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是世界公認的文學大師,他的許多作品都堪稱杰作。但是,如果我們將他的作品和別的名著進行比較,就可以發(fā)現(xiàn),他作品中許多地方留下模仿名著的痕跡。雖然有的痕跡比較模糊,有的甚至已經讓大手筆的魯迅化用得天衣無縫了,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找出其中的蛛絲馬跡。魯迅出神入化的模仿不僅沒有影響他作為文學大師的高大形象,而且讓他的作品更具表現(xiàn)力,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因此,研究魯迅作品中的模仿藝術對目前中學作文教學會有很大的啟示。
先看兩段文字:
周瑞家的忙回道:“這就是我才回的那姥姥了?!兵P姐點頭。劉姥姥已在炕沿上坐了。板兒便躲在背后,百般的哄他出來作揖,他死也不肯。
——選自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回
“阿呀,老太太真是……這成什么規(guī)矩。那時是孩子,不懂事……”閏土說著,又叫水生上來打拱,那孩子卻害羞,緊緊的只貼在他背后。
——選自魯迅《故鄉(xiāng)》
上面兩段文字寫同一件事——讓孩子給陌生人行禮。曹雪芹的《紅樓夢》寫成“作揖”;魯迅的《故鄉(xiāng)》寫成“打拱”。用詞不同,內容一樣。兩段文字都采用動作描寫刻畫人物。曹雪芹的《紅樓夢》寫板兒使用的動詞是“躲”,魯迅的《故鄉(xiāng)》寫水生使用的動詞是“貼”。使用的動詞不同,意思相近。兩段文字都表現(xiàn)未曾見過大世面的農村兒童初見生人時的害羞和膽怯,兩個孩子最終都不曾給陌生人行禮。但讀者心中卻永遠留下了兩個鮮活的少兒形象。
兩段文字如此驚人相似,我們難免要問:閏土的兒子水生的身上會沒有劉姥姥的外孫板兒的背影?作為“半個”(名家戲稱)讀懂《紅樓夢》的魯迅寫作《故鄉(xiāng)》刻畫水生時難道會疏忽曹雪芹《紅樓夢》里關于板兒的那段文字?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如:《紅樓夢》二十五回中趙姨娘“一面伸出兩個指頭來”與馬道婆的嘁嘁喳喳和魯迅文章中長舌婦伸出指頭在彼此面前比劃時的嘁嘁喳喳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分析了。
于德龍、張悅群兩位老師撰文認為:“模仿是人類的本能,是人類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是社會進步與發(fā)展的根源,也是創(chuàng)造的基礎與條件?!?/p>
模仿無處不在。
幼兒模仿大人的言行,逐漸學會了說話、走路;
模仿鳥飛,人類研制出了飛機;
模仿魚游,人類研制出了潛艇;
模仿青蛙活動,人類研制出了水陸兩棲艦;
……
那么,魯迅作品中的模仿給中學作文教學怎樣的啟示呢?
再簡要了解一下魯迅的文學之路。
略微了解魯迅的人都知道,魯迅并不是從小就立志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的。他早先學的是路礦,然后立志學醫(yī),再后來“棄醫(yī)從文”并一直在文學路上走到人生的終點。魯迅立志要用文學來救國的時候,已經是20多歲的大齡青年了。如果我們強詞奪理說他少年得志,是文學天才,那顯然是不符合史實的。既然他并非天才,那魯迅成為一代文學大師的秘訣在哪里呢?筆者認為,魯迅熾熱的愛國情懷是他成功的內動力,也是內因,而他早年的閱讀積累以及他立志走上文學道路后對中外名著的刻苦研讀是第二個原因,也是重要原因。
魯迅身逢亂世,他所處的時代沒有現(xiàn)今五花八門的“作文寫作輔導班”,魯迅沒有機會接受所謂的“寫法指導”,更不會得到所謂“名師”傳授的寫作秘方。所以,魯迅的創(chuàng)作只能建立在學習的基礎上,苦讀、深悟尤其是模仿就成為他必不可少的選擇了。
大師尚且需要模仿,我們中學生當然更需要借助模仿來提高寫作水平。理由有三。
第一,模仿簡單易學。
模仿只是“照某種現(xiàn)成的樣子學著做”,這對初學寫作或者寫作水平不高的人來說,是比較容易做到的。
筆者在執(zhí)教魯迅先生的《社戲》時,曾就此作過嘗試。《社戲》中有這樣一段:“一出門,便望見月下的平橋內泊著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雙喜拔前篙,阿發(fā)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母親送出來吩咐‘要小心的時候,我們已經點開船,在橋石上一磕,退后幾尺,即又上前出了橋。于是架起兩支櫓,一支兩人,一里一換,有說笑的,有嚷的,夾著潺潺的船頭激水的聲音,在左右都是碧綠的豆麥田地的河流中,飛一般徑向趙莊前進了?!边@段文字寫得非常精彩,把平橋村一群熱情好客又本領高強的少年寫活了。教學中,我問學生:這段文字很傳神,原因是什么?學生輕松回答:是因為作者準確地運用了一系列動詞。
為此,我讓學生回憶自己母親中午或晚上回家做飯前后的情形,模仿這一節(jié)文字運用動詞的特點寫一段話,表現(xiàn)母親或勤勞或利索的特點。有的學生這樣寫道:“中午,我回到家剛坐到沙發(fā)上拿起電視遙控器,就看見母親也開門進屋。她瞪著我吼‘又看電視了?不能看會書嗎?,邊吼邊熟練地換了拖鞋,并隨手把外套甩到沙發(fā)上,然后急匆匆向廚房走去,邊走邊捋起衣袖。只見她麻利地將米洗凈放到電飯煲里蒸著,三下五除二摘掉韭菜上的枯葉。幾聲水響接著幾聲‘沙沙聲后,就聽見炒鍋里‘滋滋的熱油聲。我洗完手還沒走到飯桌前,母親就端出午餐第一道菜——韭菜炒雞蛋……”
這段文字,刻畫母親中午到家既匆忙又利索的特點。學生習作中個別動詞還可以再錘煉,有些動詞的表現(xiàn)力離大師的水平還差得很遠。不過,學生顯然也學會了選擇動詞來描寫人物了,這是十分令人高興的事。如果不是模仿大師的作品,縱使老師把寫作理論講得再多,也未必能收到如此良好的效果。
也許有人會指出:模仿應該是小學生學習寫作的事,中學生不該再停留在模仿的層次上。此言有理,卻不符合當前中學作文教學現(xiàn)狀。近些年,作文教學伴隨著新課改的推進,走過了一條曲折的路。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客觀地說,教訓多于經驗。各種作文教學理念層出不窮,各種作文教學名詞琳瑯滿目,各種作文教學技法、秘笈滿天飛,種種所謂的“優(yōu)秀作文選”擺滿書店的貨架。在這種種熱鬧非凡的浮華之后,卻是中學生作文水平停滯不前甚至呈下降趨勢的現(xiàn)實。造成這種亂象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筆者認為,浮躁的世風讓很多師生變得急功近利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他們想著“短平快”,想在極短時間內達到最大的效益,靜不下心來看名著,更不愿意靜心深思、咀嚼名著。有的人一味地追求各種作文“速成法”,不愿從最簡單、最易學的“模仿”入手去指導或寫作文。這種舍本求末的做法無異于飲鴆止渴,最終必然導致寫作教學窮途末路。對此,許多專家都曾尖銳地批評并給予過正確的指導。如山東東明縣第一中學邢新鋒先生就曾疾呼“還作文以‘自由身”!邢先生猛烈抨擊了時下作文教學中一些舍本求末的作法,言之切切!筆者在此不作復述。
第二,模仿可以加深對名著的理解,提高閱讀水平。
模仿時,模仿者必然要對名著仔細閱讀,反復揣摩。隨著閱讀次數(shù)的增多和思考的不斷深入,對作品的理解便逐步加深。如前所述,教師和學生都應該靜下心來認真閱讀名著,并在真正的寫作實踐中去模仿名著精彩的寫作方法,包括揣摩名著的選材方法、用字方法、表現(xiàn)手法等等。這樣不僅能有效提高寫作水平,還能進一步加深對所讀名著的理解。如果我們硬說作文教學有捷徑,模仿就是作文教學及寫作的捷徑。它可以起到一箭雙雕甚至多雕的作用。在這方面,我們實在應當向現(xiàn)代文學大師魯迅先生學習。我們從他的作品中屢屢看到諸多文學名著的背影,自然可以想見他當年靜心苦讀古今中外名著的情形,也自然理解他能把《紅樓夢》定為“人情小說”的原因了。這一精辟的結論甚至被后來的“紅學”大師周汝昌先生極力推崇(見周汝昌《紅樓夢新證》)。
第三,模仿可以提高寫作水平。
模仿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舉個例子來說明。在NBA打球的中國籃球巨星姚明的絕活是跳起后仰投籃和勾手上籃。如果你是教練,在指導籃球愛好者練習打球時讓他們模仿姚明,學員一定會很有興趣且模仿得有鼻有眼,雖然達不到姚明的水平,但就每個運動員本身來說,水平一定會有所提高。但如果你不這樣做,僅向學員講姚明的起跳時機、起跳角度、后仰角度、手腕動作等等這些既抽象又艱深的運動學理論,效果一定不如指導他們模仿好。寫作教學同此理:讓學生多看經典作品,多模仿經典作品。教師少講深奧的寫作理論,學生的寫作水平一定會在不斷模仿的過程中逐步提高。這一點對初學寫作的人特別是寫作水平偏低的中學生來說尤其重要。
當然,模仿也應避免走入誤區(qū)。首先,模仿是“學著做”,而不是“搬過來”。如果把模仿看成是照抄照搬,那必然陷入機械模仿的泥潭,踏進模仿的第一個誤區(qū),從而斷送教師的教學事業(yè),也葬送學生的前程。其次,模仿,屬方法論范疇的概念,不是寫作的最終目的。模仿是提高寫作能力的手段,也可以說是提高寫作能力的過程。如果誰把模仿看成是目的,必然踏上為方法而方法的怪圈,從而跌進模仿的另一個深淵,縱使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將無所作為。
姜學先,語文高級教師,長期致力于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及作文教學研究,現(xiàn)居江蘇東海。責任編校:左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