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龍
“長沙不是當代藝術的二線城市”
《東方藝術·大家》:相較于經濟上對城市的一二線劃分,您認為在當代藝術中,長沙是二線城市這樣的稱謂是否成立?
譚國斌:雖然這么說不無道理,但我主觀上并不認同。就比如湖南長沙,人口有700萬之眾,這個人口規(guī)模如果放到歐洲,堪稱是超大型城市,如果從當代藝術的發(fā)展角度出發(fā),長沙這個擁有700萬人口的城市,是擁有非常豐富的藝術潛力與問題意識的,所以我個人并不認為長沙是二線城市。但中國人口很多,長沙這樣的城市與北京上海比較,容易被歸類為二線城市,而且在藝術系統(tǒng)的完整性上,與北京上海確實有一定差距。
《東方藝術·大家》:在您的理解中,北京、上海等地的當代藝術與長沙的當代藝術在概念上有區(qū)別嗎?
譚國斌:從概念上講是沒有區(qū)別的。
《東方藝術·大家》:那您覺得當代藝術的概念應該是怎么樣的?
譚國斌:當代藝術是有當代性,關照自己生存處境和精神世界的表達。
《東方藝術·大家》:您覺得北京、上海的當代藝術與長沙的當代藝術的差異在哪?
譚國斌:差異是客觀存在,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為北京、上海一個是政治中心一個是金融中心,無論城市規(guī)模、資源分配、文化底蘊都是有傾斜的,所以全國很多著名的藝術家都傾向于聚集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當中,相應的,畫廊、美術館和拍賣資源也都集中到了北京、上海等地,兩者是相輔相成,最后彼此難以割裂,形成一種共生關系。而長沙一些出名的藝術家也去了別的城市,導致城市中當代藝術家的資源相對匱乏,而且在觀眾和學生對當代藝術的興趣上也不如北京、上海。
“做個拓荒者”
《東方藝術·大家》:那您為什么選擇留在長沙?
譚國斌:長沙雖然有很多不如意的劣勢,但是也會有一些北京、上海不曾有的優(yōu)勢。就比如我們做一個展覽,就會吸引很多觀眾和媒體的關注,因為平常當代藝術的資源供應稀少的情況下,每一次資源供應都能牽動更多人的神經。而北京、上海的每周都有許多展覽開幕,除開一些特別重要的展覽外,其實每個展覽能捕獲的人氣是不如在長沙的。類似今天網絡世界的信息爆炸,資源的極大豐富,也會帶來選擇的困難和注意力的分散。而且湖南人口眾多,也肯定需要人來推動這塊區(qū)域里當代藝術的推廣,讓他們了解中國當代藝術的現象,所以我選擇留在長沙,做個拓荒者。
《東方藝術·大家》:您怎么看待近十年來當代藝術的發(fā)展
譚國斌:發(fā)展還是很不錯的,我所理解的中國當代藝術在十年前正處在蓄力后的釋放階段,藝術家及藝術創(chuàng)作從只出現在專業(yè)范圍擴展到大眾范圍,局外對當代也開始有了接觸。而這十年隨著藝術機構的運作,媒體的傳播,再有各種藝術活動持續(xù)的傳播行為(譬如藝術長沙就已經歷時六年歷經四屆)逐漸形成了一個廣泛關注和理解當代藝術的群體。而且近年來,在我的影響下,湖南本土藏家介入當代的也越來越多,對當代也越來越感興趣,整個生態(tài)鏈在逐漸形成。
《東方藝術·大家》:長沙沒有傳統(tǒng)中的美院,那長沙的藝術家大多來自哪?
譚國斌:一些來自湖南師大美術學院,也有其他美院畢業(yè)的,不過湖南地區(qū)美術教育的師資比北京要差,導致本地的學生、藝術家了解當代好作品的機會不多,學習和創(chuàng)作的范本多與時代脫節(jié)。所以在舉辦藝術長沙時,我們都會邀請一些參展藝術家擔任湖南師大美術學院的客座教授,從而盡量增加長沙的學生、藝術家群體與當代前沿藝術家的交流。
《東方藝術·大家》:長沙的畫廊和美術館資源多嗎?
譚國斌:長沙畫廊不多,只有幾家。美術館也很少,據我所知,對當代介入比較多的暫時只有藝術長沙。
《東方藝術·大家》:那么您做的藝術長沙,在對本地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方面有哪些的幫助和推進?
譚國斌:讓湖南本土的藝術家能看到全國知名的藝術家的作品,讓他們有更多可以交流的機會,因為大多數參與藝術長沙的藝術家,比如張曉剛、方力鈞、岳敏君經常來長沙與本地藝術家有交流,從無到有的交流狀態(tài)對藝術家會是一種不錯的推進。
“藝術家回流長沙”
《東方藝術·大家》:二線城市的豐富性和原生態(tài)是否可以為當代的問題產生提供土壤?地方上的藝術生態(tài)是否已經形成了某些自身鮮明的特色呢?
譚國斌:當代藝術是對生存環(huán)境的真實寫照,藝術家必須對自己誠實,也對藝術誠實。二線城市沒有北京上海那種快節(jié)奏的經濟氣息,人們生存環(huán)境沒有那種壓力。不同城市藝術家的作品也不一樣。但這并不代表二線城市的藝術家當代性不強,因為生活總會有困惑,藝術家會關注另外一些身邊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當代性的體現。
《東方藝術·大家》:在長沙本地做當代的藝術家中,哪些是近年來做的比較好的?
譚國斌:因為長沙的藝術系統(tǒng)各方面都不強,湖南優(yōu)秀的藝術家基本上都到北京、上海、南京去了,比較分散。不過在經過藝術市場近十年的潮起潮落之后,也有一部分藝術家在漸漸回到長沙。因為當代藝術的生長,與時代以及藝術家個人的成長有極大的關系,有些藝術家能一鳴驚人,有些是大器晚成,還有一些能持續(xù)做出好作品,當代藝術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種時間的藝術。如今的一些當代作品,我覺得沒有九十年代那樣有力量,藝術創(chuàng)作整體平庸,所以一些藝術家回到長沙找尋不同的生活,好的藝術家可能還需要觀察。
《東方藝術·大家》:同樣是二線城市,重慶、成都的當代藝術氛圍非常好,整個生態(tài)圈建設得也比較好,那制約長沙發(fā)展的因素在哪?
譚國斌:長沙跟成都、重慶相比有著巨大的差距,因為他們的政府對當代藝術十分重視,比如他們有藍頂藝術區(qū),還有相應一系列的美術館,這與政府的扶持與政策有關。成都有一大批優(yōu)秀藝術家(如周春芽、何多苓等)在80年代、90年代乃至現在享譽全國的當代藝術家,他們都住在成都,他們的努力推廣讓政府重視有很大關系。而長沙的政府對當代藝術的接受尚處在一個認知過程當中,雖然我們也一直積極游說政府重視當代藝術這一塊。但長沙并沒有很知名的藝術家留守。而展覽策劃人去推動與藝術家直接去推動的力量還是有差距的,因為政府更加取信于藝術家,他們能拿出看的見的作品。所以成都、重慶的優(yōu)勢是得天獨厚的,就算是與北京、上海相比,也不落下風。長沙還需要對當代藝術人才更強力的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