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娃娃
夏天是裙裾輕舞飛揚的季節(jié)。
雖然無論春夏秋冬都可見身著裙裝的或靈動或飄逸或端莊的倩影,但沒有任何一個季節(jié)如夏季這般更適合穿裙裝。
裙子在我國服裝歷史中是最古老的一款,可一直上溯到人類的起源時期。
相傳在遠古時期,為了抵御寒冷,我們的祖先把樹葉或者獸皮圍在腰間,這便是裙子的雛形,也是人類最早的衣服。后來,黃帝定下“上衣下裳”的制度,“裳”就是裙子。但這個制度是針對男人的,也就是說,當時的裙子其實是男人穿的,而不是女人的專利。
有一種傳說是,我國女性著裙裝跟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有關。唐朝以胖為美,武則天以相貌和身材均佳入選進宮。登基做了皇帝之后,武則天越發(fā)心寬體胖起來,行走時褲子發(fā)出的摩擦聲總令她感到尷尬。于是,武則天就用綢緞制作了一種類似“裳”的新服裝。因自己是“一國之君”,武則天遂在“君”字旁加“衣”,為這種服裝起名為“裙”。
這個傳說其實有些牽強附會,因為早在漢朝時女人著裙子就很普遍了。漢代史書中有許多記載女子穿裙的文字,《西京雜記·趙飛燕外傳》中就有關于裙子的美麗故事:一次,趙飛燕身穿云英紫裙和漢成帝同游太液池。興之所至,飛燕于池畔翩翩起舞。恰大風突起,飛燕若輕盈的燕子飄然欲飛。成帝忙命侍女將她拉住,侍女驚慌之中拽住了她的裙子。風停人安,裙子上留下許多褶皺,并且比先前沒有褶皺時更好看了。宮女們競相效仿,紛紛在裙子上折疊成裥,這便是當時盛極一時的“留仙裙”。
拋開美麗的傳說,從實用角度來講,在裙子上折疊出褶皺其實是為了增加裙子的幅寬。古代的布帛幅面狹窄,一條裙子通常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漢劉熙《釋名·釋衣服》上說:“裙,群也,連接群幅也?!边@應該才是“裙子”這個名稱的真正由來。
隋唐以前,女子在家一般穿六幅的黑色褶裥裙。會客時所穿的裙子要華貴一些,裙幅為八幅。唐朝詩人李群玉曾作詩“裙拖六幅湘江水,鬢聳巫山一段云”來形容女子著裙之美。可見在當時,曳地長裙在女性的服裝中已經很普遍很流行了。也正是在這個時期,“裙釵”成了女子的代稱。
除了增加裙幅使裙裝更加蓬起豐滿和裙子長度不斷增加以外,隋唐時期,裙子的色彩也得到了極大地豐富。紅裙、翠裙、白裙、間色裙、暈色裙,不一而足,甚至還有用郁金香草浸染裙子的,染出的裙子多為黃色,能散發(fā)出陣陣香氣,謂之“郁金裙”。
值得一提的還有石榴裙。在唐代,年輕女性最 喜愛的是一種鮮艷的紅裙,“眉黛奪將萱草色,紅 裙妒殺石榴花”。當時,染紅裙的顏料主要從石榴花中 提取,紅裙也因此被稱為“石榴裙”。相傳,這也是楊玉環(huán)最情有獨鐘的裙子?!笆袢埂弊源顺蔀榕缘拇Q,直到今天,仍然有“拜倒在石榴裙下”的比喻。
浩瀚的全唐詩中有很多描寫穿裙女子綽約風姿的詩句?!帮L吹仙袂飄飖舉,猶似霓裳羽衣舞”,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提到的這種“霓裳羽衣”并不是詩人的浪漫想象,而是確有其物。據(jù)《新唐書·五行志》記載:唐中宗之女安樂公主創(chuàng)制百鳥毛裙,極為精美,“正視為一色,旁視為一色;日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而百鳥之狀皆見”。這種裙子在當時特別流行,以至于山林中的珍禽被捕殺殆盡。后來,朝廷不得不出面干預,才得以禁止。
裙子發(fā)展到今天更是絢麗多姿,懷舊復古風、清新田園風、帥氣街頭風、俏麗學院風,純棉、亞麻、雪紡、蕾絲、牛仔,玫瑰紅、紫羅蘭、明黃、墨綠、淺灰……各種風格、各種款式、各種面料、各種色彩的裙子或華麗高雅、或時尚性感、或精致浪漫,盡情彰顯女性的美麗與柔情。
女人搖曳著裙裝一路走來,綻放著生命的流光溢彩,流動成一幅幅美麗的畫卷,成為人們視野中生動行走的風景,滿世界都是誘人的輕歌曼舞。
夏日,因女人而五彩繽紛。夏日的女人,因裙子而裊娜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