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坤
【摘 要】鴉片戰(zhàn)爭前后,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導致國內出現嚴重的“銀荒”。為了扭轉現狀,林則徐提出了自己的貨幣思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對洋錢的態(tài)度,提出自鑄銀錢,對錢票的認識和看法,嚴禁私鑄、收小錢等。雖然他的努力沒有獲得成功,但其思想價值卻不能被忽視。
【關鍵詞】林則徐 貨幣改革 自鑄銀錢
中圖分類號:K8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7-08.086
鴉片戰(zhàn)爭前后,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導致國內出現嚴重的“銀荒”,從而造成“錢賤銀昂”“商民交困”的狀況。為了穩(wěn)定貨幣,挽救國家財政,林則徐提出了一系列貨幣改革主張。
一、聽從民便,稍示限制“洋錢”
洋錢之入中國久已,因其具有計算簡單、攜帶方便、成色重量準確等優(yōu)點,以致“自閩、廣、江西、浙江、江蘇漸至黃河以南各省,洋錢盛行。凡完納錢糧及商賈交易,無一不用洋錢?!碑敗般y荒”現象出現時,很多人認為是由“洋錢”導致的,并提出對“洋錢”實行抑價或禁止其流通的建議,以防止白銀的外流。對此,林則徐反對以“驟平洋錢之價”和“驟禁洋錢流通” 的辦法解決“銀荒”危機。
關于“抑價”問題,林則徐認為,“各處情形不同,時價亦非一定,若不詳加體察,欲使銀價驟平,誠恐法有難行,轉滋窒礙”。他以江蘇為例闡明自己的立場:“江蘇商賈輻輳”,洋錢“行使最多”。平價之時,一枚洋錢可換紋銀七錢三分;價昂之時,可至七錢六分七分以上。這一現象在“閭閻市肆久以通行”, “恬不為怪”;若勒令定洋錢之價,“恐民間生計因而日蹙停閉,即抗阻不行,仍屬于公無裨”,“一旦價值虧折,貧民見小,尤恐情有難堪”,故此時抑價多窒礙。關于禁止“洋錢”流通問題。林則徐認為:“銀錢貴在流通”。他說:洋錢之所以流通廣泛,“蓋民情圖省圖便,尋常交接,應用銀一兩者,易用洋錢一枚,自覺節(jié)省,而且毋須彈兌”。眾商民也認為:“百年以前,洋錢尚未盛行,則抑價可也,即嚴禁亦可也”。然“自粵販愈通愈廣,民間用洋錢之處轉比用銀為多,其勢斷難驟遏”。故林則徐認為,“今若創(chuàng)立例禁,則于商民買賣,海關稅務,未免皆有窒礙”。
當時商品經濟發(fā)展迅速,傳統貨幣在使用上極為不便,而洋錢正好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但是,林則徐也不同意“洋錢”在我國長期流通,應使洋錢“悉照紋銀為準”,“不得浮于足紋之上”。否則,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極為有害。故“拔本塞源,理應將洋錢全行禁用”。然洋錢久行“不能驟然阻止”,也只能在聽從民便之中稍示限制,以免“藉端滋擾”。
二、自鑄銀錢,試造“銀餅”
既然洋錢不能“抑價”也不能“禁止”,更不能在我國長期流通,于是林則徐提出了自鑄銀錢的建議。
林則徐認為,“欲抑洋錢,莫如官局先鑄銀錢”。具體辦法是:“每一枚以紋銀五錢為準,輪廓肉好,悉照制錢之式,一面用清文鑄其局名,一面用漢文鑄‘道光通寶四字”。并“將銀錢先于兵餉搭放,使民間流通使用,即照紋銀時價兌換,而藩庫之耗羨雜款,亦準以此上兌”。在試行時“洋錢并不必禁”,等察看民間是否樂用“新錢”,“再為斟酌定制”,以免“虧折”。盡管林則徐將“鑄銀錢”說成是“推廣制錢之式”,以“期于便民利用”,“并非仿洋錢”。但是,道光帝仍以“改鑄銀錢,太變成法,不成事體”予以駁斥。
盡管“鑄銀錢”的建議未獲采納,但是林則徐在江蘇上任期間還是試造了“銀餅”。周騰虎在《鑄銀錢說》記有“林文忠公造銀餅,其制渺少,全無法度,后又無法以行之,宜其不行也”。鄭觀應《盛世危言》亦記載:“侯官林文忠公巡撫江蘇,見民間洋銀日增,遂鑄七錢三分銀餅以代之。初亦使用,未幾而偽者低者日出,遂使良法美意廢而不行,可為太息。”這些記載對林則徐“鑄銀錢”的結果或頗有微詞,或惋惜失敗。雖然這次實踐沒有成功,但卻是中國近代幣制改革運動的先聲。
三、支持使用錢票,然須防其流弊
當“銀荒”嚴重之時,一些大臣以“錢票”造成“銀價日昂”為由,提出嚴禁使用錢票的建議。道光十八年,寶興上折奏請“嚴禁各錢鋪,不準支吾磨兌,總以現錢交易”。對此,林則徐上書反對禁用錢票的措施,并闡明了自己對錢票的認識和看法。
首先,林則徐承認錢票有它的弊端?!板X票之流弊,在于行空票而無現錢?!彪m然有此弊端,但是林則徐認為“治亦不難”,“但須飭具五家錢鋪,連環(huán)保結,如有一家逋負,責令五家分賠?!⒕心锰用撝亼?,照誆騙財物例計贓從重科罪,自可以遏其流?!逼浯?,林則徐認為錢票與“銀荒”無關。“錢票之通行,業(yè)已多年,并非始于今日。”“豈能因用票之故,而將銀之僅可兌錢一串者,忽抬至一串六七百文之多?”既然錢票與“銀荒”的現象無關,那么禁用錢票也就沒有依據了。最后,林則徐指出錢票對貨幣流通的積極作用。錢票之流通,在于“錢重難攜,每以用票為便”。在“銀荒”之時,錢票更不能禁止。因為錢票有利于商業(yè)活動,可以彌補現金的不足,并能減輕“銀荒”的現象。他說:“查近來紋銀之絀,凡錢糧、鹽課、關稅一切支解,皆已極費經營,猶借民間錢票通行,稍可濟民用之不足。若不許其用票,恐捉襟見肘之狀,更有立至者矣?!绷謩t徐從有利于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的觀點出發(fā),主張在防其流弊的前提下任其使用以發(fā)展商業(yè)貿易。顯然,這種主張肯定了錢票的積極作用,亦符合商品經濟發(fā)展的方向。
四、嚴禁私鑄、收繳小錢
關于私鑄洋錢的問題,林則徐認為:“奸民”私鑄洋錢是為了牟利,但當民間“兌驗洋銀,極為精細”之時,商家自己就會將成色差的“私銀”剔除不用;再加上“仿鑄洋錢”者,皆“照白銀出洋”治罪,則“足以杜其弊”。至于“最為錢法之害”的“私鑄小錢”,林則徐提出由朝廷“設局收繳小錢”,“每小錢一斤給制錢六十文,鉛錢一斤給制錢二十文。”令各商鋪“隨時收買”,待收繳有成效之時,則“捶碎繳官”,由官府“照例給價”;再加上嚴密查拿,“自可漸期凈盡”。林則徐的這一措施,取得了明顯的效果,“自連年收繳以來,細查各屬舊存小錢,均已繳銷凈盡,現在市廛行用俱系制錢,尚無小錢羼雜,是收繳已著成效?!?/p>
五、結語
面對西方的侵略,清政府既拿不出行之有效的舉措,又對改革方案多方掣肘。在此情況下,林則徐提出以自鑄“銀錢”為主要內容的貨幣改革思想符合我國貨幣發(fā)展的方向,也是挽救清廷財政危機的一個希望。他既從理論上倡導“鑄銀錢”,又在實踐上進行嘗試,實開近代中國幣制改革之先河。它反映了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要求,同時亦有抵制“洋錢”,維護本國幣制獨立的積極意義??上В謩t徐的貨幣改革思想被道光帝否決,其實踐活動也因多種原因以失敗而告終,但是這卻不能抹殺他在我國貨幣思想史上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