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
語文是一門充滿人文色彩的學科。然而,我們許多學生卻不愛學語文,甚至討厭學語文。仔細分析,語文課缺乏生機活力是原因之一。把語文課上得“好玩”一些,是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下面的幾個案例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fā)和思考。
融入角色 移情體驗
【案例一】《會走路的樹》一文講述了小鳥認識了一棵會走路的“樹”,“小樹”陪小鳥玩了許多地方,看了許多有趣的東西,后來小鳥知道會走路的“樹”原來是馴鹿的一家。故事清新優(yōu)美,表現(xiàn)了小鳥和馴鹿一家純真的友情。下面是這一課的教學片段。
師:(播放動畫課件)這是一個春天的早晨,小草醒來了,小花張開了笑臉,鳥兒們唱起了歡快的歌。金色的小樹也早早走出家門,呼吸著樹林里的新鮮空氣。啊,空氣里還飄散著花草的香味呢!
(生聚精會神地看著畫面,興致頗高)
師:一只小鳥看見了這棵金色的小樹,可好奇了?。ㄗ⒁曋鴮W生)小鳥,小鳥,你想問什么?
生:你叫什么?你怎么會走路的?
生:你能帶我去玩嗎?
生:我能爬到你的身上坐一坐嗎?
師:(扮演小馴鹿)當然可以。來吧!我?guī)愕侥沁吶ネ嬉粫?,好嗎?/p>
(播放課件:馴鹿帶著小鳥在森林玩耍的情景)
師:會走路的小樹帶你去了哪里?你都看到了哪些有趣的東西?
生:他帶我在森林里采各種各樣的野果子吃。
生:他帶我去森林深處和猴子、大象、斑馬他們做游戲。
生:他帶我去了田野,我看到了黃澄澄、沉甸甸的稻子和許多不認識的蔬菜。
師:真羨慕你們,居然跟著會走路的“小樹”去了這么多地方,看到了這么多有趣的東西!你們真是太幸福了!哪只小鳥愿意把自己這份快樂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有感情地朗讀1~3小節(jié))
【簡析】課堂上,學生一直在輕松愉悅的自然狀態(tài)下學習,他們就是小鳥,就是馴鹿,在大森林里玩耍,嬉戲。教者充分利用童話故事生動有趣的特點,努力創(chuàng)設美妙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積極主動地發(fā)掘文本的含義和感情,把學習語文與學生生活實際、情感經(jīng)驗和想象世界緊密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走進文本,與小鳥、馴鹿對話。這樣的學習,不僅能讀懂美麗的童話,還能品味優(yōu)美的語言,更能體驗合作的快樂,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在這樣好玩、有趣的課堂中,孩子們是快樂的,幸福的。
置身場景 情動辭發(fā)
【案例二】作文課上,老師拎著一個大布袋神秘地走進教室。學生的臉上呈現(xiàn)出驚訝的神色。
老師將布袋藏于講桌下,微笑著:“同學們,剛才你看到了什么?想了些什么?”
“今天,老師拎著一個布袋來上課,樣子還很神秘。我很納悶,難道老師要給我們變魔術?”
“這布袋鼓鼓囊囊的,里面有什么呢?”
老師聽了,雙手舉起布袋:“想知道我這袋里裝的是什么嗎?”
“想!”學生異口同聲。老師捧著布袋走到學生中間。
“我聞到蘋果味了!”一個男孩情不自禁地叫起來。
“不對!是橘子!”一個女孩立刻反駁道。
老師走到女孩面前,示意她用手摸摸布袋。女孩仔細摸著,繼而肯定地說:“是橘子!”
老師點了點頭,捧著布袋在教室里轉了一圈,回到了講臺前。然后,她請上了那個男孩,與他耳語了幾句,讓他從布袋里取“水果”。沒想到,男孩從袋里取出的竟是一個一個的壘球。
教室里一陣嘩然,學生開始七嘴八舌。
“怎么會是壘球呢?我明明聞到蘋果味的呀?”
“老師葫蘆里到底賣的什么藥???”
這時,老師微笑著示意男孩再從布袋里拿東西。這回,男孩從袋里取出了一些蘋果皮和橘子皮,還有一個柚子。這下,大家恍然大悟。
“噢,原來是柚子!”
“老師真逗,用橘子皮、蘋果皮來騙我們上當?!?/p>
“嘿嘿,真好玩!”
看著學生興致勃勃的樣子,老師笑呵呵地說:“這柚子我不帶回去了,現(xiàn)在就讓你們吃掉它,怎么樣?”
“太好了!老師,我想吃!”幾個小調(diào)皮高興得手舞足蹈。
老師擺擺手,故弄玄虛地說:“不過,吃柚子也得吃出個水平來,吃之前,要仔細看看柚子的樣子,剖開后,還要看看它的肉與其他水果有什么不同,嘗一嘗,再說說柚子的味道?!?/p>
接下來,老師請上幾名學生(都是一些寫作后進生)剖柚子,切柚子,分柚子,然后引導學生觀察描述柚子、柚子肉的外觀,細細品嘗后再說說嘴巴的享受。
學生在有滋有味地品嘗柚子美味的同時,饒有興趣地描述了柚子的樣子、味道及自己的感受。
“柚子青中帶黃,像個圓圓的大皮球。它的表皮上還有許多密密麻麻的小孔,看起來很新鮮,水分很充足。”
“剝了皮的柚子就像脫了衣服的柚子寶寶,再想到那甜中帶酸的味道,我的口水都要下來了?!?/p>
“柚子肉一粒一粒的,晶瑩透亮,就像一顆顆小珍珠。捏了幾粒,放入口中,酸酸的,甜甜的,絲絲清涼從嘴里升起。再塞進幾粒,越吃越好吃,越吃越想吃?!?/p>
【簡析】少年兒童天真爛漫,這節(jié)作文課正是順應了他們的這種天性,充滿了情趣。在課堂上吃東西,對于小學生來講,是“人咬狗”的趣事。教師以魔術般的喜劇刺激,展示水果,則更能喚起童心,激起童趣,創(chuàng)造素材,激發(fā)兒童表達的欲望。
說拉彈唱 真情演繹
【案例三】一段時間的經(jīng)典詩文誦讀教學實踐后,新的困惑不斷凸顯:《論語》《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這些中華傳統(tǒng)經(jīng)典,學生因年幼、缺乏理解的知識背景,漸漸地對經(jīng)典失去了誦讀的興趣。就在老師們一籌莫展之際,王老師指導的“走進《弟子規(guī)》”一課,讓大家撥云見日。
王老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匯報誦讀情況,展示學習成果。各小組同學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第一小組的四名同學信心百倍地走上講臺,他們展示的是一幅清秀雋永的書法作品,上面寫著《弟子規(guī)》第一部分“孝”的內(nèi)容。舉著作品的兩名同學從容地背一句,另兩名則對應著進行流利地解說……
第二小組的同學手執(zhí)快板大步上臺,合著輕松明快的節(jié)奏有板有眼地背起了《弟子規(guī)》……
第三小組的同學帶著鈴鼓、三角鐵、沙球、木魚上了場,在美妙和諧的樂聲中,四名同學如數(shù)家珍,陶醉其中……
第四小組的同學則在清新優(yōu)美的旋律中唱起了《弟子規(guī)》……
不知不覺地,教室里所有的學生都和著美妙的旋律盡情唱了起來……
接下來的匯報形式還有圍繞《弟子規(guī)》的小品、繪畫、故事……
《弟子規(guī)》就這樣被學生演繹得有聲有色,妙不可言!
【簡析】聽完課,感嘆之余,我不由得想到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話:“如果用思考、情感、創(chuàng)造、游戲的光芒來照亮兒童的學習,那么學習對兒童來說是可以成為一件有趣、引人入勝的事情的?!蓖趵蠋煹倪@節(jié)課給我們作了最好的詮釋。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沉浸在這美好、愉悅的情境中時,思維異?;钴S,記憶就會變得易如反掌。更有價值的是,這樣的學習活動給那些具有藝術天賦的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才能的機會和平臺,其他學生也能在這樣的氛圍中受到藝術的熏陶和感染。
以上三個課例,教師都在用自己對教育的愛喚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一種積極情感,讓學生在主體參與學習過程中保持好奇、好問、好學的求知熱情和探索精神。教師給予學生的是尊重、愛護和引導,使語文學習成為學生迷戀的有情有趣的活動。
作者簡介:江蘇省常州市懷德苑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