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飛燕
語文老師無法回避對閱讀教學的思考。孫紹振教授在《解讀語文》中說,閱讀教學普遍存在的現(xiàn)實是:“文本閱讀占據(jù)語文課堂的絕大部分課時,然而閱讀的低效和無效,至今沒有得到根本改進。”今天所提出的“三親法”是讓師生在三個環(huán)節(jié)中不缺席,引導師生“歸本求真”以求解決閱讀教學低效的問題。
一、親歷閱讀,不走捷徑
“歸本”的意思是說閱讀必須要找到“根”。親歷閱讀就是師生閱讀教學的“根”。否則課上得再精彩也只是華而不實的存在。所以師生親歷閱讀是教學可以進行的根本。
筆者參加了校內課外閱讀公開課展示,選的是《水滸傳》的閱讀欣賞。可只有十一個學生看了《水滸傳》原著。這意味著對于我們非常重視的名著,學生還存在很嚴重的假讀現(xiàn)象。問起名著中一些基本的人物和情節(jié),學生都還會說一些,可是一旦深入探討,那些答案就似是而非了。筆者緊接著問學生:“那你們是如何了解這些的?”有說來自影視作品,有的來自只言片語的閑談,甚至有說來自網(wǎng)絡游戲的。不由思考,這些一鱗半爪的信息有多少價值?筆者很著急。難道我們的學生連安靜下來,真正讀一本書的時間和心境都沒有了嗎?要知道很多途徑看似是捷徑,長遠來看都是不實在的。讀書本身就是大智若愚的一件事,如果這么點抱樸守拙的堅持都沒有還談什么讀書?好在大家有進行反思糾正。我關注了近幾年的中考名著閱讀題,我們考查得越來越細,以往的概念式的總結沒辦法應付了事。
“親歷閱讀,不走捷徑”是閱讀教學的“歸本”。但是這還只是“歸本”,我們還要“求真”。筆者認為“歸本求真”的真諦還在于讓學生自己深入文本。老師要做的是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獲得真正的閱讀體驗。
二、親自感知,不唯答案
首先不干擾,珍惜初次閱讀帶來的感性體驗。例如:學校教學成果匯報課筆者選擇講的是莫懷戚的《散步》。這篇散文很簡單,筆者思考后決定以“讀”為切入口,以讀感情,情中領悟。筆者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誦課文,問了一個幾乎無障礙的問題:“你從文中感受到了什么?”結果第一個問就出問題了,雖然提筆者問的學生成績一般,但他的回答“幾乎完美”(就是很標準的答案)。原來因為這是公開課,學生很重視,準備得很充分。我知道如果就這么上下去,這節(jié)課就成了課前預習成果(參考資料的積累)展示課了。于是我立刻停了下來,做了兩個要求:1.禁止使用任何課本以外的教材。2.解釋我的問題,我問大家讀課文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是用心與文章交流,去對話。尤其是第一遍閱讀課文這種感受是最真實最強烈的。我就要這真實而又強烈的情感體驗。果然之后的回答好了許多。我想拉近學生和文本的距離,而不是找答案去應付問題。他們有的說感受到了初春的明媚,感受到了生機,家庭的和睦,中年人的責任。很好,我沒有就此打住,因為我不想干擾他們去感受文章。我緊接著提出的第二個要求是:“帶著你的感受,閱讀你最喜歡的內容,然后盡力感染我們。”我組織同學比較。第一位同學讀完,第二位同學可以另起一處或者挑戰(zhàn)上一位同學,說說自己讀的感受,談談閱讀的技巧。沒幾輪下來我都被挑戰(zhàn)了。我們愉快的閱讀,感受到心離文章很近。古人誠不欺我,讀到極致其意自現(xiàn)。
這樣一篇文章,優(yōu)點便是“真”和“美”,讀出感情就是求真,在充分的閱讀中獲得了真實的感性體驗,我緊接著提出第三個問題:“這篇文美在哪里?”這個問題算是指導提升,我將我的思想又一次告訴學生,我要告訴學生我們需要的是什么?我要的是真實不是答案,是個性解讀不是制式回答,是感性的領悟不是理智的分析。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表現(xiàn)得很活躍,從景到情到文章字句再上升到人生哲理的思考。
三、親選文本,不唯教材
朱熹有句話常被用來說讀書:“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鄙钍钦Z文教學的活水,活語文應該緊密聯(lián)系生活,跟著時代發(fā)展的步伐?!笆朗露疵鹘詫W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除了來源生活,我們還有很多的文本可以補充到語文教學中來。不唯教材,豐富了師生學習的內容,靈活機變的處理更貼近師生共同學習的實際。我想語文教學應該給現(xiàn)下的自我、生活、社會把脈。老師不是機械的照本宣科,學生也不是工業(yè)生產(chǎn)線上的產(chǎn)品或者下一個生產(chǎn)者,多汲取一些活水,語文和教學語文的人也就活了。
讓學生親自去讀去感知去拓展比什么都重要。最后再次反思自己的行為,閱讀教學需要我們老師自己親歷閱讀,真實感受,靈活運用。再多一點思考,多一點理念的指導?!皻w本求真”應該是我們師生都需要的,否則只怕多做無益。
(作者單位:江蘇泗陽縣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