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濤
倪海清自稱用祖?zhèn)髅胤ㄖ斡藬?shù)百例癌癥,浙江金華市婺城區(qū)法院一審判決其生產(chǎn)、銷售假藥罪10年有期徒刑。然而,檢察院的指控始終未能提供因此藥直接或間接造成危害后果的病例,反而有不少癌癥患者要求出庭證明該藥有療效。
表面上看,法院的判決并沒有錯。生產(chǎn)、銷售假藥罪是指生產(chǎn)者、銷售者違反國家藥品管理法規(guī),生產(chǎn)、銷售假藥的行為,根據(jù)《藥品管理法》的規(guī)定,依法必須批準而未經(jīng)批準生產(chǎn)的藥品應按假藥論處。倪海清研制的藥品并沒有經(jīng)過藥監(jiān)部門的批準,而擅自出售,構成生產(chǎn)、銷售假藥罪,如此看來,法院的判決并沒有錯。
原來的法律規(guī)定生產(chǎn)、銷售假藥罪要“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這讓許多沒有經(jīng)過批準,根本沒有任何療效的藥品受不到查處,耽誤患者的治療,民眾意見很大。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將“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刪去,侵犯的犯罪客體從“人的身體健康權利”變成了“國家對藥品的管理制度”,只要實施了該行為,即使沒有嚴重危害健康也構成犯罪。如此,就加大了對各種假藥的打擊力度。顯然,這一修改更能保護患者的權利。
然而,根據(jù)倪海清在法庭上的供述,至今為止,他大約“救治”了數(shù)百個晚期癌癥患者,這其中甚至還包括他自己。不僅如此,開庭當天,有10位患者及家屬還是愿意來作證。情理與法的沖突就這樣突兀地擺在我們面前,法律雖然是剛性的,卻并非不能容納“情理”。如果法院能查明倪海清提供的藥品有療效,能給他人帶來益處,完全可以用“情節(jié)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宣告其無罪。
我們的藥品管理部門能否出臺一些快速辦理機制,讓新藥出臺更快些,因為癌癥患者經(jīng)不起漫長的折騰?能否出臺一些靈活機制,例如對于一些絕癥患者,在藥監(jiān)部門的監(jiān)督下,在患者及其家屬的自愿前提下,允許他們試用那些民間偏方,讓民間偏方找到出路,也給癌癥患者以最后的希望,使“情法沖突”降低到最低限度。
(摘自《揚子晚報》)