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五常
學中文,不背怎么學呢!是否懂不重要,重要的是積累,是刻下了烙印,在腦子里千回百轉(zhuǎn),總有一天,生活會幫他們理解了一切。
小朋友,不要聽老師說的,聽我的;不要聽專家說的,聽我的。
媒體提到中學語文課程取消背文章,有個標題:老師稱不背文章更易學習。胡說八道。學中文,不背怎樣學呢?中文的古老傳統(tǒng)是一種沒有文法的語言,連標點也沒有,不從背學起,要自己發(fā)明,蠢也,胡涂也。今天的漢語好文章,基本上是陶淵明當年怎樣寫,蘇東坡當年怎樣寫,作者就怎樣背出來,修改一下,把西方文體與白話文加進去,說自己要說的,只此而已。
我主張英語教學,國際用場之外的一個原因,是今天的漢語文字,沒有西語文體的融會不容易寫得好。然而,中文本身的底子,最重要是靠背誦,尤其是魏晉期間因為紙張昂貴而寫出來的打電報式的簡潔文體。小朋友不要以為年紀那么小,古老的文字解不通,不應(yīng)該背。不要管懂不懂,背了再算。年幼時記憶力好,背了下來,長大后會慢慢消化,逐步解通。
我說過自己的經(jīng)驗。七歲時在廣西一個小村落,跟一起逃難的一位上了年紀的古文老師背古詩文,很多很多的。當時沒有紙筆,日間在原野替老師找些破碎木材,晚上燃燒著,老師用火光照著幾本陳舊不堪的古文與詩詞,搖頭晃腦地朗誦,我在聽,過耳不忘。不懂內(nèi)容,也不知文字怎樣寫。長大后內(nèi)容逐步消化,懂了,但后來漢語文章寫得別字連篇,主要因為當年沒有紙筆,只學背而沒有學寫。二十多年來爬格子二百萬字,書法學得揮毫落筆如云煙,常錯的中文字減到一百數(shù)十個。下功夫,一個星期可以清除,但有那么多的專人協(xié)助查別字,這功夫不下算了。
學習要知道哪方面重要哪方面不重要。對認為重要的執(zhí)著,認為不重要的懶理??赡苓^于極端、不足為范。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少小時沒有背過那么多,四十八歲才動筆不可能寫得像樣??梢赃@樣說吧:就算你是天下第一大文豪,以中文下筆獲諾貝爾文學獎,可如果你從來沒有背過書,你的中文寫不過我。
學寫英文我也從背誦起家,沒有背很多,但拜讀佳作時喜歡大聲讀出來。背誦文章學語文,中文比英文遠為重要。為什么呢?因為中文用的是單音字,在大文化的民族中似乎炎黃子孫獨有。這帶來兩方面需要從背學起才有看頭。第一方面,我們的不論文法、沒有標點的單音文字傳統(tǒng),為文是砌字,但不可以亂砌。背誦是仿效前輩大師怎樣砌,自己加上一點變化與要說的內(nèi)容。沒有背過,要自己發(fā)明砌法,談何容易?這方面我堅持選取精品才下背誦的時間投資。古文與古詩詞中砌得不成氣候的不少,不可學,而有些算是名家的也沒有可學之處。余下來可學的還是多得很,我們只選背小部分就足夠了。白話文有了西方文體的協(xié)助,比較容易砌,但還是要砌的。今天最容易砌得可讀的漢語文體,是古今并用,正如書法行草并用最容易寫得可以掛起來。
學中文重視背誦的第二方面,是單音字為文要講字對字。天下間可能只有中文才有對聯(lián)。字對字,字音重要,字數(shù)也重要。雖然西方的詩也論韻腳,但平仄應(yīng)該是中文獨有。因為對字與平仄的規(guī)格,每句字數(shù)的多少不可以不學。從古代的《詩經(jīng)》到起于晉代的四六駢文到唐代的詩體到宋代的詞牌長短句,每句的字數(shù)與音韻都有規(guī)格。文章要寫得好,不可以不學。
這里需要背誦的原因,是寫白話文或古今并用的文體,我們今天不可能像古人那樣,每字每句精打細算,不可能花數(shù)天工夫只寫數(shù)百字。然而,如果古文與古詩詞背得多,寫今天的文體,字句的長短或一句之內(nèi)要怎樣讀斷,我們會自然地跟著古文或古詩詞的規(guī)格走。另一方面,平仄可以不學,但背得多就自然地合乎平仄規(guī)格。這樣的文章讀來既合聲律,也有節(jié)奏。不一定需要整篇文章這樣苛求,只要文章有好些部分合乎平仄、對字與長短句的規(guī)格,文氣就大有可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