平均(45. 5)歲;病程1~15年;B超分級:輕度16人;中度12人;重度2人。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輕重程度等方面經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及排除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醫(yī)學會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診療標準[3]
1.2.2中醫(yī)診斷標準
本病中醫(yī)學根據起臨床表現,可歸屬“肝癖”、“脅痛”等范疇。在明確NAFLD的診斷上,辯證分型主要分為“濕濁內停型”、“肝郁脾虛型”、“濕熱蘊結型”和“痰瘀互結型”。本次治療選取“濕濁內停型”患者,符合以下中醫(yī)證候分類標準:1.主癥:⑴.右脅脹痛或是走竄作痛,每因煩惱郁怒誘發(fā);⑵.舌淡邊有齒痕,苔薄白或膩。次癥:⑴腹脹便溏;⑵腹痛欲瀉;⑶倦怠乏力;⑷食少納呆;⑸脈弦或弦細。主癥必備加次癥2項以上即可診斷。[4]
2治療方法
2.1治療組給予八味消癖湯加減治療
潞黨參30g,炒白術15g,茯苓15g, 炒澤瀉15g,云黃連9g,虎杖15g,苦蕎麥30g,甘草6g。以冷水1000ml,浸泡30分鐘,煎沸后5分鐘,取汁300ml,分早晚兩次口服。
2.2對照組給予非諾貝特膠囊(法國利博福尼制藥公司生產,1粒/次,1次/天)
兩組均以3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需要患者配合低脂低熱飲食和適當運動,以配合控制體重,同時要注意控制血糖;血清轉氨酶異常者注意休息。
2.3觀察指標觀察治療期間患者癥狀、體征的變化,治療前后肝功能、血脂、B超檢查變化。
2.4療效標準: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
2.5統(tǒng)計學方法數據采用
SPSS17.0統(tǒng)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描述,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3結果
3.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臨床治愈13例,顯效11例,有效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3.3%;對照組臨床治愈14例,顯效10例,有效5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6.7%。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
3.2兩組治療前后血脂變化比較見表1。兩組治療后血脂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
4討論
現代研究提示胰島素抵抗和瘦素抵抗共同促進了NAFLD的發(fā)生[6]。NAFLD的第一次打擊即胰島素抵抗(IR)時,肌肉組織利用血糖出現障礙,但因激素敏感性脂肪酶活性增強使脂肪組織釋放大量的游離脂肪酸,其可作為一種原料使甘油三酯、極低密度脂蛋白一膽固醇在肝臟內合成增加,從而使肝細胞脂肪變性,說明IR與NAFLD密切相關[7]。瘦素是一種由脂肪來源的激素,是肥胖基因(Ob基因)的表達產物,通過中樞性及周圍性受體發(fā)揮生理效應,增加能量消耗,抑制脂肪合成,血清中高瘦素水平可引起IR,這種現象叫做瘦素抵抗。
祖國醫(yī)學并無脂肪肝的病名,但根據發(fā)病特點及臨床表現可歸屬于“肝癖”“脅痛”“痰濁”“肥氣”等范疇。中醫(yī)認為其病因多因飲食不節(jié)、起居無常、情志失調、久病體虛,引起肝氣郁結,肝失疏泄;肝木克脾土,脾失健運,濕邪內生,日久生痰;痰濁內蘊,腎精虧損,痰濁不化,痰濕交阻,致血行不暢,血脈瘀阻,終致氣滯濕阻血瘀互結于肝,從而形成非酒精性脂肪肝。其病位在肝, 涉及脾、腎功能失調,病機雖為氣、血、痰、濕互結,但濕濁內停貫穿始終。我們針對本病病因病機特點,以八味消癖湯健脾利濕,降濁化痰以治其本,在臨床上取得了較好的療效。方中四君湯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該方以人參為主,補氣健脾養(yǎng)胃;配白術健脾燥濕以加強人參補氣健脾之力;再加茯苓健脾滲濕則其補脾之功更加明顯;配炙甘草也有增強補氣健脾的作用,并能協(xié)調諸藥而使它們共同發(fā)揮補氣健脾的功效?;⒄刃晕犊?,寒,歸肝、膽、肺經,功能清熱祛風利濕,散瘀定痛,止咳化痰。現代研究表明虎杖富含白藜蘆醇,作為COX?1選擇性抑制劑,具有細胞內抗氧化活性以及激活SIRT1,通過清除或抑制自由基生成,抑制脂質過氧化、調節(jié)抗氧化相關酶活性等機制發(fā)揮抗氧化作用,可以降低NAFLD小鼠肝組織和血清中脂肪和葡萄糖水平,能夠改善肝細胞內脂類積聚和脂肪變性[7]。黃連性味苦,寒,無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功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現代研究表明黃連中小檗堿在體外能顯著上調肝細胞低密度脂蛋白受體(LDLR)的表達,其在基因轉錄后水平上,通過作用于3'UTR區(qū)域穩(wěn)定低密度脂蛋白受體的mRNA(信使核糖核酸)來降低血脂的,與使用的他汀類降血脂藥物的作用機理完全不同。并為理論上為尋找新型降血脂藥物提供了新的分子靶點。[8-14]澤瀉性味微苦,微寒,歸肝、膽、肺經,功能利濕退黃,清熱解毒。澤瀉中分離得的澤瀉醇A、B及澤瀉醇A、B、C的乙酸酯,除澤瀉醇B外,都有顯著的降膽固醇作用。澤瀉醇A有抑制小鼠小腸酯化膽固醇的能力,并可使膽固醇在大鼠小腸內的吸收率降低34%,但不影響亞油酸的吸收??嗍w味苦,性平寒,能實腸胃,益氣力,續(xù)精神,利耳目,煉五臟渣穢??嗍w為藥食兩用作物,其中富含的苦蕎黃酮是一種具有多樣生物活性較復雜的復合性物質,主要成份有槲皮素、蘆丁、坎菲醇、桑色素,其中蘆丁占80%??嗍w黃酮,可防止油脂自動氧化,可有效對抗“胰島素抵抗因子”,提高細胞、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加強細胞組織的自我修復能力。諸藥合用共湊健脾利濕,降濁化痰之功。八味消癖湯可有效調節(jié)脂肪肝患者脂質代謝,改善肝功能,對非酒精性脂肪肝有較好的療效,作用機制與其能降低血糖,減少脂質瘀積,抑制致炎細胞因子的表達,減少肝細胞的變性壞死,從而改善胰島素抵抗和瘦素抵抗有關。臨床治療中,還應重視飲食、生活起居和運動鍛煉的配合,可以加強療效,預防復發(fā)。
參考文獻
[1]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2010年修訂版).中華肝臟病雜志, 18:163-166.2010.
[2]范建高, 賈繼東主編.脂肪性肝病診療進展[M].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北京:2010:5—11.
[3]中華醫(yī)學會肝臟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斷標準[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3,11(2):71- 72.
[4]孔祥廉主編.脂肪肝的中醫(yī)治療[M].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北京,2005:94-97.
[5]鄭筱萸.中國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 2002: 88, 135, 148.
[6]劉銳,等:丹苘軟膠囊對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大鼠胰島素抵抗及瘦素抵抗的影響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V01.18,No.1 Jan. 188-191,2012.
[7]江慶瀾,馬軍,徐邦牢,等.虎杖水提液對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干預效果[J].廣州醫(yī)藥,36(3):59. 2005.
[8]Choi B H, Ahn I S, Kim Y H, et al. Berberine reduces the expression of adipogenic enzymes and inflammatory molecules of 3T3L1 adipocyte[J]. Exp Mol Med, 2006,38(6):599605.
[9]Lee Y S, Kim W S, Kim K H, et al. Berberine, a natural plant product, activates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with beneficial metabolic effects in diabetic and insulinresistant states[J]. Diabetes, 2006 ,55(8):22562264.
[10]Cicero A F, Rovati L C, Setnikar I. Eulipidemic effects of berberine administered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natural cholesterollowering agents. A singleblind clinical investigation[J]. Arzneimittelforschung, 2007,57(1):2630.
[11]Tang L Q, Wei W, Chen L M, et al. Effects of berberine on diabetes induced by alloxan and a highfat/highcholesterol diet in rats[J]. J Ethnopharmacol, 2006,108(1):109115.
[12]Huang C, Zhang Y, Gong Z, et al. Berberine inhibits 3T3L1 adipocyte differentiation through the PPARgamma pathway[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6,348(2):571578.
[13]Brusq J M, Ancellin N, Grondin P, et al. Inhibition of lipid synthesis through activation of AMP kinase: an additional mechanism for the hypolipidemic effects of berberine[J]. J Lipid Res, 2006,47(6):12811288.
[14]Doggrell S A. Berberinea novel approach to cholesterol lowering[J]. Expert Opin Investig Drugs, 2005,14(5):683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