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貝拉·特里
一場核事故使得曾經“榮耀”的切爾諾貝利成為恐怖的代名詞,“無人區(qū)”、“鬼城”等一系列稱呼伴隨著痛苦和眼淚走過了27個春秋。當野獸重新活躍,當鳥兒再次歌唱,如今的切爾諾貝利再度迎來了它的春天。
長途公共汽車隨意地停在普里皮亞季河橋上,即將迎來一場壯觀的日落。一叢叢黃景天和野生康乃馨,穿過柏油路面的裂痕,向上生長。暮色蒼茫,我們倚在生銹的欄桿上,俯瞰緩緩的流水,靜靜地傾聽著周圍的聲音。從河流兩岸垂柳中,傳來蘆鹀、黃鹀、黑頂鶯、歐歌鴝、戴勝鳥、云雀及林鷚的吟唱,間歇飄來布谷鳥的啼囀。腳下的河流中,魚兒跳躍,撲食飛蚊,水面上升起濕冷的空氣。一個細微的響動,把我們引向了海貍。它微微驚醒,滑回巢穴。我被眼前的生機勃勃所震撼,感動的淚水在眼眶中打轉。這里是位于北烏克蘭的切爾諾貝利,1986年發(fā)生的駭人聽聞的核爆炸使其一度成為“無人區(qū)”。但是現在,豐富的野生動植物使這里成為了奇跡。
動物“天堂”
河流上游,殘留的核電站依稀可見,它那黑漆漆的輪廓與火焰似的天空形成了鮮明對比,時刻提醒著人們,這里的一切,包括矮樹,蚊子以及這座橋,都具有放射性,來到這里是一件很瘋狂的事。要知道,當年切爾諾貝利的一個反應堆爆炸時,天空的云受到污染,并飄至英國坎布里亞上空,形成降雨,致使該地牧場受放射性污染,被迫遷移。因此,在我們的印象里,作為輻射中心的切爾諾貝利依然是不毛之地,骷髏頭是它的象征。
但是,只要不吃長在這里的任何東西,參觀切爾諾貝利的大部分地區(qū)還是安全的。災難發(fā)生后,周圍100萬英畝地區(qū)不適合棲居。27年過去了,除了那些污染嚴重的地方,其他地區(qū)的輻射已降至普通大城市里的輻射水平之下。盡管輻射在減少,但官方認為人們返回這里生活耕種還為時尚早。在獲準的前提下,全程由禁區(qū)向導陪伴,采取充分的防范措施,任何人都可以進入參觀。去核事故發(fā)生地觀光,已成為從基輔出發(fā)的最受歡迎的一日游項目。
切爾諾貝利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世界。最諷刺的是,我們來到這里,不是為了踏上反省之旅,而是來看野生動植物。切爾諾貝利禁區(qū)已經被默認為歐洲最大的自然保護區(qū)。盡管存在輻射,但人類的缺席,已經使這里成為瀕危稀有物種棲息的天堂。包括狼、熊、歐洲野牛、駝鹿、野豬、山貓、貍、野馬等數量繁多的野生動物,種類繁多的鳥、蝴蝶和爬行動物在這里和諧共處。
此行觀光由保羅·戈留普組織,他是英國一家生態(tài)環(huán)保公司的總經理。同行的還有他的妻子娜塔莎以及來自英國和瑞典的14名自然保護和野生物愛好者。我們抵達了位于基輔以北50英里的禁區(qū)邊界柵欄,在這些看起來并不怎么正規(guī)的障礙物的另一側,景象并不像想象中那樣可怕:沒有發(fā)黑的土地,沒有枯死的樹木,也沒有冒著蒸汽的酸池。相反,馬路兩側是茂盛的野生羽扇豆和野豌豆,飛蛾和蝴蝶翩翩起舞。田野里,曾經一望無際的小麥和大麥的海洋,現在變成了淡綠色的黃華柳和白樺樹林。以往欣欣向榮的村莊則了無人跡,木頭和灰泥搭建的粗糙農舍已經坍塌,破碎的窗戶里伸出了綠色的樹苗,錯綜復雜的野葡萄藤蔓在屋頂肆意蔓延攀爬。
走入禁區(qū)
來自切爾諾貝利放射生態(tài)中心的烏克蘭生物學家丹尼斯·維什涅夫斯基對狼有著特殊的興趣。他是我們的向導。據他介紹,僅烏克蘭境內的禁區(qū)就有五個狼群,總數在30匹以上。維什涅夫斯基是一位優(yōu)秀的野生動物攝影師,他給我們看了他電腦中的一組照片。在廢棄的普里皮亞季鎮(zhèn)上,一群狼沿列寧大道奔跑,一頭母野豬帶領一隊小豬穿過足球場,白尾海雕在反應堆冷卻池上空翱翔——盡管受到了污染,自事故發(fā)生以來,它們的數量卻一直成倍增長。禁區(qū)內并沒有發(fā)現變異生物,即使是輕微畸形的個體都沒有被監(jiān)測到。原因可能是,不健康的胎兒容易流產,而野外出生的突變體可能很快死亡或被捕食。爆炸發(fā)生后不久,一些鳥,如家燕和金黃鸝,羽毛出現褪色。放射性鍶使筑巢大山雀的卵發(fā)生畸形,但是鳥類數量持續(xù)增長?,F在禁區(qū)里還出現了罕見的瀕危物種,如藍山雀、大雕和黑鸛。
人們一致認為,在物種多樣性和數量上,人類的撤離帶來的正面效應遠遠超過核輻射帶來的負面效應?,F在,即使在紅森林這樣的地區(qū)(由于靠近反應堆,曾經的常綠樹林受到爆炸物污染后,樹木變成紅色,最后死去),各個物種都在蓬勃生長?!拔覀兊谝淮慰吹揭桓C山貓幼崽就是在紅森林里”,維什涅夫斯基說,“我在這里還看到過野豬、蛇和老鼠。唯一特別的是,紅森林里的物種中,雌性比例偏高,不知是何原因?!?/p>
在各國持續(xù)發(fā)展核能以及類似日本福島核爆炸事故不斷發(fā)生的時代,研究核輻射對環(huán)境的影響十分必要。但是,禁區(qū)生態(tài)學方面的科學研究至今幾乎沒有開展過。烏克蘭政府沒有進行過野外調查,切爾諾貝利鎮(zhèn)的工作人員只有100人,主要是護林員和巡邏警察。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曾是莫斯科的驕傲,產出電力的15%供應給蘇聯,出口電力占能量出口的80%還要多。然而,有一天,一個想要測試四號反應堆緊急核冷卻特征的錯誤實驗引起了爆炸,釋放出的放射性物質比廣島原子彈爆炸釋放的還高出400倍。最初的爆炸使兩名男子當場死亡,數十人受到嚴重輻射,大約60萬人暴露在能夠對人體構成威脅的核輻射中。最后,蘇聯將鄰近188個鄉(xiāng)鎮(zhèn)的13.5萬人疏散。但不可原諒的是,爆炸發(fā)生36小時后,民眾才獲得疏散。那時,反應堆周邊地區(qū)的人們已經暴露在最危險的放射性塵埃中。
“爆炸發(fā)生五天后,所有人都認為反應堆里的火已經熄滅”,娜塔莎說,“但是反應堆核心部分被點燃,再次發(fā)生爆炸。這次,放射性塵埃甚至飄到了基輔。那時正好趕上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蘇聯官方知道了這件事,官員與其家人們紛紛撤離。未得到消息的數萬民眾走在街上,其中大部分是兒童。我的父親也在其中,四年后,他死于白血病?!贝撕螅瑸碾y就纏上了烏克蘭。那些背井離鄉(xiāng)、因受到輻射而焦慮不安的人們長期沮喪,經常酗酒。烏克蘭民眾似乎很難從這種災難的陰影中走出來。對于娜塔莎來說,禁區(qū)的野生物是一種饋贈,一次前進的機會,“我們需要了解,野生物是如何在這里繁榮發(fā)展起來的,我們需要找到與切爾諾貝利共存的方式,而不是繼續(xù)被它壓垮?!?/p>
野生物數量增長的同時,偷獵者也在增加。由于管理不嚴,盜獵者可以輕松進入禁區(qū)捕獵。更不可思議的是,已有300多人非法搬回禁區(qū),重新住進被遺棄的農舍。當局對此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澳切┥米哉季诱咂骄挲g有66歲”,維什涅夫斯基說。“而烏克蘭男人的平均壽命只有63歲。這些擅自占居者寧愿冒著長期受輻射的危險,在這里過著貧窮的生活,也不愿意生活在工業(yè)化的大城市?!?/p>
輻射是否對人類有長期影響尚不確定。禁區(qū)的殘留污染物中,銫-137和鍶-90需要特別關注。它們逐漸滲透到土壤表層以下,不斷被植物吸收。對于人類,這些放射性元素只有在被吞食后,才會造成危險。銫非常類似鉀元素,鍶的潛在危險更大,因為它類似于鈣元素,可以在牙齒和骨骼中聚集,長期殘留會對組織和骨髓造成損害。切爾諾貝利的野生物參與了高污染的放射性食物鏈,還能夠存活并繁衍生息,至今仍是一個謎。
突然,我們看見了普氏野馬——它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馬種,原產于中亞草原,從未受到豢養(yǎng)。1960年,野生種群已經滅絕。1999年,在一片爭議聲中,31匹普氏野馬被引入禁區(qū)。這些馬雖然受到了輻射,但是繁殖得很好,2003年已達到65匹。但它們依然沒有逃脫被盜獵的命運。2009年有10匹普氏野馬被射殺,尸體隱藏在被遺棄的建筑里。我們盡可能偷偷地靠近它們。這些馬透過草叢,一動不動地望著我們。它們的體毛呈金色,結實矮胖,長相原始,鼻孔寬大,無額發(fā)。大膽瞥視我們后,它們疾馳而去。維什涅夫斯基希望有一天,更多的人能夠歷經這一幕。他的夢想就是看見整個切爾諾貝利禁區(qū)全部被劃作自然保護區(qū),獲得國際認證和資助,邊界安防得到加強,野生物受到保護。生態(tài)旅游,例如鳥類觀察或騎馬狩獵之旅,還能給當地居民,尤其是那些受災嚴重的民眾,提供就業(yè)機會。對于維什涅夫斯基、娜塔莎以及其他所有依然活在切爾諾貝利事故陰影下的人們,也許還包括我們自己,自然好像給予了我們繼續(xù)生活下去的途徑、力量和信心。
[編譯自澳大利亞《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